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混凝土被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于各种工程建设项目中,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工程结构的安全和使用寿命,也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所以提高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消除质量隐患,对杜绝由工程质量问题而引发的各类事故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效益。
关键词:混凝土;施工质量;缺陷成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55文献标识码:A
1 混凝土蜂窝、麻面、孔洞
1.1产生原因
(1)模板表面粗糙并粘有干混凝土,浇灌混凝土前浇水湿润不够,或模板缝没有堵严,浇捣时,与模板接触部分的混凝土失水过多或漏浆,混凝土呈干硬状态,使混凝土表面形成许多小凹点。(2)混凝土搅拌时间短,加水量不准,混凝土和易性差,混凝土浇筑后有的地方砂浆少石子多,形成蜂窝。(3)混凝土浇灌没有分层浇灌,下料不当,造成混凝土离析,因而出现蜂窝麻面。(4)混凝土浇入后振捣质量差或漏振,造成蜂窝麻面。
1.2预防措施
(1)浇灌混凝土前认真检查模板的牢固性及缝隙是否堵严,模板应清洗干净并用清水湿润,不留积水,并使模板缝隙膨胀严密。(2)混凝土搅拌时间要适宜,一般应为1-2min。(3)混凝土浇筑高度超过2m时,要采取措施,如用串筒、溜管或振动溜管进行下料。(4)混凝土入模后,必须掌握振捣时间,一般每点振捣时间约20-30s。合适的振捣时间可由下列现象来判断:混凝土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混凝土表面出浆且呈水平状态,混凝土将模板边角部分填满充实。
1.3处理方法
麻面主要影响美观,应加以修补,即将麻面部分湿润后用水泥浆或水泥砂浆抹平。如果是小蜂窝,可先用水洗刷干净后,用1:2或2:5水泥砂浆修补;如果是大蜂窝则先将松动石子剔掉,用水冲刷干净湿透,再用提高一级标号的细石混凝土捣实,加强养护。
2 露筋
2.1现象
柱、梁、墙、板拆模后,发现混凝土表面有钢筋露出。
2.2原因分析
(1)混凝土振捣时钢筋垫块移位,或垫块太少,钢筋紧贴模板,致使拆模后而露筋。(2)钢筋混凝土构件断面小,钢筋过密,如遇大石子卡在钢筋上水泥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使钢筋密集处产生露筋。(3)模板拼缝不严密,造成缝隙处严重漏浆。(4)混凝土振捣时,振捣棒撞击钢筋,将钢筋振散发生移位,因而造成露筋。
2.3预防措施
(1)钢筋混凝土施工时,注意垫好垫块,保证厚度,发生问题应及时修整。(2)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较密集时,要选配最大粒径不大于15mm的石子,以免石子过大卡在钢筋处,普通混凝土难以浇灌时,可采取细石混凝土。(3)混凝土振捣时严禁振动钢筋,防止钢筋变形移位。在钢筋密集处,可采用带刀片的振捣棒进行振捣。(4)混凝土振捣时产禁踩踏钢筋,如有钢筋被踩弯或松扣者,应及时调整,补扣绑好。(5)补救方法,首先将外露钢筋上的混凝土渣子和铁锈清理干净,然后用水冲洗湿润,用1:2或1:2.5的水泥砂浆抹压平整;如露筋较深,应将薄弱混凝土剔凿掉,冲刷干净湿润,用提高一级标号的细石混凝土捣实,认真养护。
3 混凝土强度偏高或偏低
3.1产生原因
(1)混凝土原材料不符合要求,如水泥过期受潮结块、砂石含泥量太大、袋装水泥重量不足等,造成混凝土强度偏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2)混凝土配合比不正确,原材料计量不准确,如砂、石不过磅,加水不准,搅拌时间不够。(3)混凝土试块不按规定制作和养护,或试模变形,或管理不善、养护条件不符合要求等。
3.2预防措施
