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混凝土结构问题一直是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主要原因,为了提高工程质量,就要从根本上提高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水平。基于此,文章对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引言
混凝土施工技术至关重要,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根本所在,在具体施工过程中,需要科学合理选择材料,严格遵守相关流程,提高混凝土施工技术水平,以此保证房屋建筑工程的顺利完工。
1建筑混凝土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1.1材料选择不合理
混凝土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材料,因此对原材料的把控在混凝土施工中尤为重要。水泥选择不当或用量不对都会影响混凝土的性能。同时,骨料也是影响混凝土施工的因素之一。骨料的主要成分是砂石。骨料有天然骨料和人工骨料之分,其质量和用量决定了混凝土的强度。
1.2混凝土拌制问题
在混凝土的拌制过程中,施工人员没有对拌制混凝土的材料进行控制和核算,降低了混凝土的性能。出现这种问题,有施工人员技术水平较低的原因,也有材料加人不当的原因。例如,拌制后的混凝土加水过多,多余水分会在混凝土硬化后形成水池,水池蒸发后在混凝土上留下许多气孔,严重影响了混凝土的强度。
1.3混凝土浇筑问题
在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不注重模板质量、浇筑过程不连续、振捣工作不合理等问题会对混凝土的强度和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此外,振捣也是影响混凝土强度的一个因素。振捣时间不足会使混凝土紧密度达不到要求,振捣时间过长又会导致大量的砂石沉淀、水泥浆漂浮等问题。如果钢筋密集的梁柱交接点振捣力度不够,会出现混凝土空洞、漏筋、蜂窝等问题,进而对工程结构的安全产生影响。
1.4混凝土裂缝问题
常见现阶段,房屋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为较为普遍的问题,严重威胁着房屋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混凝土裂缝的根本原因是本身的抗拉强度低于其内部拉应力,在具体施工中,工作人员施工作业不当,未对施工缝进行标准化处理,同时在运输、脱模和起吊等环节中存在不规范操作,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现象。
1.5混凝土养护问题
混凝土养护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关键程序,在房屋建筑施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混凝土养护过程中,很多施工人员只是单纯地进行浇水养护,并未针对周围环境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导致养护效果不佳,降低了混凝土的粘结力,出现片状或者粉状脱落的问题,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裂缝,影响房到屋建筑的质量。
2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
2.1严控控制原材料质量
严把原材料质量关是有效预防混凝土裂缝的有效措施之一。在水泥选择时必须选择低热水泥,并且施工单位在水泥入库前对其质量证书、出厂许可证等证明性文件进行核查,以此保证水泥的安定性、强度和凝结时间等性能符合建筑具体需求。再者,准确地选择外加剂能够有效防止混凝土裂缝,其中粉煤灰的防裂效果最佳,在混凝土中使用粉煤灰能够调整混凝土的干缩性和脆性。也可选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能够促进水泥颗粒分散效应的发挥。此外,骨料以砂、石为主,房屋建筑中对其要求较高,在选择时必须保证骨料质量高、强度大、物理化学性能好。在对骨料进行选择时,级配好、粒径较大的石子不仅能够有效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影响,还能有效防止混凝土产生裂缝,因此要严格确保骨料质量。选择砂石时,要选择低碱或者无碱的砂石料。其次,严格控制骨料含泥量,严禁使用海砂,使用清洁水源等都是有效预防混凝土产生裂缝的有效方法。通常来讲,在进行大体积的混凝土施工的工程中都会加入粉煤灰和膨胀剂,以此改善混凝土的各项性能,降低以后混凝土产生裂痕的概率。
2.2合理优化配合比
配合比对现浇混凝土的质量和抗外界压力的能力、抗拉、抗裂等性能都具有一定的影响,配合比是质量控制最为重要的一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混凝土的抗裂性能方面,由于混凝土的粗骨料本身的模量高,就可以使现浇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得到提升,所以在进行混凝土的配合比时,必须增加混合料粗集料的用量。配合比中的水灰比也是现浇混凝土中抗裂的最好控制方法,在现浇混凝土的配比时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控制,对于水灰比进行比例上的优化,这样才能保证现浇混凝土的质量。混凝土原料比例配制时还应该尽量减少水泥所占的分量。除了水泥水化过程会产生热量影响混凝土质量,水泥的强度及细度也会影响混凝土的质量。混凝土浇筑时应该尽量选择与混凝土强度接近水泥种类,切忌水泥强度过大。水泥的细度越高,浇筑的混凝土抗裂能力就越低,因此,浇筑混凝土时应选择细度较低的水泥种类。混凝土浇筑原料配制的比例应该严格按照混凝土的标准制作工艺进行,而混凝土骨料的选择应该严格按照国家相应的规定执行,以保证混凝土浇筑的质量。
