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网络教育:网络教育研究_远程教育论文

关注网络教育:网络教育研究_远程教育论文

聚焦网络教育——关于网络教育的调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网络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网络教育,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正在不断地向我们走近。从2000年教育部批准包括复旦大学在内的全国15所高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开始至今,[1]全国已有45所高校设立了网络教育,网络教育无疑已成为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在“2000年中国教育国际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韦钰为网络教育勾画了未来发展的蓝图,她认为,远程教育是实现中国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2]

那么,在这种机遇与挑战面前,网络教育的现状究竟怎样呢?为了对这个现状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我们对复旦大学网络生和普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任课教师进行了访谈,同时也征求了部分相关专家的意见。以下是我们依据调研所得到的信息和分析。

一、透视网络生

针对网络教育学院2000级和2001级全日制学生,我们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8份。因为问卷调查的对象涉及到两个年级各个专业的学生,所以我们基本上可以了解到作为网络教育的直接对象——网络生——对于网络教育的真实体会。

1.“主—分教室”的教学模式:“渴望与教师亲密接触”

目前,复旦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教学,主要采取双向视频会议系统实时授课,由复旦大学优秀教师在主教室授课,学生可就近集中在与主教室高速相联的远程多媒体教室听课。对于这种“主—分教室”的教学模式,37.5%的同学表示适应,28.41%的同学坦言不适应,另有34.09%的同学对此没感觉。这是因为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大多数都是从高中直接过来的,他们对于教育的理解还是传统式的,即与教师面对面地进行交流。然而在这种“主—分教室”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借助于电脑屏幕出现在学生面前的,除了主教室的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存在,分教室的学生只能通过图象去接受,这对于在经历了十多年的传统教育的多数学生而言,接受自然需要一个阶段,需要时间去适应。在被问及“你觉得任课老师是否关心自己”的时候,仅有15.9%的网络生持肯定的态度,而53.41%的同学认为“否”,30.68%的同学表示不清楚,也就是说,大多数的学生感觉不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我们无法与老师沟通,有什么问题想问也问不到,看到主教室里的同学在讨论,似乎没有我们的事儿,希望'Push to talk'能尽快使用起来……”一位同学这么说。可见,学生渴望与教师进行亲密接触,就像传统教育模式下的那种交流与沟通。

教育模式的改变,当然是需要时间的。这里面不仅有硬件的问题,而且还有观念的问题。但对于网络教育而言,这种转变是必须的。

2.生活在校园:融入与自我封锁

生活在校园,虽然受到教学地点等的限制,网络生们依然积极为自己创造接触、深入校园的条件,64.77%的同学参加了校园里的各类学生组织,如青年志愿者、学生社团等。因此,有18.18%的学生表示,他们已经“适应了网络教学的方式,而且也融入了复旦的校园氛围”。但是,仅2.27%的同学认为自己能够“充分”感受校园的文化气息,认为“较少”的比例却高达56.82%,21.59%的同学则“几乎没有”感觉到这种氛围,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呢?有44.32%的网络生认为周围的非网络生对他们有偏见,61.36%的网络学院学生表示自己“不太适应教学方式,有一种‘局外人’的感觉”。然而,在对非网络生进行的调研中,我们发现87.76%的学生认为网络生“和我们一样,都是复旦的学生”,而且73.47%的学生认为“网络生应该积极地参加复旦的各种活动,积极地融入复旦”。

只有17.05%的网络生觉得没有受到偏见,而其他82.95%或者是认为“有偏见”(44.32%),或者是“不太清楚”(38.64%),这值得网络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我们不能否认其中存在着“偏见”,但这种“偏见”仅仅是很少的一部分。这种“局外人”的感觉,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我封闭”的结果,即一些网络生将自己当作了“局外人”。

3.网络生眼中的网络教育

作为网络教育的直接面对者,网络生对于网络教育的感觉应该是最直接、最深刻的。

60.23%的同学认为网络教育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充分利用教育资源”,25%的同学认为网络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22.73%的同学肯定了网络教育“教学方式灵活”,自己可以掌控学习的时间,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网络教育的优势在于“它提供了更大的自由性”。

