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Pushover——能力谱法分析研究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Pushover——能力谱法分析研究

张勇[1]2013年在《RC框架结构pushover分析方法顶点位移的概率研究》文中指出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是未来结构抗震设计的发展方向,正如FEMA研究报告指出: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框架应该以可靠度理论为基础。pushover分析方法作为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理论的核心方法也应该建立在概率论和可靠度基础上,目前虽然国内外学者对概率pushover分析方法做了很多研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该方法仍然不够成熟,很难运用于实际工程。因此对确定性pushover分析方法的保证率和适用性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首先综述了pushover分析方法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介绍了pushover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侧向荷载加载模式、目标位移求解方法和基本分析步骤,提出了实际需求谱pushover分析方法并用算例证明该方法是一种可行的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其次,为了简化pushover分析顶点位移的概率分析,探讨了顶点位移对地震烈度、场地条件、滞回模型、侧向荷载加载模式、结构重量、和材料性能等不确定性因素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顶点位移对需求曲线的敏感性远远强于能力曲线,研究pushover分析方法顶点位移的概率分布时可以忽略结构抗力曲线的不确定性,只考虑需求曲线的不确定性。最后,对比分析了各种条件下7层平面框架确定性pushover分析顶点位移和实际需求谱pushover分析顶点位移,通过统计分析顶点位移的概率分布探讨了确定性pushover分析方法的保证率及适用性。结果表明:若在地震作用下结构变形进入弹塑性状态,pushover分析结果保证率很高,这种情况下该方法是一种可靠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若在地震作用下结构变形始终处于弹性状态,则pushover分析结果保证率较低,分析结果偏于不安全。因此,pushover分析方法是一种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不适用于静力弹性分析。

陈功[2]2008年在《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方法在高层建筑结构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近年来,弹塑性分析已成为结构抗震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以其实用性较强等优点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已被列为我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之中,成为结构弹塑性变形分析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首先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对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方法的发展和研究现状,比较了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方法的优点及有待完善之处。其次论述了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方法的应用背景、目的和主要用途、基本原理以及水平加载模式。然后对常见的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方法进行了论述和分析比较。本文利用SAP2000程序对两个工程实例进行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并利用ETABS程序对其进行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得到了时程曲线、基底剪力—顶点位移曲线以及能力谱曲线、结构达到性能点时的层间位移和层间位移角、结构达到性能点时的塑性铰发展图,从而发现结构中的薄弱部位,判断结构的抗震承载能力是否能够达到不同地震需求时的性能目标。最后,本文对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方法的研究提出了结论和展望。

陶正宇[3]2016年在《T型不规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为了迎合人们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在满足建筑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建筑设计师更加倾向于设计不规则建筑。作为当前使用最广泛的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建筑的质量安全、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对不规则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抗震性能分析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是对T型不规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基于SAP2000结构有限元分析软件的弹塑性抗震性能分析。论文前半部分首先介绍了地震的产生和在我国的分布情况,接着对当前不规则结构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最后介绍了建筑结构抗震的理论研究情况以及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发展现状。论文后半部分通过建立两个T型不规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模型,并对结构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采用SAP2000分析软件对每种结构模型分别进行模态分析、反应谱分析、时程分析以及Pushover静力非线性分析,进而来评估T型不规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为今后的工程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主要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通过模态分析,得到T型不规则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振型参数(自振周期、质量参与系数),判定结构的振型平动、扭转属性,进而对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初步评估;2.对T型不规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双向地震作用下的反应谱分析,得到结构在双向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响应,通过对楼层位移、层间位移角的计算分析,找出结构的薄弱层,进而判断结构抗震性能;3.按照规范要求,选择两条天然地震波El-Centro波、Taft波,一条人工地震波Lanzhou波,对两个T型不规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时程分析(线性时程分析、非线性时程分析),确定结构的薄弱层以及塑性铰的分布情况;4.对两个结构模型进行静力非线性Pushover分析,通过研究能力谱-需求谱曲线和塑性铰的发展过程,分析结构在弹塑性推覆分析过程的变形破坏过程,对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进一步的判定。

