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市场条件下,各种类型的项目设计不断出现,随着设计理念的转变,以及设计方式的优化,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做好各项开发设计管理工作,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动态性社会发展的良好保障,提篮桥街道项目设计按照科学管理,优化经营的方式,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的时代环境的设计开发新模式,不断改进设计经营理念和运作模式的同时,相应的设计经营可以有效保障日常工作需求。
关键词:提篮桥;街道;项目设计
提篮桥街道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北外滩项目89街坊所在区域南接老外滩,与陆家嘴金融贸易中心区一江之隔,是虹口区全力打造和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项目恰好拥有绝好的位置与59,90街坊共同延伸和丰富北外滩天际线,展现滨水区域城市景观,共同打造富有文化魅力的一站式娱乐休闲目的地。项目89街坊定位是一个依托文化产业及艺术品交易双核,打造以艺术表演、办公及特色商业为基本业态群的区域地标文化产业聚集高地,复兴虹口区的文化中心的同时,为上海及附近地区注入新的活力,创建一个新的公共区域。整体项目立面造型综合考量文脉传承、形象展示与功能体验,保留的历史建筑的文化气息。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简介
提篮桥项目位于上海虹口区89号街坊,北外滩的核心位置。一期规划的总建筑面积约22.6万平方米,包括公平路约2.4万平方米地下空间的总建筑面积约为25万平方米。由1幢180米高的办公楼,音乐剧剧院和主题商业中心构成的裙房以及聂耳旧居所组成。地上建筑面积约为13.6万平方米,其中计容建筑面积为126704.6平方米,地下室共5层,地下总建筑面积约8.9万平方米(不包含公平路地下空间)。建筑容积率为5.5,绿地率20%,停车位数量约803个。
项目所在北外滩区域南接老外滩,与陆家嘴金融贸易中心区一江之隔,是虹口区全力打造和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项目是办公、商业及文化中心等的多功能组合,与国际客运中心、高阳宾馆、聂耳旧居以及著名的提篮桥(犹太)历史保护区等共同营造出一个依托文化产业及艺术品交易双核,打造以艺术表演、办公及特色商业为基本业态群的区域地标文化产业聚集高地。在为虹口区的文化中心的复兴做出贡献的同时,为上海及附近地区注入新的活力,创建一个新的公共区域。
图1二层步行系统“空中绿廊”
(二)设计特点
提篮桥项目设计开发严格遵守科学技术原则,各项设计开发工作的实施和进行,从时代运行的教材出发,做好全面的控制和管理,以更加主动的方式进行各项工作开展中,在实施运行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殊性。
1.一体化。结合相邻的59地块、90地块进行一体化的规划可以提高项目的价值,整体效果大于各部分效果的综合。方案充分考虑了功能使用定位和相互兼容性、以及最大程度获得室内和室外景观方面的需求,将商务、商业和文化功能按照其之间独特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布置,体现“不经意的碰撞”和空间共享。
2.连续性和多维性。来访者可以通过地下的综合商业空间和地上“绿廊”二层步行系统从附近的地铁站、以及东南面的国际航运中心、车站及滨江进入项目场地,协同各种不同的使用功能,为行人提供了清晰合理、安全的回游动线以及进入场地的入口,绿廊、特色商业中心以及剧院构成的低层空间打造一个充满活力和人文气息的街区。
3.提升公共空间。在设计中不仅关注了各个功能元素之间如何相互联系,更深入考虑到与整个北外滩及外滩的城市肌理间的关系。在场地体量和建筑造型的组织形式上,考虑创建一个有内涵的公共开敞空间,突出本项目在区域内的重要位置,将人流和城市活动引入到项目地块的中心区域。
二、提篮桥项目设计
提篮桥项目设计开发是随着时代的发而进行的,在具体的开发设计中通过合理的资源划分和使用,进行相应的管理工作调整,从而形成了针对性的设计技术利用方式:
