电影《赤壁》的历史性与文学性论文_李晓媛

电影《赤壁》的历史性与文学性论文_李晓媛

广西民族大学 广西 南宁 530006

摘要:《赤壁》是吴宇森先生所执导的历史电影,它再现了东汉末年经典的赤壁之战,描绘了曹操、孙权和小乔等性格各异的历史人物。《赤壁》不仅是一部电影,也是一部宏大的史书,里面的许多情节和台词都有历史出处,其中体现的历史性与文学性值得分析研究。

关键词:《赤壁》;赤壁之战;曹操;孙权;历史

赤壁之战,是指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在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原本有望统一天下的曹操在这场大战中惨败,孙、刘两家趁势崛起,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对于中国历史而言,这实在是一场重要的经典战役。

《赤壁》是吴宇森先生所执导的历史电影,分为上下两部。它斥巨资所拍摄,气势恢宏,服化道精美。但我们不能仅局限于它外表华丽的布景和出色的演员,它的核心依然是一部历史电影。它的故事源于历史,又高于历史,旨在塑造一个内核不变,又富有新意、引人入胜的故事。

一、细微处见历史人物性格

《赤壁》中出场人物众多,各有特色,电影用其独特的影视魅力,展现出了角色的表情、肢体与语言,从细微处刻画了一个个饱满的形象。以下用三个人物举例:

第一,汉献帝。刘协九岁被立为皇帝,就一直被董卓、曹操等权臣胁迫操纵,成为在位长达31年的傀儡皇帝。《赤壁》中,上朝时分,困倦的汉献帝正在打盹,猛然间醒了过来,连忙正襟危坐。此时一只活泼的鸟雀飞进来,正好停在他的手上,他便欢快地逗了起来。在这里象征出汉献帝内心的懈怠和童真,首先曹氏掌权,对于朝堂大事他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于是造成了他懈怠、懦弱的一面。其次他九岁便登基,正是儿童时期,玩心未灭,在之后的政治历练中因被各权臣压制,也未能得到真正的成长和历练。因此之后曹操要讨伐刘备和孙权,咄咄逼人,鸟雀吓得飞走了,这也象征着汉献帝的贪玩之心被政治风暴所吓退了。之后,汉献帝也只好同意了曹操出使荆楚、吴越的请求,继续沦为一个“傀儡”。

第二,赵云。赵云字子龙,是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效命于刘备,智勇双全,被称为蜀国的五虎上将。电影中也充分地展现了赵云的战斗能力和勇猛过人,他在战场中策马疾奔,热血拼搏,一支长枪所向披靡,铠甲和脸颊上都是鲜血。为了救刘备的夫人和幼子阿斗,他不顾个人安危,拼死杀出重围。让我动容的一处细节是,在刘备夫人自尽后,他冷冷环视周围的敌人,然后温柔地用襁褓布轻盖婴儿的脸,这样便可以不让战斗的血迹溅到婴儿脸上,也可以不让他看到这残酷的场景。之后,赵云将婴儿牢牢系在自己的后背,微微向左侧头,对这位襁褓之中的少主说了简单的三个字:“我们走”。语气平实而坚定,此时一种扑面而来的感动迅速席卷了我。这样一位武将,忠心护主而又贴心,怎能不令人钦佩。在《三国志》记载中,“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1]948页叙述平淡无奇。《三国演义》略有渲染,糜夫人“翻身投入枯井中而死”,而赵云“解开勒甲绦,放下掩心镜,将阿斗抱护在怀,绰枪上马” [2]323页。增加了夫人投河自尽的情节,并描述了护卫幼子的过程。电影中,赵云盖住婴儿脸庞后说“我们走”,这个细节的添加,让这个铁血男儿更有了柔情细腻的一面,不得不说是点睛之笔。