崔双双[4]2013年在《RC框架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系数与综合反应修正系数研究》文中指出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系数(Seismic Perfomance Factors, SPFs)是“结构反应修正系数R”、“整体超强系数RS”和“位移放大系数Cd”的统称,它们是基于承载力抗震设计中确定设计地震力的关键因素,也是基于性能抗震设计中确定等延性非弹性反应谱的主要依据。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家的抗震设计规范主要采用结构反应修正系数对设防烈度下的弹性反应进行折减来确定地震力,以考虑不同类型结构延性的影响。但是,目前世界各国抗震设计规范或标准中对抗震性能系数的取值主要都是根据经验确定的,且各规范之间取值的差异很大,因此,为了合理量化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系数,美国的FEMA P695提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概率抗震性能评定方法来评定按现行抗震规范规定的整体抗震性能系数所设计的结构能否满足预期的抗倒塌性能目标。我国1978年以前的抗震规范是通过结构影响系数(即结构反应修正系数的倒数)折减设防烈度下的弹性地震力来定义设计地震作用的。但是,在1989年以后修订的叁个版本的抗震规范中,都摈弃了结构影响系数的概念,转而采用众值烈度(小震)下的弹性设计反应谱直接计算总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为此,国内很多学者对现行抗震规范的小震地震力理论和小震弹性设计法开始进行反思,针对钢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系数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系数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所以系统深入地研究钢筋混凝土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系数的量化与评定,是由弹性设计力向延性设计地震力转变的关键科学问题,也是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的重要基础性问题。该问题的解决对于提高我国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经济性,尽快促进性能设计理论在我国的应用步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量大面广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考虑不同设防烈度,严格按现行抗震规范设计了17个具有不同层数的典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采用OpenSees进行有限元建模与分析,采用课题组的振动台试验数据和清华大学的试验数据进行验证;针对所设计的典型结构,分别采用非线性静力方法和非线性动力方法对其整体抗震性能系数的需求值和能力值进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采用能力需求比的概念从确定性的角度对整体抗震性能系数进行了评定,并联合应用调整倒塌裕度比和位移需求能力系数法从随机性的角度对抗震性能系数的合理取值进行了综合概率评定,最终给出了其建议取值。由于目前国内外对于抗震性能系数的研究很少考虑损伤结构连续倒塌的鲁棒性,为此,本文在传统的结构反应修正系数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结构“综合反应修正系数”的概念,通过引入抗震鲁棒性系数对损伤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评价,从而实现在抗震设计中考虑地震作用下结构连续倒塌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按照我国现行抗震设计规范,考虑不同设防烈度,设计了17个不同层数的RC框架结构,基于地震工程模拟平台OpenSees,建立了17个结构的非线性有限元模型。通过与结构振动台试验以及结构拟静力倒塌试验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文OpenSees模型的正确性与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非线性静力方法和非线性动力方法,对所设计的RC框架结构进行分析,得到“临界倒塌状态”时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系数的能力值及其变化规律。2)分别采用静力能力谱方法、动力能力谱方法和时程分析方法,对所设计的RC框架结构进行分析,得到了不同强度需求谱作用下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系数的需求值。提出了结构抗震性能系数能力需求比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从确定性的角度对我国抗震规范所隐含的RC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系数进行了评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本文得到的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反应修正系数的需求值,对我国抗震规范中给出的多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进行了修正。3)联合应用调整倒塌裕度比(Adjusted Collapse Margin Ratio, ACMR)和位移需求能力系数法(Demand and Capacity Factor Method, DCFM),对所设计的结构是否具有一致的抗倒塌概率风险水准和结构能否满足“临界倒塌”性能目标进行了综合评定,从不确定性的角度对RC框架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系数进行了概率评定,并给出了结构反应修正系数的建议取值。4)针对“侧向连续倒塌”失效模式,采用基于备用荷载路径的Pushover方法、静力能力谱方法、IDA方法和位移需求能力系数法,分别从强度、耗能以及变形的角度,对所设计结构的抗侧向连续倒塌能力进行了研究,并将基于承载力的鲁棒性指标分别拓展到基于谱加速度和变形的鲁棒性指标。通过结构抗侧向连续倒塌鲁棒性系数对结构反应修正系数进行修正,得到了考虑侧向连续倒塌失效模式的结构综合反应修正系数。5)针对“竖向连续倒塌”失效模式,采用考虑构件失效加载方案的Pushdown分析方法和考虑构件失效时长的竖向IDA分析方法,分析了损伤结构在初始屈服状态、整体屈服状态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时的抗竖向连续倒塌能力,并得到了其相应的抗竖向连续倒塌鲁棒性指标。采用竖向连续倒塌鲁棒性系数,进一步对结构综合反应修正系数进行了修正。在此基础上,采用结构综合反应修正系数来得到结构的设计地震作用,实现了在抗震设计中考虑结构连续倒塌失效模式的影响。通过上述内容的研究,本文发现:采用现行抗震规范所隐含的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系数所设计的结构能够满足预期的抗倒塌性能目标,但是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系数取值比较保守,本文给出了结构反应修正系数的建议取值,从而为促进我国抗震规范从小震弹性设计向中震延性设计和性能设计理论在我国抗震规范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同时,本文提出的结构综合反应修正系数,可以统一考虑结构抗侧向连续倒塌和抗竖向连续倒塌鲁棒性的影响,从而可以实现在抗震设计中考虑结构连续倒塌的影响。

