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显辉[1]2013年在《中国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研究》文中指出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合理与否事关其功能的正常发挥,成为职业教育结构理论的基本问题。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研究的目的在于阐述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构成因素之间的合理关系,助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体系,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本研究以结构功能主义为视角,运用文献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调查研究等方法,在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历史与现实判断以及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研究理论,通过对我国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现状的实证,发现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建议。研究得出如下结论:首先,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是在内外因素影响下不断发生变化的,在不同历史阶段各因素对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影响力不同。随着历史的发展,我国“显性”的政治因素的影响不断减弱,经济因素的影响不断增强,科技发展推动职业教育层次上移;第二,美国和台湾地区已逐步构建起层次完整,衔接畅通,与普通教育类型相互贯通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适应了经济和人发展的需要;第叁,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存在层次间目标划分不明确、层次结构比例失调、衔接不畅以及各层次人才与社会需求的不相适应、不能满足学习者终身学习等问题;第四,职业教育层次划分的依据是人才类型和职业资格标准等级的结合。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型及技能型人才的教育,不同层次职业活动的内容是其教育的内容;第五,应用型本科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师资队伍和教育评价具有趋同性,并呈现一体化趋势;第六,当前的职业教育层次的衔接是形式的衔接非实质的衔接。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层次间的衔接主要集中在学制的衔接,其主要目的或是为了解决生源问题,通过政策是可以解决的,这是形式的衔接,而真正本质的衔接是课程衔接,只有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才可能实现中高职的本质衔接,满足学习者终身学习的需要,实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各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翟海魂[2]2004年在《英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力求在占有翔实史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研究19世纪末至20世纪90年代英国中等职业教育产生、发展与改革的过程,力图为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论文由前言和正文组成。前言通过对选题方向的确定过程、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目标和基本思路等问题的回答,明确本论文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正文共七章,由叁部分组成。第一章为第一部分,阐述英国中等职业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第二、叁、四、五、六章为第二部分,是本论文研究的重点。以20世纪英国中等职业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状况为基础,着重探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英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脉络;二是英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叁是英国政府中等教育政策的演变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带来的影响;四是为适应国内建设和国际竞争需要,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第七章为第叁部分,即论文的结语部分,论述英国中等职业教育演变的原因及后果,并结合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现状提出我们应该从中汲取的经验和教训。
夏英[3]2015年在《在挣扎中前行:中国近代职业教育课程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特别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职业教育课程难以逾越传统模式成为了改革与发展的“瓶颈”。今天的职业教育课程为何是这样的状态?造成今天“瓶颈”的结果有无历史之源?教育传统是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发展有别于其他国家的重要影响因素,它的潜在性、规约性、排斥性等特点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影响着近代职业教育课程发展,教育传统自身的变革使得这种影响愈加复杂。西方近代职业教育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但是我国最早建立职业学校并非来自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危机下,清政府为了保全自身统治地位而效仿西方的无奈选择。这种被动过程,受制于旧体制下形成的深厚根基及其社会意识形态机制运作的惯性影响,使得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发展呈现为滞后的状态,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无法形成一种自觉意义上与传统教育相抗衡的力量。爬梳我国近代职业教育课程发展历史,大致经历了技艺教育课程、实业教育课程以及职业教育课程叁个阶段。我国近代职业教育首先从具有高等技术教育特色的洋务学堂开始的,肇始于福州船政学堂。清末统治阶级引入西学课程虽然经历了翻译之学、制器之学、政治之学到技艺之学的认识过程,但在某种程度上仍停留于采取新的课程内容来培养“士”的层面,改革目的是为了弥补空疏陈腐的传统教育内容的不足。因此,在课程组织、教学方式、考试评价等方面,人们仍习惯于科举制度下书院教育模式,重记诵、轻实践,从洋务学堂到维新学堂都难以逾越这种传统。可以说,技艺教育课程阶段表现为外在模仿、内在规顺的特征。甲午战败,日本成为了我国全面推广学校教育的榜样,新学制成为了实施实业教育课程的行动纲领。从壬寅学制到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几任政府一致地将实业教育摆到了“救国”的突出位置,使实业教育课程发展承受了不可承受之重任。然而课程制度的效仿与改进远离我国社会发展需要,演化为制约人才发展的枷锁:课程管理过于强调集中与统一,牺牲了实业教育自身特性、背离了实业发展逻辑,造成实业学校普通化、实业教育政治化等结局。可以说,实业教育课程阶段表现为思想上挣扎、行动上妥协的特征。经历了移植课程到借鉴学制,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促使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反省。民国时期,西方思想不再向过去那样被抵制,传统思想也不再向过去那样束缚人的心灵。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课程发展,是民间教育团体与国民政府相互较量的结果,是社会工业化发展需要与教育传统内在制约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说,职业教育课程阶段表现为挣脱混沌后觉醒、摆脱依赖后自立的特征。我国近代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经历了传统教育解构和现代教育建构的过程,每一段历史时期的课程发展都受到内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演绎了复杂的课程发展逻辑。我国近代职业教育课程发展存在着叁对主要矛盾:中西矛盾、内外矛盾和上下矛盾;表现出两种发展逻辑的交互影响:学校系统化规约下的课程发展逻辑、社会工业化进程驱动下的课程发展逻辑。以史观今,我们不能忽视来自自身民族文化传统、教育传统的制约性;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新问题、新举措时少些成见,少走弯路。
