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政策研究
孔子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徐建华12,李 季1
(1.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2.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质量研究基地,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历经两千多年的传承,从古到今一直指引着中华民族教育发展。孔子的教育思想涉及范围广泛,包括教育作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对象、德育及教师素质等方面,这些孔子教育智慧的精华经过我国历代学子的学习研究和发扬光大,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教育发展。文章将以孔子的教育主张、教学方法及教师的素质观这三方面为切入点,分析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 孔子;教育思想;当代教育;启示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可以想到“治国安民要靠教育”“性相近,习相远”“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等,这些震古烁今、历久弥新的教育思想经过历代传承至今,是我国教育发展中的宝贵财富,对我国当代教育仍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对孔子的教育主张、教学方法及教师素质进行深入的学习与研究,可以为当代教育的健康发展给予多方面的启示与借鉴。
例如在我的实际工作中,有一次公司要求各个部门发稿件,这就导致许多员工有倦怠情绪,不愿写稿件。针对这个问题,可以提升员工的公平感来入手,激励员工进行稿件的创作,最后在薪酬分配上进行体现,从而在心理上满足员工的分配公平感,也在实际生活中实现了薪酬合理分配的原则。这样既能做到对员工的科学管理,又可以极大地消除员工的工作倦怠的隐患,从而留住关键员工。
一、孔子的教育主张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一)有教无类与教育公平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作为其办学方针,“有教无类”指不分贵贱、贫富、种族、国别和年龄,人人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孔子认为,只要有学习的愿望,并履行师生见面流程,就可以拜师学习,成为其弟子;其弟子有贵族子弟孟懿子,也有“贱人”仲弓,“鄙家”子张,有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捉襟见肘的原宪和穷居陋巷的颜回。孔子的“有教无类”与西周教育的“学在官府”形成鲜明对比,孔子的教育对象不论出身贵贱,都能接受平等的教育,满足了平民渴望接受教育的愿望,培养了大量人才,推动了当时社会的正向发展。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历经传承演变至今,推动了教育公平理论的深入发展。我国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部分地区试行了十二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成为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让学生接受平等教育,并大力倡导全民终身教育。此外,国家行政部门根据各地区实际发展的现状来科学合理的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使全国各地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相对平等,人人享有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
(二)德才兼备与道德教育
孔子主张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在他“学而优则仕”的教育观点中,就强调要通过培养平民中德才兼备的人才去做官。孔子非常重视弟子的德行修养,向弟子传授“礼”外在的道德规范和“仁”内在的仁爱之心的德育内容。《论语》中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体现了“仁”,孔子告诉弟子,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强加于别人,要学会推己及人,给予对方伦理关怀。此外,孔子要求弟子克己内省,吾日三省吾身,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还要求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及要有立志有恒,安贫乐道的远大志向才能成为真正德才兼备的人。孔子“仁爱”的教育主张培养了德才兼备的人才,也为我国当代教育重视德育做了重要的铺垫。现如今,我国同样非常重视学生的德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完善学生人格,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在重视道德教育的同时,还要求各地学校积极开展关于道德法制的班会、演讲比赛、大合唱等课外活动,让学生们通过参加实践活动,学习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道德品格。
(3)完善指标体系。按照“一项资金、一套体系”的要求,建立了政法基础设施建设、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等5个专项资金指标体系,每套体系关联投入、过程、产出、效果四个方面。
二、孔子的教学方法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一)学、思、行结合
孔子一生热爱教育事业,他认为教师应该首先具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职业素养。学而不厌是指教师应该掌握广博的知识,博学多识,并在自己教授的领域里充实自己,不断学习,热爱学习的精神。诲人不倦是指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对学生有高度的热情和责任感,全心全意投入到教育事业中而不知疲倦的精神。孔子终生好学乐学,从30岁左右开始办学直至晚年仍在传授知识,一生热爱教育事业,投身教育事业,他的教育精神令人敬佩不已。孔子作为教师的楷模,他对教师职业素养的要求至今也没有改变,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成为当代教师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
由于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多建设于水资源充沛的地区,进行施工技术的应用,需要充分考量对水文、地质等施工环境,以考察施工技术在工程项目中的适用性。
(二)启发诱导
