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智能电网模式下的配网调控一体化论文_刘子洋,侯延鹏,刘旭,隋卓,李颖,刘超宇,戴东阳

浅谈智能电网模式下的配网调控一体化论文_刘子洋,侯延鹏,刘旭,隋卓,李颖,刘超宇,戴东阳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本溪供电公司 辽宁省本溪市 117000)

摘要:全国各地广泛应用智能电网这个电力管理系统之后,以前的电网运行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的发展需求,不能由智能电网来管理和调控。因此,在以前的电网运行模式上进行改进,实现智能电网模式下的配网调控一体化,从而达到智能电网安全可靠运行的目的就显得非常必要。本文就基于智能电网模式下的配网调控一体化实现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智能电网;配网调控一体化;方法

1智能电网调控一体化系统的要求

1.1实时性要求

对于实时性的要求主要包括如下两点:①一体化系统需要保证厂站端遥测、遥信等有关数据的准确性,并且能够快速传递到实时数据库当中,使得运行、调度人员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并掌握到电网的运行状况,另外,还必须要为相关的应用软件提供可靠性比较高的基础数据信息;②系统需要确保遥控以及遥调等控制指令的及时、快速地下达至厂站端,为电网调度工作的开展提供控制手段。

1.2开放性要求

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下列两个方面:①一体化系统必须要采用开放式的框架结构体系。这样做不仅能够提供开放式的环境,还可以进行各种硬件平台的使用。②一体化系统要确保能够支持相关应用软件的开发以及第三方软件的接入。此外,在数据库、进程管理以及多机通讯等方面,应该能够提供相应的应用程序接口,为第三方应用提供服务。配电自动化系统涉及的范围通常是从变电站的主变低压侧以及低压母线开始,直至电力用户为止的配电网络。

2配网调控模式存在的问题

2.1电网管理有很大的局限性

近年来,国家和城市在不断的发展壮大,工业发展更为迅速,需要的电能越来越多,对于城市电网的架设已经由架空线向电缆的模式发展,逐步实现电缆化。当然,截止到目前,几乎所有的配电网络还是由传统的单个输电线混搭进行配合使用,造成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无法直观、系统的进行把控,管理的内容趋向复杂化,需要分别对电缆、线路、闸盒等管理,有时候会造成管理人员应接不暇。因为现在大部分的企业还在沿用传统的管理制度,运用的机械也相对落后,也没有对现有资源进行协调、整合,所以目前的企业,迫切需要利用智能电力调控一体化的机制,对原有模式进行更新,从粗放型模式向集约型转化。由于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导致革新工作很难一步到位,实际生活中未使用先进的技术,造成很多数据遗失,造成工作的停滞不前。

2.2配网信息深层管理与系统间交互模式不明确

正常的配网自动化系统应与上级管理系统形成一种纵向或横向的共享关系,尤其是在图形、模型、数据等方面与上级的自动化系统、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等关系上要保证共享。但在电网现实的运营中,配网自动化系统在信息与数据的共享上仅有一部分共享,这就存在了较大的拓展空间,并且配电网动态与静态的数据信息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因此,要充分挖掘配电网的生产、运营、调度、运行环节上的数据与应用上的深层需求,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交互使用各个系统之间的信息,从而整体上提高配电管理水平。

2.3配网自动化信息展示方式未优化

目前,配网自动化系统中,站端所在上送信息的处理方式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分类不明、不分主次等。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上送信息与次要信息,在突发的紧急情况下,对调度运行人员准确及时的判断造成了阻碍,使发生的事故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因此,对于配网自动化系统信息要进行优化,对上送信息进行分类、分级,屏蔽检修传动设备相应信息。同时,要分窗口显示事故的信息,存在的异常信息,进而减轻调度运行人员的工作负担,在发生事故后能够迅速判断事故的情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智能电网模式下实现配网调控一体化的方法

