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目标的理解与选择——对两个阅读课案例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语阅读论文,课教学论文,案例论文,两个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教什么”是一个关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问题。英语教师写在教学计划中的教学目标不一定就是他们实际实施的目标,也不一定就是合理的教学目标。只有仔细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教学行为及其结果,才有可能发现他们真实的目标倾向和对教学内容的实际理解。
本文将围绕两个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实际案例展开讨论,试图回答两个问题:①两位英语教师的主要课堂教学活动涉及哪些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②教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理解与选择是否能反映教师对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目标的理解?
二、案例分析与讨论
1.教材内容介绍和编者意图分析
以下是两个高一英语教学案例,两位教师(以下分别简称“教师A”和“教师B”)使用的教材都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NSEFC Student's Book 2(2007年4月第2版)。两位教师的教学内容都是必修二第5单元Music第一课。教材内容主要包括:
(1)热身活动:呈现八种不同音乐风格的图片及相应单词(classical music,rock'n'roll,orchestra,rap,folk music,jazz,country music,choral),以及与音乐、音乐风格和个人音乐喜好有关的三个问题:①Do you like music? How does music make you feel?②Listen to the different kinds of music on the tape,and match the music types with the pictures.③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Chinese or Western,classical or modern? Why?通过这个热身活动引出本单元话题“音乐”,让学生学习表示不同种类音乐的词汇。
(2)阅读前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有关乐队和文章中介绍的乐队the Monkees的四个读前问题:①Do you know any famous bands? List some if you do.②Which one do you like best?why?③Do you know anything about the Monkees?④Look at the title and pictures in the reading passage.Can you predict what it is about? Then read it quickly and see if you were correct.通过讨论以上问题引出文章主题“乐队”,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背景知识,并让学生利用文章标题和图片预测文章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阅读活动:学生阅读标题为The Band That Wasn't的阅读材料。该阅读材料约440词,讲述了一支名为the Monkees的乐队的发展过程:一个在电视台表演音乐的滑稽演员组合最终成为一支真正的乐队。教材提供了四个阅读理解活动:搭配连线,概括文章段落大意,用所给形容词描述the Monkees乐队并陈述理由,以及小组讨论两个问题:①Do you think the TV organizers were right to call the Monkees a band when they did not write or sing their own songs? Give reasons.②In your opinion,what is the most importaut thing for a successful band?Why?通过一系列阅读活动使学生理解文章的意义。
对文章的理解既包括对文章表层意义的理解,即the Monkees乐队的发展史,又包括对文章深层含意的理解(Richards & Schmidt,2005)。在本课中教师要通过一个乐队的发展史向学生传递重要的人文内涵——音乐可以改变人,比如它可以把一群滑稽演员变成音乐家。对于文章的表层意义,即使没有教师的帮助和引导,学生也能理解。教师应从多个角度、以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挖掘文章的深层含意。
2.教学案例中的主要教学活动和可能实现的教学目标分析
教师A:
(1)教师与学生交流,介绍本课的主题“音乐”。
(2)教师播放各种音乐并讲解,引导学生学习和了解不同类型的音乐。
(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讨论喜爱的音乐类型及原因。
(4)通过听力活动(听后问答和听后填词),让学生了解音乐对人的记忆和智力发展的影响。
(5)教师播放一首流行歌曲,并鼓励一位学生跟唱。
(6)学生分小组讨论自己最喜爱的歌手、乐曲及原因。
(7)教师用日语和汉语演唱自己喜爱的一首歌曲。
(8)教师总结本课所学的知识并布置家庭作业。
教师B:
(1)教师介绍单元主题“音乐”,引导学生学习和了解不同的音乐风格。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不同音乐风格对自己的影响。
(3)教师使用名人名言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音乐对人类的影响。
(4)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有关乐队的背景知识。比如,澄清“乐队”的定义,区别“乐队”和“演唱组合”,通过听音乐和看图片理解“乐队”与“音乐家”,通过阅读介绍the Beatles乐队的短文进一步理解“乐队”与“音乐人”等。这些活动为阅读课文The Band That Wasn't做了准备。
(5)学生根据图片猜测文章标题的含意。
(6)学生浏览课文并回答问题:the Monkees是否是一支真正的乐队?教师让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分别从课文中找出句子来支持各自的判断。
(7)学生查读相关段落,寻找并记录与the Monkees乐队发展历程相关的信息,用合适的词填充教师提供的两个段落。
(8)学生查读相关段落,列出一支乐队成形的流程图,并通过比较the Monkees的发展历程以及分小组讨论问题,进一步理解课文标题的含意。
(9)总结课堂阅读中学生理解的内容,布置课后继续阅读的任务。
从以上对教学活动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位教师为学生分别制定了不同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以及文化意识目标。现归纳如下:
