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分析--HP滤波器平滑参数的选择与应用_经济增长率论文

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分析——HP滤波平滑参数的选择及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平滑论文,中国论文,经济增长率论文,参数论文,HP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636(2009)03-0022-7.5

一、引言

潜在产出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也是分析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工具和依据。在短期,通过估算潜在产出与实际产出缺口的方向和大小可以估测通货膨胀压力,从而更有针对性地采取力度适当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在长期,只有以潜在经济增长率为基础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才能达到可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目标。

由于基于的理论假设和观点不同,不同学派对于潜在产出的界定不尽相同,主要以两类定义为代表。第一类定义以凯恩斯的理论为基础,认为潜在产出是当经济中各种投入要素达到充分利用,特别是失业率达到“非自愿失业”时的最大产出水平。该潜在产出是“最高产出”,产出实际经济很难达到。第二类定义以新古典理论为基础,认为潜在产出是在给定实际约束条件和不引起通货膨胀率改变的条件下经济所能实现的产出。实际产出围绕潜在产出上下波动。同近年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一样,本文所述潜在产出沿用第二类的定义。“潜在经济增长率”是在潜在产出基础上延伸而来的概念,指经济处在潜在产出水平时的经济增长率,即通货膨胀稳定(或非加速)情况下的经济增长率。

目前,关于中国潜在产出的研究汗牛充栋,但多是将国外文献的方法直接应用于中国数据,采用方法各异,主要有滤波法、生产函数法、状态空间法等,估算结果也差别较大,从6.58%到10.4%不等。国外相关研究多采用季度数据,中国囿于数据的可得性与质量不得不使用年度数据。国外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尤其是滤波参数应经过调整且检验合理后才能用于中国实际经济数据分析。本文将讨论适合中国年度数据特征的HP滤波参数,并以此为基础,测算中国1952-2007年特别是1982-2007年的潜在经济增长率。

二、潜在产出测算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潜在产出及潜在经济增长率问题一直都是理论研究的热点,但不同的估计方法有着不同的结果,而且可能相差很大。因此,对潜在产出的测算方法进行概括介绍十分必要。

(一)潜在产出测算方法

潜在产出的测算和估计方法很多,并且在不断发展。总的来说,这些方法可分为三类。

1.消除趋势法

消除趋势法(Detrending Method)把宏观经济运行看作是潜在增长和短期波动的某种组合,运用计量技术将实际产出序列分解为趋势成分与周期成分,其中的趋势成分即潜在产出,周期成分即产出缺口。序列分解方法随着计量技术的发展不断改进。下面简要介绍HP滤波法。

其中,大括号中多项式的第一部分是对波动成分的度量,第二部分是对趋势成分“平滑程度”的度量,λ为正数,调节两者的比重,称为平滑参数。

HP滤波方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平滑参数λ的取值,不同的λ值即不同的滤波器,决定了不同的周期方式和平滑度。在处理季度数据方面经济学家基本达成了共识,沿用Hodrick和Prescott(1980,1997)1600这一取值。但是,在处理其他频率数据尤其是年度数据时的λ取值,经济学家有较大分歧:Backus和Kehoe(1992)认为平滑参数λ=100,这也正是时间序列软件Eviews的默认值;Correia、Neves和Rebelo(1992),Cooley和Ohanian(1991)认为λ的取值应该为400;Baxter和King(1999)的研究表明λ取10更合理;Ravn和Uhlig(2002)认为λ应该是观测数据频率的4次方,即年度数据应取6.25。通过在频域上比较HP滤波转移方程的图像、分析HP滤波的转移方程以及进行蒙特卡罗实验,Ravn和Uhlig发现4次方调整最合理。

HP滤波法往往只考虑实际产出这一个指标,十分简便有效。不过该方法也由于存在不足而招致一些批评和引起一些争论,如没有体现潜在产出的供给面特征。但HP滤波经受住了考验,获得了广泛的引用和认可,成为时间序列消除趋势方法的一个基准。

2.生产函数法

生产函数法(Production Function Method)的基本思想是首先利用现实经济数据估算出总量生产函数,并得到全要素生产率,然后利用消除趋势法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从而得到趋势全要素生产率,再估算出潜在就业,将趋势全要素生产率和潜在就业带入总量生产函数便得到了潜在产出。

生产函数法的最大优点在于,全面考虑了生产要素利用率和技术进步的影响来估算潜在产出,充分体现了潜在产出的供给面特征,从而更具有说服力。生产函数法是目前国际上使用最多的估算潜在产出的方法,而且得到了OECD、IMF等官方组织机构的认同。

