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杭州 311300;
2.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 201815;
3.浙江农林大学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1300
摘要:目前国内对“景中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管理体制、产业发展和规划整治三个层面。本文将地理学上的PRED协调概念引入景中村发展研究,以泽雅风景名胜区西山景区“景中村”发展为例,通过对景区PRED现状分析,提出五方面景中村协调发展的策略。在此基础上,将景区内的西山、桂川、大川、岭雪和东平五个“景中村”分成控制型和缩小型两个等级。
关键词:景中村;PRED;协调发展;西山景区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Villages in Scenic Area Based on PRED Coordination:A Case Study of Xishan Scenic Spot in Zeya Scenic Area
Abstract:At present,the research on "Village in scenic area" mainly concentrates on three aspects:management system,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and renov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PRED coordination in geography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Village in scenic area. Taking the development of Village in scenic area in Xishan scenic spot of Zeya scenic area as an example,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RED status quo of the scenic area,the paper puts forward five aspects of measures for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Village in scenic area. On this basis,the five " Village in scenic area" of Xishan,Guichuan,Dachuan,Lingxue and Dongping are divided into control type and shrinkage type for graded development planning.
Key words:village in scenic area;PRED;coordination development;xishan scenic spot
1 引言
我国的风景名胜区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发展历史悠久。但真正对风景名胜区着手开始进行保护与管理工作起步较晚。自1985年《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开始试行(2006年废止),尤其是2000年《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的施行以及2006年《风景名胜区条例》的施行,国家相关部门与学者开始研究、探索风景名胜区的发展规律,逐渐明确了风景名胜区的目标、性质,完善各项相关制度。[1-2]目前我国现行的《风景名胜区条例》中,对风景名胜区内村庄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产业结构的引导与转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筑物的风貌、非物质建设等方面都做出了相关的规定与控制;另外,《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还从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对风景区内居民点的调控,将其划分为搬迁型、缩小型、控制型和聚居型四种基本类型,并分别控制其规模布局和建设。
“景中村”这一概念最早由杭州市政府在《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景中村管理办法》中提出。目前学术界对“景中村”的概念还没有明确的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侯雯娜等人的定义。[3]其将“景中村”定义为:“已纳入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范围之内,土地集体所有,行政上设立村民委员会,主要居民为农业户口,保留村落的风俗风貌的社区聚落。”
图1 西山景区在泽雅风景名胜区中的位置