从以上表格中我们不难看出,两位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似乎都很具体、明确,但却有很大差异:教师A的教学目标侧重词汇和一般音乐知识的学习(音乐风格、音乐与记忆和智力发展的关系等),注重激发和保持学生对话题的兴趣以及对课堂活动的参与热情;而教师B的教学目标以阅读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读前技能及快速阅读技能和策略训练,强调让学生通过讨论和阅读活动反思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从而引导学生获得对音乐价值的重新发现与认识。
3.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学目标的差异直接体现在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上。
教师A:
(1)11个表示不同音乐风格的单词以及不同种类的音乐风格特点
教师A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已有的关于音乐风格方面的知识,通过给定义、讲解以及播放不同风格音乐片段等方式让学生学习表示音乐风格的单词,了解更多音乐风格方面的知识,如流行的年代、相关典型乐器名和风格特点等。
(2)一篇介绍不同类型音乐与记忆和智力发展之间关系的听力小短文
教师A让学生听后回答问题并填充所给句子中缺失的单词,学习一些关键词汇(如effect,rhythm等),使用一些基本的听力技能和策略(如利用关键词捕捉信息、在听的过程中做笔记等)获取信息,了解音乐与记忆和智力发展之间的关系。
(3)与音乐有关的话题讨论
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喜欢听音乐,喜欢哪一类音乐、哪位歌手或哪首歌曲等,并通过播放音乐片段以及学生喜爱的歌曲或师生即兴演唱等方式,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在以话题导入和阅读准备为主导的课中,教师A围绕“音乐”这个单元话题选择了教学内容(学生喜欢音乐的原因→介绍不同的音乐风格→学生喜欢的音乐风格→音乐与记忆及智力发展的关系→学生喜爱的歌手和歌曲),但所选教学内容的主题线索显得很零乱,尤其是介绍音乐与记忆及智力发展关系的听力小短文,与学生喜爱的音乐风格、学生喜爱的歌手以及歌曲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此外,尽管教学内容都是围绕“音乐”这一话题,但并未涉及学生即将阅读的文章的主题——乐队。教师A似乎没有意识到教材提供的热身活动和读前活动之间的联系,也没有预测学生在接下来的阅读活动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可能需要哪些帮助和支持、是否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为之后的阅读做好乐队知识和阅读技能的准备等。
教师B:
(1)八个表示不同音乐风格的单词以及不同类型音乐的特点
教师B以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已有的关于音乐风格的知识,通过讲解以及播放不同风格的音乐片段,让学生学习表示音乐风格的单词,了解更多的音乐风格方面的知识(如流行的年代、相关典型乐器名和风格特点等)。
(2)有关音乐的名人名言
教师B引导学生欣赏有关音乐的名人名言,理解音乐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音乐是人们生活甚至生命的一部分。
(3)一篇介绍the Beatles乐队的小短文和一个摇滚乐队的音乐表演片段
教师B帮助学生澄清演唱组合(musical groups)和乐队(bands)的区别,讨论乐队的特征,引导学生理解音乐家对音乐的热爱,为理解本单元文章做好背景知识方面的准备。
(4)本单元阅读文章The Band That Wasn't
教师B帮助学生利用阅读技能和策略(预测、浏览、查读等)理解文章信息,如:the Monkees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一般乐队是如何组成的,两者之间的区别等。
(5)关于the Monkees是否是一支真正乐队的讨论
教师B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标题含意和文章的深层意义。
教师B选择的教学内容有两个密切相关的主题。第一个主题是“音乐”。教师B通过介绍单元话题,问学生是否喜欢音乐以及喜欢何种音乐,并借助图片呈现和介绍表示不同音乐风格的单词,让学生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片段,判断其音乐风格,并体会不同的音乐带给人们的不同感受。教师B还呈现了课本中趣味阅读部分的两则音乐感言,引导学生总结音乐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促使学生反思自己对音乐的理解,重新发现和认识音乐的价值。如果学生没有重新发现和认识音乐的价值,那么在理解文章内涵时可能会感到困难。因此,关于第一个主题的教学内容构成了学生理解文章的重要文化知识基础。
第二个主题是“乐队”,是学生即将阅读的文章的主题。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教师B引导学生进行了一系列阅读前的准备活动,如讨论演唱组合和乐队的区别,澄清“乐队”的定义,引导学生讨论乐队的特征;教师B通过播放一个摇滚乐队的演唱片段和引导学生阅读Beethoven对音乐的感言,让学生理解音乐家对音乐的热爱;之后,让学生阅读一篇介绍the Beatles乐队的短文,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1)音乐家是把音乐视为生命的人,是用音乐来诠释生命的人;(2)音乐家是创造者,而不是单纯的表演者。有了对音乐家和乐队的知识准备,学生就不难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了。
教师B通过围绕以上两大主题的一系列讨论活动,为学生的阅读活动做好了必要的背景知识准备。不仅如此,教师B还引导学生猜测文章标题含义,利用学生对文章标题的不同理解,激发学生带着寻求答案的强烈动机去完成各种阅读活动(Harmer,1983)。
从以上分析中不难看出,两位教师对教材编者意图以及学生学习需求的不同理解和判断导致他们选择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三、教师对阅读课教学目标的理解
教师A:
从表面上看,教师A的教学目标似乎面面俱到,她不仅设定了比较具体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目标,而且还设定了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目标。课堂教学活动丰富多样,有课堂讨论、听力活动、音乐欣赏和歌曲演唱等活动,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那么,教师A看似全面、合理的教学目标隐含了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倾向呢?下面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教师A的部分提问话语,以探究其教学意图:
T:Do you like to listen to music?Why?