第三,孙权。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打下了江东基业。父兄死后,孙权开始掌事。在电影中,并不是着重表达孙权的勇猛机智,而是注重描述他逐步摆脱父亲和兄长的光环,从胆怯到勇敢的成长历程。表达出每个英雄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孙权是个自卑又好胜的小儿子,收到曹操的战书后,他在房间里独自缓缓拔剑出鞘,刺亮了双眼。这象征着孙权渴望像宝剑一样,等待出鞘的日子。但他仍是跪在祖宗的排位前,低落地说:“我的成就,好像永远都没办法超越过他们(父兄)。”之后,孙权与周瑜一起打猎,他独自一人骑马前去射虎,却摔倒在地。在猛虎扑来的危难之际,孙权终于勇猛地射出了宝贵的一箭。“猛虎”已至身前,就如同强大的曹操一样,退缩无用,只能迎战。电影最后的决战时分,孙权拉弓瞄准了曹操,并勇敢地射出了一箭。《三国志吴书二》记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於庱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 [1]1120页意为孙权摔下马后用双戟与虎搏斗,最后在侍卫张世的帮助下杀死了老虎。史载孙权武艺不错,尤其善于射箭,所以演变成了射虎。宋代的苏轼更在词中提及孙权射虎的典故,“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表达了内心对孙权铁胆忠心和武艺高超的敬仰之情。

二、台词的历史性与文学性

《赤壁》中多处台词都是有出处的,与真实历史有一定的关联,让人感受到了吴宇森导演的用心。台词有的出自史书,有的出自诗歌,这样的引用体现了历史性和文学性,更显电影的厚重感和沧桑感,让人可以细细品味咀嚼。

首先,在电影开头,曹操要求出兵攻打刘备和孙权,汉献帝犹豫,他便声色俱厉道:“要不是臣等扫荡逆贼,当今之世,不知已有几人称孤,几人称王!”展现了曹操一代枭雄的气势。此句出自《让县自鸣本志令》,又称《述志令》,为曹操于公元210年所作。当时是曹操在赤壁战败而归,为堵众人嘲讽战败之口而作此文。在电影里,这段话运用在了赤壁之战开始前,时间上是不符的。但这段话对于曹操震慑汉献帝,迫使他同意出兵,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放在此处对于推动剧情是合适的。

首先,在赤壁的战船上,曹操睥睨四周,意气风发:“驾六龙,乘风而行,[3]1页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河风吹拂起他红色的披风,自信满满。之后是一个拉远的长镜头,为观众展现了整齐排列在河上的战船,威武昂扬,令人震撼。“驾六龙,乘风而行”出自曹操《气出唱·其一》。“六龙”在此处有两种解释,一是指神话中日神驾车的六条巨龙,二是天子车驾的代称,因为古代天子的车驾为六马,马八尺称龙。无论是哪一种解释,都体现了曹操的雄心壮志,他渴望驾驭六条巨龙,作为神明或天子,在天空乘风遨游,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则出自《史记·齐太公世家》:“寡人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8]2539页此句符合曹操四处征战的目的,他就是要统一天下,满足自身的野心需求。

其次,孙权一直生活在哥哥孙坚的光环下,电影中周瑜劝他说:“你哥哥不是曾经对你说过,选贤任能,我不如卿,决机于两阵之间,卿不如我。”《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记载:呼权佩以印绶,谓曰:“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至夜卒,时年二十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1]1109页而《三国演义》第29回写道:乃取印绶与孙权曰:“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善自图之!”权大哭,拜受印绶。[2]228页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都描述了孙坚在垂危之际,传位给弟弟孙权。表明出孙坚虽不善于战事,却有着选贤任能的本事。他用“我不如卿”的话,激励着弟弟勇担大任,保卫江东,充满隐忍而深厚的手足之情。

最后,不得不提最经典的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3]16页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学术界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称曹操是在赤壁大战前吟诵此诗的,时间在建安十三年(208)末,《三国演义》中亦这么描写。电影正是采用了这种说法:赤壁之战开始之际,曹操在宴会上举着酒碗,大声吟诵此诗,下属和宾客们纷纷为他欢呼叫好。而在另一边的孙权等人,收到了曹操运来的大批因瘟疫而死的士兵尸体。一边是渴望获得人才和统一天下的枭雄,一边是用孔明灯为死去敌军祈福的德者,加深了讽刺感和悲悯感。不过在本影片中,吴宇森导演是站在孙刘联军的立场上去拍摄的,以此刻画赤壁之战以少胜多的特点。因此曹操身上的优点被弱化了,有心计、有野心的特质被突出。

三、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主旨

电影的拍摄质感和艺术美感水平很高,只见整齐排列的战马,手执长枪的坚毅步兵,以及随风飘扬的赫赫军旗,迅速令人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情境中。除此之外,一个个远景的山水镜头则展现了赤壁的山川秀美,河水澄澈,令人心醉,给电影的铮铮铁骨又增加了柔美风韵,塑造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战前气氛。

