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河西地区产业结构特征与调整_重工业论文

甘肃河西地区产业结构特征与调整_重工业论文

甘肃河西地区工业结构特征及调整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河西论文,甘肃论文,思路论文,特征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河西地区,又称河西走廊,指甘肃省黄河以西地区,即东起乌鞘岭,西止星星岭,南依祁连山,北连荒漠的东西狭长地带,行政区划上包括武威、张掖、酒泉三个地区和余昌、嘉峪关两个地级市,一般称河西5地市,面积27.4万km[2],人口428.8万(1993年),分别占甘肃省的60%和18.5%。

1 工业结构特征分析

1.1 畸重的工业结构

河西地区的工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1993年轻重工业的产值构成中,轻工业占17.7%,重工业占82.3%。轻工业的比重低于甘肃,更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在河西的5个地市中,张掖和武威的轻重工业产值构成大致相当(表1)。而金昌、嘉峪关两市和酒泉地区的轻重工业比重相差悬殊,金昌和嘉峪关两市的重工业产值高达90%以上,酒泉地区的比重也超过80%。

表1 河西地区轻重工业产值构成 (1993)%

轻工业重工业

甘肃

22.7 77.3

河西地区

17.7 82.3

金昌市 4.3 95.7

嘉峪关市6.3 93.7

酒泉地区

16.6 83.4

张掖地区

47.8 52.2

武威地区

56.1 43.9

1.2 所有制结构特征

河西地区的工业绝大部分属于公有制,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几乎全部属于国有。现在,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国约占10%左右,而河西地区全民所有制经济比重高达85%,集体所有制也在14%左右,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只占1%左右。按照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则,河西地区的生产力水平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水平,与此相应的生产关系即所有制形式,应是非公有制经济为基础的多元混合所有制,而河西的情况则正好相反,不仅大企业是公有经济,而且中小企业公有经济的比例也相当高。由于公有制经济占有绝对统治地位,在目前新旧体制转轨时期,公有制经济还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旧体制的影响,企业自主性差,经济缺乏活力。

1.3 规模结构

河西地区工业企业的规模结构上有这样的特点:即中央和省属大企业的地位突出,地方中型骨干企业缺乏,小型企业数量多。

大企业主要是国家在50—60年代建立起来的,“七五”以来又多进行过重大的技术改造,生产能力与技术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在河西地区工业的发展中居主导地位。如酒泉钢铁公司一家大企业的产值就占嘉峪关市乡及乡以上全部工业产值的77%(1992);金昌市的三个大型企业的产值占全市的87%。

中型企业缺乏是河西地区工业规模结构的突出特点,也是其工业发展中急待加强的薄弱环节。大企业是国家投资的项目,有资金和政策的保证,因而发展有较好的条件。中型企业是地方的骨干企业,也是地方工业的主体,然而河西地区的中型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在地方经济中地位低,未能在地方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主要是在指导思想上重两头、轻中间,忽略了中型企业的发展。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集中投向与中央合营的大型能源和原材料工业项目,对中型企业的投资很少。

河西地区的小企业的数量在全部工业企业中的比例与全国和甘肃的比例大致相当,但小企业的平均规模要比全国和甘肃小得多。1992年全国中小工业的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为63.24%,甘肃同期为44.50%。河西地区的比重更低,如嘉峪关市为23%,金昌市为13%,武威中小企业的平均产值规模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60%。

1.4 工业总体结构处于较低水平

河西地区工业的总体结构处于较低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轻工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比重高,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比重偏低。河西地区的轻工业主要是对当地农产品的初加工,食品工业主要是面粉加工和制糖;纺织则以麻纱、毛线等产品为主。

而在重工业中,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的比重高,加工工业的比例低。河西地区的重工业也主要以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初加工为主,如建材工业主要是小水泥、砖瓦、石膏粉及水泥杆、水泥管等简单加工产品;化工产品是以化肥和一些基本的化工原料为主。就是河西地区的大企业,情况也是如此。金川公司主要生产的电解镍、电解铜及白银和稀有金属等,这些原料的深加工及后序产品大多在外地;酒泉钢铁公司长期以来有铁无钢,只是最近几年,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变。

1.5 整个工业尚未形成群落

河西地区的工业是在多方投资和多头管理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大企业分属不同的产业部门,这些产业部门很难,实际上也不可能对河西地区的工业发展做出总体规划;加上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使得大工业在河西的生产经营与地方政府和地方经济缺乏有机联系,有时甚至是相互封锁。由于河西地区的大工业分属不同的主管部门,他们之间也各自为战,未能形成整体优势。这些以重工业为主的大工业从采掘、冶炼到初级产品,自成体系,产品绝大部分以国家指令性计划形式调往外地。地方工业由于缺乏资金、技术等因素,基本上以当地的农产品、矿产品为原料,进行简单的加工,这些企业在规模和技术水平上与大企业存在巨大的反差,使其难以进入以大中型企业为主导力量的资源配置体系,使得地方企业在经济上与大企业没有多少联系,整个工业为一个松散的结构,缺乏有机的联系。也就是说,虽然河西地区的主要产业已经基本成形,但与之相关的辅助产业与关联产业的发展还比较滞后,基础设施也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整个工业尚未形成群落。