学生回答后,教师A总结学生的答语,并用汉语解释单词enrich的词义。
T:Can you name any music styles?(用汉语解释单词style的词义)。
教师A在屏幕上呈现了表示11种不同音乐风格的单词,边领读这些单词,边用汉语解释其中一些词的意思。读完单词后,教师A讲解不同的音乐风格(如流行年代、典型乐器和风格特点等)。
T: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 better,Chinese or Western,classical or modern?Why?
学生听短文录音,并回答以下问题。
①What kind of music can help improve your memory?
②What sort of music will make you more intelligent?
教师A讲解关键词improve your memory,intelligent,effect,rhythm,然后提出三个问题:
①What does“Mozart effect”mean?
②Why doesn't some pop music have the same effect?
③Why does Playing an instrument help your maths?
教师A提醒学生注意问题中划线的词汇,而后继续提问。
T:Who is your favorite singer? And what is your favorite song? Why?
从以上提问的意图来看,教师A的许多提问似乎主要是为学习、讲解词汇和相关音乐知识服务的,如用汉语对enrich,style进行了解释;在屏幕上呈现表示11种不同音乐风格的单词,边领读这些单词,边用汉语解释其中一些词的意思;读完单词,又讲解了不同的音乐风格(如流行年代、典型乐器和风格特点等);在学生听短文时讲解关键词improve your memory,intelligent,effect,rhythm。教师A并不关注学生是否听明白以及听短文对学生的学习有什么意义,“听”只不过是用来学习词汇和音乐知识的一种形式。
另外,教师A似乎为了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而迎合学生的喜好,选择了学生喜欢的话题(如学生喜爱的音乐风格、喜爱的歌手和歌曲,甚至还有师生的即兴演唱等),而没有关注这些话题的提问会对学生的语言学习和思维发展产生什么影响。学生话语也印证了这一点。例如,一名女生谈论为什么喜爱音乐时说:I like music,because music makes me forget pain.一名男生说:Music makes me relaxed,and when I listen to music I feel life is very beautiful.一名学生解释喜爱某歌手的原因:Wei Chen is my favorite singer,because he is a handsome boy.I like him.学生说出的话语无非是翻来覆去的“让我放松,愉快,舒服”等,即使不上这节课,学生也能表达出来。
由此看来,教师A是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师生交流、小组讨论、听短文、即兴演唱等)让学生学习了几个表示不同音乐类型的词汇和一般的音乐知识。很明显,教师A的教学目标倾向于知识(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学习。
教师B:
我们再来分析教师B的部分课堂提问话语:
T:Do you like music? 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Besides pop music,what other styles of music do you know? How do you feel when you listen to different kinds of music? Do you feel the same? And what kind of music makes you feel best? What do you call it when musicians work together?
教师B通过提问引出文章主题band。学生阅读教师提供的一篇短文,进一步了解“乐队”和“音乐家”的区别后,教师B提出了三个问题:
①What is their musical style?
②What are their songs about?
③When were they famous?
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上三个问题后,教师B又提问:Were the Monkees a real band or not?
教师B让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分别从课文中找出句子来支持自己的判断,并让学生分组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①In which way were the Monkees similar or different from other bands?
②Is it right to call the Monkees a“band”when they did not,write or sing their own songs?
从教师B的提问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B并不只是简单地教给学生词汇(表示不同音乐风格的单词),也不是单纯地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和策略,而是通过阅读前的一系列讨论活动激活了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为学生做好阅读前的知识准备;通过预测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动机,并逐步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教师B提问的目的非常明确,不仅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相关背景知识,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在这节课中,教师B的教学目标明显倾向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个人意义的建构(反思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以及重新发现与认识音乐的价值)。最后学生大声说出“The band that wasa't became a real band.”,只有在真正理解了文章含意之后,他们才能如此自信地说出自己的理解。学生通过与教师、同伴以及文本的交流体验,获得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从而真正理解了音乐对生活的意义。这种学习体验将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结束语
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高中阶段要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要提高学生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能力。高中英语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有丰富的内涵,但如何理解文章的深层含意,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高中英语阅读课不能只是简单地教给学生词汇、语法和一般的文化知识,而是要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使他们深刻理解文章内涵。学生真正理解文章内涵的过程也是他们的英语思维能力和其他各方面能力获得发展的过程,只有这样的学习体验才真正具有教育价值。
高中英语教师在准备阅读课教学时,确定“教什么”并不只是一个选择知识点的简单问题(从教材上选择教哪些可教知识),也不是一个单纯的教学法问题(根据语言知识内容和学生的一般需要选择和安排课堂活动形式与教学手段),而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以及自己对教材和学生的理解,确定教学目标、内容和方式的问题。高中英语教师只有在真正理解教材内容和学生需要的基础上才能正确把握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英语课堂学习中获得语言学习和人生成长的双重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