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瑶族发展比较研究_瑶族论文

中美瑶族发展比较研究_瑶族论文

大洋两岸的观照——中美瑶族发展情况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瑶族论文,中美论文,大洋论文,两岸论文,情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以建国40年来粤北瑶民发展情况与移民近20年美国瑶族生活情况的比较,勾勒出瑶族发展中世界性“穷帮穷”、“富拉穷”两大模式的异同,概括出两大模式异同形成的深层原因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为粤北瑶族的现代化,世界瑶族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科学的参照。

关键词 少数民族;瑶族;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 C912.5

粤北瑶族的发展,已不仅是中国少数民族发展中一个重要不可缺少的环节,同时也已是世界各族人民发展一个万众注目所在。以瑶族而论,其发展目前已形成两个模式。一是包括粤北在内的中国模式:“穷帮穷”模式;一是美国移民模式:“富救穷”模式。中国经过40多年的实践,美国则不足20年历程,各有长短,而无论中国、美国的瑶民发展之本质问题,都是怎样使生产力处于落后状态的瑶民迅速现代化。以粤北而论,乳源瑶族是目前世界各地瑶族有谱可查的“祖根”所在。粤北瑶族的发展是中国模式的代表,其得失,除对粤北发展有直接影响外,对于中国少数民族,对世界性的落后民族现代化,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过去研究瑶族发展迟缓,多集中于自身发展历程中方方面面的观察、调整,从另一模式的观照,则考虑未及,今特从这一角度作一初步观察、比较,以抛砖引玉、促进粤北瑶区发展。

1983年出版《瑶族简史》云:“大多数的瑶族集散在两广与湖南接壤的五岭南北地区,形成了‘南岭无山不有瑶’的分布局面。”粤北瑶族对于粤北山林开发建设,为粤北文化的辉煌,作了巨大贡献。粤北瑶胞在千余年的粤北开发建设中,特别在新中国建立后,自身在经济上也有巨大变化。据统计,1960年瑶区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了三倍,粮食总产增长了4.5倍,林业产值增长4倍。1960年开始兴建地方工业。80年代一批外向型工业经济实体建成。第三产业兴起,1989年工农业总产值比1960年增长了15.5倍,其中商品生产率达57.8%,表明瑶区开始跨越出自供自给的自然经济,进入了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体的新阶段。①

另一方面,瑶区发展速度与汉族地区比较是缓慢的,差距越拉越大。1985至1987年三年统计,工农业总产值发展速度是130%,平均每年递增14.9%,汉区是137.9%,每年递增17.4%。其中工业总产值瑶区增长175%,每年递增32.3%,汉区为229.7%,每年递增51.6%。工农业总产值瑶区与汉区差额,1985年是3384万元,1987年扩大到4714万元。乳源全县尚有百分之二的瑶胞仍处于生活贫困线以下。②

乳源县东坪乡茶坪自然村,是乳源县最大的瑶族村。有174户,854人,有山地2.8万亩,人均20多亩,水旱田240亩,人均约0.186亩。50年代,“购粮不定量,免费上学堂”,“免费供医疗”,“砍林吃山”、“笙歌盈耳,喜气洋溢,人畜兴旺、歌乐升平”。1987年农户约有10%“两稀一干”,60%是“两稀一杂”,30%是“稀”,是三餐很稀的粥,有时仅能吃两餐,1989年贫困户占80%(或说50%),1982年至1988年国家下拨救济粮2470担,款9300元。③瑶民文化科学水平低下,乳源必背镇南坑村61户350人,其中文盲63人,占人口18%,半文盲63人,占18%。(14)

建国40年来粤北瑶族发展状况,可概括为“直线上升,曲线下降,趋向滑坡”,因此,自然引起各方面的关注,1988年在乳源召开《振兴瑶区经济研讨会》,探讨瑶区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有“(一)工业基础薄弱,尤其是加工业,致使本地的资源开发利用和综合利用程度低,经济效益低。”“(二)农业结构不合理,多种经营不发达,基本未能改变单一生产的农业格局。”“(三)民众的科技文化知识和自身素质低,严重束缚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四)道路不畅,交通不便,严重制约了瑶区经济发展的速度。”“(五)对发展经济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则和研究。”⑤虽然原因疏理得比较具体,相应的措施也在不断的上马,但仍不能改变差距越来越大的趋向。特别令人不安的是,这趋向是在粤北综合经济实力由改革开放前的全省第二位,下降为92年的第13位的过程中出现的,可见,对比沿海经济特区,其差距又不知严重多少!对于即将到来的经济发达地区的新发展,以及经过调整后加大速度的粤北汉区经济发展,又将有多大差距?粤北瑶区后进状况已成为粤北经济高速发展的重大牵制力,绝不可掉以轻心。

