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泰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天津市 300450
摘要:近年来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就,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对此本文分析海绵城市建设的研究进展,并针对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进展;问题
引言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城市像海绵一样,能够吸水也能够挤出水来。在降雨量很大时,能够及时吸收、渗透、扩散雨水,补充地下水,做好地表径流;在遇到干旱情况时,能够及时调整释放水资源,让水能够在城市中自然存在。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为了解决城市中水自然灾害,进而发展城市建设的一种途径。
1海绵城市概念
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建设和环境情况能够像海绵一样,在应对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时,整个预防方式能有最佳的弹性。在雨水充沛期,可就近吸取或存储,以及净化、调节水循环,并且能够把储存的水释放,同时加以利用。最终目的是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变成能够吸纳雨水、过滤空气的“机器”,就如一块儿非常大的海绵。这一海绵有着降温、防洪、抗旱等功效,可以在根本上解决城市水资源和生态的问题,真正的走向生态化和低碳化城市。
2海绵城市建设要点
2.1建设思路
《指南》指出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②生态恢复和修复;③低影响开发。笔者结合多年治水实践,认为海绵城市建设应立足流域控制,分析城市在流域中位置,结合城市主要水问题,构建外围水安全保障体系,在此基础上,在城市内部编制实施海绵城市建设方案。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应突出水系规划,因地制宜设置不同的低影响开发措施,对排水管网提标改造,灰色与绿色基础设施相结合,以弹性应对不同强度暴雨。
2.2流域控制
流域是一个完整的天然集水单元,城市与流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流域控制是指以构建海绵城市外围保障为目标,统筹考虑解决城市外围流域内防洪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问题,摆脱传统“就水论水”、“就城市论城市”的单一模式。流域控制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与支撑条件,是评价海绵城市试点工作的重要前提。海绵城市的源头控制理念、系统论则为流域控制提供了新思路。流域控制措施应以目标与现状问题为导向,以低影响开发为基本理念,包括但不局限于传统的水利工程。受山洪威胁的上游地区集雨面积大,洪峰瘦高,传统治理多以截洪沟、截洪隧洞快排模式为主。有条件的地区可重点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展上游滞蓄工程建设,如新建水库山塘,实现雨水自然积存;中游则利用湖泊湿地等调蓄来水,实现雨洪资源的利用。平原河网地区,水体流动性差,在管控水质交接断面的基础上,科学应用水利工程调度,实施城市活水工程等修复城市海绵体的重要手段。
2.3城市内部建设
城市内部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指海绵体的保护、修复与新建。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水系,也包括分布于绿地、道路、小区的低影响开发设施。河湖水系是城市海绵体的骨架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资源、环境、生态、景观的载体。城市发展过程中,对水系填埋、侵占,将严重影响其正常功能的发挥。内部实施方案应把水系规划摆在突出位置,加强河湖水系连通,因地制宜,综合采用清淤、拓宽、连通等工程措施,形成蓄泄得当、丰枯互济的水系格局;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水面率要求对水体进行保护,根据河流水体功能重要性位置等因素,划定蓝线、绿线,并提出控制要求。根据控制目标,结合汇水区特征和设施的主要功能,以及经济性、适用性、景观效果等因素,灵活选取低影响开发设施。具体设计可参考《嘉兴市低影响开发规划设计导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建设海绵城市,弹性应对不同重现期降雨。我国城市开发强度大,单纯依靠低影响开发工程,对低强度短历时暴雨可以起到一定缓解内涝作用,但随着时间变长,对径流总量、峰值的控制效果并不明显,存在一定安全风险。因此,从内涝防治、面源污染控制角度,结合我国国情,采用灰色基础设施与绿色基础设施相结合的模式,因地制宜采用雨污分流或者污染物截留的方式。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暴雨频发,可充分利用水体、下凹式广场、道路等,应对更高重现期的暴雨,做好应急调度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海绵城市建设的几点建议
3.1加大宣传力度
为了给海绵城市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们了解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让城市居民都了解到水资源问题的严峻性,同时宣传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节水措施,另外还要针对海绵城市建设这一主题进行大力宣传,让人们深入了解什么是海绵城市,让城市居民都了解到海绵城市建设的长远意义,这样就可以得到人们的理解和支持。
3.2拓宽融资渠道
海绵城市的建设不能单单依靠政府出资,应该多方面拓宽融资渠道,通过大力的宣传,让各类企业了解到海绵城市建设的长远效益,同时适当采取扶植政策,鼓励各类企业参与到海绵城市建设之中,例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不能一味由政府出自建设公园等设施,可以鼓励建筑企业建设海绵型住宅小区,采取透水铺装的形式来设计露天步行道以及园路等,小区中的绿地采取雨水花园的形式,并且在小区中建立具备蓄水功能的景观水体,进而促进海绵城市的形成。
3.3加大海绵城市建设及引进和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经验
在城市建设中,引进和学习先进、成熟的技术和经验,推广海绵型建筑与小区,加强城市海绵体的建设。小区露天步行道、园路等应采取透水铺装,绿地要采用雨水花园等形式,建设蓄存雨水的景观水体设施或其他相应设施。新建公园绿地、城市广场应因地制宜采取透水型铺装、小微湿地、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植草沟、水塘等分散式消纳和集中式调蓄相结合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增强公园和绿地系统的城市海绵体功能,消纳自身雨水,为滞蓄周边雨水提供空间,构建海绵型绿地系统。结合雨水利用、排水防涝要求,科学布局建设雨水调蓄设施,蓄集雨水,削减洪峰,加快改造消除城市易涝点。同时还可以建造绿色屋顶、蓄水池等设施,保证水能够通过海绵有效的渗入地下,减少水的囤积,这样也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积水的问题。
3.4加强城市内涝防治综合系统落实
排水防涝综合规划的编制是一项重大举措,但更重要的还是如何落实。合理规划,科学管理,有针对性地做好排涝规划。一个城市内涝防治综合系统的建立是一个异常复杂的过程,未来的排涝规划和雨水污染综合整治重点集中在城市空间预留和利用、绿色基础设施的广泛应用以及排水系统的规划建设上。依据排水防涝综合规划,我们要制定市区内涝综合整治方案,制定完善市区排水系统功能的项目建设方案和按轻重缓急的建设步骤,统筹安排建设,确保城市各区域雨水排水通道顺畅,使排水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同步完善。把城市内涝防治综合系统的建设落实到整个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之中,以此更好的加强城市的排水功能,保证海绵城市能够在整个防洪涝的工作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结语
海绵城市的概念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逐渐提升,最终达到其本身的目的,实现了对城市水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发展,使得城市建设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最为城市建设的一种全新生态模式,海绵城市建设为解决城市自然灾害中做出了很大贡献。分析其发展的现状,我们了解海绵城市概念提出的背景,结合城市发展需求,将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总结其带来的效果和意义,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董红军.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进展与若干问题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1).
[2]蔡素雯.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进展与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科技纵横,2017(1).
[3]余畅.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进展与若干问题探讨分析[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7(1):1.
[4]刘宽.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若干问题的探析[J].环球市场,2017(11):238.
论文作者:田志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住宅设施》2018年2月上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4
标签:海绵论文; 城市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 雨水论文; 流域论文; 内涝论文; 水体论文; 《中国住宅设施》2018年2月上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