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乡县人民医院 湖南安乡 415600
【摘 要】目的 研究肝脏占位灶在CT影像学征象上的表现,提高放射科及临床医生对肝内占位灶在影像学征象上的判别及鉴别诊断。方法 搜集2008年至2015年4月经手术切除并病理确诊的肝内占位灶(直径>=1.0cm,实性成分为主)150例并对其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 原发性肝癌75例,转移瘤19例,肝脏血管瘤38例,FNH9例,肝腺瘤7例,肝脓肿2例;结论 肝脏恶性肿瘤是肝内常见的占位灶,患者症状出现晚,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多属晚期,5年生存率低,这就需要我们提高对肝内占位灶良恶性鉴别诊断的能力,争取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关键词】肝内常见占位灶;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CT诊断
肝脏占位灶是临床常见病变,以恶性肿瘤多见,MSCT图像具有良好的密度分辨率,能准确定性,显示病变的形态、大小、数目以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图像的采集是连续的,且大多数患者可在一次屏气状态下完成整个肝脏扫描,消除了呼吸移动导致的病灶遗漏,并能得到最优的血管及肝实质强化图像。加之螺旋CT能在一次注射造影剂的情况下完成肝动脉、门静脉及延迟扫描,观察占位灶的动态增强特征,并可提供连续性数据,所以使三维图形重建成为可能,同时对显示血管闭塞和血管受包绕的征象方面十分有用,为术前影像诊断及临床手术方式、术后疗效提供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8年至2015年4月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内以实性成分为主的占位灶150例,其中男109 例,女41 例,年龄29-78岁,平均年龄53.5岁,患者临床表现有所不同,但多以肝区不适、疼痛,食欲较差为主,部分恶性肿瘤患者有消瘦。
1.2 检查方法 采用Philips16层螺旋CT机,高压注射器(美国Liebel-Flarlsheim公司),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300mgI/ml),Philips图像处理工作站。平静呼吸下屏气时扫描,扫描范围自剑突至双侧髂嵴连线,常规延时60S后增强,注射总量按每千克1.5ml为标准,注射速率2ml/s。主要技术参数:120KV,150MA。扫描层厚、重建层厚均为1mm,重建间隔1mm,重建矩阵512X512。
2 结果
2.1 原发性肝癌 75例,病灶以中低密度为主,发生钙化1例。增强后肿瘤实性部分动脉期强化明显,静脉期强化程度减弱,呈速升速降表现。
2.2 肝转移癌 19例,边缘模糊,低密度为主。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8例,出现牛眼征[1]15例。
2.3 肝血管瘤 38例,密度多均匀。增强扫描早期病灶边缘呈结节状及片状高密度强化,延迟强化后进行性向中心扩展。本组均行延迟扫描,肝实质期呈等密度充填。
2.4 肝脓肿2例,一例呈蜂窝状改变,病灶边缘见环形低密度区,增强后,病灶实性成分明显强化,出现环征[2],坏死液化区域无明显强化。
2.5 肝脏腺瘤 7例,均为单发低密度,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形态为圆形、椭圆形,未见分叶状,边缘大多清楚,增强扫描后,动脉期及静脉期均明显强化,延迟期,密度明显减低。
2.6 肝脏FNH 9例,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后动脉期明显强化,中央疤痕无明显强化,门脉期强化程度减低;延迟期,中央疤痕稍有强化征象。
3 讨论
3.1 常见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主要CT征象
3.1.1 原发性肝癌 单发常见,病灶形态多数为圆形、类圆形,少数呈分叶状。病灶边缘与肿瘤生长方式密切相关,以膨胀生长为主的增长较慢,压迫周围肝脏组织或周围纤维组织纤维化反应,形成假包膜。如假包膜较厚,在平扫图上表现为一圈透亮带,即所谓的晕圈征[3]。绝大多数为低密度影,也有等密度及高密度影,其内有时可见更低密度灶,但多数边缘不清楚,并可见结节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增强多系不规则强化,并有周边强化,双期动态CT扫描动脉期主要为门静脉供血的肝实质强化,而以肝动脉供血的肿瘤很快出现斑片状、结节状强化,CT值迅速达到峰值。门静脉期,正常肝实质对比增强密度开始升高,肿瘤对比增强密度迅速下降。平衡期肿块对比增强密度继续下降,肝实质反而呈高密度影,全程对比增强呈“速升速降”现象。可发生门静脉栓塞及淋巴结转移,大多数患者有肝硬化征象。