杨靖[4]2003年在《中等职业教育中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面临困境,为了进一步生存与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本文旨在探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中,教育科学领域先进的教育技术应该发挥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教育技术的一般概念和教育技术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支持作用的阐述,通过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未能广泛应用教育技术的原因分析,借鉴美国、英国、德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中应用教育技术的具体做法和经验,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中教育技术的应用提出了一些意见和思路。本文主要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目标体系的建立、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以及应用教育技术开发远程中等职业教育等实践领域,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具体做法的建议。
支卫兵[5]2004年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多媒体教学是一个新鲜的、极具开发潜力的研究课题,也是开展教学改革活动的一个新挑战。在职业教育教学领域,职教工作者充分借鉴基础教育多媒体教学的经验和教训,加强理论研究,充分认识多媒体的特性及其教育特长,以便更好地在职业教育领域应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技术的研究、应用、推广,必将给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带来深远的影响,并显示出强大的优势和魅力。 本研究通过总结多媒体教学的实践应用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索适应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特点和教学要求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并寻求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最佳切入点,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整体作用,不断扩大多媒体教学的应用领域。研究表明,多媒体技术应用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将产生积极影响,多媒体技术的先进特性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对探讨职业教育新的教改思路,培养新的教与学的思维方式,启发活学活用的创新精神,寻找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具有现实意义。 本研究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采用文献查阅、调查问卷及个案分析等研究方法,着重探讨中等职业学校如何根据自身的条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及其它教学活动。针对各教学环节的不同教学特点和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克服它的不足和局限性,以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研究,进一步优化组合教学媒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使用效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寻求多媒体技术与职业教育各教学环节的最佳结合,不断拓宽多媒体教学的应用领域,以强化多媒体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多媒体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既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整体改革的“突破口”,也是当前国内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对探索和研究适合职业教育教学要求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尹志平[6]2008年在《中等职业教育中不同专业数学课程教学设计》文中认为随着普通高中的扩招,职业学校生源的文化素质呈现整体下降的趋势。同时,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进行,实习操作课课时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多,相应的理论课课时越来越少,而且理论课时大部分也被安排上专业理论课,这样基础理论课的课时就更少了。所以,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对基础理论课程进行改革。基础课程改革应重视学习过程、注重能力培养,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要有针对性,强调实用性与基础性统一。针对基础理论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专业对数学的不同需求,笔者对数学课程进行了教学设计。设计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本文从分析职业教育改革及教学设计的特点和现状入手,明确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和方向;用文献综述法比较详细阐述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了中职学校不同专业对数学知识和能力的不同需求。以教学设计理论为依据,针对调查结果,对不同专业的数学课程进行了教学设计,并对设计方案进行了有效的实验,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归纳和总结。笔者对中职学校教学设计进行了探索,希望本文能对其它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启发,为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师教学提供便利。
