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矿产丰富的地区,为寻找与确定矿带的位置与走向情况,需在此类地区进行地质勘探工作。但地质勘探工作进行时,会对被勘探地区的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为在不影响勘探结果的前提下保护被勘探区的生态环境,绿色地质勘探技术越来越成熟。这篇文章就将对勘探人员在进行地质勘察时,如何应用更先进的技术与手段达到绿色勘探的目的,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说明。
关键词:绿色勘探;地质勘探;技术应用
一、引言
地质勘探是指,在地下有可能存在矿产的地区使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对该地区地下的土地成分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确定。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土地进行深层钻孔,以取得土地样本进行分析。但该过程难免会对该处的土地造成破坏,影响该地的自然生态环境。那么,在秉承着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如何将地质勘察工作对被勘探区的影响降到最小,也就是如何做到绿色地质勘探呢?
二、采用先进技术、缩小设备体积
地质勘查时,需要使用到许多设备,其中用于挖槽等设备体积巨大,需使用车辆运输,而矿区往往地形复杂,没有修建道路。在这样的地形条件下,设备想要运输到勘查点,就要进行临时的道路铺设,会对地表的植被以及其生长情况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为解决这一问题,做到绿色地质勘查,研究人员发明了轻型、利于运输携带的勘查设备。这些改良后的设备依旧能够达到地质勘查效果,但体积与重量却减小了很多,不需要使用车辆运输,勘查人员可以直接携带这进入勘查点,不会因设备运输而对勘查区环境造成破坏。
例如,一地址勘探队要对某山区数个地点进行地质勘探。在勘探前,勘探人员进行实地考察时发现,该山区地形十分复杂,若是想让运送勘探设备的车辆进入,难度很大,并且不可避免的会修建车辆的临时道路,对山区地貌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并且,勘探任务中的各项活动,极有可能破坏此地的生态系统平衡,对当地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勘查队在设想过一系列问题情况后,决定放弃使用传统的技术设备,放弃以挖槽方式进行地质勘探,转而使用更先进的小型设备。而后,勘探队采取人工携带小型设备的方式进入勘探点,避免了运输大型勘探设备会对地质环境造成破坏的可能。
另外,新型的小体积勘探设备还有着便于携带,方便转移,加快勘探进度的优点。因此,为保证绿色地质勘查效果,在进行勘探任务时,应避免使用大型挖槽式勘探设备,尽量使用体积小,便于携带的新型勘探设备。
三、以钻代槽,雷达勘查
地质勘查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破坏最严重的一个环节就是挖槽的过程。在地质勘查中,勘查人员要深度挖掘到地表以下几十米,甚至几百米的距离,来确定该处的矿物分布情况。这种深度挖掘所造成的勘查洞,以及过程中挖出来的土壤,都令被勘查处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为解决这种情况,研究人员采取了多重解决方法。首先是以钻代槽,减小开挖面积。勘查人员使用更高硬度的钻头,技术更先进的勘查设备,在被勘查点进行小面积的钻孔取样,达到地质勘探的目的。这种用于浅层钻孔取样的设备比传统设备体积小,重量轻,易于运输。不仅在使用时能做到减低破坏情况的问题,运输过程中也具有一定优势。
例如,勘查人员想对矿区的一处地点进行地质探查,确定矿物的分布情况,以便开采。但该地点地形复杂,并且位于一处草场,由于近些年来草场退化,当地的牧民对草场保护十分在意。得知勘查队要进行地质勘查,认为勘查队是以传统的勘查方式进行作业,还对该处草场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因此极力反对。
后来,勘查队派人与牧民进行了沟通,告诉他们勘查队将会采用最新型的勘查技术,不会对草场环境造成大面积的破坏。得知了这些后,牧民同意配合勘查队的勘查工作,但也提出要求,让勘查队在完成勘查任务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勘查地区的草场保护,勘查人员再三保证后,勘查工作顺利继续。
在勘查任务结束后,牧民十分高兴,现如今地质勘查可以做到这种程度,能够既不影响勘查效果,又不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这说明了勘查工作在以寻找可用资源的前提下,也切实的关注到了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对牧民生活的重要性。
另外,除了这种以钻代槽的方式外,雷达勘查更是一种不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地质勘查方式,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污染,保护环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雷达勘查过程中会使用到设备探地雷达,这种设备是最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地质勘查设备,它与传统设备比较起来具有很多优点。首先,它属于小型设备,不需要使用车辆辅助运输到场。另外,它能够使用电磁波技术直接对勘查点地下成分进行分析,无需开挖钻孔,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并且除此之外,它在使用时还有效率高,操作便利,节省人工等优点。
四、注重保护地下水资源
在挖槽或钻孔方式进行地质勘查时,不仅对地表土壤生态造成破坏,也会在勘查过程中污染地下水资源。由于勘查时深度较深,过程中很容易遇到地下水层。勘查时所造成的孔洞与土壤破坏,都很容易污染到地下水资源。另外,当遇见多层地下水资源时,还有可以由于地下水的串流,造成地下水污染。
