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村庄贫穷的原因是什么?对贫困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启示_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论文

贫穷村庄贫穷的原因是什么?对贫困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启示_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论文

贫困村贫困的原因在哪里?——全国部分贫困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启示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贫困论文,贫困地区论文,启示录论文,基层组织建设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穷在志气上,短在路子上

四川省美姑县依波沃村,地处大凉山腹地,全村147户694人,分散居住在海拔1400米至1800米之间10平方公里的山坡上。过去不通公路,严重缺水,是“山荒地又瘦,种地靠雨水,运物靠马驮,点灯靠松明,花钱靠救济,吃粮靠返销”,村民住的全是草房和瓦板房,人畜混居,环境卫生极差,生活十分困难。

1989年底,美姑县委、县政府派工作组到该村扶贫。工作组经过调查发现,前任党支部班子缺乏事业心,安于现状,怕苦、怕累、怕难,是该村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决定改选党支部班子。

1990年初,退伍军人吉克木曲当选为新一任村党支部书记后,组织群众无偿投工投劳,把全村120亩坡地改造成水田, 使世代吃粗粮的村民第一次吃上了大米饭。当年,他又发动群众集资、贷款,架通电线,改变了全村几千年来靠松明、竹子照明的历史。1990年以后,他又带领群众开发荒山荒坡,种植经济作物;修房屋,平路坝,建厕所,彻底结束了人畜混居的状况。1994年,吉克木曲又组织群众利用冬春农闲时间,没要国家一分钱,全部靠村民投工投劳,修通了9 公里长的村内公路,14200多米长的引水渠道。1995年冬,他们又利用有限的资金, 奋战3个月,完成150亩地改田,100亩坡改梯,全村累计改田改土820亩。经过连续几年的苦干,依波沃村面貌大变,1997年人均纯收入1100元,人均占有粮食1080公斤,分别是1990年的3.04倍和3.96倍。现在,村里装上了程控电话,家家有了存款和余粮,住进了瓦房,电视机、洗衣机、收录机也走进了农户,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年纯收入已达4万多元。

启示之一:依波沃村自然条件极差,地下无矿藏,地上无资源,既没有交通大动脉提供的便利,也没有国家建设项目带来的契机,在短短的7年时间里,发生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靠的是什么? 靠的不是国家给钱给物,靠的是有了一个好的带头人,靠的是艰苦奋斗的精神,靠的是艰苦创业的志气!古人讲“天下事有难易乎?为者,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因此,扶贫关键在扶志,在这些贫困地方,能否按期解决温饱问题,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已经不是给钱给物的简单问题,而是一个干与不干的问题。

“给钱送物,不如建一个好支部”

河南省伊川县吉泊村,全村700多户3000多人,人均耕地1.7亩,土地虽多,就是缺水,一遇干旱,粮食减产,吃饭就成问题。过去村里没有一个好带头人,村党支部书记由全村30名男党员轮流“坐庄”,村支部成了“维持会”,最后谁也不愿意当。198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还只有90元,群众生活非常困难,上访告状连年不断,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1989年6月,女党员胡灵茹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 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建提灌站,修水渠,架渡槽,就是三伏天,烈日当头,挥汗如雨,只要胡灵茹带头了,全村干部群众就没有一个误工,没有一个叫苦。这样连续苦干几年,全村彻底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局面。解决吃饭问题以后,胡灵茹又带领全村调整种植结构,发展村办企业,199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700多元。

启示之二:同样一个村,同样的自然条件,同样的群众,8 年前不得温饱,8年后迈向小康, 吉泊村的经验归根到底就是一条:有了一个好的带头人。吉泊村的变化也启发了伊川县委,他们认识到,扶贫工作不仅是给钱给物,关键是要有一个好支部。贫困往往是和基层组织软弱涣散联系在一起的。基于这种认识,这个县首先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扶贫攻坚的关键措施来抓,先后调整了全县78个贫困村的71个村党支部,从回乡知青、退伍军人和致富能手中选拔了194 名优秀党员充实村领导班子,使贫困村党支部带领群众解决温饱,脱贫致富的能力明显提高,大大加快了扶贫攻坚步代。到1997年底,全县78个贫困村全部解决了温饱,人均收入超千元。

现在打扶贫攻坚战,大政方针已定,具体措施也有,能否成功,关键在人,核心在干。没有好的带头人,就不能动员群众,组织群众,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再好的政策措施也难以落实。所以,群众讲:“给钱送物,不如建一个好支部。”

找准致富路子,摘掉贫困帽子

福建省寿宁县大安乡溪乾村, 坐落在海拔800 米的大山上, 共有139户626人,是福建省有名的贫困村。80年代该村曾被新闻界炒得“名声大噪”,原因是村民杨金盛夫妇穷得“合穿一条裤”!到1994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仅51.5万元,村集体经济仍为零。穷可以衍生许多的陋习,曾经有一个溪乾村民为了5元钱的救济款宁愿跑20多里山路, 在乡政府坐等两天,却不愿挑上一担柴薪卖5元钱。这里村道坎坷, 房屋破败,人畜混居,厕房相邻。1994年前,这个村的支部书记和村主任轮流当,谁当支部书记或村主任,“两委”的牌子就挂在谁家。

1994年前的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也有带领群众致富的愿望,但苦于致富无门。他们曾办过水电站,因管理不善没有效益而报废;修起一座石拱桥,但只是联接两村,并没有走向山外世界的通道;也推广良种水稻,因无钱买化肥、农药,产量低下而放弃;鼓励养猪,猪养大了外销难,大活猪从那窄小险恶的山道抬向山外谈何容易。

1995年初,寿宁县委、县政府把溪乾村作为重点扶贫攻坚村,确定县财政局挂钩扶贫。3月初,县财政局干部范启雄带领工作队进村了, 他兼任村党支部副书记。他们经过调查研究,把大力发展花菇生产作为该村致富路子。经过几年艰苦创业,1996年, 该村工农业总产值达500万元,人均年收入28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

启示之三:溪乾村,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几任村干部带领群众致富无效果,关键是没有找到一条真正能致富的路子。因此,群众说:“咱村过去是穷在志气上,短在路子上。”

毋庸置疑,全国各地贫困地区绝大多数农村基层干部是好的,是有带领群众致富事业心的。他们之所以有的长期无所作为,主要是在农村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思想老化,观念陈旧,满足现状,不知应该做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去做。因此,加强农村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加大对村党支部、村委会干部的培训力度。黑龙江省绥滨县提出,“不会致富,别当党员”,“不能带领群众致富,别当村干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提出,对基层干部要“多换脑筋少换人,不换脑筋就换人”。1993年河南省委结合扶贫工作培训了5030名贫困村的村党支部书记,通过培训,绝大多数确确实实换了“脑筋”,回去之后很有作为。根据调查,在培训后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这5030个贫困村就有4983个基本解决了温饱,占参加培训贫困村总数的99.3%。

标签:;  ;  ;  ;  ;  ;  

贫穷村庄贫穷的原因是什么?对贫困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启示_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