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教育“关注视野”的新走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人教育论文,视野论文,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444(2002)02-0018-03
现代成人教育运动伴随着工业革命的隆隆机器声而诞生,它在中国的发展也将近一个世纪。成人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科技及文化的发展相伴而行,表现出极大的社会相关性。当代知识经济的崛起与WTO的加入,使中国进入一个的经济与文化发展时期,加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等国际教育思潮的影响,中国成人教育正经历着一次新的变革,突出表现在成人教育“关注视野”的走向上,它映射出当代成人教育的崭新理念,彰显着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运动崭新的生命历程。
一、从关注职业走向关注人生
关注成人的职业世界,提高成人的职业生存能力一直被人们看作是成为教育重要的实践取向。成人教育与生产力发展和科技革命相伴而行,是现代人弥补知能不足、适应职业需求变化的重要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成人教育为我国大量紧缺人才的培训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做出过历史性的贡献,仅“‘八五’期间,全国职员工人累计参加培训达1.7亿人次以上”[1]。“岗位培养作为成人教育的重点”被写入《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中。然而在社会经济和文化迅速变迁的新的历史条件下,这种以职业主义和实用主义为导向的成人教育实践难以满足现代人复杂而多样的教育需求。
关注职业的成人教育存在着诸多的不足:①教育视野局限于职业。与一定经济发展阶段相联系的这种成人教育观,把职业世界的需求看作第一位的,强调成人教育在成人职业生涯中的作用,而对成人的整个生命历程缺乏统合的审视,成人教育的特色未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一度出现了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界线的争论。②缺乏对成人教育目的的文化审视。成人教育目的的论述多被描述成为经济发展服务,帮助成人实现职业上的适应与成功,甚至直接套用政策话语。目的与作用等同一处,对职业世界和经济视野之外的成人的多种人生体验、成人的幸福观缺乏文化审视,使得成人教育在目的上缺乏应有的终极关怀。“为了训练的目的,一个人的理智认识方面已经被分割的支离破碎,而其他的方面不是被遗忘,就是被忽视。”[2]③功能取向上的偏颇:重成人社会功能和职业化,轻成人的个性化。强调成人教育应推动成人的继续社会化,而继续社会化的核心又归结为继续职业化,对成人的个性化方面则重视不足。④教育方式重传授轻创新。职业世界的效率需求使得成人教育在方法上重视效率与系统,其教学多采用传统学校教育的惯用方式,课程也多是系统化的知识。尽管有助于成人高速而系统的获取知识,但对成人的主体需求与创新需求未能给予充分的关注。
从关注职业走向关注人生,是当代中国成人教育“关注视野”转变的重要表现,使得成人教育不再固守于传统的职业取向,而是走向了广阔的人生舞台,走向了终身的、全程的、全面的教育,成人教育与成人的生存世界相融合。关注人生的成人教育表现出一些新的时代特点:①教育内容的丰富、多样化。成人有多个活动的世界,成人的精神家园是丰富的,当代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得成人面临着如何支配自己的闲暇时间的新问题,这为当代成人教育实践开辟了新的领域。闲暇时间的增多使得成人开始关注生存的质量,而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选择是参加成人教育活动,从而多元化的成人教育成为满足这种日益增加的教育需求的重要途径。②重视成人的主体性、参与性。当成人教育以“生命观”看待成人时,成人的经验,成人的知、情、意等方才进入教育者的视野,成人的主体性才得以展现。③教育目的体现出“生存关怀”。反对成人过分的职业化和被异化为经济动物,倡导成人教育为塑造自由和谐发展的新成人服务,发展成人的健全人格。“成人教育也是发展每一个人的个性的手段。”[3]“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也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界说”。[4]④成人教育终身化。当代成人教育不仅仅为成人的职业生涯服务,而且也为成人的各种非职业成长需求服务,如关注到成人的闲暇,关注到成人的家庭、交往,关注到老年人的精神世界等。
从关注职业走向关人生,成人教育的目的才真正可以说走向了“成人”,去铸造职业世界与生活世界共同丰富的成人。使得成人教育的影响范围扩及到人的整个生命历程和多个实践领域,从而张扬了成人的个性,体现出了更多的人本主义色彩与旺盛的生命力。
二、从关注学校化走向关注社会