齐小蕊[7]2013年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转折点,这一转折促使社会不断进步、产业迅速升级、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但是改革开放带来这一系列的变化给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带来了发展契机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为不断进步的社会提供所需的人才。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中等职业学校需要进行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改革就是对其课程进行改革;为了使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相关部门根据社会变化的需求不断出台新的课程改革政策,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指引方向。所以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政策进行了研究。本研究分为五章:第一章:提出问题,并对国内已有关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政策研究的综述,进而阐述本研究的选题意义、预期达到的目标、研究方法和论文创新点。第二章: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政策进行了梳理,并对职业教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内容的政策文本进行了解读。第叁章:从课程模式的变革、课程内容的变革、教学方法的变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等方面来分析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政策对课程改革实践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从普通文化课定位和学生实习安全等方面来分析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政策对课程改革实践所产生的消极影响。第四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政策自身层面和实施层面存在的不足。第五章:针对中职课改政策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任平[8]2010年在《晚清民国时期职业教育课程史论》文中研究指明职业教育课程是体现职业教育思想和目的的载体,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的组织等都是直接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肇始于晚清洋务运动时期的我国职业教育,由实业教育发展演变成职业教育,其发展过程可谓跌宕起伏,波澜壮阔。但由于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速度缓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传统的教育观念变革的不彻底、课程实施所需的条件不充分等原因,造成晚清民国时期职业教育课程实施的成效与预期的目标相差甚大,实施的效果不甚理想。尽管如此,产生于晚清时期的职业教育,在救国图存和资本主义农工商实业发展的背景下,职业教育课程的设计结合了当时的时代特点,顺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目标和思想,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晚清民国时期的职业教育课程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本文从职业教育思想、职业教育课程目标、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职业教育课程实施、职业教育课程评价等几个维度对晚清民国时期的职业教育的课程进行了历史的考察。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状况,提出了职业教育的师资培养是职业教育课程实施之本,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理论是职业教育课程的魂之所在,企业参与是实施职业教育课程的有效途径等几个方面的启示。职业教育思想是职业教育课程的逻辑起点,是制定和实施职业教育课程的依据。论文第一章重点分析了洋务运动时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维新时期“广开学校、振兴实学”实业教育思想以及民国时期的“唯实主义”的职业教育思想。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能否忠实体现职业教育思想是职业教育是否得以顺利发展的基础。论文第二章结合课程结构以及具体的个案,分析了晚清民国时期不同阶段的章程和学制,可以看出晚清民国时期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始终是围绕解决国家存亡、民生民计的教育目标为本,以“就业、实用”为上的课程宗旨。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最佳关键的因素。第叁章围绕实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讨论了主要是“西学”“西艺”“生利”“实利”的课程思想对课程内容的影响,以及在普通教育中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分析。第四章是对晚清民国时期职业教育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考察。考察从影响职业教育课程实施的人和物两个维度进行。在晚清民国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课程的实施逐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体、企业和社会积极参与的投入机制,通过聘用外国教员、兴办师范学堂、企业培养等多种途径来组织职业教育的课程实施。论文第五章是关于晚清民国时期职业教育课程的评析和启示。晚清时期的实业教育是救国图存的教育,民国时期的职业教育是一种民计民生的教育,让无业者有业的教育,虽然实业教育没有挽救清政府的命运,也没有让中华民族免受西方列强的蹂躏,实业教育也被戏称为“失业教育”,但是,实业教育中的中学为体的思想维系了整个社会价值观的维系,西学的内容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实业教育课程为近代企业提供了大量的人力储备,催生了中国的现代教育制度,实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奠定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基础。这些都说明晚清民国时期职业教育课程对中国近代社会历史进程所起的历史作用,作者对此做了一个概览性的评析。研究历史的目的在于以史为鉴,通过对晚清民国时期职业教育课程几个维度的梳理,联系当前职业教育课程的现状,作者从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课程体系、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和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实施模式等几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以此作为晚清民国时期职业教育课程对当下的启示。
贺知贤[9]2007年在《包头市中等职业学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多方面原因的影响,近几年内蒙古自治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步履维艰,特别是作为我区乃至全国的重工业城市包头市,中等职业教育陷入困境。如何走出目前的困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笔者认为,把先进的教育技术应用于我市中等职业教育,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好办法。引入先进的教育技术――教学过程中所应用的技术手段和技术方法的综合技术,能够使包头市中等职业教育适应社会的需求,同时,也能够积极应用社会发展为职业教育带来的新资源。本文旨在探索教育技术在包头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应用,并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经验,对包头市中等职业教育如何更进一步广泛深入地应用教育技术的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期望自己的研究成果得以推广应用,对包头市乃至全区的中职教育走出困境,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从阐述教育技术的基本定义和实践方法入手,在分析教育技术的媒体技术和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探讨了教育技术将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提供的强大动力功能。