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尽量减小勘探挖掘面积,使用无需开挖设备外,在必须进行钻孔勘探时,要提前考虑到地下水分布情况,防止地下水资源污染。
当被勘查地点地下水资源含量丰富时,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使用先进的设备与技术,防止地下水串流,出现对地下水资源造成破坏等情况。
若在勘查时不慎造成地下水资源污染,由于地下水资源分布复杂,并且位于地表以下数十米,甚至数百米。后期进行修复是极其困难的。因此,一旦造成了地下水资源污染,后果就是无法挽回的。并且被污染的地下水资源极其有可能影响该地区的植被生长,破坏当地的生态系统,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勘查队在进行地质勘查之前,要对勘查点的地形地貌,以及地下水分布情况先进行预判,最大程度的避免地下水污染情况发生。
例如,一勘查队在地质勘查之前未进行勘查点地下水情况分析,在勘查工作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发现了勘查点地下存在多层地下水。为避免地下水质受到不可逆的污染,不得不停止勘查工作,设计新的勘查方案。而后,勘查队更换了更先进的勘查设备,采用小规模钻孔的勘查方式,来防止地下水污染问题。
在某些地区,尤其是水资源匮乏的地区,地下水是十分珍贵的后备水资源,因此在地质勘查任务时要注意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另外若是勘查点存在地表水,也要注意防范因勘查时导致地表水渗流,污染地下水的情况发生。
五、预防设备及机器造成污染的状况发生
地质勘查工作进行时还需要注意的就是勘查设备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首先,在地质勘查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噪音。若勘查点距离居民区较近,过高的噪音会使居民的日常生活受到影响。即使勘查点在远离居民生活区的位置,持续的噪音污染也会使勘查点周围生活的生物受到影响,打破该处的生态系统平衡。
其次,由于一些勘查点不存在供电设备,需要使用柴油发电机,勘查器械也可能直接使用柴油等提供动力。在这些设备的使用过程中,很有可能出现漏油现象。一旦柴油渗漏到地表,会造成该处的环境污染。
因此,勘查队在勘查进行前要做好设备的检查工作,定期对勘查设备做维护,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六、勘查后的生态环境恢复与人为破坏情况预防
钻孔形式地质勘查结束后的勘查现场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绿色地质勘查并不仅仅要求勘查前,与勘查时考虑到生态环境保护,而是在地质勘查的全称都要将环境保护列为重点。因此,在勘查任务结束后,勘查队还需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恢复问题。对开挖点进行土壤回填,种植植被等等。
青海地区是矿产十分丰富的地区,也经常有地点需要被地质勘查,为保护生态环境,青海地区最先认识到绿色地质勘察的重要性。在青海的一次地质勘查任务中,涉及到了多地点的地质勘查。也就是说,勘查队在多处进行了钻孔勘查。勘查任务结束后,勘查队对勘查点的地表生态进行了恢复,此外,还购买了大量的草籽,积极与当地政府沟通最合适的草籽播撒方案,做到了将生态环境保护全面融入地质勘查工作中。
虽然勘查队伍在结束勘查后,可以采取播撒草籽的方式来加速勘查点的地貌恢复速度。但勘查点若是受到严重污染,例如上文所提的地下水污染等,勘查点生态环境就极有可能无法回复到最初的状态。因此,虽然在勘查任务结束后要对勘查点进行生态环境恢复工作,但不能由于此项工作的存在,就忽略在勘查进行中对环境进行保护。
最为正确的绿色地质勘查工作,应当是在勘查前注重勘查点的环境保护计划,详细了解勘查点地形地貌以及大致的地下水资源分布状况,而后在勘查任务进行时尽量减小环境污染情况的发生。最后,在地质勘查任务结束后也要通过一系列的工作,尽可能恢复勘查点的原有生态情况。
另外,除了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与恢复外,勘查队也要注意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环境破坏。地质勘查时,由于地点偏远,勘查任务进行过程中,勘查人员多居住在勘查点附近,这期间会制造许多生活垃圾。这些垃圾不能够随便丢弃,要集中收集后进行妥善处理。抽烟的勘查人员,也不能将烟头这类细小的东西对环境带来的危害忽略不计,随手就弃。可让他们随身携带袋子等,将烟头熄灭后妥善保管好,而后遇到适当的地点再进行丢弃。
六、总结
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为了追求发展,环境在不停的超负荷运作,导致现如今的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所以,环境保护必须被重视起来,尤其是在一些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的任务中。在地质勘查中,要秉承绿色地质勘查策略,抛弃原有的挖槽勘查等会对生态造成严重破坏的勘查方式。通过革新技术,优化方案,勘查人员自身约束等等方式对勘查地点生态进行最大程度的保护。
参考文献:
[1]范晓梅 , 田万生 , 潘建磊.绿色地质勘查综合技术应用分析探索[J].《科技创新与应用》 , 2017(35) :151-151
[2]李小平.试分析绿色地质勘查综合技术的具体运用[J].《城市地理》 , 2017 (18) :97-97
[3]张福良 , 薛迎喜 , 马骋 , 顾安琪.绿色勘查——新时代地质找矿新模式[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 2018 , v.31;No.369 (8) :11-15
论文作者:陈加荣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4
标签:地质勘查论文; 设备论文; 地下论文; 水资源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地质勘探论文; 情况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