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733000
中职学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的主阵地,职校毕业生大部分要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向各种工作岗位,对他们加强道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务院公布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对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下面,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就中职生的道德教育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空前的就业压力,陌生的学校生活,复杂的人际关系,像一张张无形的网,都会对中职生的心理造成强烈的冲击。因此,必须加强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提高中职生的心理调节能力,才能让他们正确对待自身的发展。
1.学校要和家长实现合力,依托家庭教育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家长作为学生最亲密的人,最能直接地感受到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变化。依托家庭教育,可以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到“早发现,早解决”。学校可以定期举行家长会,让家长与班主任沟通,向班主任反映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让学校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同时,学校也要根据学生的在校表现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情况。学校和家长合力,能够提高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2.学校要善用宿舍这个载体,关注学生动向,对学生实施心理调节。抓住宿舍这个平台,在每个宿舍设立心理观察员,密切关注室友的心理状况和思想动态,发现有情绪低落、起伏较大的同学,要及时汇报给辅导员,让辅导员介入,对其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在宿舍形成一个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让学生把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说出来,让他们把心里的痛苦宣泄出来。
3.班主任要充分发挥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班主任要发挥榜样作用,在日常工作中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对生活、对工作的热情,感染学生,让他们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另外,班主任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关注全体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了解其思想和心理波动原因,并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排解心理苦闷,解决心理问题,必要时可以安排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绝大多数毕业后将直接走上工作岗位,为保证他们能够胜任工作并得到社会认可,学校一方面要授予学生某种职业技能,另一方面还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1.增强法纪观念。从认识不良行为的危害入手,使学生增强守法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法律价值和法律信仰的理念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自觉守法、护法的维权意识。
2.塑造诚信品质。对于绝大多数毕业后就将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的中职学生来说,诚信必将成为他们安身立命之本,诚信必会是用人单位对求职者基本的素质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要做诚信规范的力行者。
3.培养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是一种责任心,是对工作、事业的全身心投入。中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指向十分明确,中职生毕业后能否胜任工作岗位要求和发挥应有的作用,既要看其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看其对待工作的态度和责任心。
4.提升合作能力。纵观当今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其强大的根源既在于员工个人能力的卓越,更在于其员工整体“团队合力”的强大,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那种弥漫于企业的无处不在的“团队精神”。
三、职业规划教育
中职毕业生可塑性大,且掌握了一技之长,能把所学专业随时应用于实践,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比较乐观,持续保持较高的就业水平,部分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但随着中职学校的扩招,一些中职学校盲目开设专业,可能会造成部分专业的中职毕业生需求过剩。这就需要中职生自身必须立足于整个人生来思考、规划自己在学校的学习,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1.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只有认识了自己的性格、气质、能力、兴趣以及自己的长处短处,才能按照自己的这些特点来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职业选择也一样。
2.指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合理定位。认识自我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只有正确的定位,才能理性地去选择职业。如果定得太高,工作找不到;定得太低,又觉得无法展现自己的能力。
3.提醒学生要不断地自我反省,不断地进行再学习。自我反思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过程中,不断地反省自我、反思规划,发现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据此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更新职业观念,优化职业理想,使得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合理。
4.帮助学生制定实施策略。就是要制定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行动方案,要有具体的行为措施来保证。教师应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帮助和督促学生,使其方案计划能坚持正确的实施下去,从而保障中职生的更好就业。
总之,加强中职生思想和道德教育,让学生学会合作与竞争,培养职业兴趣,提高应对挫折、求职就业、适应社会的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责任感、义务感和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发展规划,满足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论文作者:康晓燕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10月总第25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30
标签:学生论文; 中职论文; 自己的论文; 心理论文; 学校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职业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10月总第25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