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改革开放30年:历程、经验与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藏论文,改革开放论文,启示论文,历程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003(2008)06-012-09
改革开放推进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不断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在西藏,基于经济、社会、文化、历史、宗教、自然、地缘位置等特殊性,改革开放的作用尤其显得特别突出而重要。没有改革开放这一新时期最鲜明的举措,就不可能有今天西藏最显著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基本稳定。
一、西藏改革开放的历程与成就
全国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30年的辉煌改革开放历程大致可以分四个阶段:①1、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经经济特区的设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到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提出,启动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局部试验阶段(1978~1984年)。2、以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标志,经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的启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全面探索阶段(1984~1992年)。3、从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分税制改革的进行、金融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外贸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和医疗住房市场化改革的施行、“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提出、十五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到十六大的召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2002年)。4、从党的十六大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经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提出、推进资本市场发展的“国九条”颁布、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保护私有财产入宪、农业税条例废止、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启动、作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决定、《物权法》出台到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进入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
经过各个阶段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果: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GDP总量从1978年的3,600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5万亿元;市场经济体制比较成功地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体框架;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和改善,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断享受着实惠、体味着喜悦,在基本小康的基础上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思想在不断解放,意识形态在不断创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越来越中国化;对外开放水平越来越国际化。
西藏在全国改革开放发生巨大变化的大背景下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态良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发展道路。但与全国改革开放的一般历程相比,西藏因社会发育程度、地理位置和环境、民族宗教、人口及素质等多种综合因素显示出自己独有的特点:在时间上,步调一致但显滞后;在内容上,全国一盘棋但显灵活变动。纵览西藏改革开放30年史,贯穿其中的主线是中央召开的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要真正地理解西藏改革开放30年,就应该从这条主线着手。因此,本文把西藏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按中央召开的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为界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启动了西藏的改革开放(1980~1984年)。1978年5月全国开始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当时西藏只是进行了初步的讨论,对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重大意义认识不到位,也没有具体部署,全区并没有普遍开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藏的解放思想和拨乱反正,甚至有些人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一些重大决策还存在许多模糊思想。为了端正思想路线,全面正确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区党委于1980年在全区下发了关于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补课的通知。根据《中国共产党西藏历史大事记》记载,西藏在启动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上慢于全国半步。1980年3月中央书记处召开的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实际上就是为了使西藏更好地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实现中心任务的转移和确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奋斗目标,就是要“以藏族干部和藏族人民为主,加强各族干部和各族人民的团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西藏实际出发,千方百计地医治林彪、‘四人帮’造成的创伤,发展国民经济,提高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科学水平,建设边疆,巩固国防,有计划有步骤地使西藏兴旺发达、繁荣富裕起来。”[1]会议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对藏工作的八项方针,其主要内容有:中央各有关部门根据西藏实际情况制定、执行与西藏有关的方针、任务和政策,积极支援西藏发展;全国各有关地方和单位都要根据上级指示,认真做好援藏工作;重新审订全区经济建设规划,纠正经济政策方面一系列“左”的偏向,落实党的各项政策。座谈会的召开推动了西藏的思想解放和拨乱反正,使西藏实现了工作重点的转移。占西藏总人口80%以上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是自治区经济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在座谈会精神的指导下,西藏针对农牧区问题制定了“两个长期不变”② 的政策。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西藏农牧业生产仍徘徊不前,经济文化发展也缓慢,人民生活改善不大。
第二阶段:第二次至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期间,西藏在改革开放中走过了一段在曲折中发展的探索时期(1984~1994年)。面对全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在党的十二大召开后得到进一步加快的事实,为加快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1984年2、3月间,中央专门召开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会议要求西藏的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和领导同志对西藏特殊性要进行再认识、再思考,进一步解放思想,把西藏改革开放的各项工作推向新台阶,尤其“一定要按照西藏的特殊条件,千方百计地把经济搞上去”,[2]使西藏各族人民尽快富裕起来。会议还根据西藏实际需要,就其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具体措施,提出帮助西藏建设43项工程。③ 这些工程项目集中在:发展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开发西藏特有能源;进一步放宽政策以促进农牧林和民族手工业的迅速发展;努力发展和繁荣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对外实行开放、对内加强交流程度等方面。针对农牧区发展,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分析问题和统一认识的基础上,继续坚持“两个长期不变”政策,并且提出“两个为主”的方针,④ 以推动农牧区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使西藏经济社会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由供给型向经营型转变。