陈宇[5]2008年在《带加强层框架—核心筒结构自由振动与抗震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高层结构的迅猛发展,带加强层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在设置加强层时会遇到各种问题,研究该类结构体系的受力特性和破坏特征对工程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了下列研究工作:在一些假定的基础上,运用结构动力学关于分布参数体系的振动理论,考虑核心筒剪切变形、核心筒和外排柱变刚度以及加强层弯曲变形的影响,对带有一道或两道水平加强层的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进行了动力分析,编制了计算机算法程序。并根据核心筒与外排柱刚度之比、核心筒与水平加强层刚度之比、核心筒和外排柱沿高度变化的刚度之比的不同取值,得出了该体系前叁阶自振频率与加强层位置的关系,对剪切变形所引起振动频率的变化进行了分析。通过有限元软件ETABS,对一栋50层带加强层的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进行了静力分析、反应谱分析以及弹性时程分析。主要计算和分析了框架梁与核心筒墙体间不同节点连接形式、加强层数量和位置等因素下结构的楼层位移、层间位移角、结构构件的内力以及框架与核心筒间的内力分配。并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Gen,对该栋结构进行了叁维静力弹塑性分析。通过改变加强层的数量以及侧向加载模式,重点研究了罕遇地震作用下带加强层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塑性铰出现次序及位置,加强层对相邻层的影响,相邻层是否出现薄弱层,以及针对结构能力曲线的比较,P-△效应的影响分析,得出了该种结构体系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反应特性及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的相关建议。

高依强[6]2013年在《基于Pushover分析的桥梁抗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鉴于对桥梁结构震害严重性的认识和抗震设计方法的局限性,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学者提出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受到各国工程界的广泛关注。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是桥梁抗震设计发展的趋势。这种理论方法是否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取决于能否提供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地震响应分析方法,故此,Pushover(静力弹塑性推覆)分析方法逐步形成并得到不断发展。1.阐述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过程,探讨了其基本框架与分析流程。对Pushover分析方法在国内外的研究与应用做了简要评述;对Pushover分析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2.研究了Pushover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具体实施步骤。研究了桥梁计算模型。对桥梁塑性变形的分布特点及塑性铰的位置、结构弹塑性性能的模拟,侧向力加载模式、能力谱法的细化和实现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3.对单柱式、双柱式桥墩采用不同的侧向力加载模式进行纵、横向Pushover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反应谱分析方法进行比对。4.应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一座简支转连续梁桥的计算模型,对其进行全桥纵、横向Pushover分析,得到了两个方向上的能力曲线,并将其转化为能力谱,求出在设计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性能点,并将分析结果与反应谱分析方法得出的结果进行比对。5.对一座大跨连续刚构桥梁进行了Pushover分析,得出了全桥纵、横两个方向上的能力曲线以及能力谱曲线,并将控制点的位移分析结果与时程分析的结果相比对。6.基于国内外研究成果,比较系统地研究提出了桥梁结构Pushover分析的具体应用方法、计算步骤和分析过程;为桥梁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提供了可操作性方法。