当然作为新生事物,网络教育在运行过程中无疑也存在一些问题。(见下表)

存在的问题

比例 排序

硬件不够完善

 68.18% 1

管理方式不完善、制61.36% 3

社会偏见 54.55% 4

与任课教师缺乏沟通65.91% 2

学习氛围不浓

 54.55% 5

学费太贵 30.68% 7

教学效果不好

 46.59% 6

很明显,列问题的前三位分别是“硬件不够完善(68.18%)”、“与任课教师缺乏沟通(65.91%)”、“管理方式不完善、制度不合理(61.36%)”。而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教育模式的转变所带来的,这在网络教育刚起步阶段是难免的。随着硬件的完善和人们观念的改变,我们相信这些问题是可以得到很好解决的。

网络教育正处在发展阶段,43.18%的同学认为“网络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今后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28.41%的同学认为“网络教育仅仅是传统教育的一个补充”,这些与我们目前对网络教育的定位是相符合的,可见大多数的网络生对网络教育的认识还是比较中肯的。但是,也有不少同学对网络教育持悲观的看法,18.18%的同学表示“由于硬件、技术、生源和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发展前景不容乐观”,17.05%的同学则认为网络教育“没有前途”。

“网络教育是教育概念的一种变化,它的发展会持续下去,传统的面授教育与校园教育仍旧有它不可替代的发展实力。网络教育的发展和前景只是顺应一种世界趋势,那就是社会大市场中产品可供选择的多元性”。这位网络生的看法,应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对于网络教育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

二、非网络生眼中的网络教育:是趋势,但不会选择

接受传统教育的同学们怎样看待网络教育的?针对非网络生,我们随机发放了100份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98份,调查对象涉及文、理等不同院系。通过与网络生对网络教育的对比评价,我们可以把问题看得更加全面,更加准确。

75.51%的同学认为网络教育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充分利用教育资源”,61.22%的同学肯定了网络教育“学习资料丰富,教学方式灵活”,25.51%的同学认为网络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网络教育的优势,首先无疑是技术手段的先进,无论是网络生与否,都把它作为网络教育的首要优势。

至于网络教育的前景,39.8%的同学认为“网络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今后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35.71%的同学认为“这仅仅是传统教育的一个补充”,认为“由于硬件、技术、生源和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发展前景不容乐观”的同学占19.31%,很少人(4.08%)认为网络教育没有前途。可见,他们对网络教育的评价也是比较中肯的。相对于网络生而言,非网络生对于网络教育很少持有悲观的看法(4.08%),这可能是与他们作为旁观者的立场相吻合的,因为没有特别的利害关系,没有网络生那种特殊的感受。

当然,非网络生对于网络教育的认识,也有比较片面的地方,33.67%的同学认为网络教育只是“为一些‘落榜生’提供一个上大学的机会”。因此大部分(63.72%)的同学表示,如果可能的话,自己也不愿意选择网络教育。“网络教育是传统教育的补充,为社会培养打工者而已”,持这样看法的学生不在少数。所以,在这些学生看来,网络教育“最多只是手段之一,但也不是重要的,否则培养教育人未免太简单了”。

三、任课教师眼中的网络教育:是一种考验

复旦网络教育学院的任课教师,基本上都是复旦大学的教师,他们既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授课,又在网络教育学院授课。因而,他们对于网络教育的感受也是很直接的。

由于受到“主—分教室”这种教学方式的限制,在授课的时候,也必须要考虑到分教室的学生。这样,教师上课的时候一方面要思考课程的内容,而且还要担心分教室的学生是否能够听得见,听得清楚,看得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投入。“平时在校内上课的时候,我可以采取很多的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这样的方式,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热情,容易让学生理解、接受。但是,这里没有办法这样来操作,因为我必须考虑分教室的学生。没有了教与学的互动,这对于我的教学效果是一种考验啊!”这样的想法,在网络教育学院任课的教师大多都有。

