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让你更接近文明_李嘉诚论文

“让”,拉近你与文明的距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你与论文,距离论文,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清朝时,大学士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解决。而张英回给老家人的是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退让三尺,而邻居也深受感动,退让三尺,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便有了一条宽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来。

让,作为一种美德,尤其涉及切身利益的时候,能坦然做到的人不多,但心胸宽广、放眼远处、恭谦礼让的人,无论在何时都是受人尊敬的。在思想浮躁的今天,提倡“让”,一个字就拉近了人们与文明、和谐的距离。

年轻妈妈:儿子请给我让座

讲述人 梦娜丽莎

儿子14岁生日那天,我郑重地对儿子提出了一个要求:以后我们一起出门,如果公共汽车上只剩下一个空座位了,请你给我让座。儿子很吃惊,以前都是我为他让座,这仿佛是天经地义的。虽然我也要他为老弱病残孕、婴幼儿让座,可没告诉过他要为父母让座。看到儿子吃惊的样子,我认真地对儿子说:“孩子,你已经14岁了,长得和妈妈一般高了。你现在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而妈妈已人到中年,腰腿都不如从前了,所以妈妈要在你生日时提出这样的要求,你能理解吗?”儿子点头后,认真地说:“妈妈,我懂了!”

几天后,我和儿子一同出门,在回去的公共汽车上,人很多,我和儿子都只得站着。终于有了一个空位,疲惫的我毫无反应,儿子习以为常地一屁股坐了下去。但随即他就触电般地跳了起来,说:“妈妈,你坐。”我如梦初醒地坐下了。看来,我和儿子还没有习惯这样的让座,但我们慢慢便会习惯的。我在心里对儿子说:“孩子,我知道你也很疲惫,但你就站着吧。你前面的路还很长,从现在起应该练练脚力了。”

著名学者余秋雨——在公共场所“礼让三先”

在道德意义上,谦让是一种美德。为什么要谦让?因为选择是唯一的,不是你就是我,不让你就要与你争夺。这是大一统秩序下的基本生活方式和道德起点。究竟是什么原因在很多人认为世风日下的时候,让我们有了这样的惊喜?我曾和在大学教美学的同学探讨过这个问题,他说这些善良原本就存在,只是平日里被别的东西所淹没,没有了表现的机会。那么我们又如何让这种精神和情怀得以传承和延续,使民族的精神境界得到整体的提升,最终化为平常生活中的优雅举止。比如,在公共场所的礼让三先,对大自然由衷的敬畏,特别是人际交往中的诚实信用。

链接:六旬老人给小伙子让座

2009年2月10日上午,在西安市南山门站,一名肩挎笔记本电脑的20多岁小伙子上了公交车,他双眼通红,不断打着哈欠。“坐我这儿吧!”一位六旬老人从座位上站起来。“不不不,这怎么行,您快坐!”小伙子脸红了。老人一边把放在座位前的两大包菜往外挪,一边坚持让小伙子坐下。乘客很不解,这时老人说:“我是闲得没事,早上出来锻炼身体,顺便买点菜回家。小伙子可能晚上加班,早上又赶着上班,看上去累得够呛,现在年轻人工作忙压力大,我自己的孩子也这样,做老人的也应该体贴年轻人。”老人的几句话,赢得了大家的一片赞许。

让路,是一种美德和习惯

讲述人 罗莉丽

幼儿园门口的那条路比较窄,刚好容得下两车交会通行,每次开车去幼儿园接女儿回家我总是提心吊胆的,恐怕塞车。这次一开到那条路上,我便发现了事情的不对劲,前面的车一动也不动地呆在那里,而后面的车子又开进来,我立即进退两难被堵在那儿。下车一看,有两辆车子在这段路上顶上了,谁也不肯相让。两位车主堵上了气。也有许多被塞在后面的车主因为急着接孩子回家,都劝说他们谁先把车子给挪一下,可他们依旧不为所动。

他们的行为招来了众怒,于是交警被请了过来。在交警的协调教育下,那两辆车才不情愿地移动起来,这路才慢慢地顺畅起来。虽然路得以畅通,可大家还是纷纷指责这两位车主的不是,为了逞一时之气不但堵塞了道路,还影响了别人的通行。我想,在这件事上,那两位车主是没有胜利者的,他们也耗费了时间,最起码他们的心中因为这次不快也憋了一肚子气。

在让车这事上,我的同事老李却做得很好。有一次我坐着他的车去上班,恰巧经过一条只容下单车通行的小胡同。我们的车一驶入胡同口,对面也有车子开了过来,而且没有相让之意,根本不在意是我们先开进胡同的。我也是怒上心头,与王哥说:“开过去,我们也不让他。”老李却不答话,顾自挂倒档,把车倒了回去,退回到胡同口,等那车驶过后老李才重新开了过去。我仍是愤愤不平地对老李说,那司机素质这么差为什么要相让呢?老李却笑着告诉我:“我们的目的就是快速通过这条胡同,现在我们的目的达到了?要是谁都不让谁,我们现在可能还在那里干耗着呢。”想想也是,因为老李的这一让,我们得以顺利地通过了胡同。要是两车都僵在那里,我们或许还生着闷气呢,那上班肯定要迟到了。