成人教育最初只是非正规教育,表现为“民众的文化活动形式”[5]。然而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完善与其主导思想深刻的改变着教育的面貌,也深刻的影响着成人教育的实践方式。长期以来,我国的成人教育一直在学校教育的影子下徘徊,其实践方式也体现出学校教育的风格。主要表现在两点:①构建了一个与普通教育并列发展,互相独立的成人教育系统,它以成人学校为主流。学校化的政策规定使得成人教育在形式上走向正规化,用文凭制、证书制及顺序学习原则等来要求和管理成人教育;与成人学校系统相适应,又存在着一个庞大的成人教育管理系统。②课程与教学的学校化。成人学校系统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与普通教育大致相同,其评价也参考普通学校标准。这样,成人教育被严重束缚在学校化的思维方式内,对成人教育的发展产生严重的阻碍作用。
关注学校化的成人教育与其培养人才的规模和效率,为经济恢复和初级发展时期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功不可没。“1995年,全国共有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1156所,具有函授、夜大办学资格的普通高校829所,整个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在校生规模257.01万人。‘八五’期间,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共招生454.18万人,毕业生324.40万人。成人中专学校累计毕业309.72万人。”[6]然而当社会的总体生产力水平大为提高,社会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的新的背景下,这种传统的成人教育却表现出了极大的不适应性。它与普通教育相比未表现出特异之处,以至于成人教育存在的价值曾一度遭到怀疑。尤其当普通高校逐年扩招,打破招生年龄了限制后,成人高校日渐萎缩,出现生存危机。
当前成人自主学习的倾向明显提高,他们向成人教育提出多种需求,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教育市场,出现了各种教育力量角逐这一教育新大陆的局面。这对于传统成人教育的办学方式的转变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成人教育步入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代。所谓挑战,是对传统的关注学校化的成人教育的挑战,它们的规模与数量锐减。成人教育的“生存危机”并非成人教育真正不为时代所需了,而是关注学校化的成人教育的发展陷入了一个困境。要超越这种窘境,必须打破僵化的习惯模式,走向社会,走向广阔的教育市场,转变成人教育的视野。关注社会,是成人教育向本来面目的一次回归,“按需施教”的成人教育口号在实践中才能得以真正贯彻。计划经济时代的成人教育模式也将会逐渐隐去,走向需求,走向服务,成人教育将步入一个充满生机的新的发展时期。
三、从关注“教”走向关注“学”
实践的发展与理论的创新总是紧密相连的。当代中国成人教育实践的若干新走向,迅速地折射到成人教育现论研究领域,推动着成人教育研究由关注“教”走向关注“学”,关注对成人终身学习及其社会支持性条件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关注“教”是成人教育理论研究领域颇为主流的研究取向,包括对成人教育概念、成人教学模式、教学原则、教学规律、教育评价、教育管理及成人教师等多个研究课题的探索。尽管出现了一大批成人学习的研究成果,认识到成人学习的特点,如具有丰富经验、自我导向性等。但在关注“教”的理论研究背景下,这种有益的探索未能更好的深入下去。成人教育研究未能走出普通教育学的影子,对普通教育与教学理论的借鉴与移植较多,真正理论上的创新与适应性是成人教育有待于加强的地方,这种关注视野的局限,必然影响到成人教育实践。
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等国际教育新理念的影响下,关注于“教”的成人教育理论研究取向正逐渐走向关注于“学”。表现在:①强调成人是自主的学习者。具有学习的能力、需求与终身学习的意愿。更多的关注学习与学习者,从终身教育的角度审视成人学习者,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走向,表明成人的主体性、主体意识真正走入了理论研究者的视野,这为以学习者为本的成人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②重视研究成人学习的社会支持体系,从学习型组织的高度审视学校、社区、单位与社会,探索将社会构建成学习型网络的必要性、可能性、构建策略等,倡导新的“学习文化”。③强调学习与教育的多元性,不仅有职业的,而且有闲暇的;不仅有生计的,而且有兴趣的;不仅有科学的,而且有人文的。注意到成人教育应当因应“学”的需求而灵活调整课程结构。
今天的成人教育理论,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探索与争鸣,反映出以一种“超越”与“创新”的眼光关注成人教育的未来。终身教育是对制度化学校教育的超越,终身学习是对传统生存方式的超越,而学习化社会则是对社会生活系统的一种整体性的创新设计。这种“超越”的眼光推动着成人教育理论关注“学”的研究不断深化,开始从大教育的视野来关注今天的成人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未来走向。
总之,当代中国成人教育理论与实践在“关注视野”上发生了新的走向:在教育内容与对象上由关注职业走向关注人生;在教育发展模式上由关注学校化走向关注社会;在成人教育理论研究上由关注“教”走向关注“学”。这些转变体现出成人教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未来走向,勾勒出成人教育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