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应用针灸治疗的效果研究论文_李婧姝

周围性面瘫应用针灸治疗的效果研究论文_李婧姝

兰西县中医院 黑龙江省绥化市 151500

【摘 要】目的:研究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并对两组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观察临床疗效及患者的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的疗效及疗程远远好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显著。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效果探究

【中图分类号】R743.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7-045-01

周围性面瘫是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的面神经炎所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该疾病的发病没有年龄限制,在临床医学中比较常见,相当于中医学的口僻、口㖞。周围性面瘫的主要症状有口角下垂、眼睑不能正常闭合、表情肌瘫痪以及额纹消失等。本病以突然发生一侧面部瘫痪#口眼歪斜为主症,如果治疗不当可留下面肌痉挛、面肌倒错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工作和生活质量。目前,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以针灸理疗为主,具有比较良好的治疗效果。为进一步探究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本文探究了我院2013年7月至2015年2月期间的周围性面瘫患者50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针灸治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3年7月至2015年2月期间的周围性面瘫患者50例,经过一定的医学检查,本次研究所选择的的5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全部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诊断标准。50例患者全部为门诊患者,将他们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组25例,男16例,女9例,年龄38-74岁,平均56.47岁;病程1-60 d;单侧发病者23例,双侧面瘫者2例。对照组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26-79岁,平均60.54岁;病程2-47 d;单侧发病者24例,双侧面瘫者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O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针灸治疗学》中的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神经病学》中Bells面瘫的诊断标准,结合我科临床观察,制定如下诊断标准:发病突然,病前多有面部受凉、吹风或外感史,或进食时食物积于齿跟之间,或因说话不便、闭目不全被他人发现患病。患侧面部肌肉瘫痪,不能蹙额,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皱眉、闭眼、噘唇、露齿、鼓颊障碍,食物残留齿颊间隙中。可有舌前2/3味觉障碍,听觉过敏或听觉障碍。病前多有受凉、吹风或感冒史,少数患者有病前几天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前驱症状,多数发病突然。排除脑血管病变、脑肿瘤、外伤、腮腺病变、格林一巴利综合症等所致的周围性面瘫。具有上述典型症状,不能肇额,且兼有示齿、鼓腮、撅嘴、吹哨任意一项不能或不全者,即可确诊为周围性面瘫。

1.3纳入标准

年龄和性别不限;符合以上临床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排除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耳科疾病和外伤引起的面瘫;发病3d内就诊;完全同意和配合针灸治疗。

1.4治疗方法

对两组患者进行温针灸的治疗,针刺患者双侧风池穴,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温针灸,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患病状况分别取阳白、人中以及黔风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观察组急性期即开始针灸治疗。以祛风44通络、疏调经筋、调气血为治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以手足阳明经为主,手足少阳为辅,采取局部近取与循经远取相结合的方法。取患侧攒竹、阳白、丝竹空、四白、迎香、地仓颊车互透刺、人中、承浆、风池、璐风、太冲、足三里、合谷。并嘱患者于患侧面肌活动开始恢复时应尽早功能训练,对着镜子皱眉、举额、闭眼、露齿、鼓腮和吹口哨等,每日数次,每次数分钟,辅以面部肌肉按摩。运用常规针刺方法,得气后留针30min,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休息5天,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对照组急性期不采用针灸疗法,仅给予上述西医治疗及功能锻炼,病程1周后给予针灸治疗。对对照组的25例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从饮食、空腔和眼部等多个方面对患者进行精心护理,同时还要加强对患者的按摩,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积极配合相关的治疗方法进行有效护理。

1.5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将治疗效果分为治愈、有效和无效三个具体的等级,治愈是指患者的面部功能以及外观完全恢复正常;有效是指患者的面部功能以及外观有所改善或者基本恢复正常;无效是指患者的面部功能以及外观没有任何改善甚至更加严重。

1.6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治疗效果

对照组痊愈15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8.00%;观察组痊愈20例,有效5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0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疗程短于对照组(P<0.05)。

2.2患者满意程度

对照组患者的满意程度为84.00%;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程度为100.00%,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瘫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面神经局部水肿,在通过骨性面神经管时受到挤压,局部血液循环产生障碍。周围性面瘫的发病比较迅速,常常在发病一到两个小时之内达到一种高峰,使患者出现表情肌肉瘫痪、无法皱眉、眼裂不能闭合等严重的症状。面神经的受损程度决定于茎乳突孔内急性炎性反应水肿的程度和持续时间,水肿越厉害,持续时间越长,反之亦然,面神经越难以恢复。周围性面瘫不仅给患者带来生理上的痛苦,而且还在心理方面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压力和困扰,因此在对周围性面瘫进行治疗和护理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心理方面的疏导以及精神状态的关怀。例如,积极主动地向患者讲解治疗目的以及治疗方法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慌心理,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怀使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耐心回答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存在的种种疑问,同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密切的观察,维护患者的健康和安全。祖国传统医学认为,本病致病病因,多由脉络空虚、风寒、风热三邪乘虚侵袭面部筋脉,以致气血阻滞肌肉,经筋失养,纵缓不收而发病。因此,温针灸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方法,它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特殊功效,因此对于关节痹痛以及肌肤不仁等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实验中可以发现,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治疗组在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上要优于使用西医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并且越及时治疗效果越好。说明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另外,在治疗期间,面部应避免吹风受寒,应充分调动患者的主动性,积极配合治疗,自行面部至局部按摩,以感温热舒适为度,并做好患侧表情肌康复训练,以促进面部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增强面部肌力,缩短疗程,减少并发症。

参考文献:

[1]李双平.电针合灸法治疗面瘫22例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9):66-67.

[2]范娥,魏清琳,李菊莲.近5年针灸治疗周围性而瘫的文献研究综述[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12):58-60.

[3]谢辉,刘兆平,张文彩,等.急性期浅刺结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特发性而神经麻痹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3):361一362.364.

论文作者:李婧姝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3

标签:;  ;  ;  ;  ;  ;  ;  ;  

周围性面瘫应用针灸治疗的效果研究论文_李婧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