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作者统计分析_宋朝论文

宋词作者的统计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统计分析论文,宋词论文,作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旨在分析宋词作者队伍的地域分布和时代分布等状况,从数量的角度考察宋词的发展历程。为此,我们将宋代词人的生平资料输入计算机,编制成《宋代词人检索软件》。通过软件来统计分析,可以避免手工操作的误差。下面是有关统计分析的结果。

一、作者的地域分布

关于宋词作者的地域分布,唐圭璋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撰写过《两宋词人占籍考》(注:原裁《中国文学》1943年第2期。后收入《宋词四考》,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又见《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前者收有籍贯可考的词人867人;后者有增补,收录871人。)。因词人生平事迹不断有新的发现,行政区划也有变异,故本文的统计结果与唐先生所考的结果不尽一致。我们的统计结果见表1。

两宋有籍贯可考的作者为880人,其词作量为17933首(注:《全宋词》和《全宋词补辑》原收作者1493人(小说戏曲中人物未计),作品21055首(残篇、断句亦作整首计)。而本数据库统计的有姓氏的宋词作者为1421人(不包括小说戏曲中人物),作品19181首(无名氏及其作品未计)。有籍贯可考作者的作品量,占现存宋词总数19181首的93.5%。)。其中南方浙江、江西等11省市有746人,占籍贯可考的作者总人数的84.8%;其词作量为13939首,占词作总量(17933首)的77.7%。北方河南、山东等6省市为134人,占总人数的15.2%;其词作量为3994首,占词作总量的22.3%。

从作者地域的分布看,宋词作者绝大多数是南方人。作者群的“南人化”特点非常明显。杨海明先生的《唐宋词史》曾指出唐宋词具有“南方文学”的特性,这在作者的地域构成上得到了明确的印证。宋词作者中80%以上是南方人,78%的作品是由南方人创作的,宋词的“南方文学”特征再突出不过了。

再细加观察,宋词作者地域分布的密集区是在南方的浙江(含上海)、江西、福建、江苏、四川、安徽和北方的河南、山东八省。这南北八省的词作者共有813人,占作者总人数的92.4%;其词作量为16774首,占作品总量的93.5%。几乎可以说宋词并不是“宋代”全境的人写出来的,而是宋代八省的人写出来的,作者地域的分布极不平衡。而在上述八省中,尤以浙江、江西、福建和江苏四省的词作者为最多,共有606人,占两宋籍贯可考的作者总人数的68.9%。这四省也是当时人口最密集之区。吴松弟《中国人口史》第三卷《辽金元时期》说:“宋代是我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顶峰,宋代的发展主要体现为南方的发展,人口方面更是如此。尽管北方在和平时期多次经历过比较快的增长,但人口恢复和发展的大部分成果总要被改朝换代战争时的人口锐减所抵消,因而一次又一次地陷入锐减——恢复——锐减的恶性循环。而南方受战争影响有限,人口仍大致保持增长的局面。南方已开发的人口密集区主要集中在东南的两浙、江西、江东、福建等路和四川的西部,开发中的人口稀疏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和珠江流域,以及江淮之间的和四川东部及边缘山区。”(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页。)我们则可以说,与宋代的文明发展同步,宋词的发展主要体现为南方的发展,宋词作者分布的密集区与宋代人口密集区是同一的。而南方的两湖(湖南、湖北)和两广(广东、广西)则是宋词作者分布的稀疏区,这与宋代人口的稀疏区也是一致的。由此可见,宋词的发展与宋代人口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人口密集地区往往是经济文化发达之区。

表1 宋词作者的地域分布

说明:1.作者籍贯按其原籍统计。南宋不少作者原籍为北方而寓居南方,如张炎,世居临安,但其祖籍为陕西凤翔,仍作陕西人统计。2.籍贯有异说者,只取其中一种。3.籍贯按今日行政区划统计。

值得注意的是,在宋词的作者中,北方河南和山东两省的作者仍占有一定的比重,分别位居第五和第八位,词作量则分别位居第四和第六。这表明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心地区中原和齐鲁,在宋代依然保持着相当的文化优势。而河南作为北宋两京的所在地,更是当时政治文化的中心。其词人数量和作品量与其文化中心地位基本是相称的。而山东产生了李清照和辛弃疾两位杰出词人,在宋代十大词人中占了两个席位(注:参见王兆鹏、刘尊明《历史的选择——宋代词人历史地位的定量分析》,《文学遗产》1995年第4期。)。这也反映出北方文学总体上虽然不能与南方文学分庭抗礼,但仍占据着重要地位。

如果将北宋和南宋分开统计,籍贯可考而又可以确定其生活年代的有698人,其中北宋的南方人为216人,北方人为79人;南宋的南方人为362人,北方人则仅有41人。在北宋,北方作者占1/3;到了南宋,北方籍的作者所占比例仅为1/10。即是说,南宋词的作者90%是南方人。分省来看,北方河南省的词作者北宋为39人,至南宋锐减为23人(年代不详者未计);山东省在北宋时为20人,到了南宋只有11人。两省的词作者南宋比北宋都减少了近一半。而南方浙江的词作者北宋与南宋分别为48人和107人,江西分别为47人和91人,福建分别为32人和78人。这三个省的词作者南宋时比北宋时都增长了一倍多。说明靖康之难后,词作者的产出中心进一步向着浙江、江西和福建迁移。南宋词的创作中心主要是在今华东地区的江、浙、闽、赣四省。

