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杜林论》中的平等观研究
吴 婷
(大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0)
[摘 要] 本文简要论述了《反杜林论》中平等观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背景,分别从研究方法、平等思想以及不平等起源等三个方面系统地批判杜林的平等观,并且详细陈述恩格斯平等观的内容、衡量标准和实现途径。以此为基础,得出结论:社会平等观是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 平等观;反杜林论;批判
一、《反杜林论》中平等观的理论基础与历史背景
(一)《反杜林论》中平等观的理论基础
早在古希腊时期,普罗泰戈拉就已提出平等思想,不过这里的平等并不是全部意义上的平等,仅仅局限于城邦内部公民政治权利平等。中世纪欧洲的平等思想建立在基督教基础之上,认为人的平等只限于天国而非人间。文艺复兴时期提出“以人为本”的平等观,反对封建等级压迫,反对神学的束缚,注重发展人性,追求自由和平等。启蒙运动时期提出以“天赋人权”和“契约论”为代表的平等观,打破封建等级和宗教的压迫,使人重获自由和平等。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平等观思想的代表人物有霍布斯和洛克。霍布斯认为自由是以平等为基础的,不平等的自由会导致出现特权;洛克认为经济领域中无平等,却主张人生而平等。从古希腊至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平等观,都对《反杜林论》中的平等观有着或大或小的影响。
对于流变的研究不同于一般的区划讨论,其更具变化、生长的动态要素特征。无论是从历史角度来讲还是考虑到不同地域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都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用固态的模式得出的结论势必无法扎根。为此,探讨乡土建筑可能的传播学路径,有利于丰富对乡土营造的演变理解。
空想社会主义平等观的代表人物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圣西门认为废除国家统治,消灭剥削阶级,才能实现平等的共产主义目标。傅立叶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提出“劳动是生活的第一需要”。以此为基础,恩格斯发现资产阶级通过劳动压榨工人,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1]。欧文主要强调外部环境对人的作用,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严重限制工人的发展,提出建立工农业并存的劳动公社,实行按需分配。三者的观点为《反杜林论》中的平等观大致构建了理论框架。
正式工作后,几十平方米的格子间里开始留下我风风火火的身影,我不停地开拓客户想站稳脚跟。可是,我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群落——同事。
马克思平等观认为,只有消灭阶级,消除两极分化,才能实现平等。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是消灭阶级的要求,任何超出这个范围的平等要求,都必然要流于荒谬。”[2]无产阶级的最终目标是共产主义社会,而马克思主义的平等是为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平等。
(二)《反杜林论》中平等观的历史背景
从概念表征过程来看,是否正确理解“基因”概念,不仅需要准确提取概念中的关键词,如是有、遗传效应、DNA片段,而且还需要理解关键词的正确含义,进而能够运用已有的认知结构,抽象概念的内涵。本研究以表征理论为基础,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教材的相关内容为素材,编制了“基因概念表征调查问卷”,在征求学科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了问卷试验,其效度和信度经检验,均达到要求。问卷设计细目表见表2。其中“有氧呼吸”概念表征问卷细目表及编制具体参见张素燕等人撰写的《不同智力类型学生“有氧呼吸”概念表征的研究》。
首先,社会平等观受经济基础的牵制。社会平等观念属于上层建筑范畴,而现实的经济基础和相应的生产方式是决定上层建筑的前提条件,所以社会平等观念并不是抽象的,而是源自现实的经济基础。人们对社会不公平现象不满,大多是因为不适当的分配。杜林观察到这一社会现实,凭借主观幻想分析问题,无任何现实意义。恩格斯从“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原理出发,认为必须以具体的经济现实为基础,遵循经济规律,尽可能实现最大限度的平等。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公平现象是由分配方式不合理引起的,不断发展的生产力为人们追求更加公平的社会观提供了物质保障。
二、《反杜林论》中对杜林平等观的批判