3.多变量结构化分解法

随着统计、计量技术的发展,为建立既有经济学理论基础、预测精度又比较高的方法,一些学者提出了建立在一定经济关系基础上的多变量结构化分解方法(State-Space Model),如Blanchard和Quah(1989),Dea和Ng(1990),Kuttner(1994),Laxton和Tetlow(1992),Apel和Jansson(1997)等。该方法在实际产出的分解中引入菲利普斯曲线(或奥肯定律曲线)建立多变量系统方程组,联合估计出潜在产出与菲利普斯曲线(或奥肯定律曲线),在利用统计技术的同时也增加了经济含义。多变量结构化分解法考虑多种经济指标的影响,能更好地揭示实际经济运行的状况,是估计潜在产出和产出缺口的典型方法。

(二)中国潜在产出测算方法和参数选择

由上述介绍可知,测算潜在产出的三类方法各有所长,并在很大程度上受经济数据可得性及质量的影响。技术上最先进的方法未必是最好的方法,因而应根据每个国家和地区不同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本文以为采用HP滤波法消除趋势是目前估计中国潜在产出的恰当方法,这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生产函数法要求生产函数是稳定的,从而要素投入的增加与其所导致的总产出的增加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是稳定的,这对中国这样的转型经济国家来说很难满足。而且,生产函数法的估算过程较为复杂,对数据的要求较高。由于很多进入生产函数的变量的数据在中国不易得到或有缺陷(如中国的失业率数据很难真实反映失业情况),应用生产函数法时需对资本存量、劳动力投入等变量进行估算。不同学者对上述变量的估算差别本身就较大,由此计算所得的潜在增长率差异也很大,如林毅夫等(2003)的估计结果果:2004-2014年为8.56%,2014-2024年为7.08%;而王小鲁等(2000)的估计结果:2001-2010年为6.58%,2011-2020年为6.21%。因此,尽管在国际上广泛使用,生产函数法并不适用于测算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

多变量结构化分解法要求菲利普斯曲线(或奥肯定律曲线)等经济关系成立,并且在样本区间内该关系保持稳定。然而,在中国通常形式的菲利普斯曲线(或者奥肯定律曲线)是否存在尚需研究,而且,由于中国劳动力相对其他资源丰富,不能以“劳动力资源是否被充分利用”定义中国的“潜在增长率”,采用该方法测算中国潜在产出的风险很大。

国外相关文献主要使用HP滤波法处理季度数据来估算潜在产出。中国季度数据时间较短,而且可靠性较差,故使用年度产出数据估计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更为合理。虽然国内已有一些文献使用HP滤波方法对年度宏观数据进行研究,但平滑参数大多取100,并不讨论所取平滑参数是否恰当。如上文所述,经济学家在用HP滤波法处理年度数据时平滑参数λ的取值仍有较大争议。Ravn和Uhlig(2002)认为对美国年度产出数据来说,最佳的平滑参数应该为6.25。本文将使用6.25和100两个HP滤波器对中国产出的年度数据进行分解,通过对比分析得出适用于中国的平滑参数,进而估计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

三、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估计

本文使用的数据是1952-2007年度的实际产出,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6)》,使用的软件为Stata10。

(一)已有研究结果

很多学者对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进行了测算,尽管方法各异,结论也不尽相同,但大多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在8%~10%之间,且主要集中在9%左右。沈利生(1999)使用生产函数法测算1978-1998年潜在产出,并通过对资本存量和劳动力等投入量的预测估算未来潜在产出,认为1980-1990年、1991-1998年、1999-2010年三个时期的潜在GDP增长率分别为9.9%、10.0%、9.1%;吴敬琏(2002)认为当时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应是8%~9%甚至10%;许召元(2005)采用多变量卡尔曼滤波法估计中国中长期的均衡经济增长率为8.8%左右;林毅夫等(2003)采用生产函数法预测中国2004-2014年的潜在经济增长率为8.56%。

为数不多的研究认为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低于8%或高于10%。如王小鲁等(2000)预测2001-2010年的潜在经济增长率为6.58%,林毅夫等(2003)采用生产函数法预测2014-2024年为7.08%。杨旭等(2007)的测算结果最高,认为1986-2004年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以95%的概率被包含在区间[10.54%,11.56%]之间。

图1 中国实际GDP的HP滤波结果(λ=6.25,λ=100)