二、作者的及第年龄及年寿结构

词的发展,依赖于社会文化的发达。发达的社会文化环境,既能孕育出众多的词作者,也能培养出广大的有一定文化水准的接

受者,从而为宋词的发展提供广阔的消费接受市场。宋词的作者之所以主要集中在上述南北八省,是因为这八省的文化相对发达。我们无须列举史料来说明这些地区当时文化发达的具体情形及其原因,只须看其中一个重要表征就可窥见一斑了,即看其进士人数。一般说来,一个地区的文化越发达,其进士越多。

在籍贯可考的880位宋词作者中,可考为进士的有425人,约占总人数的一半。这说明宋词作者约有一半人具有“进士”资历。进士的地域分布,也是以上述浙江等八省居多(参见表1)。八省的进士共396人,占进士总数的93.2%。分省来看,作者人数排名在前6位的浙江、江西、福建、江苏、四川和山东6省,其进士人数也居前6名,而且排名次序基本相同。上述6省进士人数都约占其作者人数的一半。可见文化发达的地区,也是进士人数最多的地区。

425位进士的词作量为8439首,占880人词作总量17933首的47.1%。宋词大约有一半的作品是由有进士身份的人创作出来的。这还只是有籍贯可考的进士的人数,另有相当一部分作者是否进士及第,并不清楚,因而这个进士总数并不是宋词作者中实际的进士人数。由此可见,进士是宋词作者队伍中的生力军。

我们顺便统计了宋代词人队伍中进士的年龄结构,也许对了解宋代进士的有关情况不无裨益。

表2 宋词作者中进士的及第年龄结构

年龄 14 17 18 19 20 21-30 31-40 41-50 51-60 68 76

人数 1

1

3

8

6

135 51 23 9 1

1

在425位进士作者中,进士及第年岁可考的有239人,及第年龄最小的是14岁(晏殊),最大的是76岁(孙锐)。平均及第年龄为30.2岁。20岁以下及第的19人,占8%;41岁以上及第的有34人,占14%。宋词作者中进士的及第年龄主要分布在21-40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进士有186人,占78%。

宋词作者中进士的及第年龄结构与整个宋代状元夺魁的年龄结构基本接近。据周腊生《宋代状元奇谈·宋代状元谱》统计,两宋118名状元中,有77名可考其登第夺魁的年龄。这77人的平均魁龄为31.42岁(注: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版,第184页。)。而两宋状元夺魁的年龄段也主要是分布在20-39岁之间,其中20-29岁夺魁的有35人,30-39岁夺魁的有27人,共62人,占夺魁年龄可考的77人的80.5%。看来宋人进士及第的年龄与我们现在考大学和考研究生的年龄相近。

我们还对宋代词人的年寿作了统计,见表3。

表3 宋词作者的年寿结构

年寿 90以上 80-89 70-79 60-69 50-59 40-49 30-39 26

人数

7 47 9310368 33 101

作品量 7716133401

5230 1342266376 31

宋词作者中年寿可考的有362人,其中以50-79岁的居多,有264人,占73%。其作品量为9973首,占362人作品总量12336首的80.8%。据此,宋词80%以上的作品应是由享寿50-79岁的作者写出来的。宋词作者的平均寿命为66岁。据当代人口学的研究成果,1995年全世界的平均预期寿命才达到65岁;1990年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男性预期寿命为68岁,女性预期寿命为70.9岁(注:参见佟新《人口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9页,第111页。所谓“平均预期寿命”,是指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可存活的年数。见同书第99页。)。而早在宋代,词人的平均寿命就已达到了66岁,可见宋词作者的平均寿命是比较高的。

假设词人的创作开始于20岁左右,那么宋代词人的创作生涯一般有四十一五十年。我们下面以四十一五十年为一个代群,正是依据宋人的平均创作寿命来划分的。

三、作者的时代分布

两宋词人生年或卒年可考的有504人,生活年代可以大致确定的有284人,共788人。如果以四十一五十年为一代群,那么这788人依据其生活、创作年代可划分为六个代群,见表4:

表4 宋词作者的生活年代分期

说明:1.在第一代作者之前,宋初有9位作者,存词共21首,因不足成为一个代群,艺术上也未形成自己的时代特色,故未计入。2.每一代时段的划分,只是一个大致的时间区限。我们首先是对作者创作年代进行系年,确认哪些人属于一个代群,并在同一时期创作,然后参酌其生卒年,再确定各代出生年时段和创作年代的起迄点。这种划分无疑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不过,这种划分与后面表5的“客观”分段是吻合的。当然,依据的标准不同,划分的时段可能不一样。这里的代群划分只是“一家之言”。