目前国内学者对景中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层面:第一,管理体制层面,改变景中村多头管理的局面,实行统一管理,权责到位;提升村民素质,抓好思想建设工作,加强培训,关注人才培养;加强人口控制,合理进行“村改居”;健全农地产权制度,建立农地流转收益分配机制以及基本的养老、医疗和就业保障制度等。[3-6]第二,产业发展层面,由“一产”向“一三产结合”的产业结构转变,实现一产与三产对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结构价值链;[7]鼓励当地特色产业,创新产业经营模式;景区管理局行使管理监督职权,将景区行政管理权与产业经营权分离;由公司承包主导经营模式向企业股份合作制模式转变,并鼓励当地村民或村合作社以参股的形式参与产业的经营,不仅能保障村民的经济利益,也有利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3,6]第三,规划整治层面,从生态环境、空间利用、社区风貌等方面对规划整体提出了相应的整治措施;在整治过程中,根据景中村所处地理位置、居民收入来源、转换成本和居民意愿等方面,分为“整体搬迁”和“就地治理”两种模式。[7-10]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对景中村的研究尚有很多不足,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经验都处于初级阶段。首先理论研究方面,可借鉴的理论较少,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管理体制、产业发展和规划整治这三个层面,研究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其次实践方面,尚未形成经典的实践范式。本文试图将PRED系统理论引入风景名胜区景中村发展研究,以泽雅风景名胜区西山景区为例,通过PRED分析引导景中村协调发展。
2 风景名胜区PRED协调发展的内涵
2.1 区域PRED系统理论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某一区域的人口(Population)、资源(Resource)、环境(Environment)和发展(Development)问题之间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关系而构成的紧密相联的统一体,可视为一系统,我们称简其为区域PRED系统。不同区域的PRED系统的特点各不相同,而某一特定区域的PRED系统又从属于一个范围更大、层次更高的区域PRED系统。区域PRED系统具有整体性、地域分异性、动态性和多层次性等特点。[11]
2.2 PRED协调发展的内涵
由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四个子系统构成的特定系统的协调发展有别于各个子系统内部的协调发展,这种协调是侧重于描述系统间相互作用、相互配合的状况,而不是各自的发展状况,P、R、E、D子系统的最优并不意味着系统整体的最优组合,并不说明系统协调。这种协调是指各子系统内部组成部分之间的一种关系和状态。不是各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它的功能的强弱与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结合状况有很大关系,只有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系统才能顺利地进化和发展。[12]
2.3 风景名胜区PRED协调发展
在风景名胜区中人口(P)表示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范围之内的村(居)民(社会经济生活);资源(R)表示风景名胜区内的全部风景资源;环境(E)表示风景名胜区范围内的整体环境风貌(包括自然环境、村落的传统肌理等);发展(D)表示风景名胜区内居民与风景区之间的协调发展。人在风景名胜区当中处于核心地位,既是发展的发起者也是发展过程当中的调控者,通过自身的活动和手段直接或间接地对风景区内的资源和环境产生影响。典型的模式就是人类的生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环境遭到破坏、资源出现短缺——影响生产力的继续发展——人类调整生产关系。由此可见这个模式是无限循环的处在不断调整的一个过程,人类活动的变化往往会引发其他因素的变化,引起一系列的矛盾。[13-14]
3 西山景区PRED协调发展分析
3.1 景区概况
泽雅风景名胜区在瓯江支流戌浦江的源头,位于温州市瓯海区西部的泽雅镇境内,由七瀑涧、泽雅湖、金坑峡、高山角、崎云、西山、五凤、纸山八大景区组成,全境有230余处风景资源;西山景区作为泽雅风景名胜区八大景区之一,主要以溪流、瀑布、深潭、石滩和沿岸丰富的自然山林景观为主要特色。
泽雅风景名胜区内多样化的地貌类型、种类繁多的动植物资源,以及良好的气候、水文条件造就了丰富多样的风景资源。风景区内既有峡谷绝壁、奇石翠崖,又有山顶峰林、高山平台,更有悬崖飞瀑、碧水深潭、高山天池和溪涧流泉;泽雅山民在此以山为生,创造了富有旅游价值的人文景观,如水碓、水车、石屋、石墙、村落、风俗等等。丰富的自然佳景与人文史迹,使泽雅呈现出一片安谧、宁静、古朴、野趣的景象。
西山景区位于泽雅风景区的北部,南邻泽雅湖景区,西南侧靠近高山角景区,景区的空间界面包含西山水系(石坦坑溪、大尖垢溪、银坑溪)以及溪流周围的山体。整个景区以溪流、瀑布、深潭、石滩和沿岸丰富的自然山林景观为主要特色(见图1)。
3.2 西山景区PRED现状
3.2.1 村(居)民现状
西山景区内有世代在这里生存和繁衍的村(居)民,景区内村庄居民点分布广、规模较小。景区范围内现存的村落主要有5处(见图2),分别为西山村、桂川村、大川村、岭雪村和朱平村,其中西山村和桂川村是两个行政村,大川村、岭雪村和朱平村为自然村落,5个村落主要人口分布如表1所示。由于各个村落在地理区位、交通条件及政府投资力度等方面的不同,造成村庄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致使多数山区村民向城镇和交通较为便利的村庄转移。
3.2.2 风景资源现状