1990年7月,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应美国瑶人协会邀请,组成“中国少数民族联谊团”,出访美国。代表团由广东等11省市,6个民族,18名代表组成。历时25天(7月13-8月6日),先后访问了聚居在美国西部沿太平洋海岸的三个洲(加利福尼亚州、俄勒岗州、华盛顿州)九个城镇的十个瑶民居住点。联谊团入美后,不住宾馆,不上餐厅,全部分散在瑶人家中食宿。召开座谈会20余次,访问了近80户人家,接触美国瑶民3000多人,约占在美瑶民的六分之一。

聚居于加利福尼亚等三州的二万多瑶民都是在老挝国内发生战争后,徙居泰国,后来作为难民由联合国组织安置到美国的,大致从1976年开始,迄今近20年。初期,作为难民安置,美国政府提供住房、发救济金、安排青少年读书。救济金各州标准不同,约在200~300美元之间。找到职业有了收入后停发。目前(90年访问期间,下同。)华盛顿州、俄勒岗州瑶人就业人数,达到成年人数80%,而居住在加州的瑶人,就业人数只占20~30%,其相当多数的人靠救济金生活。瑶人找到的职业,都是一些低工资、劳动强度大的工作,在美瑶人不论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都处于低层档次,尚未拥有大企业家、大资本家、政治家等社会名流人物。但因目前生活水准和物质条件,比居住在老挝时强得多,“绝大多数人已经适应了美国的生活环境和习性,而且对现在的衣、食、住、行等物质享受感到相当的满意。”他们“都是经受了多次战火兵燹的洗劫,颠沛流离,历尽艰辛,才落居美国的,他们从一个战火纷飞,生命财产毫无保障的环境,来到这样一个经济繁荣富强的国家居住,生活安定,物资丰富,大家自然感到极大的满足,但是由于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年青一代,赶潮流追求享受,宗族观念,民族意识淡薄了,生活习惯西化了,一些人甚至瑶话也不会讲了,这些忘宗忘祖,民族移融化的趋势不能不引起中、老年深深的忧虑。⑥

这些现状,可概括为“档次低、差别大、竞争烈、趋同化。”上下一致对生活现状的满足心态,上下不一致对民族同化的意识,以及要求瑶人子弟在外讲英语,回家或族人团聚讲瑶语的纠正忘祖措施,又表明对未来,在对“同化”“深深的忧虑”中,充满信心,找到了“瑶西结合、共同发展”的道路。这与国内粤北瑶民发展状况适成对照。国内不忧民族传统的淡薄与同化,忧的是现代化的难以实现,美国瑶民不忧现代化的实现,忧的是民族传统的淡化。很显然,美国瑶民对于国内瑶族走向现代化进程有重大的参照价值。

大洋彼岸的现实对于国内有什么启示呢?

(一)起步措施相近。美国安置泰国难民——瑶民主要措施有三,“提供住房。发救济金、安排青少年读书”。与中国建国后实行的瑶区政策“购粮不定量、免费上学堂,免费供医疗”基本相近。前述美国救济金大致为每人每年200-300美元,中国政府所花支持、扶助瑶民人均费用,尚无统计,估计其绝对数额未必赶上美国,其相对费用值——与汉区及全民最低生活费用比,不会低于美国。解放之初,我们还曾为粤北深山瑶民建好房屋,修好道路,接通自来水源以迎其下山居住,同享社会主义大家庭温暖,所费之巨,前所未有。

起步措施相近的同时,中美对待瑶民“初衷”有同有不同,其救难扶危、解除死亡威胁,发扬人道主义是一致的,但中国由民族歧视转为民族平等,政策主动倾斜,上学、医疗免费远胜于汉区;美国出于人权平等与世界和谐发展的发达地区义务,与对其他来本国的难民并无倾斜。

(二)生活环境异同。宋明时期,瑶族已遍布广东,现在乳源瑶族主要集中居住在必背、游溪、东坪,柳坑四个乡镇,连成一片,地处县境中部的崇山峻岭之中,东西约150华里,南北约200华里,总面积约427平方公里,占全县20%,南水中分,河西为“西边瑶”,东为“东边瑶”。语言基本相同,居住、生产、服饰、命名,婚姻等有很大差异。处于深山的西边瑶亦称“过山瑶”,生产方式,居住条件较为落后,与美国瑶民生活环境“小同大异”。

相同处,都处在较为先进的民族包围中,都处在和平安定气氛中发展。不同处,主要有,一、国内汉族生产力、生活水平比较落后,虽比瑶族进步,但仍不是商品经济,与美国瑶民周围各族现代化水平相差很大,美国对瑶民所发救济金已相当于中国工薪族的最高水平,农民更是望尘莫及。二、中国国内对瑶民的不遗余力支持,如1988年云南省为加速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制定了七大政策,减免农业税收、免征增值、资源、建筑、交易、娱乐,营业等税收,定收定支每年递增拨款10~12%,放宽贷款面,因地制宜安排生产,多渠道、多形式办学,大力培养干部等,⑦但总体水平属于“穷帮穷”,不同于美国“富拉穷”。三、是国内瑶族发展不离土,与美国瑶族全新环境不同。不离乡土,旧的文化氛围时刻追踪,新的现代化意识,现代生活方式压力必然有回旋余地。美国瑶民,处在“绝后路”的新环境,“四面美歌”无法逃避。