我有一位在交警队工作的同学,在一次聊天时,他问我:“你说现在引起塞车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车多路窄。”他却摇摇头:“堵车时我去出警,十有八九是许多车主不懂得让车,才引起道路堵塞。”见我一脸的迷惑,同学给我解释,说是只要大家都按规定行驶在自己的车道上,只要懂得让行,那再窄的马路也不会堵车。同学还给我举了个例子,说是那么多蚂蚁在蚁窝前爬来爬去,可它们从来不会挤在一起,因为它们懂得让行。同学不无感叹地与我说:“让车是一种美德和习惯啊,现在的好多人物质生活丰富了可人性美德却下降了,根本不懂得在开车时礼让三分的道理。”

让车,即是让路,这是一种美德和习惯,我觉得朋友的话很有道理的。让路可以让我们的车子快速顺畅地行驶在道路上。做人也如开车,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应该多让车的,退让还会让我们少了些许怨气和不快,多了些满足与快乐。

清华大学教授彭林——每人每天礼让三次

我想呼吁两件事:首先,大家从今天开始,每人每天礼让三次。进电梯时、挤地铁时、上楼梯时、下班开车时……多为他人想一想。每天行礼三次,见到父母、见到邻里、见到长辈……方式也很简单,每天礼让三次,行礼三次,各级领导和公众人物应当行动起来,作出表率。如果大家都这样做,我们将看到,奥运结束后,除了那些让我们激动的金牌,中国社会的文明修养和礼仪重建会获得一个良好的起点。

链接:绅士为什么过不了独木桥

绅士过独木桥,刚走几步便遇到一个孕妇。绅士很礼貌地转过身回到桥头,让孕妇先过了桥。绅士又走上了桥。走到桥中央遇到一位挑柴的樵夫,绅士二话没说,回到桥头让樵夫过了桥。第三次他又走上桥,眼看就要到桥头了,迎面赶来一位推独轮车的农夫。绅士这次不甘心回头,于是,摘下帽子向农夫致敬:“亲爱的农夫先生,你看我就要到桥头了,能不能让我先过去呢?”农夫不干,把眼一瞪,说:“你没看到我推车要赶集吗?”两人争执起来。结果是吵来吵去天黑了,谁也过不了桥。假如农夫委屈一下自己退回去,自己就可以早早到达目的地了,又假如绅士再绅士一次,也可过桥了,还保持了自己的绅士风度……生活中的路或许是窄了点,但假如人们心中都有让的理念与意识,那么,再窄的路,走起来也会变得畅通无阻。

李嘉诚的让利哲学

讲述人 李安安

李嘉诚在给青少年的10条准则中,其中重要的一条谈到了让的哲学,即让利与得利的关系。曾有记者询问李嘉诚与地铁公司、汇丰银行合作成功的奥妙,他说:“奥妙实在谈不上,我首先得顾及对方的利益,不可为自己斤斤计较。对方无利,自己也就无利。要舍得让利使对方得利,这样,最终会为自己带来较大的利益。我母亲从小教育我不要占小便宜,否则没有朋友,我想经商的道理也该是这样。”

李嘉诚关于“让”的认识超人一等,例如他对“止己之利”的观点是:“先让利后谋利”、“宁亏自己之利,也不亏大家之利”、“合小利才可取大利”。这都是非常成熟的商业运作策略,正是因为这种对让的哲学思考,李嘉诚能够恪守诚信经商、止己之利以回报社会,奉献精神,大为可嘉!在李嘉诚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墙壁上,悬挂着笔力遒劲的两个字:“知止。”这是李嘉诚之所以在为人、处世、经商等方面均高人不止一筹,成为商界的终极教练的秘密。商人之财,多败在不知让上,总想以贪欲之心占得天下大小之利,大有满盘皆收的冲动。这是可悲的。

时时提点自己凡利皆要让于人,不可独占。“华人首富”李嘉诚对此早有深思。隋朝大儒文中子说道:“众逐利而富寡,贤让功而名高。利大伤身,利小惠人,择之宜慎也。天贵于时,人贵于明,动之有戒也。”财富是逐利之果,利大可以毁掉人,财富之巨同样可以灭掉人。李嘉诚的让利与得利的哲学,与真理相合。从利小到利大再到让利,是一个积累财富人生的奋斗过程。也许,大多数人的眼光都过多地关注李嘉诚身上的财富光环,而对其内心世界或内心层次的理解却失之肤浅,但是这恰好是李嘉诚以让利为上的关键。李嘉诚是一个舍得让利使对方得利最终实现双赢的智者,即他明确自己每一次行动的目的和可靠性,克制住自己带有危险性和毁坏声誉的每一种行为。他曾说:“凡事都要留有余地。”这是对自己经商环节的清楚认识,也深得中国传统处世哲学的精髓。在李嘉诚看来,世上之事,皆有物极必反之理,过度的行为只能导致失败的结局。此等经商让利与得利之要义,是李嘉诚一生的商道!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景天魁——商人必须让利