(1)混凝土原材料应试验合格,严格控制配合比,保证计量准确,外加剂要按规定掺加。(2)混凝土应搅拌均匀,按砂子+水泥+石子+水的顺序上料,外加剂溶液量最好均匀加入水中或从出料口处加入,不能倒在料斗内。搅拌时间应根据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搅拌机容量合理确定。(3)搅拌第一盘混凝土时可适当少装一些石子或适当增加水泥和水。(4)健全检查和试验制度,按规定检查坍落度和制作混凝土试块,认真做好试验记录。
4 混凝土板表面不平整
4.1产生原因
(1)有时混凝土梁板同时浇灌,只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然后用平锹一拍了事,板厚控制不准,表面不平。(2)混凝土未达到一定强度就上人操作或运料,混凝土板表面出现凸凹不平的卸痕。(3)模板没有支承在坚固的地基上,垫板支承面不够,以致在浇灌混凝土或早期养护时发生下沉。
4.2预防措施
(1)混凝土板应采用平板式振捣器在其表面进行振捣,有效振动深度约20cm,大面积混凝土应分段振捣,相邻两段之间应搭接振捣5cm左右。(2)控制混凝土板浇灌厚度,除在模板四周弹墨线外,还可用钢筋或木料做成与板厚相同的标记,放在灌筑地点附近,随浇随移动,振捣方向宜与浇灌方向垂直,使板面平整,厚度一致。(3)混凝土浇灌完后12h以内即应浇水养护(如气温低于+5℃时不得浇水)并设有专人负责。必须在混凝土强度达到1.2N/mm2以后,方可在已浇筑结构上走动。(4)混凝土模板应有足够的稳定性、刚度和强度,支承结构必须安装在坚实的地基上,并有足够的支承面积,以保证浇灌混凝土时不发生下沉。
5混凝土裂缝
5.1原因分析
①早期塑性收缩裂缝:混凝土在终凝前后由于早期养护不当,水分大量蒸发而产生的表面裂缝,裂缝上宽下窄,纵横交错,一般短而弯曲。②干缩裂缝:混凝土由于阳光高温暴晒又缺少水养护,发生干燥而在1~7天内出现的裂缝,板面板底干缩裂缝长而稍直,十字形交叉。③温度裂缝:一般是大体积混凝土快速降温而在侧面出现的长而直、宽而深的裂缝。④自收缩裂缝:水泥发生化学反应后,体积有一定量的减小,处理不好(如未留置适当的施工缝、后浇带等)会产生如龟背样的细小弯曲的裂缝。⑤应力裂缝:由于设计上应力过于集中或钢筋(温度筋、分布筋)分布不合理而使混凝土产生裂缝。裂缝深而宽,可出现贯通性。⑥载荷裂缝:混凝土未产生足够强度即拆除底模,或新浇筑楼面承受过大的集中载荷,如钢管、模板、钢筋的集中堆放,使混凝土受到冲击、震动、扰动等破坏而产生的裂缝。裂缝深而宽,从受破坏部位向外延伸。⑦沉缩裂缝:地基(模板)下沉或垂直距离较大的部位与水平结构之间因为混凝土沉降而产生的裂缝。
5.2预防措施
①早期塑性收缩裂缝:表面砼特别是大面积砼加强二次抹面或多次抹面,特别是初凝后终凝前的抹面,能有效消除早期塑性收缩裂缝。②干缩裂缝:根据规范要求,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③温度裂缝:大体积混凝土降低内部温升,采用混合材料掺量大的水泥或在砼配合比设计时外掺一定比例的S95级矿粉和Ⅱ级粉煤灰,炎热天气采用加冰工艺,预埋冷却水管,寒冷天气延长拆模时间,拆模后在大体积砼外表采取保温措施,控制内外温差不超过25℃。④应力裂缝:设计上避免应力过于集中,钢筋工程中加强箍筋、温度筋、分布筋、加力筋等正确安装。
结束语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只要真正在思想上树立“质量是生命”的观念,认真遵守施工程序和操作规程,认真贯彻质量责任制,认真坚持质量标准,严格检查,实行层层把关,认真总结质量通病的经验教训,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要解决质量通病是完全有可能的。
参考文献
[1]林旭.基于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缺陷的防治措施[J].城市建筑,2013,14:216-217.
论文作者:杜学文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3
标签:混凝土论文; 裂缝论文; 钢筋论文; 模板论文; 表面论文; 预防措施论文; 石子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