第二章,通过调查问卷对包头市中等职业学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调查发现,目前包头市中等职业学校,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已经清楚的意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影响,努力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成为他们共同的愿望,但是愿望与现实之间仍存在不小的差距,这正体现包头市中等职业学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经费问题、管理问题、教师的信息观念问题等等。第叁章,本着“洋为中用”的原则,对二战后美国、德国、英国等国中等职业教育中应用教育技术的实践情况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和成功经验作一介绍,以期对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带来一定的启示。对英国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美国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德国的职业培训条例作了介绍。第四章,从包头市中等职业学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改革对策入手,提出了一些对症下药的策略:在包头市中等职业教育中大力推广、应用教学设计;更新观念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观念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加强培训力度,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采取激励措施,促进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大投入,多方筹措经费来源;强化管理建立现代教育技术的管理考核机制这六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关晶[10]2010年在《西方学徒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徒制被认为是最古老的职业教育形态,但它却拥有令人匪夷所思的生命力。虽然在大工业时期,它曾因学校职业教育的兴盛而被边缘化,但在许多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如德国、英国、爱尔兰、瑞士、丹麦等),现代学徒制已然成为了它们新的职业教育战略选择。另一方面,与西方现代学徒制颇为类似的“工学结合”是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方向。它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却遇到了学校在校企合作中“一头热”,学生在实习中被“放羊”,工和学的结合停留于形式等问题。出于对学徒制在西方国家复兴的好奇以及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困境的思考,本研究选择了西方学徒制研究这一主题,力图回答的核心问题是西方学徒制的基本经验是什么?对我国职业教育有何借鉴经验?本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导论。论文在介绍研究背景和对已有研究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案,并根据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的需要,分别构建了西方学徒制历史演变比较框架和西方现代学徒制国际比较框架。第二章,西方学徒制的历史演变及其经验。论文以学徒制形态的变化为依据,将学徒制的历史分为前学徒制、手工业行会学徒制、国家干预行会学徒制、集体商议的工业学徒制、以及现代学徒制五个阶段。其中重点讨论了现代学徒制的产生、特点、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并通过西方学徒制历史演变比较框架的运用,总结了西方学徒制历史演变的基本特征、动因以及学徒制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的原因。第叁章,德国学徒制。论文首先对德国学徒制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然后从背景因素、开展情况、法规框架、组织管理、教育实施、挑战与改革几方面展现德国当代的双元制;最后将德国学徒制的特点总结为以职业性为首要原则、建立在利益均衡的合作机制上、高度的企业参与、较为完善的规范体系、提供有力支持的叁轨教育体系以及有利的历史文化传统。第四章,英国学徒制。论文首先对英国学徒制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然后从背景因素、开展情况、法规框架、组织管理、教育实施、挑战与改革几方面展现英国当代的学徒制;最后将英国学徒制的特点总结为建立在准市场机制上、雇主占主导地位、学徒制体系阶梯化、培训与考评基于能力结果、体现终身学习社会的理念。第五章,英德现代学徒制的比较与经验总结。论文通过对西方现代学徒制国际比较框架的运用,分别总结英德现代学徒制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接着,论文以英德现代学徒制的经验为基础,从现代学徒制的影响因素、利益相关者机制、影响企业对现代学徒制参与的原因与激励措施、影响青年对现代学徒制参与的原因与激励措施、现代学徒制的培训质量控制以及现代学徒制中的政府角色几个方面总结了现代学徒制的基本经验。第六章,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借鉴——工学结合的视角。首先梳理我国与西方学徒制类似的职业教育形态的历史演变;进而从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背景、开展情况、法规框架、组织管理、教育实施几方面呈现了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现状;并将其特点总结为以学校为主体、非典型的市场机制、多样化的形态以及区域差异与合作。论文认为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法律规范不完善、校企合作层次低、经费机制不适当、企业参与热情低、教学质量没保证。提出的改进对策包括建立中央-省-地方叁级分工、充分体现各方利益的运作机制;标准控制和过程控制软硬结合,保证工学结合的教育质量;优化经费机制,促进公平,体现效率;完善立法,细化操作规则;加大宣传,使文化建设与制度建设双向互动。
参考文献:
[1]. 中国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研究[D]. 董显辉. 天津大学. 2013
[2]. 英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 翟海魂. 河北大学. 2004
[3]. 在挣扎中前行:中国近代职业教育课程史[D]. 夏英. 南京师范大学. 2015
[4]. 中等职业教育中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D]. 杨靖. 福建师范大学. 2003
[5].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研究[D]. 支卫兵. 江西师范大学. 2004
[6]. 中等职业教育中不同专业数学课程教学设计[D]. 尹志平. 华中师范大学. 2008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政策研究[D]. 齐小蕊. 沈阳师范大学. 2013
[8]. 晚清民国时期职业教育课程史论[D]. 任平. 湖南师范大学. 2010
[9]. 包头市中等职业学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问题与对策[D]. 贺知贤.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7
[10]. 西方学徒制研究[D]. 关晶.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标签:职业教育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中等职业教育论文; 德国职业教育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课程改革论文; 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