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市儿童医院PICU 362000
【摘 要】目的:比较不同剂量胰岛素治疗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2日至2017年10月22日期间我院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00例患儿(实施奇偶数分组模式),观察组的50例患儿进行一次性给予冲击剂量胰岛素静脉注射治疗,对照组的50例患儿进行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治疗,随后对比两组治疗安全性和血糖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糖化血红蛋白(6.52±1.43)%、空腹血糖(5.33±0.52)mmol/L、餐后2小时血糖(6.89±1.28)mmol/L、不良反应发生率(4.00%)、病情缓解所需时间(245.16±37.16)min、血糖达标时间(6.13±1.85)h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小儿实施一次性给予冲击剂量胰岛素静脉注射治疗效果明显。
【关键词】胰岛素;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比较
糖尿病具有危险性大、合并症多、发病进展快、病情危重等特点,目前最常见的并发症为酮症酸中毒,随着研究深入 [1],还可发现酮症酸中毒是导致糖尿病患儿死亡的主要因素,因此在面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小儿时,还需加强临床治疗。通过加强补钾、胰岛素、补液等措施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症,但随着研究增多,可发现不同剂量的胰岛素,可产生不同治疗效果 [2]。而本文旨在探索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小儿实施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治疗的价值性,如下文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本次试验人员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100例),运用奇偶数分组措施,各50例(分两组),人员均在2016年10月22日至2017年10月22日期间收治。入选标准:(1)小儿经葡萄糖实验检测和血液抽吸检测,确诊为糖尿病,且合并酮症酸中毒现象;(2)小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乏力、食欲下降、头昏等症状;(3)小儿均无先天性凝血功能障碍现象。排除标准:(1)排除家属不配合和不依从者;(2)排除先天性脏器功能受损者;(3)排除先天性代谢不足或障碍者。
观察组平均病程(10.36±2.96)个月,随机血糖(10.19±2.38)mmol/L,平均年龄(10.28±2.16)岁,男性23例,女性27例。
对照组平均病程(10.54±2.27)个月,随机血糖(10.54±2.41)mmol/L,平均年龄(10.53±2.78)岁,男性22例,女性28例。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性别、年龄、随机血糖、病程)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小儿均进行相同补钾、补液措施,且建立两条静脉通道,一条用于静脉输注胰岛素通路,一条用于快速补液。
对照组采用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治疗,维持在0.1U/kg.h左右。观察组采用一次性给予冲击剂量胰岛素静脉注射治疗,维持在0.15U/kg,随后再维持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0.1U/kg.h),两组小儿均在治疗期间,加强血PH值、二氧化碳、尿酮、血糖等水平监测 [3]。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不良反应发生率(包含低血钾率、低血糖率、脑水肿率)、病情缓解所需时间、血糖达标时间、补液量、胰岛素用量。
1.4 统计学处理
在对比各项指标时,需运用统计学SPSS22.0软件处理,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卡方检验,用(%)表示,血糖达标时间、补液量、胰岛素用量、病情缓解所需时间、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属于T检验,用(X±S)表示,当存在统计意义时,用P<0.05表示。
2 结果
观察组病情缓解所需时间、血糖达标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对比胰岛素用量、补液量不存在对比性(P>0.05)。如表1所示:
表1: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糖尿病发生率可随着环境、饮食、外界因素、遗传等多种原因,呈上升趋势,若治疗不及时,可引起酮症酸中毒的发生 [4]。而健康教育指导缺失、治疗不当、病程、感染史、年龄均属于酮症酸中毒发生的危险因素,早期可表现为意识不清、胸闷心慌、呼吸道症状、腹痛等,若干预不及时,可加重小儿神志昏迷状态,甚至影响日常生活、学习以及生长发育,对此还需加强治疗工作 [5]。
胰岛素对摄取葡萄糖以及脂肪、肝脏、肌肉等组织利用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利于蛋白质和脂肪的合成,可抑制酮体、肝糖原分解、糖异生生成,用于小儿疾病治疗中,能够改善酮症酸中毒症状,降低血糖水平值,抑制体内胰岛素急剧下降局面,恢复小儿身体血容量和正常代谢。通过一次性给予冲击剂量胰岛素治疗能够降低低血钾发生,对细胞周围钾离子转移至细胞内有促进作用,抑制酮体合成,降低血糖值,缩短尿酮体转阴时间,抑制体内肝糖原费解,可有效控制血液中胰岛素含量,且可确保其与胰岛素受体充分结合,发挥明显作用。
通过胰岛素治疗能够明显抑制酮体生成、脂肪分解以及糖原分解,模拟人体B细胞胰岛素分泌曲线,且通过控制注射速度,可减轻身心负担,提高治疗安全性 [6]。为了进一步提高胰岛素的安全性,本次实验进行了两种不同剂量治疗,结果表明,虽然两组补液量、胰岛素用量不存在对比性(P>0.05),但观察组血糖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说明,一次性给予冲击剂量胰岛素治疗更能够纠正机体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现象,消除诱因,降低血糖水平值,纠正失水状态,恢复血容量,稳定机体内环境平衡,提高整体效果,降低脑水肿、低血钾、低血糖等几率发生。
惠雪峰,李萍,邢立军等学者在《不同胰岛素注射方法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昏迷中的应用研究等学者在》一文中[7],和我院研究方式相同,均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小儿实施了不同胰岛素(分别为小剂量和一次性冲击剂量治疗),结果表明,由此说明,一次性冲击剂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100.00%,小剂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0.00%,两组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进一步说明了一次性给予冲击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治疗能够减少结晶形成,减少尿钙的排泄,避免结石发生,增加结石钙盐的饱和度,其可抑制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发挥明显作用性。
总而言之,一次性给予冲击剂量胰岛素能够加速血糖水平恢复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促进病情恢复,用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小儿中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刘斐,姚杰,马琴琴等.胰岛素不同给药方式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高血糖的疗效[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7,39(1):72-74.
[2]冯瑞.胰岛素泵治疗前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机体综合应激状态的变化[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20(10):1365-1367,1370.
[3]李廷尉.重组人胰岛素不同给药方式用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对比研究[J].右江医学,2014,42(3):324-326.
[4]刘小庆,赵瑛,苏阳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采用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与胰岛素泵治疗的临床对比[J].中国医药指南,2015,14(21):70-70,71.
[5]曹燕玺,韩丽艳,潘宇等.两种胰岛素给药方法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高渗性昏迷的有效性[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4):11-14.
[6]石辉进,罗远辉,刘义学等.胰岛素泵与持续静脉应用胰岛素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酮体代谢、血气指标及应激状态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23(17):2349-2352.
[7]惠雪峰,李萍,邢立军等.不同胰岛素注射方法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昏迷中的应用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12):57-58.
论文作者:陈志旭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2
标签:胰岛素论文; 酮症论文; 酸中毒论文; 血糖论文; 糖尿病论文; 剂量论文; 小儿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