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评价体系论文,内涵论文,质量论文,高职院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1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11JZD038)阶段性研究成果,负责人:周志刚。
高职院校作为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机构,开展教育评价活动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内涵建设的有效途径。基于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模式构建质量评价体系,是其进一步强化自身科学定位、明确办学方向、转变教育思想、增强服务意识、提高育人质量、打造强势品牌、提升绩效水平的科学导向和必要条件。
一、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界定及层次要素研究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由此高职教育成为高校扩招的主力军,招生规模连年增长。截止到2011年,全国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人数达329万,在校生总数达960万。在以增加投入、新建高校、扩大招生等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模式主导的同时,制约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高职院校就必须开拓一条规模扩展与质量提升相统一的协调发展之路,即坚持内涵式发展为主导模式。这是高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在高职教育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是指高职院校立足自我,在保持现有规模的前提下,通过充分挖掘内在潜力增强核心发展能力并形成科学合理的发展机制,以不断改进和提升教学质量、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院校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强调的是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增强实力,要求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之间相互协调,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与国际交流之间相互促进。
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适应、融入外在社会环境需求和变化而有效突破内部阶段性“瓶颈”束缚的过程。根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高职院校“高”与“职”特色属性的定位,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即院校办学条件提升、院校综合实力提升、院校服务能力提升等若干发展过程的集合。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的提升过程则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教学条件等因素;综合实力提升的过程,其中主要涉及专业设置、教学质量等因素;院校服务能力提升的过程主要涵盖产学研结合、社会服务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等因素,如图1所示。
二、高职院校评价的实践探索与问题分析
1.探索实践。
图1 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图示
1985年,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作为标志,我国开始了有领导、有计划的高等教育评估工作。随后的几年间,全国约有480多所高等学校开展了以教学评价为重点的各种评估活动。原国家教委又分别于1990年和1991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和《教育督导暂行规定》,使我国教育评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走向规范化,为我国高职高专评价奠定了基础。2003年,教育部开始试行《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这为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管理提供了一个重要依据。
2004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04]16号)作为指导性文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由教育部及其组织的相关专家组成专家组,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特色或创新项目等7项一级指标和15项二级指标开展测评,评价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梯度。这对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建设、管理与人才培养质量的稳定提高,起到重要的促进与规范作用。
2008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号),标志着新一轮评估工作启动。除教育行政部门专家外,用人单位、学生及家长、一线教师等机构、群体也作为评价主体参与到评价活动之中;评价指标方面,一级指标仍然保持7项,但评价内容更新为领导作用、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特色专业建设、教学管理、社会评价等方面,二级指标扩充到22项;评估结论调整为“通过”和“暂缓通过”两种;评价流程新增填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环节,通过该平台对高职院校实施常态监测,增加评价数据的可靠性和连续性。
近年来,我国高职高专评价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都取得长足进展,对评价的定位和原则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形成了宽严结合、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外部评价与内部保障结合的评价机制;高职教育的评价种类也日益多样,如教学水平合格评估、实训基地评估、系部评估、教研室评估、五年制高职评估、示范性专业评估、精品专业评估、省内专科学校评估等,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2.存在问题。
如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已经进入一个以提高质量为指向的内涵式发展阶段,客观上要求建立一个系统、开放、多元的评价体系。由于我国高职院校评价起步较晚,仍存在一些不足。
(1)高职特色有待彰显
