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执政理论研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研究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理论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994(2008)02-0112-03
一、执政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七大的重要理论贡献就是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概念并对这个理论体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它形成、丰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拓展。首先,党的十二大对我们要寻找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形成与之相应的理论和路线纲领目标,作出了鲜明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一思想指引下,邓小平理论开始逐步形成。党的十三大高度评价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始找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意义,强调指出,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继找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之后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党的十四大进一步明确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在党的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深刻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并将其写入党章。提出要“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我国近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相伴相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坚实基础。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解决好的一个关键问题。科学社会主义历来是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坚持党的团结统一,坚持党同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都把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来认识、来谋划,都一以贯之地反复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我们党。而作为一个长期执政的党始终面临的重大问题就是怎样建设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发展。《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160年的实践,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发挥指导作用。世纪之交党情、国情、世情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世界政党政治的格局不断变换;中国面临着空前的社会变革,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五十余年的执政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进行系统的理论总结,探讨世界政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形成自己的执政理论,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要之举,更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执政理论需要执政实践的支撑,即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依托和党的建设整体环境的互相影响。执政理论是现实政治的反映与总结。党建理论的整体发展,党的自身建设的实践推动,会不断深化对执政规律的认识,为执政理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进一步促成执政理论的发展。执政业绩不好,执政理论再合理,都没有现实说服力和真正的执政认同;党风廉政建设不好,其他方面的执政业绩再好,同样也不会得到人民的真正拥护。所以,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内在地要求党的建设的各方面要随之同步发展,否则,党的执政理论就可能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其功能只能是陷于空谈,而不能使其特有的政治功能在实际生活中发挥指导效用。只有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才能从自身建设上奠定加强执政理论建设的基础。同时,执政理论的发展可以推动整个党建理论的发展,为党建理论注入新鲜的活力。因此,执政理论建设是全党的任务。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执政理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创新,是当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二、执政理论研究是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飞跃
执政是一门科学,需要执政理论的指导,需要有一套不断完善的制度和科学的方法。党的执政理论并非泛指所有政党执政的理论,而是特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论,即以中国共产党如何掌握、运用国家权力为核心而形成的一整套思想体系。
2004年6月,胡锦涛同志首先提出了执政理论的概念。他在讲话中指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等主要方面。”在8月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中,他又加了一个“执政环境”。有关执政的七个基本范畴,构成了执政理论的基本内容。这七大组成部分的每一方面又都有各自的科学内涵及影响因素;同时,七大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密不可分。
1、执政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创新
马恩、列宁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对无产阶级政党执政规律的理论与实践所作的探索,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无产阶级政党能够首先在经济文化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的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不容易,要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以往我们在执政过程中的某些失误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没有把执政当作科学看待。要代表好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仅有理念和愿望是不够的,更需要有一套不断完善的制度和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执政是理论和制度的统一,理念和方法的统一。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的提出,立足于党近六十年的执政经验,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进程、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的新要求,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执政党规律的探索日益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
2、不断总结、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执政理论,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执政理论是执政实践的经验总结、提炼。中国共产党有丰富的执政实践,并取得了重要的执政业绩,但对科学的执政理论的总结、探索仍需加强,对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相关论述的挖掘、对共产党执政经验教训的总结也略显不足。以往在党建研究中,比较侧重于党的学说史、党的建设史、党的建设的基本原理等方面的研究,对此涉及不多。2004年胡锦涛同志提出执政理论概念后,执政理论问题的研究开始被理论界所关注。此后,对加强执政理论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如何加强执政理论研究、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体系的框架等的概述性文章、著作开始出现。但权威、宏观研究的基础是微观分析。目前,对执政理论七大内容进行逐一深刻剖析其科学内涵、影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等方面的论述则相对较少且未被普遍认可。可以说,目前国内理论界对执政理论问题的研究处于起始阶段,还没有真正形成一套成熟的体系和权威性的论证,仍需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所以,借鉴传统的社会主义及西方国家政党的执政经验,在执政实践基础上概括出中国特色共产党执政理论的基本内涵,并寻找到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理论的共同特征,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规律探索与研究的推动。
三、执政理论创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1、执政理论对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鲜明的理论指导作用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必须具有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要求的科学执政理论的指导。执政理论是党的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实践证明,一个成熟的执政党,对执政理论进行总结、研究,既能够增强党员、群众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制度、政治秩序的认同感,论证自己执政的合法性。同时又具有政治动员功能,引导各级党组织的行为向着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方向发展,避免执政行为的人治色彩或权力运作的非规范性。
执政理论反映执政能力。执政理论建设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没有执政理论做指导,执政能力的提高有时就会带有被动性和曲折性。因此,一个成熟的党,不但能够在实践中表现出较高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而且,还能够创建一套科学的执政理论,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创新。
2、执政理论是一个既相对稳定又需要不断完善与创新的统一体
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而是为这个探索开辟了道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问题是个崭新的课题,以往的党建研究,比较侧重于党的学说史、党的建设史、党的建设的基本原理等方面的研究,对此涉及不多。党的执政理论现在并没有真正形成一套成熟的体系。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原则下,在尊重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的基础上,党的执政理论需进一步阐明党与国家政权、党与法、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为形成科学的执政体制和健全的、良性互动的党政运作机制奠定基本的理论基础与政治方向,并在分析现实社会结构变化的基础上,针对现实与未来的社会发展趋势,架构党与社会、党与人民群众良性互动的关系,为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提出最基本的原则,而贯穿于上述内容的灵魂,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3、执政理论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执政能力建设,既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也是不断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深入把握执政规律的过程。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由于党的执政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长期性,对共产党执政规律仍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总结。加强执政理论建设,要善于从实践中探究执政规律,善于把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善于用执政理论创新的成果指导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同时,执政理论是跨学科的理论,需要多学科的理论支撑,与传统的党建理论有所不同。目前只是研究的起始阶段,仍需做进一步探讨,对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相关论述的挖掘、对中国共产党既往执政模式的概括、中国共产党执政未来走向的揭示、对共产党执政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是个繁重而紧迫的任务。
胡锦涛在同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代表座谈时强调,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使命决定了党既要敢于和善于在自己所领导的伟大事业中不断改革创新,又要敢于和善于在自身建设中不断改革创新。执政党建设存在着一些共同的规律。尤其是在当前的形势下,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民主化迅猛发展,一些执政党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加大自身建设力度,在理论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在社会分化组合加快和文化发展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一些政党在思想理论纲领革新方面表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和包容性,其政策主张更具有全民性、时代感,避免意识形态的僵化等,其做法和经验值得研究。
执政理论与党的建设的其他方面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广义的党的建设理论,既包括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又包含党与社会的关系,还包含党的自身建设的内容,这与执政理论的内容有很大一部分是交叉的,甚至是一致的。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一部分,解决的是党执政条件下的问题,重心在于党如何执掌政权。
收稿日期:2008-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