图2 由不同滤波器所得到的趋势序列与波动序列

(二)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

应用平滑参数λ=6.25和λ=100两种HP滤波器(以下简称为滤波器1和滤波器2)对中国GDP指数(1952年为基年,取基值100)的自然对数进行滤波,得到其中的趋势成分和波动成分,图1为相应的分解结果。由图1很难看出由两种滤波器所得到的趋势成分有任何显著差异。将两个滤波器得到的趋势序列和波动序列分别放在同一图中进行对比(见图2),虽然由滤波器2所得波动序列好似波幅更大,但两波动序列无差异和两趋势序列无差异都通过了95%置信水平的t检验。因此,可认为由两个滤波器所得到的趋势序列即潜在产出无显著差异。

根据滤波器分解得到的潜在产出计算1952-2007年的产出缺口率(又称GDP偏离率)。由图3可知,1955年到20世纪60年代末产出缺口的波动幅度较大且频繁,波幅超过了5%,个别年份甚至高达25%;改革开放后产出缺口率有所下降,波幅小于3%;1998年以来产出缺口的变化较为平缓,波幅也进一步减小,1998-2007年平均波幅小于1.5个百分点。基于由两滤波器分别得到的潜在产出所计算的产出缺口1和产出缺口2,无论数值大小还是波动特点差异同样也不显著。

图3 由不同滤波器所得到的产出缺口

(三)潜在经济增长率

与部分学者直接对实际经济增长率进行滤波得到潜在经济增长率不同,本文通过HP滤波所得到的潜在产出计算潜在经济增长率②。由滤波器1和2得到的两潜在经济增长率序列与实际经济增长率对比差异显著(见图4),滤波器2对应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序列平滑程度大于滤波器1,这在实际经济增长率波动幅度较大时更为明显。由表1潜在经济增长率的统计特征可知,1953-2007年两潜在经济增长率序列的均值差别不大,分别为8.05%与7.84%;平均潜在经济增长率稍大,分别为8.30%和7.47%;离散程度差异较大,标准差分别为3.25%和2.18%。1953-1977年平均潜在经济增长率分别为6.78%和5.56%,1978-2007年分别为9.64%和9.56%,对改革开放后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有大幅增加这一客观事实都有很好的说明。1978-2007年按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可大致分为三段:1982-1990年、1991-1999年、2000-2007年,每个时间段潜在经济增长率的统计特征见表1。三个时间段内滤波器1所对应的均值和平均潜在经济增长率都稍高,为10%左右,但两滤波器差别很小,滤波器2所对应的平均潜在经济增长率在9.8%左右,且离散程度很小(小于0.3)。

进一步研究改革开放后尤其是1982-2007年的潜在经济增长率数列,可以发现两潜在经济增长率路径存在较大的差别。图5显示,滤波器1对应的增长路径表现出更显著的周期波动特点,有两个峰点(1984年、1994年)、两个谷点(1989年,1999年),区间为[8%,11%];滤波器2对应的增长路径非常平滑,1982-2007年的增长区间为[9.5%,10%]。尽管该时间段内滤波器2对应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序列大于10%的年份有10个,但大多与10%相差不到0.1个百分点,可近似看作10%;小于9.5%的年份只有3个,1982年(9.18%)、1999年(9.45%)、2000年(9.46%),其中1999年和2000年经济增长率近似为9.5%。滤波器1中潜在经济增长率估算值大小受样本期内极值的影响较大,增长区间也较宽。滤波器1对应的[8%,11%]的增长区间,一方面,由于区间过宽,增加了政策制定者判断经济走势、预测通胀压力的难度;另一方面,11%的区间上限不仅与已有研究相比过高,而且与中国经济实际运行特征不甚相符。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看,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情况看,当经济增长冲出10%时,就会出现总体过热和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经济的大幅起落。滤波器2对应的[9.5%,10%]增长区间,无论下限还是上限都比较合理。因此,就1982-2007年整个样本期而言,滤波器2所测算的长期增长路径更为准确。