温和湿润的气候环境造就了西山景区内特色鲜明的风景资源,高山飞瀑、清溪幽谷自然天成,美不胜收。根据《泽雅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3-2020年)》相关资料及浙江省风景资源总体情况,结合现场考查和综合评分,景区内风景资源分布共31处,根据景源等级划分:二级景源7处,占21.9%;三级景源15处,占46.9%;四级景源10处,占31.2%。根据景源类别划分:)自然景源,21处,占65.6%;人文景源11处,占34.4%。风景资源总体有三大特色:(1)溪流潺潺、巨石重叠;(2)瀑上有瀑、瀑溪相连;(3)竹林梯田、农家果园。
3.2.3 环境风貌现状
3.2.3.1 自然环境风貌
第一,水系风貌。西山景区位于泽雅湖水库上游,是水库水源的涵养区,规划范围内有石坦坑溪、银坑溪、大尖垢溪三条主要溪流及其支流。沿溪地势落差大的地段,分布有大小各异的瀑、潭,丰水期水体景观壮美秀丽,引人入胜。
第二,植被风貌。景区地处中亚热带南部地带,典型性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但目前风景区内的自然植被主要是常绿落叶针阔叶混交林,其次是人造林——杉木林、松林、果林、毛竹林。
3.2.3.1 人文环境风貌
第一,村落风貌。景区内桂川村、朱平村、岭雪村建筑布局相对统一,西山村、大川村的建筑布局零散、多破败。朱平村海拔高,交通不便,发展相对滞后,村落建筑保持着温南传统风格,且整体保持较好。桂川村依山而建、村庄建筑错落有致,多为石木结构,风格统一,与山体有机融合,山地民居风格鲜明。各村落现有建筑多为民居,以木、土、石为主要材料,富有乡野气息,返璞归真,其中尤以桂川村最为突出。另外,景区内仍保留有部分历史悠久的宗祠、古桥,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
第二,古道风貌。景区内现存有桂川和鲤鱼脊两条古驿道,长度适中、风景优美,沿途保留有众多与地方人物、历史传说有关的建筑、风物。
3.2.4 景区发展现状
景区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发展方向,但由于风景资源、交通组织、游赏设施等条件随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变化,需进一步研究村庄与景区的协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景中村”问题突显。西山景区内多个高山村庄均位于泽雅湖水源上游,对水源水质保护有很大影响,亟待明确提出村庄的控制、发展要求,以利于景区的保护控制。
风景资源发生变化。由于景区十年发展过程中部分自然景源退化甚至消失如白龙潭、桂川水库、黄水水库。因此需要对风景资源进行重新调查梳理,并客观科学地进行评级,以指导景区的保护和发展工作。
交通及游览设施配置的变化。景区内各景点分布零散,地形地貌多变,景区原先以步行系统串联各景点,但近年来随着公路的贯通,景区内交通情况发生较大变化,并且泽雅湖水库已升级为一级水源保护区。考虑到保护泽雅湖水源水质的要求,以及现有景区交通组织等情况,需要重新梳理交通及游览设施的组织和配置,与现实情况相适应。
3.3 西山景区PRED不协调分析
风景资源和生态资源尚未充分保护与利用。景区内游览活动多集中在少数区域,多数景点处于于未被保护或游赏开发的状态。就整个景区而言,缺少整体性的保护与建设工作,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生态资源与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
景区自然景观特色明显但不突出。景区内自然风景资源以瀑布跌水、溪流池潭的水景为主,比重达到景源的64%,景观特色明显,但与周边景区相较,等级较低、不突出。
村落保护与环境整治需加强。景区内现有村落平均海拔较高,多数位于溪流上游,村民的生产生活影响溪流水质。与此同时,部分村落建筑布局散乱,建筑外立面存在破败、凌乱的现象,急需合理的规划与管理控制。
游览活动应避免单一重复。通过对景区现状及其他周边景区的分析比较可以发现,景区内现状游览活动以山水观光为主,活动内容较为单一,游人停留时间短,缺少体验性活动、景区吸引力较低。
景区发展与产业引导脱节。目前景区的发展仅限于观光游览,住宿等配套服务设施发展相对滞缓,不能满足游览者的基本需求,景区发展与村镇产业发展脱节,没有互融。
3.4 基于西山景区PRED协调的景中村发展策略
3.4.1严格控制人口规模
西山景区内部居民点人口发展过快会影响到周边自然环境,甚至会对良好的自然条件造成破坏,故应严格控制人口规模。
3.4.2合理布局居民点
结合景区规划建设及未来发展的需要进行居民点的合理布局,可考虑在居民点附近设置游览服务设施。
3.4.3严格控制内部居民建设用地指标
对于控制型居民点,只允许在房屋原址上翻建。对于缩小型居民点应作好相应规划,在规划的指导下发展建设。
3.4.4严禁开山采石、毁林开荒
规划范围内严禁开山采石,毁林开荒,引导农村居民改变燃料结构,采用新型燃料(如沼气、天然气等),为保护生态环境创造有利条件。
3.4.5引导产业转型和劳动力合理转向
居民点的产业结构是和景区内发展紧密联系的内容,随着部分居民点的迁出,原有劳动力必然经历一个转型的过程。规划引导产业由生产型转向服务型,鼓励和引导内部村民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通过发展特色传统手工业、旅游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真正实现产业转型和劳动力合理转向。
4 景中村分级发展策略
4.1 村落保护与发展
西山景区景点与村落都相对分散,对景区内村民的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存在一定的困难,有必要对村落进行系统的规划,控制外来人口的迁入与人口的自然增长。一方面,采取有效经济措施,在景区内各村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将部分自然村落作为景区旅游接待的服务点,提供农家乐、农产品等服务接待内容。根据泽雅风景区总体规划要求及西山景区的现状、发展趋势,根据目前的人口状况、分布情况,将调控类型分为控制型、缩小型两种(见表2)。
4.2 建筑风貌保护与发展