但作为一部历史战争电影,自然重头戏是许多战争的大场面。平心而论,确实拍得气势昂扬,精彩纷呈。无论是陆战的长矛坚盾、寒光铁衣,还是马战的蹄声狂响、烟尘飞扬,以及水战的多船并行、万箭齐发,都看得人热血沸腾。再配上快节奏的背景音乐、擂擂铿锵的战鼓声、将领挥枪时的怒吼,让人感到那些战争不再是生冷的历史文字,而是鲜活存在着的过往,忍不住为将领们的指挥智慧所赞叹,为战士们的拼搏勇猛所感动。吴宇森导演曾在接受采访中说:“全片最难(拍)的就是战争……从战争的角度上我们要表现出一种气度,一种关怀,从人性的角度上我们要表现出一份高尚的情操。”我认为他做到了,战场上忠心救主的主仆情、同生共死的兄弟情、誓死效忠的爱国情,都是人性最光辉的写照。

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是一场经典的战争。但对我而言,电影所诠释出来的,不仅仅是这些千回百转、以少胜多,更深刻的一点是“反战”与“求和”。曹操贪婪,他连年征战,打下了无数土地,但仍欲求不满,赤壁之战非正义之战。电影是站在孙权联军的角度来叙述的,他们原本偏安一隅,从无反意,过着平静的生活。但曹军的来临,却要让他们承受灭顶之灾,山清水秀的家乡也要被鲜血所染,因此怒称曹操为“曹贼”。从以下几个情节,我们可以感受到电影中传达出来的“反对战争、维护和平”主旨。

第一,小人物的死亡。孙叔才是个家境贫穷的普通人,他为了能够减免赋税,减轻家中负担,选择了参军,最后死在了战场上。还有无数默默无闻的“孙叔才”,他们即使知道“我要带着你们活着回去”、“打胜归来吃一顿真正的团圆饭”不过是句空话,依然毅然踏上战场。电影的最后,战火纷飞,血流满地,在尸横遍野的场景里,孙尚香跪着对孙叔才的尸体说:“我会带你回家的。”“孙叔才”们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而且横尸在遥远的他乡,这怎能不令人痛诉战争的残忍。

第二,小乔劝曹操停战。擅长茶艺的小乔身怀有孕,但她心系江东百姓,仍瞒着丈夫周瑜独自一人乘舟前往曹营。小乔诚恳地劝曹操停战,更是通过煮茶一事,表明了内心对曹操发动战争的鄙夷。她说:“你怀着满满的心来到赤壁,有人会帮你倒空的。”可见反对这场不义之战。这段情节明显是杜撰,但小乔的气节和勇气令人动容。

第三,战场之人皆输家。历史中,曹操战败后率军从华容道步行撤退,虽伤亡惨重,但也逃回了江陵。电影将这一段历史进行了改编,改为了周瑜、曹操、孙权在战火纷飞中对峙,孙权用箭射中了曹操的束发冠,头发顿时披散下来,被风吹乱,额头也受伤流血了。《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9]3页头发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头可断,血可流,发型不能乱。曹操头发散乱,狼狈不堪,体现了他在赤壁之战中输得一败涂地。最后,周瑜叹气道“大家都输了”,黯然离开。毕竟在战争中,没有真正的赢家。

“反战”的内核升华了这部电影。历史上所有的和平,都是用战争换来的。《赤壁》再现了战争气势磅礴的场景,以及其艰险残酷、血流成河的本质。我们铭记那些经典的战争,感谢奉献生命的英杰,更要珍惜眼下,珍惜得来不易的和平。

参考文献:

[1](晋)陈寿著.三国志[M].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2.

[2]罗贯中著.三国演义[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

[3](魏)曹操,(魏)曹丕,(魏)曹植著.三曹诗集[M].太原:三晋出版社.2008.

[4]吕思勉.三国史话[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

[5]黄晓红著.吴宇森传[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0.

[6]沈伯俊.赤壁之战与电影《赤壁》[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34-39.

[7]李英然.吴宇森《赤壁》的别样情怀[J].电影文学,2009,(07):31-32.

[8]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0.

[9](春秋)孔子著.孝经[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

论文作者:李晓媛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时代》2019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8

标签:;  ;  ;  ;  ;  ;  ;  ;  

电影《赤壁》的历史性与文学性论文_李晓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