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态化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本文阐述了生态农业的概念、特点、发展历程及发展生态农业的一些基本技术和常见模式,以期为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农业;特点;发展历程;发展技术
引言
现代农业大量运用了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生产资料以及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是最新的农业发展阶段,在农业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划分上均达到了一定高度。生态农业具有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顾的优势,是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生态农业的概念
生态农业是指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前提,以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为基本原则,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方法形成的集约化农业发展模式,是在现代农业有效经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有更高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未来农业形式。
2生态农业的特点
(1)综合性。生态农业以发展大农业为目标,重点强调发挥生态农业系统的整体功能,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提高综合生产力。(2)高效性。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将农业生产资料进行能量多层次利用与循环,实现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综合效益的目标。(3)多样性。生态农业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的地理优势,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物质基础以及经济和社会文化水平等,大力发挥地域优势,实现农业与生态协调发展。(4)持续性.可持续发展是生态农业的主旋律,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3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以发展最为迅速的辽宁省为例分析。辽宁是我国东北三省之一,地理环境多是山地丘,大约占全国面积的70%,非常适于生态农业的发展,但实际的发展并不如意,主要面临以下问题。1)虽然辽宁省森林面积比较大,但是其土地面积也相对比较广阔,所以森林资源比较匮乏,而且分布的也不均匀,这就导致了人均划分率却很低。2)在树木种植方面,树木的种类与结构上不合理,既使高质量的林木占有比例很少,又使有些地区种植树木比较集中,有些地区种植树木的面积较少,这种分布不均匀的现象产生,导致生态的平衡与健康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3)由于辽宁地处东北地区,大雪的气候较多,虽然耕地面积非常广阔,但受到恶劣气候的影响,耕地沙漠化比较严重,随着土壤逐步被侵蚀,造成树木种植的成活率不高,另外土地利用率低和施加有机肥的不足,最后导致农田的质量越来越差,使辽宁省的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受到严重制约。4)辽宁省的生态环境污染比较严重,不利于生态农业的发展。
4生态农业发展技术
4.1缓解因生态因子制约的生态农业技术
4.1.1缓解水分制约的生态农业技术
应积极加强政府及社会各界对节水农业发展的投入,深入落实节水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科学技术水平,提高农业生产装备的科技含量。此外,进一步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保障农田水源供应质量,形成蓄、保、集、节、用一体化的节水农业新格局。积极推广微灌模式和水肥一体化模式,做到精准灌溉,树立“灌作物不是灌土壤”的灌溉理念。
4.1.2缓解水土流失的生态农业技术
我国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的平衡,导致农业生产环境不断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遭到破坏,使农业生产遭受直接经济损失。退耕还林是国家倡导的应对水土流失的有效途径之一,其目的在于将水土严重流失的沙化耕地或粮食产量较低的耕地退出粮食生产,进行植树种草,使其充分发挥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另一个途径为生态修复与重建技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生态修复是指对在自然环境突变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进行恢复与重建工作。根据恢复对象,生态恢复可分为非生物环境要素(土壤、水体、大气)、生物因素(物种、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恢复。修筑梯田、种树种草、盐碱地改造等都属于这类技术。
4.2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农业技术
4.2.1立体种养技术
立体种养技术是指在单位土地面积上,根据不同动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特点,充分利用光、热、水、气等自然资源,配合使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形成种养殖及加工业的产业流程,建立起多层次配置、多物种共生、多级生物循环利用的高效生产模式。如稻虾连(共)作、稻鱼(泥鳅、黄鳝)共作、稻蛙共作等稻田立体种养技术模式;设施葡萄园内种植草本植物或放养鸡、鸭、鹅、羊等畜禽的生产模式。
4.2.2循环农业技术
循环农业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在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形成一种集种、养、加、产、供、销、商、贸为一体的产业化链条,提高生产资料利用率,降低生产废弃物排放量,最大限度减轻环境污染。常用模式有猪—沼—菜模式、猪—沼—果(鱼)模式、“生物链”模式、家畜—沼气—食用菌—蚯蚓—鸡—猪—鱼模式、家畜—蝇蛆—鸡—牛—鱼模式等。
4.3减少使用农用化学品的生态农业技术
(1)减少化肥使用的养分供应技术。科学改良土壤,推广使用绿肥、秸秆、粪肥、复合肥;改进施肥方法,大力推广精准施肥、平衡施肥、灌溉施肥等技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2)减少农药使用的有害生物控制技术。主要途径有建立立体农业、使用抗性品种、通过栽培措施增强作物对有害生物的抗性以及有害生物综合管理等。我国转基因抗虫棉的栽培种植、黄色粘虫板、杀虫灯的应用均属此类技术。(3)减少激素与兽药使用技术。通过畜禽良种选育技术、饲料生产与加工使用技术、畜禽健康养殖与管理技术等,从严控制激素类动物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提高肉类食品质量。(4)再生能源开发技术。大力推广沼气发酵技术,促进生活污水、秸秆、畜禽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发挥其供能、产肥、防污功效。积极利用太阳能、风能、电磁能等清洁能源。
5发展高效可持续生态农业的重要性
农业资源想要得到可持续利用,进行高效可持续生态农业的发展是有必要的,在环境保护与节约能源的基础上进行可持续性生态农业的建设,这种形式的农业发展能够有效的利用最少的资源获得最佳的效益,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实际农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农业生产的区域性,对于一些农业资源的利用一定要因地制宜,打破传统单一的资源利用方式,要积极借鉴与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经验,积极推广农业与生态并存的发展理念,使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使生态农业能够得到有序的发展。最后,生态环境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在环境保护技术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必须要加强其有效性,从而使我国的生态农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得到保证。
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改善了农产品质量,有效节约了农业资源,提高了公众生态环境意识,促进了农村社会进步与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如农业劳动者生态意识较差、配套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缺乏必要的政策保障等。只有加强科技人员培养,创建完备的生态农业服务体系;完善相关政策,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支持力度;重视龙头企业等组织的培育,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进程,生态农业才会走向健康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张敏,杜天宝.“绿色发展”理念下生态农业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16(9):92-95.
[2]薛丽敏.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4.
[3]李凤民,徐进章,孙国钧.半干旱黄土高原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与生态农业发展[J].生态学报,2003(9):1901-1909.
论文作者:黄志鹏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8
标签:生态农业论文; 生态论文; 农业论文; 技术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模式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