重点对桂川村、朱平村等以石木结构为主的典型性村居风貌进行保护。保护村落整体自然山水环境;保留并延续村落依山傍水的集聚式格局;保护和控制村落包括街巷、民居、古建、水系、道路、铺装、树木等在内的村落要素。
对于一般民居,根据建筑的风格与保存情况,按修缮类、保留类、整治类、拆除类等进行分级保护与整治,从位置选择、功能需要、布局方式、建筑形式、体量大小、建筑材料、与周围环境关系等方面进行严格的控制。
表2 西山景区村庄控制一览表
4.3 历史遗迹保护与发展
严格保护村落的风水格局,保护山体自然地形及植被,现已开垦的山体梯田保持作物品种及规模,不得进行任何破坏山体的活动。保护流经村落的溪流、水库、山涧的水势特征、保护水质,整治水岸环境,点缀景观绿化。清理两岸垃圾、保护水体、疏浚河道,不得进行任何污染水质的活动。
保护村落传统空间肌理关系、传统街巷空间组织特色,传统村落与溪、山、田的关系。保护建筑与道路、溪流、沟渠、绿化和空间之间的关系,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组合形式和空间关系、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保持道路骨架走向、宽度、线性、坡度和两侧建筑空间尺度。
控制古村落与周围环境天际轮廓,整体空间上实行建筑高度分区控制,历史建筑维持原有高度不变,新建建筑不得影响古村天际及山体背景轮廓线。对古村落周围紧密相连的自然山水及生态环境实行严格的保护、培育;严禁乱砍乱伐和毁林开垦;严禁随意改变溪流和周围地形,不得占用河道和减少渠道宽度;
加强历史文化景观资源的发掘和展现,结合环境整治,适当补充碑、亭、台等展示内容,扩展游赏空间和游赏内容,强化整体景观氛围。
4.4环境保护与发展
通过必要的景观手段对游客及村民的行为进行积极引导,注重环保意识,严格禁止向水中排放污水、丢弃固体废弃物等行为,需合理设置垃圾桶等环卫设施。合理控制引导人流,防止总体或局部地区的超环境容量游览,减少人为破坏及保护人身安全。
5 结论与讨论
“景中村”因其村(居)民的存在,其发展是整个景区PRED协调发展的核心。人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都会对资源、环境和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是负面的,也可能是正面的,所以研究“景中村”的发展必须要综合考虑景区层面甚至是更高层面的PRED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本文试图通过对景区层面PRED的分析提出对于景中村发展的策略,但是PRED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也是一个具有地域性及层级性(即尺度大小)的系统,随着时间、地点及尺度大小的变化而变化,其动态性、地域性及层级性方面的协同变化有待进一步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风景名胜区条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GB/T50298-1999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侯雯娜,胡巍,尤劲,吕敏. 景中村的管理对策分析——以西湖风景区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07(05):1348-1350.
[4]袁雅芳,胡巍. 风景名胜区景中村发展现状分析及管理对策[J]. 安徽农业科学,2005(11):2107-2108.
[5]陈双,王小飞. 复杂系统视角下的景中村改造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 中国集体经济,2010(06):16-17.
[6]丁金胜. 风景区——景中村协调发展研究——以崂山风景区为例. 农业经济,2015(05):65-67.
[7]周阳月,朱霞. “低冲击”视角下景中村和谐共生的规划应对——以武汉东湖景中村为例[J]. 华中建筑,2016,34(02):115-119.
[8]李王鸣,高沂琛,王颖,李丹. 景中村空间和谐发展研究——以杭州西湖风景区龙井村为例[J]. 城市规划,2013,37(08):46-51+59.
[9]程质彬. 风景名胜区“景中村”治理模式选择研究[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29(04):66-69.
[10]韩宁,马军山,卫立群. 风景名胜区“景中村”景观整治探讨——以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内村庄为例[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1(03):34-36.
[11]张志强.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方法[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4,,4(03):19-25.
[12]申玉铭,方创琳. 区域PRED协调发展的有关理论问题[J]. 地域研究与开发,1996,15(04):19-22.
[13]赖峰.安吉天荒坪风景名胜区景中村发展策略研究[D].临安:浙江农林大学,2015:11-12.
[14]陈稳亮,张祖群,赵荣. 大遗址保护的PRED协调发展案例与模式——基于汉长安城的实证与思考[J]. 城市规划,2006(07):63-67.
论文作者:金敏丽1,韩丽莹2,江晓薇3,王声菲3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8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4
标签:景区论文; 西山论文; 风景名胜论文; 村落论文; 景中论文; 资源论文; 居民点论文; 《建筑细部》2018年第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