2 工业结构形成的因素分析

2.1 资源条件

资源条件是工业结构形成的基础,特别是矿产资源赋存条件,是影响工业结构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河西矿业区的酒泉——张掖和金昌——武威两个矿业分区,矿产资源保有储量的潜在价值占全甘肃总值的46.12%。其中金川特大型硫化铜镍矿储量居世界第二位,镍总储量占全国的72.17%,铜的保有储量占全省的76.32%。铁矿虽然多属贫矿,但分布较为集中,便于开采。河西地区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的形成,与河西地区丰富的镍矿、铁矿和石油资源条件是密不可分的。

河西是全国的商品粮基地,农副产品、畜产品也很丰富,为河西地区食品、轻纺工业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2 体制因素

在旧体制下,社会主义就是公有制加计划经济,因而抑制甚至排斥非公有制经济。这种体制和观念上的迷信,一方面抑制了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活力,使之长期陷于粗放和低效的困境,一方面也造成了河西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

体制因素也是造成河西地区大企业与地方经济融合度低、结构松散的重要原因之一。河西地区的大企业分属石油、冶金、有色和核工业等不同的部门,行政上隶属于中央和甘肃省四个行业主管部门,地县中小企业又隶属5个地市,条块之间的相互分割,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协调机制,当地的资源、原料优势未能与大企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结合起来,使得工业发展不快、效益不高、结构松散。

2.3 投资因素

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来看,河西地区主要是为国家输送能源和原材料。因此,国家在投资政策上,把资金主要集中投入到河西地区的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发展上。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业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国家投资,如果说资源条件是工业结构形成的基础,那么,国家工业投资的指向是工业结构形成的决定因素,特别在河西这样经济落后地区,地方财力有限,自身很难有能力发展象样的工业,能发展的只是一些手工作坊式的小型工业。这就形成了河西地区大工业地位突出,小企业遍地开花,中型企业缺乏的工业企业格局。因此,要素投入高度集中于能源和原材料是河西地区工业结构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3 工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3.1 大力发展地方工业,促进产业群的形成与发展

河西地区的工业主体是隶属中央和甘肃省的几个大型企业,仅金川公司、酒泉钢铁公司、玉门油矿和四零四厂四户的产值就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一半左右。这些大企业与地方的关系属于“单株移植型”;其生产协作和技术联系主要在区外,与地方工业存在严重断裂,二元特征突出。即使这些大企业本身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关联度,也难以对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明显的驱动作用。同时,地方工业对这些“孤岛”、“飞地”式的工业也不易进行协作和配套服务。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体制上的分割,这种原因造成的工业企业关联松散正在改善;造成结构松散和产业群难以形成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河西地区的地方工业在规模、技术水平上很难与大企业融合。因此,要促进工业形成群落,必须要大力发展地方工业。由于河西地区地方工业基础差,水平低,加上地方财力有限,工业的发展必须要以大企业为依托,要使地方工业发展同大企业发展衔接起来,围绕其重点项目,上一批为大企业服务的项目和为其产品进行后续加工的项目,使地方工业在为大企业服务的同时,不断壮大自己,使产业链相互衔接,整个工业形成以大企业为依托,地方工业为骨干,各种基础设施配套的工业群体。

3.2 促进产权市场的建立,完善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

河西地区的工业企业要建立起适合现阶段生产力水平的所有制结构,必须要对现有的企业进行非公有化的改造,一是对国有中小企业和集体企业进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以及租赁、承包等形式的改造,降低中小企业的公有化程度;二是促进大企业的产权制度的改革,将其中能够通过社会化生产来承担且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通过产权转让方式游离出来,建立新的小企业。另外,要积极鼓励各种经济形式的企业的发展,取消对非公有制企业的限制性甚至是歧视性的政策和法规,为各种所有制工业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3.3 以市场为导向,转换资源开发模式,促进工业结构重组和升级

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但我们决不能只局限于资源,把以资源优势为基础看作是教条。河西地区工业结构单一,工业结构低下,与其长期以来一直沿袭的以资源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战略有关。因此河西地区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要改变原有的以资源优势为基础,以计划为导向的旧的资源开发模式,变为以市场需求带动资源开发,提高资源转换效益的新模式,并改变以资源为单一指向的工业结构,向市场、技术、资源综合指向的工业结构转变,不断促进工业结构的多样化和合理化,不断提高资源的加工深度和资源加工利用的效益,促进工业结构的重组和升级。

*本文是中国科学院区域开发前期研究第二批项目“河西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整治综合研究”(李福兴、姚建华主持)阶段性研究成果。

标签:;  ;  ;  ;  ;  

甘肃河西地区产业结构特征与调整_重工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