以1989年为界,这一阶段可以划分为两个小节,前5年西藏改革开放基本上是在大曲折中小步前进,1987~1989年前后发生的大小骚乱上百起,给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在中央的果断措施和有力政策下,1989年西藏实现了成功转折(称之为西藏发展进程的“一个转折点”)。之后5年西藏开始步入改革开放的良性发展轨道。为了更好地做出加快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于1990年7月亲自赴西藏考察,在取得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做出“一定要把西藏的事办好”的重要指示,强调一定要改善能源和交通这两大制约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于是羊卓雍湖抽水蓄能电站工程,青藏、川藏、黑昌、中尼、墨脱公路的整治和改造,拉萨贡嘎机场扩建,邦达机场改建,“一江两河”综合开发工程等一批国家投资重点项目得到确立。
第三阶段:第三次至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期间(1994~2001年),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开始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在党的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大背景下,中央决定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会议认真总结第一、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的西藏发展历史经验,再次全面分析和认识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困难和有利条件,着重强调“西藏的工作在党和国家的全部工作中居于重要的战略地位,西藏的稳定,涉及国家的稳定;西藏的发展,涉及国家的发展;西藏的安全,涉及国家的安全”,[3]提出决不能让西藏从祖国分裂出去,也决不能让西藏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鉴于此,会议围绕加快西藏发展和维护西藏稳定,进一步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具体措施,在方针政策上确定了胡锦涛同志在第二阶段后期形成的“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⑤ 为西藏工作的长期指导方针;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两手都要硬”的加快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提出了逐步建立新体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的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基本要求;强调要发挥全国支援西藏和西藏自力更生两个积极性,下决心把西藏基础设施建设搞上去,为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增强后劲。在具体措施上,为优化西藏经济社会结构,为新世纪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创造良好环境,提出了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争取达10%,使多数群众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为此,中央决定在财政税收、金融、投资融资、价格补贴、外贸、社会保障、企业改革、农牧业等八个方面给予西藏优惠政策;确定由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和全国15个援藏省市“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方针,进一步加大援藏工作力度;增加了62项改变制约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瓶颈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工程。
第四阶段: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党的十六大开启了西藏经济社会进入全面建设小康西藏、和谐西藏、平安西藏的跨越式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为了帮助西藏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西藏更好更快发展,2001年6月25日至27日,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会议在总结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西藏工作的成绩和经验,分析新世纪初西藏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的基础上,继续确立“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为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思想。同时,提出西藏一定要紧紧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西藏社会局势基本稳定的良好机遇,着眼于西藏的繁荣进步和长治久安,集中力量解决事关西藏发展稳定全局的重大问题,促进西藏经济从加快发展到跨越式发展,促进西藏社会局势从基本稳定到长治久安。会议还着重指出并分析了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利因素:自1989年以来西藏发展稳定的好形势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利社会条件;西藏各族人民想尽快摆脱落后状态的强烈愿望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思想动力;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伟大历史机遇;中央关心和全国支援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有力保障。另外,像前几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一样,在铁路、公路、机场、电力、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建设上进一步加大了投入;在加强农牧业基础地位和调整经济结构以帮助农牧民增产增收上提供了更多的优惠政策;提出一定要把旅游业作为西藏的支柱产业,要认真实施“科教兴藏”战略,等等。为此,会议确定了国家直接投资的建设项目117个,总投资约312亿元;各省市对口支援建设项目70个,总投资约10.6亿元。
为确保实现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的西藏跨越式发展目标,中央政治局于2005年7月又召开专门会议研究西藏工作,形成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西藏发展稳定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2006年3月,根据《意见》精神,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西藏发展维护西藏稳定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通知》公布了加快西藏发展维护西藏稳定的40条优惠政策。2007年1月3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又专题研究和确定西藏“十一五”期间180个规划项目,总投资1097.6亿元。这些优惠政策和项目在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西藏初步建立的同时,也为西藏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西藏改革开放30年历程,基本上是按照中央先后召开的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确定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和具体措施,根据西藏区情和实际需要来进行的历史进程。在这30年中,西藏经济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变化:国民经济三产结构在中央投资和全国支援的外力催动下发展成具有西藏特点的“三二一”产业结构,比例达到16.2∶28.2∶55.6;⑥ 制约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瓶颈”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并得到很大程度缓解;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农牧业产业化生产经营体系已初具规模;城镇化水平及配套设施在逐步完善;对内地和境外开放程度在不断扩大;人与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得到协调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自治区GDP从1978年的6.65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342.19亿元,增长了51倍;人均GDP从1978年的375元增长到2007年的12109元,增长了32倍。人们的思想观念、现代意识因物质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变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二、西藏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基本梳理