李琛骏[7]2014年在《基于OpenSEES的叁维RC框架结构弹塑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平面布置灵活,承载力高且整体性好,作为我国多高层建筑中常用的结构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地震设防区。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的结构弹塑性分析方法,研究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具有精确、高效和实用等优点。虽然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Pushover)在平面框架的研究上已趋于完善,但在实际工程中,结构多复杂不规则,简化的平面模型与结构的真实情况有一定差异,因此研究叁维框架模型的弹塑性分析具有实际意义。基于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探究学习与实际工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进行了一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首先阐述了国内外对于Pushover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详细介绍Pushover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侧向荷载加载模式、目标位移求解方法以及基本分析步骤,并说明二维模型Pushover分析与叁维模型Pushover分析间差异的由来。2.分析混凝土与钢筋的本构模型、截面模型和单元模型,给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非线性分析求解过程中的收敛准则和求解方法,确定OpenSEES分析平台关于建模各种参数。基于OpenSEES程序,对广州某六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办公楼分别采用Pushover分析方法和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方法进行结构弹塑性分析。结果表明结构在罕遇地震下处于弹塑性状态,Pushover分析方法与时程分析结果较为一致,验证Pushover分析方法在叁维模型弹塑性分析上仍然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适用性。3.建立8层局部平面不规则的叁维RC框架结构,选取其中两榀框架进行二维模型Pushover分析,并与整体结构的叁维模型Pushover分析结果作对比。结果表明:二维模型分析的目标位移偏小,与叁维模型分析结果的差值随着不规则程度增加和地震强度提高而增大。然后对比研究了该叁维框架在几种常用侧向加载模式下Pushover分析结果的异同,结果表明倒叁角加载模式在叁维模型Pushover分析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4.基于OpenSEES程序,建立一组叁维RC框架结构,采用Pushover分析方法,研究了框架柱轴压比、框架梁截面尺寸和现浇楼板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框架柱的轴压比能有效提高结构抗震性能;现浇楼板的参与工作与梁截面尺寸过大,都将减少结构的整体变形,增大基底剪力需求,降低结构延性,加速结构在大震作用下薄弱层的层间位移角发展,降低结构抗震性能。

门进杰[8]2007年在《不规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和方法》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理论逐步被地震工程界所认同,对其研究已成为当前地震工程界的热点。该理论以结构抗震性能分析为基础进行设计,可充分发挥工程师的主动性,是设计理念上的一次变革,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对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围绕不规则钢筋混凝土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与方法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针对我国现行抗震规范中,地震作用水平从多遇地震到罕遇地震的超越概率相差较大的现状,提出一中小震的概念,从而形成“四水准”的设防目标。在统计分析大量国内外钢筋混凝土柱试验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处于暂时使用和修复后使用性能水平的量化指标。通过计算分析,表明按现行规范“小震不坏”进行设计的结构,不一定能保证“中震可修”,而按照本文提出的“中小震”进行结构抗震设计,可以保证“中震可修”。通过单自由度的动力方程,以屈服承载力系数ζ_y为参量,建立了基于延性系数的弹塑性需求曲线方程,通过单自由度体系的计算分析,得到等ζ_y延性需求谱和等延性ζ_y谱,提出了基于等ζ_y延性需求谱的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通过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的对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在分析总结几种常见的非线性静力分析侧向力分布形式的基础上,提出两个基于多自由度体系振型的侧向力分布计算方法:30%方法和部分SRSS方法。针对竖向不规则结构的特点,考虑框架结构层间侧向刚度的影响,对传统的水平侧向力分布进行了修正,提出了改进的水平侧向力分布形式。通过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侧向力分布模式可以较好的用于刚度发生突变时竖向不规则框架结构的非线性静力分析。考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不同反应阶段的动力特性,根据结构的振型分析,按照结构在不同地震作用水平时的性能要求,采用振型反应谱法,建立起结构在不同地震作用水平下的弹塑性需求曲线族,即结构的层间剪力—层间位移需求曲线,提出了以各楼层为研究对象的层间能力谱法。通过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层间能力谱法可以有效的用于对竖向不规则结构进行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和评估,并能控制结构在不同地震作用下的变形性能、塑性铰出现顺序及部位,与时程分析方法相比偏于保守,且比直接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针对平面不规则结构地震作用的分布特点,提出了4种非线性静力分析的水平侧向力分布计算方法:二次分配法、分层法、动力偏心法和动力分层法,从而实现平面不规则结构的非线性静力分析。通过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水平侧向力分布模式可较好地用于平面不规则框架结构的非线性静力分析,所得到的塑性铰分布、层间侧移角等与时程分析结果符合较好。从现行规范对平面不规则结构的限制条件出发,推导出了结构层间扭转角与扭转位移比的关系式,结合框架结构在不同性能水平下的层间侧移角限值,建立了平面不规则框架结构在不同地震作用水平下的扭转角需求曲线,提出了扭转角能力谱法。计算分析表明,按照本文所提出的扭转角能力谱法可方便有效的对平面不规则框架结构进行基于性能的抗震评估和设计。地震易损性分析与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相结合,可以更为全面和系统地对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考虑不同的单元模型和恢复力模型,选取40条实际地震加速度记录,形成了120个结构体系—地震动系统样本。分别选取竖向不规则框架薄弱层的层间侧移角和平面不规则结构的最大层间扭转角为易损性变量,通过对系统样本进行非线性动力分析和回归分析,提出了不规则框架结构易损性曲线的建立方法。计算分析表明,利用本文建立的易损性曲线可方便有效的对不规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