三是发展原则巨大差异。国内对待瑶民发展,无论是前举的粤北瑶民建国之初起步措施,或三中全会后云南的七大政策,都是以计划经济观念为指导思想的“护理政策”。与政治上平等观念相一致的力图经济上实现与汉区“平等”——同步发展。汉区“扶贫”政策所引起的“扶懒”副作用,依赖思想,在瑶区影响巨大。在建国之初瑶民人数少时(当时乳源瑶民约6700人)汉区经济实力强时,大力救济,大兴土木、动员搬迁;在人口骤增、汉区经济出现困境,如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政治出现波动,如“文革”时期,或经济进入转轨时期,近期商品经济发展初级阶段各种政策调整,瑶区相应即有影响,形成目前不仅发展速度与汉区相比,差距越拉越大,而且瑶民生活水平呈曲折下降趋势。

美国对待瑶民则实行与其他移民以及国内居民相同的“竞争原则”。这种竞争不是资本主义初期,中期的“弱肉强食”——消灭别人,保存自己的生存竞争,而是生存已解决的发展竞争,“自由”竞争。你不愿努力,可以靠“救济金”度日;你想发展就必须努力超出别人,“和平”竞争,“能力”竞争。低水平的生活费与高水平的工薪间距离极大,要求职业——求发展——求理想实现,“没有文化、没有专业知识”绝无可能,这就自然形成文化与专业知识的掌握、提高与竞争。

四是从语言入手的迅速改变文化素质的特殊方法。美国瑶民不到20年历程,比起中国40年,主要不同在于经济上瑶民稳定上升,心理上满足现状——对现代化生活方式由认同、向往而投入追求。绝没有粤北瑶民在文革前,在政府动员下,从深山瑶式茅棚搬进政府为其兴建的水电齐全、交通方便现代砖瓦房后,不久,又拆卖水电设备,房屋材料,重新返回深山等状况。其成功,其取得迅速成效,就在于采用了刺激学习当地语言的入手方法。由于政府规定求职需求引起的“威胁”,又引起瑶民本身对美国语言、文化学习的激励,美国瑶人内部规定,凡能考上高中、大学的青少年和一些学习成绩优秀学生,都给予重金奖励,引发“利诱”。从而充分利用不懂美语难以求职,难以取得美国国籍的面对全美移民的基本要求,起到特殊作用。使这与思维联系在一起的语言迅速在成为瑶美人民交际工具的同时,将美国现代意识自然流布于使用者脑袋,并从而毫不费力的将旧意识淡化、排挤出脑袋。

国内多种措施,虽也不忘文化素质的提高,也注意汉语的学习,但由于“诱惑力”不强,语言环境等所形成的影响力不够,使学习语言不能成为各种措施中最重要方法,以致形成乳源瑶族聚居最重要的必背镇,经济作为窗口对外开放,其南坑村,文盲、半文盲共占36%以上。

1990年中国少数民族联谊团赴美访问时,“美国瑶民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法,保护少数民族利益、尊重少数民族,实行多民族一律平等,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帮助民族干部和各项建设人材成长,支援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大加赞赏。⑧”这并非是“这山看那山高”,或出于礼貌的“外交辞令,”而是真实地表明中国美国瑶民发展事业确实各有短长,深入比较,可以看出中国发展瑶民是由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时期产物,美国则始终是商品经济所致。中国的慢,是正在调整中的慢,中国的曲折,不仅是计划经济的缺陷,人为瞎指挥——长达几十年“左”倾路线“穷折腾”的影响,更是史无前例社会主义少数民族事业实践中很难避免的“挫折”、“反复”与再实践,更是各项事业寻找与国际接轨、全面现代化的必然势态。中国的慢仅是即将到来快的新局面的前奏曲,与中国社会必然走向商品经济相适应,中国瑶民实现现代化必然会实现,必然是中美两个模式的最佳融合。

美国瑶民的历史机遇是“移民就富”虽是美国传统——美国本身就是一个移民组成的国家,但绝非美国专利,正相反,这“移民就富”传统早在人类古老时期就已开始,中国自隋唐以来中原汉人——后来被称客家人沿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而遍及东南亚都是这样,粤北瑶族本由湖南转徙,又流向广西、老挝、泰国等地,也是这样,目前广东清远市扶贫开发区,扶贫迅速取得成效的措施也正是“移民”,将贫瘠石灰岩地区——生存条件极差地区的人民迁到条件极好地区,这其实是“适彼乐土”——人类寻找乐土梦的自然表现。以前是各自为政,现在是集思广益,当然,也就不仅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而且是“相辅相成”,共同腾飞了。

标签:;  ;  

中美瑶族发展比较研究_瑶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