中国改革开放是史无前例的,西藏改革开放在全国大背景下也独具特色,积累着独特的经验。西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宝贵经验的取得有一个重大前提,就是中央在考虑西藏发展问题时始终坚持三个标准:一是“关键是看怎样对西藏人民有利,怎样才能使西藏很快发展起来”;[4]二是“西藏的工作在党和国家的全部工作中居于重要的战略地位,西藏的稳定,涉及国家的稳定;西藏的发展,涉及国家的发展;西藏的安全,涉及国家的安全”;三是制定西藏政策的时候,既注意全国政策的统一性,又注重和西藏的特殊情况相结合。
经验之一:能结合区情发展调整创新西藏特点的工作指导思想。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正确的西藏工作指导思想来源于西藏发展的鲜活实践,来源于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及时总结。上世纪90年代初,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第一、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的指导下,把工作重点转到了经济建设上来,积极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总结经验,并从历史和战略全局高度,牢牢把握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紧紧抓住民族特征和时代特点,在1990年自治区第四届党代会上创造性地提出“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的总体工作思路。中央第三、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将之确立为新时期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在此思想指导下,西藏经历了“一个转折点、两个里程碑”的历史实践,进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依循此指导思想和十六大以来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重大决策,在不断地使之化为具体战略和伟大实践,提出了“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探索创新“一条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的整体发展战略。
经验之二:重点突破、协调发展与系统推进相结合。改革开放是一项系统工程,仅有单项突破不够,还要有整体协调,在西藏尤为如此。西藏的战略地位和历史、民族、宗教等因素决定着在改革时要把握策略,不能搞大起大落和一刀切。总体上讲,西藏的改革开放采取立足从实际出发,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先试点后铺开、循序渐进的重点突破、协调发展与系统推进的总体思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利用有效办法把改革措施引起的负效应控制在了最小的范围之内,并不断根据环境的变化,以及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对改革措施进行调整与完善,因而没有引起社会的大震荡和不稳定。
经验之三:反分裂、维稳定、促发展相结合。自1959年边平叛边民主改革到1965年自治区成立,反分裂、维稳定、促发展就一直是西藏工作的重中之重。发展是硬道理,也是解决前进中问题的重要手段,但发展必须尊重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而体现以人为本,体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西藏在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前提下,始终牢记“西藏的稳定,涉及国家的稳定;西藏的安全,涉及国家的安全”的宗旨,把“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促进发展”作为一项长期机制、作为一根教育主线贯穿西藏工作的纵横两个层面,并且一直在积极探索其操作形式、创新可行的良好载体,以保证它的长效,不让干部群众产生“感觉疲劳”。
经验之四:对接内地与开放边境,充分发挥“两头吸”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西藏扩大了与内地经济的联系和邻国的交往,科学地吸收和利用国内国际的资源条件和先进的东西,把对接内地与开放边境有机地结合起来。50多年来,西藏财政支出和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来自于中央政府和内地对口援建单位的投入,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曾形象地说,西藏财政每花10元钱里面有9元是来自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就十六大以来的5年时间里,来自中央和内地的西藏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005.6亿元。[5]开放边境方面,主要表现在边境贸易和境外旅游上。随着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基础设施的不断改进,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旅游产业的高度重视,西藏与周边邻国的边境贸易额在不断提高,邻国来藏观光旅游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据《西藏统计年鉴(2006)》数据,2005年边境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98,982万元。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西藏边境贸易的前景会更加看好。
经验之五:始终坚持把农牧民的利益放在首要地位。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从中央到自治区,每项改革措施的出台,都十分注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始终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都是以基层单位的人民群众所创造的具体做法经验为基础。如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实施“五个率先”;⑦ 从“两个长期不变”到“三个长期不变”的提出;以农牧民安居工程为突破口的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等。这些关注民生的有力措施深得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理解和拥护,保证着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顺利进行。
经验之六:加强领导干部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夯实党的群众基础。西藏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稀少的地区,⑧ 与内地相比在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基础、社会发育程度、宗教普遍性、反分裂形势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要治理好这样一个地区,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和一支执政能力比较强的以民族干部为基础的领导干部队伍。截至2006年底,全区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达62,211人,占全区干部总数的69.36%;2007年换届后,西藏县乡两级人大、政府领导班子成员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分别占到了84.4%和87.9%。这支队伍成为促进西藏发展、坚决反对分裂、加强民族团结的主心骨,成为西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基层基础建设是西藏发展稳定的根本保证。基层基础建设,是以基层组织建设为核心,包括基层政法建设、基层民宗建设“三套马车”。自治区党委在强化基层基础建设上方向正确,常抓不懈,到目前为此,全区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和民族内部事务管理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基层参选率达到98%以上,有的地方达到100%。[6]这为建设小康西藏、平安西藏、和谐西藏,为西藏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夯实了群众基础。