关于平等观的内涵,一方面,恩格斯指出公平的本质是对现存经济关系的道德反映。公平是以特定范围的经济关系为基础的,是随着历史发展和经济关系的变化而改变的。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从而决定生产关系的分配环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若没有经济基础作为条件,公平根本无法实现。杜林所说的某种公平的分配关系,实际上是满足某些阶级的利益。另一方面,恩格斯认为追求公平的实质是追求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共产主义社会中任一社会主体不存在因生存而劳动,而是结合自身特点自由选择工作,充分发挥自身潜力,真正实现全面发展,进而达到理想的公平。
从平等角度分析,杜林首先构造出一个社会模型。在这个模型中,两个意志完全平等的人构建出了社会,这就意味着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向另一个人提出肯定或者否定的要求。杜林把这个结论当作永恒的结论,而恩格斯认为这个结论是不正确的。第一,在性别上男女是根本不平等的,从原始氏族社会到现代文明社会,男女从来都没有得到完全的平等。第二,如果杜林说的两个人或者两个人的意志完全平等成立,假设这两个人都是男性,意味着这个由两个男人组成的社会必定不能延续下去,因为男人和男人之间无法繁衍后代,社会必然会灭亡。第三,如果杜林想象出来的这两个人是地位相同的家长,只能证明家长的平等,却不能说明普通大众的平等。由此可见,杜林的平等思想不具有现实性。他要把人从复杂的现实社会关系中简化出来,赋予人抽象概念,探讨所谓的人类平等问题。
常规护理。由护士认真贯穿护理制度及常规护理事项,密切注意患者体征、症状变化,加强患者呼吸道管理,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行基础性处理及营养支持,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
关于平等观的实现,根本途径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消灭阶级和私有制。阶级社会中的平等观是统治阶级围绕自身利益发展而形成的,对被统治阶级来说是不平等的。“对于共产党人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当前的目标就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夺取资产阶级的政权。”[4]无产阶级只有夺取政权才能为社会公平的实现提供政治保障,而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是废除私有制和消灭阶级,建立公平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无产阶级革命是围绕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展开的,事实上也就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
德国在维也纳会议之后分裂为若干个小邦国,政治上封建专制统治剥夺人民的权利,经济上劳动力和原材料的缺乏导致生产停滞不前,废除奴隶制并未改变人民被压迫的社会现象。与此同时,以英国宪章运动为代表的反对资本主义剥削的工人运动席卷而来。1871年德国统一,生产力发展加快,工人阶级反剥削意识日益增强,无产阶级运动中心转移到德国。在此情况下,以杜林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主张以改良而不是革命方式解决矛盾,并公开出书反对马克思主义。为了拯救工人阶级革命运动,恩格斯编写的《反杜林论》深刻批判杜林的荒谬观点。
从不平等起源分析,杜林认为两个意志平等的人中,若一方向另一方提出通过暴力才能完成的要求,就会出现不平等。换句话说,暴力是不平等的起源。这种观点完全是谬论。恩格斯认为,当两个人之间存在利益关系时,具有相对优势的一方完全可以排除暴力,用非暴力方式使另一方顺从自己的意志;当两者不存在利益关系时,不会产生奴役关系。
三、《反杜林论》中的平等观
(一)《反杜林论》中平等观的内容
从研究方法分析,杜林的平等观采用的是以对象为基点组成概念,再用具体的概念检验对象是否一致的方法。这种方法本身就是矛盾的,是不正确的。它并没有结合现实,而是从具体的“概念”中构造出道德和法。一旦这种方法被运用到社会现实中,就意味着把研究对象分成若干要素,然后将其用于原来已定出的理论中,从而得出相关结论。这种结论的材料来源有两种:一是脱离实际的抽象中可能有的一点点现实残余;二是杜林自身的主观臆想。在此情况下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杜林所说的社会至少是由两个人组成的,这两个人即为一点点现实社会残余的缩影,不能代表全部的实际社会;二是杜林使用此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实际上是研究者自身主观意识的内容,不可能是正确的。
