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美德和幸福发生冲突,你选哪一个?
◎陈嘉映
如果美德和幸福只能选一样的话,你选哪一样?
“读到对我们族裔并不了解的人的作品,或者单纯了解我们族裔却不了解我们族裔女性的拉丁裔男性作家的作品,常让我无法忍受。在我看来,这些男作家歪曲了拉丁裔女性形象,特别是历史中女性的缺失,让我沮丧。通常当你寻找拉丁裔妇女的信息时,她们常以某人的母亲或妻子出现。”(石平萍,2005:17)
英国:在中小学教材中增添个人理财内容,并列入考试范围。1998年7月,苏格兰课程咨询委员会在苏格兰皇家银行的赞助下,设置了5~18岁学生的理财教育目标;到了2005年年底,英国教育当局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出台了一项引人注目的举措——在中小学教材中增添两个教学单元的个人理财内容,着重教学生如何管理自己的钱财,如何存钱和花钱。并在2006年9月开始全国实施课程教授。2010年9月起,英国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决定,“基础财务技能”将成为英国初中毕业考试中数学考试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英国家庭普遍富裕,但英国每年都会有50万的报童。这与父母鼓励孩子“打工赚零花钱”是分不开的。
美德并不一定能带来幸福
我们平常所说的美德或者德性,并不一定都会给你带来物质好处。
现实中,那些成功人士,那些过得不错的人,你看他们身上往往还是有很多优秀的品质。而那些懒惰的人,放任自己的人,做事不讲规矩的人,往往也没有过上什么好生活。也就是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虽然不是什么颠扑不破的真理,但美德并不总是跟幸福冲突。
当然相反的例子很多。我们也经常会抱怨,会批评,会指责,看到那些不公义的人得了好处,那些主张公义的人没得到好处,我们会感到气愤,会发牢骚,甚至会抗议。
那么美德跟幸福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这个问题不光我们会碰到,我们自己会去想,自古以来有很多思想家也都在考虑这个问题。
先贤的智慧
这一方面说明社会有很多问题,但是另一方面就说明这个社会还没有糟到那个样子,所以我们还会心有不平,还会去抱怨。
中国人向来讲究趋于安定的习惯,而拥有属于自己的住宅便是这种思想的核心。离婚率提高、复合家庭减少会令居民户数增加,对住宅需求的显著增加,成为城市住宅价格上涨的重要推动因素。
虽然有些美德有时候或者通常会带来幸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美德,更不是所有的时候都能带来好处,而的确有些恶劣的手段反而能够带来物质好处。这时候如果你只是把美德看作手段的话,那你会不会为了幸福,为了过上好日子,去采用那些恶劣的手段呢?这时候功效主义就有点变化了。
毫无征兆,辛娜突然主动上演了这一出戏,给了处于弱势的王树林挺胸做人的机会。男人久违的气场迫使王树林采取拒不配合的姿态,他躲闪开辛娜的热辣,不为所动地说,你喝多了吧!
第三类就是像孔子、亚里士多德这样的思想家,他们把道德放在很高的地位上,但是他们跟唯道德论不同,他们认为幸福不仅包括美德,而且也包括健康、财富、长寿等等这样的一些因素,他们都不否认在德性之外还有其他的因素会带来幸福。
幸福这个概念它天然就包含着相当的品德的成分,甚至可以说,美德构成了幸福的骨架,它是跟一个人的品质相联系的,它是幸福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没有这个骨架,哪怕他吃好喝好玩好了,我们也很难说他是一个幸福的人,实际上他自己也很难认为自己是在过着幸福的生活。
第二类我把它叫做唯道德论的主张。这样一种主张是只认道德,而不管道德带不带来好处。古代有个特别出名的唯道德论的思想家或者哲学流派,叫做斯多葛学派。近代康德的思想理论也特别有影响力,我们可以把康德看作唯道德论的一个代表人物。
从理论上讲,美德并不只是幸福的一个手段,美德是幸福的一个组成部分。粗想起来,好像我们讲起幸福就是吃好喝好玩好,但其实要是细想的话就会发现要比这多一点。
和功效主义、唯道德论比,我觉得还是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主张比较接近我们普通人的想法。一方面我们希望自己健康,有财富,能够长寿,但是我们也不愿意丧心缺德地去获得这些东西。
永远跟正直的人站在一边
多在哪儿呢?比如一个官员,他对上吹牛拍马,对下欺压受贿,他买了好几栋房子,每栋房子里都养了个女人,他吃好玩好喝好了,我们说这样的人幸福吗?我们不说这样的人幸福。我们说什么人幸福呢?我们说那些心地善良、品质纯正的人幸福。
我把古代的想法大致归为三类,第一类就是功效主义。这个词有时候也翻译成功利主义,但是我还把它叫功效主义吧。按照功效主义的说法,道德是达到幸福的手段。
但只论道德不管结果,我们普通人做不到,我们的确是做不到文天祥那样,我们更做不到庄子那样逍遥。简单地说,哪怕我能够放弃我个人的幸福,但是我还生活在社会中,我有妻子老小,这是我放不下的。
初中数学和小学数学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小学数学侧重是夯实数学的基础。初中数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包括计算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等。
这就回到了我们最早提到的这个问题,就是两者能够携手并进当然最好,但是如果两者发生了冲突,那怎么办?
实际上这个问题是没有一个唯一的答案的,它是没有一个人人共同遵守的答案的。文天祥有文天祥的答案,我们通常做不到他们那样。我们也可以说,德性和好生活的这个比例是不一样的。对于文天祥来说,德性亏了一点,他就感受不到幸福,我们如果德性亏了很多,我们就感受不到幸福。
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还有待那些正直的人去加以改变,加以改善。
正直的人有可能要牺牲他们自己的幸福。我们作为普通人也许做不到,但是我就是希望,即使我们没有像那些仁人义士那么勇敢地站出来去改变这个社会,但是我们至少应该做到,我们在心里,我们在能做的地方,是永远跟这些正直的人站在一边的。
(摘自《看天下》)
标签:美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