谢登科[9]2010年在《钢筋混凝土空间框架基于叁维APA和IDA的抗震性能评定》文中提出基于性能的抗震性能评定要求准确、高效地评估建筑结构抗震能力,自适应Pushover分析(Adaptive Pushover Analysis, APA)方法和增量动力分析(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 IDA)方法是静、动力非线性分析的两种有效方法。在结构抗震性能评定中,常采用平面分析模型进行研究,然而双向水平地震动作用下的结构地震反应与仅考虑单向水平地震作用的结构地震反应有较大差别,因此,应进行叁维结构的抗震性能评定研究工作。本文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对叁维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进行研究。本文按照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设计了叁层、六层及十二层钢筋混凝土空间框架结构。基于SeismoStruct有限元分析平台,进行了双向地震作用下结构叁维非线性动力反应分析和IDA分析,以及双向加载的叁维自适应Pushover分析。通过与叁维增量动力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研究侧向荷载分布模式对叁维空间框架结构非线性静力分析结果的影响。基于叁维自适应Pushover曲线和叁维IDA曲线,采用能力谱方法,对模型结构进行抗震性能评定,并与非线性动力分析结果相比较。通过比较发现3D自适应能力谱法和动力能力谱法可以较为有效、准确地预估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根据算例结构的抗震性能评定结果来看,按我国现行抗震设计规范设计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偏于安全。

冯晶[10]2012年在《考虑桩—土—结构相互作用的上部结构Pushover分析》文中认为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是当前岩土地震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现阶段,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上部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大多采用时程有限元法进行计算。但由于该法理论复杂、工作量大、不易收敛、以及对研究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在实际工程中较难推广应用。随着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Pushover方法逐渐发展成熟。Pushover方法是一种近似评估结构抗震性能的静力非线性计算方法,具有概念简单、操作方便、计算效率高等优点。论文采用Pushover方法对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结构地震反应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详细介绍了Pushover方法的基本理论,包括基本原理、侧向加载模式、具体实施步骤、目标位移的确定方法等;简述了有限元程序SAP2000的研究特点、注意事项,以及应用该软件进行Pushover分析的实施过程。(2)侧向加载模式是Pushover分析的重要影响因素,论文对某刚性地基假定下的10层框架结构采用7种不同侧向加载模式进行了Pushover分析,并与叁条典型地震动作用下的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对于以第一振型为主的结构,各种侧向加载模式的Pushover分析结果差别较小,推荐采用倒叁角加载模式。(3)详细介绍了桩-土-结构相互作用分析的有限元模型和文克尔梁模型。应用Pushover方法对叁种考虑桩-土-结构相互作用的计算模型进行了平面非线性Pushover分析,与动力时程分析结果进行比较表明,Pushover方法与非线性动力时程方法计算误差很小;弹簧刚度系数取值合理的文克尔梁模型可以取代有限元模型,分析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结构地震反应。

参考文献:

[1]. RC框架结构pushover分析方法顶点位移的概率研究[D]. 张勇. 湖南大学. 2013

[2]. 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方法在高层建筑结构中的应用[D]. 陈功. 西南交通大学. 2008

[3]. T型不规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D]. 陶正宇. 安徽建筑大学. 2016

[4]. RC框架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系数与综合反应修正系数研究[D]. 崔双双.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

[5]. 带加强层框架—核心筒结构自由振动与抗震性能研究[D]. 陈宇. 湖南大学. 2008

[6]. 基于Pushover分析的桥梁抗震研究[D]. 高依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

[7]. 基于OpenSEES的叁维RC框架结构弹塑性分析[D]. 李琛骏. 湖南大学. 2014

[8]. 不规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和方法[D]. 门进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

[9]. 钢筋混凝土空间框架基于叁维APA和IDA的抗震性能评定[D]. 谢登科.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

[10]. 考虑桩—土—结构相互作用的上部结构Pushover分析[D]. 冯晶. 大连理工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  ;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Pushover——能力谱法分析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