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花如锦,凝聚与凝聚谱系的新部分--北京海淀区建立国家文明城区的记录_北京市海淀区论文

文明之花如锦,凝聚与凝聚谱系的新部分--北京海淀区建立国家文明城区的记录_北京市海淀区论文

文明之花繁似锦,凝心聚力谱新篇——北京市海淀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纪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淀区论文,北京市论文,之花论文,纪实论文,似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2012年6月正式启动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以来,北京市海淀区始终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基本宗旨,全区上下同心同德、全力以赴、攻坚克难,举区域之力,聚万众之智,开展了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波澜壮阔的生动实践,书写了海淀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绚丽篇章。创建之初,区委区政府组建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工作委员会,充分发挥创建总指挥部、创建总指挥部办公室、10个专项指挥部、29个街镇分指挥部、4个专项工作组等“1+1+10+29+4”创建工作组织领导体系的作用,逐一对照测评指标,统筹推进“启动布局、深入攻坚、决战决胜”三大阶段的创建工作,各驻区单位、区属单位和全区广大干部群众以强烈的使命感、荣誉感和责任感,全力以赴,全身心投入,创建活动蓬勃开展,一年上一个新台阶,区域文明程度、城市运行、社会建设、环境改善、民生保障等领域实现了全面提升。在今年2月28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暨学雷锋志愿服务大会上,海淀区如愿摘得“全国文明城区”桂冠。三年艰苦卓绝的创建过程,是有力凝聚党心民心的过程,是全面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是着力服务改善民生的过程,也是提升各级组织和干部执政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和改进工作作风的过程。

      一、创建成功靠的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队伍。代表全国文明城区这一崇高荣誉的奖牌来之不易,沉甸甸的,饱含着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倾注的心血和汗水。三年来,全区各街镇、各部门、各单位,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急难险重的任务面前,站得出来、顶得上去,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关键时刻不讲条件、默默坚持、无私奉献。为了创建成功,许多同志无暇照顾家中的孩子和年迈的父母,有的同志带病坚守在工作一线,有的同志在凛冽的寒风中坚守,用一句句温馨的提示温暖和感动着每一个过往的行人。三年的时光,对于每一位亲身经历创建的同志都是一段艰苦辉煌的非凡岁月。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实践也充分证明,这支队伍是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良,能攻坚克难、决战决胜的队伍。通过创建,也极大地鼓舞了全区干部群众的信心和士气,大大增强了推动区域发展的底气和勇气,这种精神和斗志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成为今后海淀区改革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创建成功靠的是广大驻区单位的同心协力。驻区单位层次高、数量多是海淀区的鲜明特色,海淀区各项工作都离不开广大驻区单位的支持和帮助。在创建工作中,海淀区与各驻区单位广泛开展了文明共建,广大驻区单位以高度的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提供了全方位、超常规的支持和帮助,落实了多项创建指标,解决了多项难点问题,推动了创建工作在区域范围内卓有成效地开展。通过文明共建,海淀区也着力解决了一大批驻区单位院内外环境秩序、交通出行等实际问题,文明共建让海淀与驻区单位心更近了、缘更深了、情更浓了,进一步增强了海淀区做好“四个服务”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夯实了融合发展的合作基础。有广大驻区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海淀区一定会加快推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区域融合发展,共建共享文明创建成果。

      三、创建成功靠的是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市民是城市的主人、是创建的主体和最终受益者,市民满意既是创建文明城区的目标所向,也是文明建设的基础所在。创建过程中,海淀区不断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力戒形式主义搞创建、伤民扰民搞创建,把广大群众需求作为创建工作第一信号,把广大群众满意与否作为工作评判第一标准,着眼基层、下移重心,区四套班子、部门、街镇负责同志分片包干,定期下基层、看点位、查问题、促工作。在下基层的过程中,不断转变工作作风,变“坐汽车”为“骑单车”或“走路暗访”,看到了更多实际问题,直接听到了更多群众的声音,同时找到了更多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由“重面子”变为“抓里子”,将城市环境治理的工作重心由主要大街、主要广场等向背街小巷、城中村、老旧小区、河湖沿岸等城市管理中的死角盲区和薄弱环节延伸。作风的转变,推动创建工作更加扎实、更加深入,切实使创建工作更加贴近群众,实现了“创建为民、创建惠民”的初衷。

