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全球经济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人类愈加频繁的各项活动改变了自然环境,使地质灾害得以产生。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具有更加严重的地质灾害,而且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突发性灾害容易出现在山地丘陵地区,其不但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同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所以具体研究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问题及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利用
引言
地质环境在地球千万年的地质变化中形成的。这种形成也是由于地质灾害不断出现而造成的。现在人类出现在地球上活动,自然要保证生存的安全性。虽然不能避免和阻比地质灾害的出现,但是可以对相关的地质环境进行研究,从而得出一定的结论,帮助人们能够及时的躲避灾害,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并且可以得到研究的成果。因此在这一研究过程,就能够体现出地质灾害防治是和地质环境有一定的关系的,在减少灾难过程的损失是有价值的。
1.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的相关含义
1.1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指地质本身的自然作用或人为地质作用导致地质环境恶化,造成生命财产损失和生命资源破坏的灾害性事件。地质灾害一般包括地壳活动灾害、土壤运动灾害、水库灾害、土壤污染灾害等。我国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突发性破坏三大特点。一般情况下,地质灾害发生前,人们都无法确切地感受到这种不祥的预兆。这是因为人们在灾难发生后不能迅速撤离,然后造成破坏,造成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每一次重大地质灾害,如地震,都会破坏建筑物、道路、农田等。这些特殊性意味着我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十分困难,开展和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迫在眉睫。
1.2 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是指地表下的硬壳,又称岩石圈,是地球不确定连续演化的产物。地质环境不是一个绝对封闭的环境,它与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密切相关,地质环境不断受到地球表面各圈的影响。因此,地质环境总是处于一种变化状态,主要变化是缓慢变化、渐变、突变,当整个地质环境进入下一阶段时,可以看出地质环境变化具有周期性特征。事实上,地质环境的变化与地质灾害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某一地区完成变化后逐渐变化为突变的过程时,会对当地地质环境造成破坏,进而产生地质灾害。这意味着地质灾害也具有地带性、周期性和突发性。
2.地质灾害的防治与环境利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1我国地势辽阔,地形也较为复杂
在许多国家中,中国是一个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几乎处于世界前列。特别是在我国偏远山区,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由于其环境条件差,基本防护设备不完善。泥石流、滑坡和其他自然灾害经常发生。结果,村庄的农作物、房屋、桥梁、公用事业和其他基本通信设备遭到严重破坏。给村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造成了生命的损失。统计表明,在地质灾害的强度、规模、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方面,我国处于前列。在一定程度上,中国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2.2保护意识薄弱
我国有许多国内外著名的地质遗迹。然而,由于保护不力、开发利用广泛、管理滞后等原因,地质遗迹破坏现象时有发生。例如,嘉音龙鼓山的恐龙化石被风化或被河流冲走;五大连池的火山地貌被开辟为采石场和碎石;砖块硅化木材被推土机推平,弃为泥土。这类事件层出不穷,该省几乎所有的地质遗迹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地质遗迹的破坏不仅改变了地质环境,而且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必须提高保护地质环境的意识,所有公民都有义务参与其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矿产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在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过程中,矿山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给矿山地质生态环境和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矿山总体地质生态环境质量下降,自然植被覆盖面积减少,裸露岩石增多,地下水资源枯竭,水质恶化,水土保持、保水、空气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恶化,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地质灾害。它威胁着矿山的发展和建设,严重制约着矿区的发展。此外,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存在着矿产资源掠夺性开发利用的现象。特别是许多未经注册的集体企业和个体企业技术落后,设备落后,回收率低,布局混乱,产品结构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
3.地质环境的利用探讨
通过对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的研究,发现要控制地质灾害,必须分析地质环境本身的规律,合理利用地质环境,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确保防治效果。
3.1减少人为因素的更改,对工程地质环境进行合理评价
近年来,我国地质环境变化非常迅速,主要是由于自然强度和速度的不断变化,导致了地质环境的高速变化。甚至超出了环境本身的能力。地质灾害的发生需要特定地质环境的支持。近年来频繁发生的灾害与人类活动的肆意变化密切相关。为了更有效地预防地质灾害,必须尊重地质环境的特点。要因地制宜,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在我国隧道建设、铁路建设等工程建设中,需要对当地地质、土质、岩石特征、是否处于断层等方面进行研究。对工程地质环境进行安全评价,综合考虑后编制工程施工方案和地质环境分析报告,确保所有工程建设都能在地质环境范围内进行,使工程安全顺利地完成。
3.2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灾害发生平率
自然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即地质环境的容量受到特定地质空间的限制。人类的一切消费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地质环境。同时,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所有废物都直接或间接地排放到地质环境中。然而,地质环境系统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类排放的危险废物的容量和自净能力也不是无限的。地球有限资源和环境的客观存在,迫使人们改变传统的资源和环境无限观,改变资源开发方式和掠夺环境,有限度、合理地利用资源和环境,只有这样,人口、资源和环境才能协调统一,人类破坏的地质环境可以逐步得到改善,从而有效地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程度。此外,还应合理利用和保护地质遗迹。
3.3区域地质环境方面
为了充分利用区域地质环境,必须分析区域地质环境的地域性特征,以充分利用区域地质环境。如果地方环境具有一定的公益性,那么在调查过程中,应突出这一优势和特点,同时保证原有的优势,不断开发和利用其他功能,从而突出公共服务的特点。此外,在地质环境评价过程中,要形成一定的评价机制,有效地监测地质环境状况,从而形成一定的信息资料供深入分析和研究。确保区域地质环境利用更加科学合理。要保证具体评价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促进区域地质环境的充分利用。科学和经济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此外,还应确保地质环境的利用有一定程度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做好区域地质环境的利用与区划。
4.结束语
地质灾害的防治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系统的.突发性和破坏性是地质灾害的特征,它们与地质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应综合考虑地质灾害的防治和地质环境的利用,采取区域化调查和应急处置制度。区域地质环境系统的评价和工程地质环境系统的建设,可以有效地实现地质灾害的防治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同时,也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平凡.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的利用之管见[J].西部资源,2015(06):26+28.
[2]杨采芹.浅谈地质灾害的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J].西部资源,2015(05):49+71.
[3]李鑫,叶敏.地质灾害防治中地质环境的利用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06):169.
论文作者:苏生云,蒋国良,赵乙蘅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8
标签:地质论文; 环境论文; 地质灾害论文; 灾害论文; 区域论文; 人类论文; 资源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