社科部的胡志辉老师去年给网络教育学院一年级学生上“邓小平理论概论”,他认为现今的网络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伪”的网络教育,因为“主—分教室”的模式并不能使教师和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在分教室上课的同学只能通过屏幕观看主教室内上课的情况,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许多学科,尤其是文科类,师生的对话是非常重要的,而这正是如今的网络教育所缺乏的。网络教育的教学模式能使网络资源得到充分的运用,这是优势。但现有的设备不够完善,还不能达到人手一台电脑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他发现有些网络生很好学,但他个人认为网络生职业选择的前景不明朗。在网络教育刚起步的今天,这种顾虑无疑也是合理的。

网络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它的出现,不仅对于学生的接受来说是一种考验,对于教师的授课,何尝又不是一种考验呢?

四、专家眼中的网络教育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胡守均教授认为,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网络教育成本低,借助网络覆盖面广,是远程式教学,这是优势。但是在网络教育实施过程中不存在教与学的互动,在面对面教学过程中的“言外之音”就很难体会到、传递到,这是它的不足。这种学习方式更像是自学的方式,跟电大是类似的。网络教育是一种新生的教育模式,我们当然希望它前景良好。但是它不会取代传统教学模式,而是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而存在。当然,它也是将来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在网络教育学院学生的毕业文凭上注明“网络教育”字样,实事求是,也是比较科学的。至于社会怎样评价、如何吸纳,那是社会的事。网络教育学院毕业生的就业趋势也可能非常好,电大毕业的优秀人才就是供不应求的。有些偏见是不必要的,那是一种歧视,我们应该欢迎这种新的教育模式。

网络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而且网络教育的作用是传统教育所不可替代的。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专门从事网络教育研究的张晓鹏副教授认为,目前社会上之所以会出现对网络教育的种种偏见,是因为很多人并不是在真正地开展网络教育,只不过是借着网络教育的幌子罢了。然而,这种偏见的产生,对于网络教育本身而言也并不见得一定是坏事,至少它可以让人们知道网络教育这个新概念。而只有当人们知道了网络教育,他们才能够不断地去认识、研究它,逐渐地去接受它。网络教育必将得到长足的发展,在我国的教育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现在的问题在于人们对于网络教育的积极意义认识不够,并以传统教育模式的标准去评价。比如说“教学互动”,现在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我们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办法达到。但是技术是可以改进的,随着技术的完善,网络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做到比传统的课堂教育更好的互动性,因为网络教育可以不受时空条件的限制,不受口头表达能力的限制。网络教育的发展,关键取决于技术手段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当然,网络教育是不可能取代传统教育的,它是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补充,它的发展也必将促进传统教育的发展。简单地说,网络教育也为我们高等教育大众化创造了条件。

从上面的调研和分析中,尽管我们发现网络教育尤其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这些都只是暂时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发展,网络教育必将成为我国新型教育的重要模式。

“在中国,互联网将成为全民教育的基础设施。现在,我国的学生总数已达到3亿多人。高等教育经过20年的大发展,尤其这两年的大学扩招,使大学入学率以惊人速度发展,我国的计划是到2005年,同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15%,但这个数字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对信息化社会发展要求来说也是远远不够的。同时,这15%的入学率并不是均匀分布,东部地区的比例要高于西部。在北京每1万人中有200人接受过高等教育,西部地区所占的比例为北京的1/10,而分布不均,会造成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使学生们在当地就可以接受一流的教育,不用到大城市去寻找就业的出路,是解决本地人才、本地培养、本地用的有效途径”,“中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比较快捷的方式是利用现代远程教育”[3]。教育部韦钰副部长在“2000年中国教育国际论坛”上的这段话无疑是为网络教育在中国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作了最好的阐释。

标签:;  

关注网络教育:网络教育研究_远程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