2.3混凝土浇筑控制
混凝土搅拌操作是混凝土施工中的重要环节,实际搅拌质量直接影响着混凝土的使用性能。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机器搅拌混凝土的速度快、质量高且质地均匀。为保证水利施工中混凝土工程质量,应当严格规范混凝土搅拌施工环节,在搅拌之前对混凝土原料的合格程度进行仔细的检查,实际搅拌过程中,依据工程建设需求及实验确定的比例对原料进行混合处理,将混凝土配合比误差控制在最低范围内。此外,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当混凝土表面开始泛浆时停止振捣,振捣间距合理,且整个振捣过程要均匀密实,严禁过振或者漏振现象的发生。在完成混凝土振捣过程后,为阻止产生裂缝,要将混凝土表面压光和抹平,必要时还要进行二次抹压。此外,采取分层浇筑与分层振捣能有效增强混凝土整体的抗裂性能和结构完整性。从而能有效避免间歇截面出现裂缝。因混凝土的流动性很大,泵送混凝土浇筑完毕之后,为消除混凝土表面裂缝,要在混凝土初凝之后、终凝之前进行二次振捣,提高混凝土防水性能。充分的振捣可以有效减少结构性裂缝。混凝土浇筑、振捣之后产生的泌水和浮浆要及时清除。尽量延长混凝土的拆模时间。由于混凝土拆模时间对整体的抗裂性能有直接影响,则当混凝土在恒定温度下养护时,要确保其强度才可进行拆模。
2.4混凝土的温度控制
首先,要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此外,为了减少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缝的问题,需要相关技术人员加强对于混凝土入模温度的控制。在这一过程中,为了有效的实现对于浇筑温度的降低,需要相关的技术作业人员采用低温水、砂表面覆盖等方法。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对于混凝土运输时间的缩短,并将混凝土的初凝时间逐渐延长到5小时以上。再者就是在进行浇筑的过程中,需要逐渐减缓浇筑的速度,继而由此提升混凝土热量散发的速度,实现水化热峰值出现的延迟,防止因温度过高而出现了混凝土表面高温状况。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技术人员将混凝土入模的温度控制在18摄氏度以下。此外,要控制拆模时间。在进行混凝土拆模的过程中,需要相关技术人员加强对于相关温度的测量以及监控。事实上,只有当混凝土拆模后的表面温度与内部温度差小于25摄氏度的时候才能以进行侧模拆除作业。若其温差大于25摄氏度的时候,则需要相关技术人员加强对于保温措施的采取,继而由此减小温差。再者,还要及时掌握混凝土温度动态变化。在施工过程中,除了上述的措施之外,还需要相关人员加强对于混凝土温度的动态监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加强对于测温点的埋设,并以此为基础推动相关记录工作的开展。在相关工作开展的谷草中,之所以加强对于混凝土温度动态变化的监察,主要是加强对于混凝土内部的高温与表面温度的掌握,继而由此采取恰当的温控措施,带动大体积混凝土质量的提升。
2.5混凝土养护控制
养护质量的高低与混凝土结构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加强混凝土的养护非常必要。在养护过程中,要对外部的温度进行有效控制,使其保持在25摄氏度左右,通过对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养护中的温度控制,以防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同时,要使混凝土保持一定的湿度,可以用水使其湿润,由此防止混凝土结构出现开裂问题。混凝土浇筑完毕后至少应满足7~14d的养护要求,并尽可能缩短混凝土浇筑完毕和开始养护的间隔时间,避免塑性收缩裂缝的出现。可以包裹草垫、塑料进行混凝土养护。
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建筑中混凝土结构占据重要地位,混凝土对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建筑施工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混凝土质量,防止其出现裂缝问题影响房屋建筑的质量。在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施工人员充分结合房屋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从方案设计、材料选择、材料运输和裂缝处理等方面着手,提高混凝土施工技术水平,以此保证整个工程施工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易万寿.对建筑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的把控[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6(24)
[2]徐飞.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几点思考[J].科技与企业.2015(13)
[3]李晓.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探讨[J].江西建材.2015(20)
论文作者:唐晓荣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6
标签:混凝土论文; 裂缝论文; 骨料论文; 质量论文; 过程中论文; 水泥论文; 强度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