(一)建设设计
标志性建筑,为该区域天际线锦上添花,增添丰富形态和标志性的轮廓。塔楼的功能配置包括了办公用房及位于37层顶层的企业展示馆。项目裙房为地上4层的特色商业,包括了一个可容纳2000人的音乐剧剧院,远期规划和相邻的90地块内的另外3个剧院厅,在项目所在区域打造一个类似纽约时代广场的“一站式”娱乐休闲目的地。裙房2层位置借由“绿廊”二层步行系统将整个商业与剧场串联起来,并连通其他地块。将商务、商业与艺术的功能有机的组成一期,并强化了地块内功能空间的公共性的特点。项目地下有地下室5层,地下建筑面积约8.9万平方米。地下一层至地下二层,规划为地下商业中心,与地铁12号线以及规划中的公平路地下商业街在地下二层连通;同时与西侧的90号地块在地下连通,形成一体化的地下综合商业空间;地下三层至地下五层为整个项目的设备区域及停车库。地下室在地下二层、三层与相邻地块连通。
除了日常功能的设计之外,还综合考虑到了其他方面的因素,为确保行动不便者能方便、安全使用基地内建筑功能和设施,本工程应用无障碍设计。设计中提供无障碍设计的电梯可到达商场、停车场、各区办公楼和酒店,电梯轿厢、门宽、按钮、大堂等均符合规范和残疾人的使用要求。剧院设置无障碍座席,地下室在通道便捷处设置无障碍车位,公共的厕所配备专用厕所,在入口、门厨、洁具、通道、安全抓杆等方面符合无障碍设计。室内外的高差则在适当位置,利用无障碍设计的缓坡过渡。建筑内外的通道、道路,以及相关的门道等设计作方便残疾人使用的无障碍设计。
图2剧院夜景
(二)建筑立面设计
顾项目形象展示、外滩和陆家嘴城市景观对内部使用者的视觉体验最大化。峡谷式裙房布局空间提供丰富的人行动线体验。
塔楼:180米高LEED三星标准的塔楼造型灵感源于白玉兰花蕾。最佳江景观赏区赋予休闲餐饮功能,塔顶滨江面的退台式设计创造丰富的户外就餐体验。西南侧屋顶花园拥有欣赏江景的最佳视角,36层的景观餐厅可以从不同角度俯视城市景观;塔楼顶部通透的玻璃盒子造型为室内屋顶餐厅带来充沛阳光和与众不同的空间体验。
剧院:跨2个地块的剧院体量根据城市尺度调整,造型与聂耳故居相呼应。简洁明快的水晶造型为项目营造了良好的临江展示面。显著的虚实对比与转角处理强调剧院入口意象。通透的水晶体围合并强化出色彩鲜明的观众厅与舞台体量,楼梯作为水晶体与剧院体量的媒介提供了特色的垂直交通体验。屋顶花园顺应建筑造型丰富了项目的竖向绿化空间。
聂耳故居:作为地块内音乐文化依托的聂耳故居向南侧移动与剧院一起界定剧院艺术主入口广场。剧院简洁现代的形象更加衬托出聂耳故居的独特性,主入口广场布置在其附近充分尊重并唤起对上海石库门式建筑及同时期居住方式的记忆。
图3新老建筑的衔接
(三)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以提炼音乐瞬间、截取精彩人生为设计理念,以一套适合场地的标志性设计语汇,创造人性尺度的开放空间,为使用者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设计以卵圆形的种植空间为基本景观元素,地被、灌木、落叶乔木与常绿乔木搭配种植,在合理组织人流的基础上,营造出舒适优美、绿意盎然的外部空间。
根据场地内部功能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场地与公平路的交界面为主要商业界面,串联西北角的商业入口与东北角的办公入口,在这一界面,景观设计提供充足的树荫空间、休憩空间,营造商业氛围,并且注重景观元素与人的互动关系。场地东北角区域,景观设计以色叶树种搭配常绿树种形成树阵,形成办公入口与嘈杂的市政道路之间一道色彩丰富、充满季候美感的屏障。从办公大堂向外望去,中景的潺潺流水、背景的婆娑树影,创造出具有品质感的入口空间。场地南侧界面主题为历史忆廊,连接西南侧的剧院入口与东南角的聂耳故居,将通过水景、特殊铺装这一系列景观元素展现场地独特的历史记忆与文化气质,剧院入口则以水景烘托艺术氛围,吸引人群。丹徒路作为场地重要的文化连廊,中部为另一重要的办公入口空间。此处景观结合二层的平台的开洞与一层回车空间的核心位置,设计了从二层跌落的水景,成为这一空间精彩的视觉焦点。
作为商业项目,须充分考虑到实际使用中大量人群对硬质空间的硬性需求,同时,亦须在不宽裕的室外空间完成20%的绿地率。本项目旨在此二者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一方面通过各专业的互相合作,创造有利条件,充分挖掘可能的绿植空间;另一方面,在已有的种植空间之间,以草坪满铺的形式实现绿地面积的最大化,在适当区域通过绿地间的汀步完成小量人流的疏引。