3.1制定配网管理的统一模式和标准

配网调控一体化是一项比较系统的工程,因而需要将管理模式进行统一,并制定一定的参考标准。从而实现电网系统的可操作性和互换性。构建配网调控一体化时,应该把人与机进行高度结合,按照绿色电力相关细则和要求,整个配网调控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要确保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同时主网包括的是许多变电设施以及输电电缆,若是其出现问题,将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和影响,因此,在主网运行的过程中,如果要确保相关设备的安全,就必须要达到相应的标准。

3.2自动化建设

智能配电网实现的基础是配网自动化,在配网自动化的建设上,智能配电网可以说是为其指明了方向,要实现智能配电网,智能配电网的整体建设,配网调控一体化是实现的必要手段和建设思路,只有在加强建设配电网网架的基础上,接入一次设备自动化、终端智能化、分布式储能、分布式电源,进而实现配电网智能化。同时,通过对配电网的数字化进行描述,其中包括配电网络、配电设备的参数、配电设备的状态、配电设备的特征、分布式电源、分布式储能等的描述,以及在配电网的检测、运行、控制动态数字化的描述,实现配电网自动化运行的功能。

3.3不断完善配网网架的结构

在配网网架的结构上需要坚持“主网稳定,配网可靠”的基本原则,有效实现对配电网的分区分层的管理,对电网的结构进行优化。而配网实现所联络网架结构能够有效提高居民用电的可靠性。配网系统中,用户用电的质量会受到接线模式的影响,接线的合理性能够避免线路出现中分段的问题,因此,为了能够有效提高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则需要不断提高供电的质量。此外,保证了接线的科学合理性,还能够有效的增加电源点,实现网架结构的分段或者互相连接则更为合理,供电中配网系统也更加可靠。

3.4接入分布式电源

基于智能电网,建设配网调控一体化,接入分布式电源以及储能,能够促使电力生产实现节能环保。我国制定的发展清洁能源战略,对电力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现智能电网建设时,还需要提高电力生产的环保性以及绿色性,实现节能减排,进而有效保护环境。分布式电源与储能的接入,能够实现变电站并网运行与检测等,同时能够实现调控一体化,促进智能电网发展。但是分布式储能的接入,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其对电网系统运行有着较大的影响,对电力系统的运行要求较高,而且储能的接入,可能会造成设备故障率增加,还需要不断加强研究。

3.5GIS基础上的配网调控一体化

配网调控一体化是SCADA系统的智能升级,在原有的配电网调度、监控隔离状态下,可以实现在线远程监控配网线路,但对于其余没有安设自动化设施的线路依然以手工图册翻阅为调管方式。构建于GIS基础上的配网调控一体化解决了传统模式的困境,在数字化配网管理前提下,进行配网自动化信息接入,达成配网调控一体化的调度、监控管理方式。在电网GIS平台上构建电子地图,突出地理位置、配网线路的密切联系,经分层、分类管理配网设备,实现配网现状再现,是直观、可视的配网管理方式,是必要的配网管理工具。配网变化可由各班组直接在线维护,盲调现象得到了有效解决。在主网建设过程中,SCADA已有多年的广泛应用,可应用监控设施在线分析、监控与操作配网。因为实时配网信息也会在SCADA系统以图形直观呈现,所以,在处理GIS与SCADA系统的交换数据时应防止二次绘制图形界面、重复录入电网数据与电网数据差异性问题。

4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智能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不但对调度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构建完善的调控一体化系统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应对电网发展的最佳方案之一。在进行调控一体化系统构建的时候,最为基本的一项要求就是确保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唯有确保了一体化系统安全、稳定、可靠运行,才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其重要作用,然后为智能电网的运行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陈丹丹.浅析配网调控一体化在智能电网模式下的应用[J].电工技术:下,2015(1):103.

[2]林权.对当前智能电网模式下配网调控一体化的探讨[J].大科技,2015(19):52.

论文作者:刘子洋,侯延鹏,刘旭,隋卓,李颖,刘超宇,戴东阳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8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7

标签:;  ;  ;  ;  ;  ;  ;  ;  

浅谈智能电网模式下的配网调控一体化论文_刘子洋,侯延鹏,刘旭,隋卓,李颖,刘超宇,戴东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