西藏30年来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充分证明:西藏改革开放的每一次重大推进,社会的每一次实质性发展,都是在这支以民族干部为主的领导队伍和坚实的基层基础的配合下取得的。
当然,上述简单几条根本不足以全面概括说明西藏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这种对西藏改革开放经验的研究和基本梳理工作主要是笔者自己的一些思考,而不能上升到全局性的基本经验。真正要总结西藏经验这一丰富的思想宝库,乃是一个系统理论工程。
三、西藏改革开放实践的启示
1959年才结束封建农奴制、又受到“文革”十年浩劫冲击的西藏,在短短3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取得了如此发展成就和丰富经验,不仅表明了中央治藏方略和西藏改革开放的成功,而且还为以后的科学发展留下了极具深远和广泛的启示意义。
启示之一:西藏只有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西藏。从经济社会结构看,西藏的“非典型二元结构”依然没有太大改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变革“非典型二元结构”,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不能走常规发展道路,也不能走内地发展路子,需要结合西藏特殊区情在依据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基础上,勇于打破常规,把注意力放在区内,充分利用中央关心和全国支援的外部条件,创新发展理念,从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方式等方面探索培育一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具有西藏特点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子。
启示之二:西藏必须立足于自力更生,依靠中央支持全国支援才能全面建设小康西藏、平安西藏、和谐西藏。西藏是中国西藏,西藏的发展必须在中央的支持下,立足自己,依靠全国,才能真正地发展起来。西藏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领会中央精神和掌握区情,置西藏的稳定与发展于全国的稳定与发展全局之中;必须切实融反分裂、维稳定、促发展于一切工作之中;必须在充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用好、用活、用足中央优惠政策,把中央的支持、全国人民的支援与西藏人民自己的自力更生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只有这样,全面建设小康西藏、平安西藏、和谐西藏的目标才能真正达到。
启示之三:西藏发展要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贡献出地方经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西藏,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西藏,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能巩固西藏发展,这已经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西藏的发展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具民族特点的地方经验,丰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多民族国家治理问题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科学内涵。西藏的每一步发展,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也是带西藏特点的民族边疆地区的发展。西藏的每一步发展中无不凝聚着中央对西藏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西藏各族人民的深切关怀,无不凝聚着全国人民无私援助的深情厚意,无不凝聚着西藏各族人民在艰苦奋斗上的自我创新。社会主义在中国之所以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彰显其中。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与东部沿海、东北老工业区、中部地区、环渤海经济区的发展模式一样都是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的因子。在一定程度上讲,没有它们,就没有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
启示之四:只有在民族区域自治的基础上搞好民族团结,西藏各民族才能共同奋斗、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民族团结是“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基石。反分裂、维稳定、促发展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是西藏280多万的各民族人民,我们一定要记住“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应是“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主要手段,而稳定的维护、发展的促进则是要达到的主要目的。根据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当前我们要做的主要是完善手段。在西藏,如何做好“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工作,关键在于搞好民族团结。至于如何做好民族团结工作,一要清醒地认识到民族团结工作的无比重要性,民族团结是西藏一切工作的基础,没有各民族的团结,就没有各民族的共同奋斗,更没有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二要充分意识到西藏的民族团结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要切实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进一步贯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思想,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民族团结工作向来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只要这三方面的民族团结工作相辅相成好了,西藏各民族的280多万人民群众就能紧紧地团结起来,形成一种“历史合力”,就能形成反分裂的铜墙铁壁,让达赖集团的分裂破坏分子无处容身,从而使西藏社会长治久安,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得到促进,进而各民族在这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中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收稿日期]2008-08-15
注释:
① 目前国内学界普遍认同这种划分。
② “两个长期不变”指: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
③ 截止1985年,43项工程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为西藏长久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
④ “两个为主”指:按照西藏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群众意愿在坚持土地、森林、草场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以家庭经营为主、以市场调节为主。
⑤ “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指: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依靠西藏各族人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经济和稳定局势两件大事,确保西藏经济的加快发展,确保社会的全面进步和长治久安,确保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⑥ 2007年数据。
⑦ 即率先免除农业税、率先实行中小学“三包”和城乡义务教育、率先在农牧区实现免费医疗、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率先实现农牧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⑧ 西藏土地面积122.8万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为2.28人/平方公里,而全国是126人/平方公里,东部地区为383人/平方公里,西部地区为54人/平方公里。
标签:西藏建设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 民族团结论文; 西藏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