关于平等观的衡量标准,一是要与特定范围内的生产关系相匹配。奴隶社会的平等观建立在“君权神授”统治思想之上;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交易出现了等价交换,交易过程以权利平等为前提,意味着主体有充分的自由和平等权利。其实,平等思想的完善是由生产力不断发展决定的,研究不同时期的平等观应将其代入与之相匹配的生产关系中。二是代表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道德和法律所认为公平的东西,在社会中未必就是公平的。”[3]公平本身涉及范围特别广,衡量尺标多样化且不断更新,检测社会生产关系是否公平就是检测是否代表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
从不平等角度分析,杜林从道德层次把人分成两类:一是有人性的人,即善良的人;二是有兽性的人,即恶毒之人。恩格斯认为杜林在耍花招,在表面上不违背道德的前提下用决疑法来评判善良的人可以不顾一切地对付有兽性的人。第一,人类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意味着人不会完全没有兽性,区别只在于摆脱兽性程度的大小。第二,基督教有自己的审判者对人进行分类,即好人上天堂、坏人下地狱,好人对坏人有行使世界审判者的职权。
(二)《反杜林论》中平等观的特点
杜林原本想投靠俾斯麦政府,没有成功才转向社会主义。他自称为“社会主义改革家”,并创立了一套涉及哲学、经济、政治的完整理论。哲学上,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经济上,暴力是一切经济不平等的根源;政治上,脱离生产方式研究劳动和分配的平等。这一荒谬理论在当时德国民主党内广泛传播并被接受,造成深度的负面影响。1875年,李卜克致信恩格斯,说明党内错误理论传播的实际情况,提出希望编写文章批判杜林的观点。由于马克思当时从事《资本论》后两卷的写作,恩格斯在继承马克思世界观基础上创作了书稿的大部分内容。
其次,社会平等观具有历史性,不是永恒不变的。杜林错认为自己所构建的平等观是永恒不变的适用于任何社会的最终真理。恩格斯从认识领域的三个层次进行剖析:第一层次是基础科学。研究时往往会假设存在一个变量,通过数学模型和各种虚拟结构推导出结论。这一结论是暂定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模型的改变,新的结论会推倒旧结论,因此在这些领域内研究成果并不是一直不变的真理。第二层次是应用科学,包括医学、农学、气象学、材料学等。研究这些学科时通常要考虑到各种外部因素,细微的变化可能导致先前的结论不成立,所以也不存在持续不变的真理。第三层次是社会科学,包括哲学、法学、历史学、管理学等。这些领域的研究结论必定会与具体的历史时期相结合,更不会有永恒不变的真理。综上所述,社会的平等观念应结合具体的经济基础状况进行分析,具有历史性。只有消除剥削、消灭阶级,才能实现社会平等。
第一,消除杜林平等观的负面影响。杜林的平等观实际上是脱离现实生活而空想的思维,他的谬论在当时德国民主党内造成极其槽糕的影响。恩格斯直接批判杜林主张的社会分配事实上是认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表明资本主义社会根本没有公平。恩格斯阐述的平等观在当时被广泛接受并传播,直接消除了错误平等观在党内的消极作用,间接使工人阶级接受正确平等观,奠定了被统治阶级的公平思想。
第一阶段:数据采集及准备。在CNKI数据库上将选中的407篇文献,选择Refworks格式导出文献,文件名命为download_N.txt,并将文件存放在input文件夹(前期建立三个文件夹并命名,依次input、output、data),建立数据库。
四、《反杜林论》中平等观的理论意义及当代价值
(一)《反杜林论》中平等观的理论意义
杜林的思维方式没有走出形而上学的区域,而恩格斯认为平等观念的发展实质是螺旋式上升的否定之否定。“文明每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同时前进一步”[5],说明社会文明的发展会引起相应的不平等,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迫使被统治阶级起身反抗,这种反抗斗争推动进一步的社会平等。社会平等观经历了原始自发形成的平等,到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间的不平等,再到高级社会契约的平等的发展历程,呈螺旋式上升,且遵循着客观规律。这种客观规律存在于物质世界领域,人们只是发现并运用客观规律,不能发明规律并强加在世界范围内。也就是说,平等观念存在于人类文明社会中,不是凭个人主观臆想发明的真理。
第二,确立科学平等观的研究方法。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平等观时采用的是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他从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出发,阐述社会平等观是呈螺旋式上升的否定之否定过程,并且说明研究上层建筑变化应以现实的经济基础为基点,而不是凭借主观空想的永恒真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6]研究平等观念这一社会意识时,必须将其与实际的经济生产方式相匹配,批判孤立地从意识范畴探讨平等观念。总之,两种科学研究方法从现实经济基础出发,探究生产发展规律,说明平等观念不存在于物质世界之外,而是历史和经济生产方式的产物。