      四、创建成功靠的是坚持问题导向的有效方法。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群众需求是导向,指标体系是尺子,把一个个群众反映和指标要求的问题解决好,才能串好创建成功这根链条。在创建实践中,海淀区探索形成了一套闭环式的问题解决机制。首先,以定期开展的各类检查为主渠道,既有全覆盖拉网式的排查,又结合网格化平台及时收集汇总群众、媒体等反映的问题,建立一个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问题发现机制;其次,以召开工作调度会、会商会、现场会等方式,建立问题协商解决机制,统筹全区各单位、各街镇,协调市属单位,协同解决重难点问题。再次,建立以问题整改检查、测评排队督查、综合效能监察为主体的综合性问题督查机制。三年来海淀区共及时发现、有效解决各类问题1.85万件。及时发现问题、有效协调解决问题成为了创建成功的有效办法。

      五、创建成功靠的是促常态长效机制推治理。城市环境秩序问题的治理有着由短期性、片段式向全天候、常态化转变的需要,海淀区在大力推进问题整治的同时,积极构建常态化的工作机制,推进问题治理的制度化、长效化。

      机制一:市区联动机制。在工作实践中,针对道路、河湖、公园、绿地、垃圾站点等市、区、街(镇)分级管理带来的问题治理上投入、调度、管理不一致的问题,由区政府主管领导牵头,成立了创建文明城区总指挥部综合协调小组,协调有关市级管理部门和单位,建立了定期会商机制,每月召开问题会商会,协调市、区两级部门在治理有关问题的过程中,会同属地街镇统一行动、配合开展工作。同时,各街镇建立了问题巡查队伍,巡查中属于自身责任区域内的问题立即处置,属于市级、区级责任区域内的问题立即上报区级部门,由区级部门在履行好自身责任的基础上,负责协调市属有关部门处理好市级责任范围内的问题。

      机制二:联合执法机制。针对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同一地域、同一路段、同一单位的多种问题相互交叉重叠、分属不同部门带来的多头行动、力量分散的问题,由属地街镇牵头,统筹组织公安、卫生、交通、市政、工商、消防、安监、城管、园林绿化、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设在基层的队、站、所,成立了地区联合执法队,根据问题治理的需要,开展了联合执法管理行动,做到一次执法,治理多项问题。同时,在制度保障上,将街道、镇党(工)委对各部门基层执法管理人员的评价纳入年度绩效考核,确保联合执法队各部门的执法人员听从指挥、统一行动。

      机制三:区域共建机制。驻区的大院大所多、社会单位多,是海淀区的区域特点。在城市环境秩序问题的治理过程中,特别需要广大驻区单位的配合与合作。对此,海淀区以“共建文明城区、共享文明环境”为主题,积极统筹广大驻区单位共同合作治理城市环境秩序问题。在具体做法上,一方面,通过驻区高校宣传部长联席会、海淀艺术团联盟、海淀医院行业协会等各类区域性组织机构,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并将有关意见建议形成具体的任务分解,督促有关责任单位会同驻区单位共同开展工作;另一方面,与重点驻区单位签订文明城区共建协议,共同治理问题。

      机制四:督促检查机制。针对区域内人口体量大、人员活动频繁带来环境秩序问题多发的特点,建立常态化、多层次的推进解决问题的督促检查机制。一方面,建立常态化的问题测评检查机制,由区创建部门牵头,自今年以来,针对城市环境管理问题,第一季度每月一测评、第二季度每两周一测评,第三季度每周一测评,测评结束后,立即向区委、区政府汇报,向全区各单位通报发现的问题;另一方面,建立多层次的督促落实机制。针对测评检查发现的问题,由区创建部门会同区委督查室、区政府督查室、区监察局等部门,联合开展针对问题整改的督促检查,督查结果提交组织部门,纳入责任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考核,同时,适时要求区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对问题整改情况进行视察,在更广范围内推动问题的治理解决。

标签:;  ;  

文明之花如锦,凝聚与凝聚谱系的新部分--北京海淀区建立国家文明城区的记录_北京市海淀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