因材施教是孔子创造的教学方法。由于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使得他的学生年龄、社会成分、文化水平、性格等差别很大,没办法进行统一教学,因此,孔子采用了因材施教教学法,有效解决了个体差异性问题,加速弟子成长成才。应用因材施教教学法的前提就是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孔子认为可以通过谈话法和观察法进行。通过与弟子交谈及观察他们的所作所为了解其思想,根据弟子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教育。在《论语》中,有孔子对两个弟子相同问题的不同解答,是因为两个弟子的性格不同,处事的态度也不同,这也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教学法传承至今也运用在当今教育教学中。当代教育几乎都是班级授课制,按照学生的年龄,地区等划分成班,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同一个班级有学习能力强的,也有学习能力弱的,有开朗的,也有自卑的等等,需要教师利用业余时间与学生勤沟通,了解学生的性格、家庭状况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根据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
(三)因材施教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法的教育家。在教学过程中,孔子提倡启发诱导教学法,目的在于训练弟子的思考能力。孔子认为,应该引导弟子积极思考探索新知识,激发弟子的求知欲望,进而提高弟子的思考能力。或在弟子遇到疑惑时,摆明道理正确引导,让弟子深入思考,举一反三。时至今日,启发诱导教学法在我国当代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国家要求中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课堂导入环节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相反,有些教师会采用填鸭式教学法,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新知识,这会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学习质量下降等诸多问题,这种教学方法是不提倡的,应该及时改进。
三、孔子的教师素质观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教导弟子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到学、思、行结合,孔子认为学是求知的手段,“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的主导思想,而获取了知识之后,就要思考。在《论语》中,孔子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来论述学与思的关系,说明要想有效学习,就要学思结合。此外,孔子还强调要“学以致用”,说明学习是收获知识的一种手段,行才是真正掌握知识的目的。因此,正确的学习和教学过程,就是要做到学而思而行。对于当代教育而言,我们正需要这样扎实的学习及教学过程。学生学习仅是表面上的对知识的汲取,还要进一步思考,联系与之相关的知识,织成知识网,通过适当的考核和复习来确定真正掌握了知识技能。对于教师而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就要为学生布置新颖,而不是不加思考就可以完成的抄写作业,同时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活动,在活动中考察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运用程度。这样的学习法和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扎实程度。
(二)师爱生敬,教学相长
孔子认为,教师应该爱护学生,学生也应该尊敬老师,要保持师爱生敬的融洽的师生关系,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教学生,也可以向学生学习,不耻下问,相互切磋,教学相长。孔子非常关心弟子的健康,同时他的弟子也十分尊敬他,在教学时,孔子经常从弟子的思想言论中受到启发。孔子的师爱生敬,教学相长的教师素质观对两千多年后的当代教师职业素质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提倡师生间关系平等,互相尊敬,互相关心,在教学过程中,各科教师向学生传授相应学科的知识,也可以从学生中学习到其他学科的知识,做到师生间相互学习,在生活中,教师与学生互相帮助,师生携手共创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三)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孔子对其弟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仅有言传,还要身教。前者是为了传授理论知识,后者是为了示范实际操作。作为教师,为人师表,要教导弟子们身正,首先要端正自身作风,为弟子学生做好榜样。孔子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教师观演变到当今社会,形成了人们广泛关注的师德问题。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校意识到教师师德的重要性,开始制定教师师德建设制度,考核方式等。为人师表,就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学生会潜移默化地模仿教师的言行,想要培养出品德优秀的学生,教师的师德就要过关,为此,很多学校为加强教师师德建设,专门组织教师师德专业化培训,严把教师师德关,优化师资队伍质量。
孔子将其毕生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培养了大量人才,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为我国教育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孔子的有教无类,对德育的重视,学、思、行结合、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及其教师素质观等,这些震古烁今的教育思想不仅对古代教育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更对当代教育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值得我们后辈学习传承。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贺新宇.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55.
作者介绍: 徐建华(1968-),女,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教师教育。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省重点课题(GBB1318104)
编辑∕杨波
标签:孔子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当代教育论文; 启示论文; 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论文;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质量研究基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