1.2.5 病情观察。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病情,详细记录患者治疗情况。在对患者实施治疗过程中,必须严格遵从早期、联合、适量、规律等治疗原则,指导患者按时服药,避免其不熟悉而出现私自加减药物剂量,使治疗效果造成影响。而且,用药过程中,由于多数抗结核药物易对肝脏造成赎损损害,故而有必要度不适症状及药物副作用等进行观察,如有不适感存在立即给予对应处理,并对肝脏功能进行检查,保证患者健康[5]。
第三,丰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杜林提出的“共同社会”以消除雇用制为目的,实际上就是把当时的生产资料匹配到落后的所有制关系中,是一种折中且不彻底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实现必须建立在经济生产方式的基础上,而恩格斯在描述科学社会主义时虽然没有提到平等观,但密切关注人们的物质生活,深刻体现出社会平等观念。
(二)《反杜林论》中平等观的当代价值
首先,有利于科学认识资本主义平等观。杜林观察到的只是表面现象的不平等,完全忽视经济根源,还攻击剩余价值学说。恩格斯认为,“以平等权利为核心的资产阶级公平正义观取代以人的不平等为基础的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公平正义观,具有世界历史性的进步意义。”[7]除此之外,他还说明真正揭示平等观的经济基础是《资本论》。马克思分析资本转化过程,发现剩余价值和资本积累规律,彻底揭露资产阶级剥削工人的真相,并且辩证解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因此,资本主义平等观以资产阶级追求的自由平等为核心,具有进步性,但本身生产方式存在缺陷,必定会被更完整的平等观取代。
其次,为社会主义平等观的建立奠定基础。第一层次,建立社会主义平等观的前提条件是更强的经济实力基础。恩格斯的观点是社会意识领域的发展应以与其相匹配的经济生产方式为基础,变革陈旧的物质是消除社会弊端的有利方法。社会主义平等观作为进步的、更适应社会发展的一种思想观念,能够使人们的物质基础更加丰富。第二层次,建立社会主义平等观是以公平分配方式为保障的。杜林错误地以为分配和生产方式无关。恩格斯科学地指出社会分配是由生产和交换方式决定的,社会分配方式与生产和交换相符合,则推动平等观的建立;若不符合,则阻碍平等观的建立。第三层次,要有创新意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平等观。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平等观念是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发展的,这要求建立平等观时应结合时代发展的潮流,积极进行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平等观念,不能循规蹈矩。
最后,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的基础典范。参照《反杜林论》中的平等观,结合我国具体形势,应该从经济和制度建设两大方面入手。从经济建设方面,建设符合我国现实经济的生产方式,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物质生活,使国家走向富强之路。应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用宏观调控的手段促使市场经济平稳发展,进而为实现公平正义提供物质条件。从制度建设方面,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单单发展经济是不够的,最终目的是使人们摆脱束缚,实现全面自由的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为市场经济运行提供保障,给人们带来平等观,增加人民对政府的信任,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17.
[2]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0.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5.
[5]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45.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7]陈传胜.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义观研究[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121.
[中图分类号] A81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7602(2019)09-0046-04
[收稿日期] 2019-03-15
[作者简介] 吴婷,女,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标签:平等观论文; 反杜林论论文; 批判论文; 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