图4.景观基本元素
(四)绿色建筑设计
在绿色建筑设计方面充分考虑到了项目所在地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进行设计工作,以此来提升设计质量和效率,建筑玻璃幕墙透明部分可开启面积比例不低于5%。项目采用高性能围护结构,屋顶采用130mm厚的泡沫玻璃II型(160型),屋顶传热系数0.41W/(m2.K);外墙采用100mm的岩棉组合板,外墙加权平均传热系数0.49W/(m2.K);供暖空调房间与非供暖空调房间之间的楼板采用20mm厚的玻璃纤维喷涂材料,传热系数1.35W/(m2.K);底部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楼板或外挑楼板采用100mm的岩棉组合板,传热系数0.51W/(m2.K)。
玻璃幕墙采用5Low-e+15Ar+5(中透光,在线)和金属隔热型材,传热系数2.09W/(m2.K);北偏东73°立面的遮阳系数0.40,南偏东68°立面的遮阳系数0.38,南偏东45°立面的遮阳系数0.40;南偏东13°立面的遮阳系数0.40,南偏西18°立面的遮阳系数0.38;北偏西74°立面的遮阳系数0.38,南偏西74°立面的遮阳系数0.40,南偏西47°立面的遮阳系数0.40;北偏西,19°立面的遮阳系数0.40,北偏东17°立面的遮阳系数0.38,北偏东46°立面的遮阳系数0.40,北偏西46°立面的遮阳系数0.40。天窗采用5Low-e+15Ar+5(中透光,在线)和金属隔热型材,传热系数2.2W/(m2.K),遮阳系数0.30。
建筑供暖空调全年计算负荷为8793767kWh,降低幅度达到3.5%,建筑造型要素简约,竖向构件有遮阳作用,构件间距1200mm,宽度350mm,可减少建筑得热。项目无大量装饰性构件。公共部位土建工程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办公塔楼、商业裙房空间大开敞设计,采用轻钢龙骨石膏板、玻璃等灵活隔断形式,减少反复装修材料消耗,可变换功能的室内房间中,采用可重复使用的隔墙(或隔断)的房间面积比例不低于80%。项目主体塔楼外围采用钢框架结构、商业裙房上部结构采用钢结构,舞台大屋面采用钢桁架结构,可达到建筑单体预制装配率不低于30%的要求。
结论
提篮桥街道项目设计工作的开展是在当地的实际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多元化的建筑设计开发中,各项工作开展都要考虑到实际情况,这样以来在复杂的环境下,建立完善的设计开发管理机制,提升设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此来优化各项设计开发工作,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降低不良因素带来的巨大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军宝.考虑成本与质量因素的市政建筑工程设计方案选择研究[D].天津大学:天津大学,2018.
[2]胡昊.港口工程项目设计风险分析及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天津大学,2018.
[3]虎聪聪.JK公司工程项目设计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2017.
[4]屈伟萍.我国建设工程项目设计管理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5]孙虹.基于过程方法的工程项目设计质量管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2013.
论文作者:孙伟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2
标签:项目论文; 系数论文; 遮阳论文; 三星论文; 剧院论文; 空间论文; 建筑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