表4显示,宋代词人产生及其作品产量的高峰期是在第四代,即辛弃疾所处的代群。这时期,不仅作者和作品最多,而且还出现了辛弃疾、姜夔和陆游、张孝祥、陈亮、刘过等大家名家。有学者认为,宋词的高峰期是在辛弃疾时代(注:见陶尔夫《南宋词史》第二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这从作者人数和词作数量上得到了印证。

表4还显示出,宋词作者人数和作品量的变化近似钟型曲线。前四代作者人数和作品量都是逐代上升,到第五代开始跌落,走下坡路。这与我们从定性的角度观察所得的印象是吻合的。自从辛弃疾这一代强势词人出现后,宋末就没有太多的杰出词人。前四代作者人数和作品量逐步扩大上升,表明词体日益受到文人学士的关注,宋词的文学地位也逐渐提高,因而作者队伍日益扩大,词作量日益提高。只是到了南宋后期,盛极难继,词作的娱乐功能既逐渐消解,远离了市民大众,又受到话本小说等新兴的娱乐形式的冲击,因而词这种艺术形式日渐衰落。

以上是总体统计的结果。下面我们进行重点统计,换一个角度考察宋词发展的有关情况。笔者曾根据多种数据统计分析,认为两宋同人中有30位影响较大的著名词人,30位词人的时代先后见表5。30位著名词人中,又有10位杰出词人(名字后际有星号者,可称“十大词人”)(注:参见王兆鹏、刘尊明《历史的选择——宋代词人历史地位的定量分析》,《文学遗产》1995年第4期。)。十大词人中,第二代占了4位,而第四代只占2位。在30位著名词人中,第二代有8人,第四代有7人。从作者队伍的总人数而言,第二代不如第四代,但从杰出词人众多这个角度看,第二代又超过了第四代。

综合创作队伍的强盛和艺术成就来考察,宋词的发展历程应有两个高峰,一是元祐前后,其时有苏轼、周邦彦等词坛领袖;二是南宋孝宗朝的乾淳时期,这时有辛弃疾、姜夔等词坛巨擘。这两个时期,近似于唐诗的盛唐时期与元和时期,每个时期都产生了众多的第一流的词人和第一流的作品。

由此我们发现,宋词的兴盛并不是孤立的。词体的兴盛与诗体的繁荣总是处在同一时期。元祐时期,词体兴盛,诗歌也处在高峰期,以致于前人将元祐诗坛与唐代的开元时期、元和时期并称为“三元”。而南宋乾淳时期,宋诗也进入新的高峰期,习称“中兴四大家”的陆游、杨万里和范成大等即活跃在此时。词体的兴盛与诗体的昌盛同步,其中的原因值得研究。

从精英词人群的更迭代兴来看宋词的发展历程,宋词的发展曲线近似一个马鞍型,这与前面总体统计的结果不完全一样。第二代和第四代两座高峰突起,中间的第三代,即靖康之难前后的南渡时期,杰出词人相对贫乏,宋词的发展处于低凹期。

重点统计的结果,与前面的总体统计结果又有相同的一面,即宋词的发展至第五代后呈现出衰落之势,从此杰出词人日益减少,直到宋末的第六代也没有出现一流的大词人。宋词的这种发展走势与唐诗的发展走向也很相似。唐诗有两座高峰,宋词也有两个高峰。每个高峰之前,都有一个相对低落的时期为之过渡准备。唐诗随着唐朝的衰亡而走向衰落,宋词也是跟随宋王朝的衰亡而走向衰落。这是文学发展自身的规律,还是朝代更迭、社会战乱影响了文学的进程,值得深思。

表5中出生年时段的划分,不是人为的硬性的截取,而是根据该代精英词人的生年来排列。每代人中以年岁最长的出生年为起点,以年岁最小的出生年为终点。只有第二代的王安石是个特例,他(1021年生)比苏轼(1036年生)要年长,因不是“标志性”的代表词人,故没有以他为起点。

从表5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宋代精英词人群的更迭具有如下几个特点:表5 30位著名词人生活年代分期

第一,每代精英词人的年龄一般相隔20岁,只有第四代的陆游与姜夔相隔30岁。这是因为陆游年寿特别高,创作经历特别长。如果从张孝祥(1132年生)算起,这一代人的年龄也是相隔20岁左右。

第二,精英词人群出现的周期是五十年,即大约每隔五十年,会产生一批精英词人。这又说明我们在表4中以五十年为一个代群,是基本符合宋词的发展实际的。

第三,作为杰出的个体,是代代相承,即每一代都有各自相对杰出的词人。而作为“精英”群体,则呈现出隔代相承的“间歇性”现象。在宋词的发展历程中,并不是每个时期、每个世代,都有“精英群体”,而是间隔一个相对贫乏的时期后,才会大量涌现杰出人物,才会出现精英群体。

以上根据有关统计数据对宋词作者队伍作了几点“现象”上的分析,数据中更丰富的内涵还有待进一步的开拓。我们将继续尝试和努力,以期从现有数据中发现更深刻的意义,寻找规律与模型。

标签:;  ;  ;  ;  ;  ;  ;  

宋词作者统计分析_宋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