3.1.2 肝转移癌 常见多发病灶大多为圆形、椭圆形,少见分叶状及不规则形,密度均为低密度,不均匀较多,双期动态CT扫描见动脉期呈不规则边缘强化,门静脉期可出现整个瘤灶或不均匀强化。少数肿瘤中央病灶中心为低密度,边缘强化呈高密度,外周有一稍低于肝实质密度的水肿带,构成所谓的牛眼征[1],也有中心为高密度,结合患者临床病史很重要,对鉴别原发或是转移有重要帮助。
3.1.3 肝血管瘤 单发多见,病灶形态为圆形、椭圆形,密度为低密度,均匀多见,其中可有更低密度影,增强扫描以边缘向中心扩展。双期动态CT扫描见动脉期可见病灶自边缘开始出现斑片状、结节状对比增强灶,增强密度高于肝实质,接近同层大血管的密度,静脉期对比增强灶互相融合,同时向肿瘤中央扩展,最后使整个肿瘤增强,这时增强密度可逐渐下降,变为与周围正常肝实质密度相同的密度,整个对比增强过程表现“早出晚归”的特征。
3.1.4 肝脓肿 单发多见,病灶形态为圆形、椭圆形,少见不规则形,边缘大多不清,密度为低密度,大多不均匀,常出现不同密度的环带影,呈环征[2]。可以是单环双环甚至是三环。其中心区域密度稍低。增强扫描周围有不同程度的强化,环征显示明显。中央区强化不明显,多房可见分隔,内气体密度少见。
3.1.5 肝细胞腺瘤是较少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其发病可能与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原因可能与应用避孕药有关;腹腔内出血是肝脏腺瘤最为严重的并发症。凡经检查发现肝内有占位性病变,拟诊为肝脏腺瘤者,不论其有无症状,均应争取尽早手术治疗。肝脏腺瘤手术切除后,一般预后良好。
3.1.6 肝脏FNH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是继血管瘤后第2种常见的良性局灶性肝实质性病变[4],大多数患者无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酒精性肝炎的病史、无肝硬化背景[5]。该病可发生于男性和女性的任何年龄,但多见于20~50岁女性[6],少数可见于儿童。FNH迄今为止未见有恶性报道,患者大多数无症状,少见出血等并发症,经长期随访,病灶可以缩小,甚至可以消失,除肿瘤较大引起压迫症状外,一般不需手术治疗[7];因此,术前准确诊断尤为重要。
3.2 鉴别诊断 (1)肝癌、肝血管瘤、肝转移瘤、肝脓肿、肝腺瘤及FNH等占位灶在平扫时常无特征性,除非很典型,否则很难鉴别。当病灶周围有小结灶并有肝硬化改变,甲胎蛋白阳性,增强时有不均匀强化,时间密度曲线呈速升速降型,延迟扫描无充填,门静脉有栓塞,淋巴有转移时,要考虑肝癌;转移性肝癌绝大多数有原发癌病史,结合病史不难鉴别;血管瘤大多在增强时从病灶周围向中心扩展,有快进慢出、逐渐充填的改变;肝脓肿典型的临床症状有发热、肝区疼痛,CT表现为低密度,增强可出现周边强化及蜂窝化。少数脓肿边缘清晰,须和囊肿区别。仔细观察脓肿的某一部分断面总是模糊的,而且周边往往有强化,中心密度稍高于肝囊肿。如囊肿继发感染,则两者可以极为相似,治疗后随访如边缘转为清晰但大小不变,则支持囊肿诊断[4]。大多数肝脓肿抗感染治疗后,随访病灶有吸收、缩小。如果发现占位灶,中心称低密度,延迟后中心低密度有强化改变应考虑到FNH的诊断;若为年轻女性,肝内密度均匀,低密度占位灶,均匀明显强化者应考虑到肝脏腺瘤;
参考文献:
[1] 吴恩惠.医学影像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39.
[2] 宋发亮,王成伟.胸腹部比较影像学诊断.乌鲁木齐: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81.
[3] 李果珍.临床CT诊断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07,431.
[4] 许乙凯,全显跃.肝胆胰脾影像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39-359.
[5] 叶慧义,汪伟,李永才.实用腹部综合影像诊断学.肝脏分册.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47-54.
[6] CarlsonSK,JohnsonCD,BenderCE,etal.CToffocalnodularhyperplasiaoftheliver.AJR,2000,174(3):705.
[7] 黄国鑫,徐坚民,孙黎明,等.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CT和MRI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4(2):104-107.
论文作者:胡铃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5
标签:密度论文; 病灶论文; 肝脏论文; 腺瘤论文; 脓肿论文; 低密度论文; 边缘论文; 《航空军医》2015年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