当潜在产出发生结构性变动时,由滤波器2所得到的潜在经济增长路径被过度平滑化而很难反映这一变动,由滤波器1所得到的潜在经济增长路径则能较好地反映这一特点。如滤波器1对中国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改革等制度变迁导致的潜在产出周期变动,以及2000年(也有学者认为是2002年)以来潜在产出稳步增加的特点都能较好地刻画;而滤波器2所对应的经济增长路径在1984-1997年,2002-2007年基本近似为平行于横轴的一条直线,不但在对应结构性变动的时点,而且在该时间点之后的较长时间段内都没有明显反映。此外,对产出在不同样本区间分别进行HP滤波处理,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平滑参数取6.25时,由于末端值的影响已较多地反映到预测值中,故新样本的增加对潜在经济增长路径的影响不大;平滑参数取100时新样本的增加使得原样本末端时点和之前较长时间对应的潜在经济增长率都会发生较大变动。因此,在潜在产出发生结构性变化时,平滑参数取6.25的滤波器1能更好地刻画潜在产出的变动。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对于潜在经济增长路径平稳的国家和地区,平滑参数取6.25的滤波器1和平滑参数取100的滤波器2估算结果差别不大,滤波器1的误差可能会更小。对中国这样潜在经济增长路径波动较大的转轨经济国家,滤波器2测算的长期潜在经济增长路径更为合理,但无法捕捉和反映结构变动;滤波器1能较好地刻画结构变动,但测算的潜在经济增长路径受极值影响较大,误差较大。因此,在对中国年度数据使用HP滤波方法测算潜在经济增长率时,Ravn和Uhlig(2002)由美国数据得出的平滑参数取6.25的滤波器好于取100的滤波器的结论不能直接套用,必须从经济理论和经济实际运行情况进行判断是否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动,两滤波器结合使用。如为结构性变动,则应重视参考平滑参数取6.25的滤波器的估算结果,反之,则应重视参考平滑参数取100的滤波器的估算结果。这样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HP滤波法对所有序列都使用同样滤波器的不足。

需要注意的是,平滑参数取值的改变不能克服机械滤波所固有的缺点:样本终点偏差降低了该时点潜在产出估计值的可信性。因此,政策制定者在使用近期潜在产出的估计值时要谨慎。并且,对经济走势的判断和政策的制定要结合产出缺口和经济增长率两个指标。由于经济增长率是将本年产出与前一年产出比较得到,不但决定于本年产出,而且受前一年产出水平的影响。如前一年产出水平较高,即便本年经济增长率有所减缓,产出缺口仍为正,不宜实施力度较大的扩张性经济政策;如前一年产出水平较低,即便本年经济增长率有所增加,产出缺口仍为负,则需采用力度适当的扩张性政策。

(四)未来经济增长趋势

由表1可知,1978-2007年中国平均潜在经济增长率为9.6%,适度增长区间为[9%,10%]。自2000年以来经济在波动的位势上持续多年适度高位运行,经济周期由过去起伏剧烈、峰谷落差极大的波动轨迹,转变为起伏平缓、峰谷落差较小的波动轨迹。近期由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需求萎缩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较大,实际经济增长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随着制度变迁作用的继续发挥,人力资本不断提高,管理和技术创新的内在激励不断增强,从中期来看“经济周期波动在适度高位的平滑化”的特点应该能够延续,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不会发生明显改变,估计仍能保持在9.5%左右,适度增长区间为[9%,10%]。

但从长期来看潜在经济增长率会有所下降。中央政府仍直接干预要素价格形成,地方政府利用土地、环保、税收等资源补贴实行地方保护,形成了目前低成本竞争环境和经济增长模式,造成了经济结构的失衡。随着能源供给日益紧张,能源价格应市场化以校正要素、资源价格扭曲和不合理配置,转变政府干预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必然成为改革的不二选择。受资源约束强化和经济结构调整不能很快到位等因素的影响,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会有所下降,估计为8.5%左右,适度增长区间则为[8%,9.5%]。

四、结论

本文结合1952-2007年中国年度产出数据特征,讨论了应用HP滤波方法测算潜在产出时的平滑参数选择问题。平滑参数取100时的HP滤波器能更准确地刻画长期增长路径;平滑参数取6.25时的HP滤波器能更好地捕捉潜在产出的波动特点。对中国这样潜在经济增长路径波动较大的转轨经济国家,必须从经济理论和经济实际运行情况进行判断是否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动,两滤波器结合使用。以此为基础,本文对中国1952-2007年特别是1982-2007年的潜在经济增长率进行了测算,并对未来潜在经济增长率的水平及适度增长区间做了初步预测。就HP滤波平滑参数的选择问题,本文还只是初步探讨,还需要做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注释:

①HP滤波法最早提出是在1980年的工作论文中,正式发表是在1997年。

②两种方法虽然从数值来看没有显著差异,但本文所用方法更合乎经济涵义,且方便计算产出缺口并比较。

标签:;  ;  ;  ;  ;  

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分析--HP滤波器平滑参数的选择与应用_经济增长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