在高职院校评价的实践中,往往采用一套指标体系来衡量所有院校,缺乏多样性和层次性。用单一的指标评价不同层次、类型、区域的高职院校,势必导致趋同现象。同时,评价指标的设置与高职院校的发展进程、趋势相比,还存在相对突出的滞后性,评价的导向作用不明显,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融合度、横向课题经费、学生职业素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用人单位满意度等能够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和内涵式发展成效的指标没有纳入到评价体系当中,这从某种程度上造成了高职院校评价标准与普通本科院校评价标准的区分度不够,制约了高职院校的特色发展与长远发展。
(2)评价方式有待改进
一方面,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建立起自身完善的常态化质量评价体系,仅有部分高职院校是通过委托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形式,对自身的就业质量或专业建设等局部问题进行调研评价,其评价结果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另一方面,现行评价方案多采用“院校自评+专家进校现场考察”的方式。这其中,自评阶段或受院校主观意愿等实际因素的影响,往往导致自评结果的真实可靠性得不到有效保障,不能为后续的专家评价提供客观翔实的支撑材料;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办法相对较多,而实践教学的监控与评价普遍薄弱;进校现场考察的专家组成员,受人员构成和专业结构的影响,在相对集中的有限时间内所出具的评价结果往往不能被受评单位完全认可并接受。再有,现行评价多为认证模式或水平评价模式,评价方式限制了评价结果的效度,导致评价结果的针对性不强,这对教学监控与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缺乏及时反馈、跟踪验证和有效的解决措施,往往使得同一问题在连续数年的检查和评价中得不到有效解决。
(3)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纵观部分高职院校的发展实践,结合对高职教育评价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与分析,可以发现:一是在具体实践方面,不论是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高职院校评价工作,还是各高职院校自发开展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活动,其评价的侧重点往往只是针对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过程中的某一环节问题,如教师教学质量评估、课程质量评估、学生学习质量评估等;二是在理论研究方面,研究成果较多集中对学生能力评价、工学结合水平评价、师资队伍评价等高职院校发展中的局部范畴内,对高职院校系统化评价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高职院校评价体系的构建规律尚待深入研究,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模式与质量标准相匹配的高职院校评价体系还有待完善。
三、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1.评价体系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内涵式发展质量评价体系应对高职院校的发展起着引领性、方向性、规范性和前瞻性的作用。坚持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定位,坚持高职院校职业性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坚持在“立德树人”理念下的社会服务职能,坚持特色发展,合理地选择评价指标要素,组织协调各方保障力量有效达成高职院校内涵式的发展目标。
(2)适应性原则。高职教育是与政治、法律环境及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较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与特定社会环境和发展阶段中的各项需求相适应,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评价高职院校育人质量的重要前提。创立适应性的高职院校评价机制,将凸显高职院校适应、融合地域发展特色的数据指标囊括到评价体系之中。
(3)兼容性原则。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质量评价体系首先应体现高教性与职教性的双重属性。评价过程既要按照高等教育的规律,也要遵循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既要体现高等职业教育是高中后教育的高等性要求,又要体现高职教育作为就业教育的现实需求;其次,影响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因素较多且多变,每所高职院校都有各自的管理模式、办学特色和相应的资源水平,又对应不同的区域产业结构和技术需求,评价指标的选取还应考虑共性与个性相结合,鼓励、引导高职院校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对于按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必须做到的,提出规范性要求;对于具体工作的做法、则鼓励高职院校发挥创造性,在教学改革、建设、管理方面努力创新。
(4)系统性原则。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质量评价体系不仅注重教学质量问题,而是将高职院校所有主要责任与活动都考虑其中,从系统的组织结构、任务、专业设置的条件和标准等诸多方面进行评价;不仅重视学校教学科研人员和课程的质量,也重视学生的质量、科研环境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建立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质量评价体系应采取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全面考察内涵式发展的各个要素和要素间的关系、育人过程各环节的联系,形成有机整体,以便有效控制与评价。
2.评价体系的界定
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质量评价体系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建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新时期教育方针、《国家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意见》和《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为依据,借鉴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骨干校)建设项目评审标准》及《各省市示范性(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评审标准》的基本精神。通过对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要素和要素间关系的评价,引导、保障高职院校自觉地按照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3.评价体系的构成