如果开发商愿意积极投入到和谐社区的建设中,最起码的一个问题就是肯不肯让利。如果一点利都不想让,开发商就很难加入和谐社区的建设。因为开发商和业主之间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利益关系问题。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是否也需要追求社会利益,这一点对于房地产这样一个涉及多方面利益关系的产业来说,是需要好好研究的。

链接:“让”成功相伴

美国成功学家安东尼·罗宾,对李嘉诚的让利理论十分赞赏,并立即应用于实践中,他和任何人合作,一定是用这样的思考模式,因此他的合作伙伴越来越多。在谈到“华人首富”李嘉诚时,他说道:“他有很多哲理性的语言,我都非常喜欢。有一次,有人问李泽楷,他父亲教了他一些怎样成功赚钱的秘诀。李泽楷说父亲没有教他赚钱的方法,只教了他做人处世的道理。李嘉诚这样跟李泽楷说,假如他和别人合作,如果他拿7分合理,8分也可以,那他拿6分就可以了。”也就是说:他让别人多赚2分。所以每个人都知道,和李嘉诚合作会赚到便宜,因此更多的人愿意和他合作。你想想看,虽然他只拿6分,但现在多了100个人,他现在多拿多少分?假如拿8分的话,100个人会变成50个人,结果是亏是赚可想而知。让利一分,能赢一生。

让梨,背负复杂情感的选择

讲述人 春日

从小我们就告诉孩子“孔融让梨”的故事,好的东西应该别人先分享。有人认为“让梨”让中国的孩子普遍比国外的孩子缺少竞争意识,因为我们教育他们要谦让,似乎和竞争意识相违背。但是马上有人反对,如果一个孩子一点都不懂得谦让的话,他就无法同这个社会中的人们友好地相处,他的人生也是难以成功的。

在一个遥远的落后小山村,有一对好兄弟同时被重点大学录取,一个计算机系,一个数学系。本该是双喜临门,现在却变成进退维谷,因为对于一个本就拮据的家庭来说,要同时供养两个孩子读大学那是不可能的事。那就只好用抽签的办法了,父亲含泪忍痛地抽出一张,念着:“哥哥!”哥哥欣喜若狂地跳起来,弟弟默默地走了出去,没有泪水,没有抱怨。一个星期后,两兄弟背起背包离开这个落后的小山村,哥哥去上学,弟弟去打工。数年后,哥哥毕业并找到了工作,他预备供弟弟读书,这时候弟弟告诉他其实当年两张纸条写着的都是哥哥。因为他觉得哥哥更需要上学,计算机系更有前途,所以偷偷把纸条给换了。在这场竞争中,弟弟选择了让,我们看到的是人间的温情。人生的终极目标是享受爱与关怀,因为懂让而知礼,因为知礼而明德。

还有两个称兄道弟的同学,毕业后两人一起进了一家公司,可为了升职加薪,其中一个经常在上司面前说同学的不是,导致另一方主动让贤辞职。从此,称兄道弟的时代过去了,两人形同陌路人,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损友步步高升,可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深深的愧疚油然而生。终于拨通了久违的号码,将积压多年的歉意释放出来,希望同学能原谅他。那位同学最后是否原谅了他已不重要了,我们看到,在激烈的竞争中,利益冲昏了人的头脑。有“让”的雅量的,最后无论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是富裕的。

资深人事专家时慧——谦让是不可缺的

任何情形下,谦让都是不可缺的。在现代职场中,谦让其实与竞争并不冲突,关键是谦让和竞争都要有底线和尺度。平时与同事有小的摩擦时要表现出自己大度,但是当自己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受损时还在一味的谦让,这就是不可取的了。个人要服从大局,团队内部提倡谦让,个人的风格要融入到团队,但一致对外讲究的是竞争。

链接:新老寓言PK“让梨”

美国也有类似《孔融让梨》的故事,美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曾收到一名罪犯的信。信是这样写的:小时候,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又红又大,别提多想得到了。这时候,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呀?”我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那个,没想到弟弟抢先一步把这话说了出来。听后妈妈瞪了弟弟一眼,责备他:“好孩子,要学会把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一听到这个话,我马上转过弯来了,改口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要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很高兴,就把大苹果奖给了我。我很高兴,从此我知道了,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要学会说谎。以后我学会了打架,学会了偷,学会了抢,学会了只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要不择手段。直到我被送进了监狱。这个结果让我们始料不及,没想到一个千年的礼让故事,在不同的人身上竟会有反差如此之大的结果,因此,我们说“礼让”需要的是修养,是诚心,有了美好的心灵世界,你的礼让才会是发自内心的,而不会变成一种手段和伎俩。“让梨”,真的是考验一个人的道德和良知啊!

标签:;  

“让”让你更接近文明_李嘉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