(1)评价目标:基于高职教育的发展目标和办学标准适应社会需要的程度、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价值判断,通过评价找出高职院校办学中存在的问题,规范办学标准,制定出整改方案,树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修正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方向定位,促进高职院校建立并不断完善自身的质量保障体系,形成有效的社会需求反馈与教育教学活动相应机制,进而树立高职教育的良好信誉,促使其持续、健康地发展。
(2)评价主体:将教育主管部门、学生、教师、社会团体、行业企业、独立评价机构等高职教育的多元参与主体纳入到高职院校评价体系当中,扩大评价主体的范围,增强评价结果的信度、效度和社会认可度,如图2所示。
图2 高职院校评价主体
(3)评价指标与评价方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坚持从实际出发,契合高职院校发展阶段,在力求简洁明晰的基础上,既反映高等教育的共同规律,又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和内涵式发展的趋势。在现有各类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将能够反映高职教育特色和内涵式发展的评价指标纳入其中(如表1所示),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要素重新分配权重,设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
(4)评价流程: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质量评价体系包括三个子系统:办学条件评价体系、综合实力评价体系和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如图3所示。
办学条件评价体系包括评价主体(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主)、评价客体(高职院校)、评价内容(办学条件等)、评价结论(是否具备现代职业教育的办学资格,是否满足区域人才需求规模),该体系属于定量评价,指标设计和运行程序尽可能量化、简洁。
图3 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质量评价体系流程结构
综合实力评价体系包括评价主体(以行业企业、第三方独立机构为主)、评价客体(课程、专业、师资力量等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因素)、评价内容(发展因素的综合实力)、评价结论(该因素在同类院校中的综合排名),该体系属于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程序设计要严密,指标设计应着力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包括评价主体(以第三方独立机构、行业企业为主)、评价客体(科研成果转化率、毕业生就业质量、国际合作等发展质量)、评价内容(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成效)、评价结论(在同类院校中的综合排名及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融合度、满意度),该体系属于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程序设计要保障时效性与持续性,指标设计应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是对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到一定程度所作出的必然选择。为进一步激发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动力与活力,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在发挥顶层设计、宏观管理作用的同时,应该将更多的评价权利赋予社会、市场和高校,提升第三方独立评价机构和社会团体评价结果的认可度。从国家层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高度,建立高职院校质量评价与监控机制,确保高职院校内涵式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表1 高职院校部分评价指标与评价方式序号\&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指标内容\&评价方式\&1\&办学条件\&设施建设\&高教性与职业性相统一;现代化与节约型相协调。多样性与兼容性融合;实用性与时效性相匹配。占地面积、建筑面积、教学、实训、生活设施均以生均为单位进行评价。\&定性、定量\&2\&机构设置\&专设机构、专人负责、职能明确等\&定性、定量\&3\&实训基地\&校内:实训设备;实训工位数;实识破环境管理与运营校外:建设与布局;实训负位容量;运行模式\&定性、定量\&4\&合能力\&生源质量\&同类高校首选比例、录取后报到率、生源地区分布、招生类型、生源背景等\&定性、定量\&5\&办学效益\&学历教育规模、学生稳定率、短期培训等\&定性、定量\&6\&人才培养\&&工学结合:组织机构、教学设计、工学交替校企合作:合作机制、教学合作、实训基地建设合作顶岗实习:管理机制与实习制度、责任保险、专业与岗位匹配度\&定性、定量\&7\&教学组织管理\&教学组织与管理、学生组织与管理、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技能大赛制度\&定性、定量\&8\&学生发展水平\&日常行为规范与身心素质、基础文化素质、专业知识与技能\&定性、定量\&9\&培养质量\&毕业生现状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社会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工作与个人期待吻合的比例、本校的主要职业人才的贡献及其竞争力、本校的主要行业人才的贡献及其竞争力、本校的主要地区人才的贡献及其竞争力、本校毕业生服务地主优势或支柱产业的贡献及其竞争力等\&定性、定量\&10\&服务能力\&科研质量\&无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专业核心质量、横向科研项目经费;获市级以上科研成果数量;科技成果转化等。\&定性、定量\&11\&学生服务\&学生均参加入学教育的课时、新生对入学教育的满意度、新生适应性问题等到帮助的比例、接受就业服务的比例、毕业生对就业服务的有效性评价、在校生对行政与后勤服务的满意度等\&定性、定量\&12\&校企合作\&适应区域和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合作成果数量;辐射带动效益;集团化办学成果;为企业服务创收;员工培训;共同开发教材等\&定性、定量\&13\&社会认可度\&各类媒体报道;每年获得行业;国家各类荣誉奖项等\&定性、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