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_何小银

(南阳医专第三附属医院 河南 南阳 4730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11年4月-2013年6月期间我院接收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随机选取90例作为本研究病例对象,所选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5例)和研究组(45例),给予对照组西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再给予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状况。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疗效,研究组95.56%比对照组77.78%明显要高,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角色功能、社会功能、情感功能、认知功能、总评分等方面来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状况,研究组比对照组要高,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和2年内生存率分别为8.89%、60%,对照组分别为22.22%、26.67%,组间数据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疾病可考虑将中西医结合的方式作为首选方案之一,此方式疗效明显,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改善,不良反应发生可能性明显降低,临床应用推广价值较大。

【关键词】 中西医;晚期;疗效;非小细胞肺癌;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3-0086-02

目前,临床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主要方式之一则为化疗,但效果不明显,大量实践研究指出,中西药联合治疗对疗效有提升作用[1]。为此,本文随机列举90例患者分两组讨论,其目的在于探讨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1年4月-2013年6月期间我院接收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随机选取90例作为本研究病例对象。所选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5例)和研究组(45例)。对照组内男23例,女22例,年龄26~65岁,平均年龄(53.6±12.8)岁;研究组内男24例,女21例,年龄27~67岁,平均年龄(54.1±10.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西药治疗,使用GP方案进行治疗,第1、8天,将25mg/m2顺铂静脉注射,1g/m2吉西他滨静脉注射。一疗程为三周,持续治疗三周。

研究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再接受中药治疗,鹤蟾片口服,6片/次,3次/日,合用深一胶囊,2片/次,2次/日,持续服用三个月。并依据疾病分型给予相应治疗,针对肺郁痰瘀型可给予三七、夏枯草、薏苡仁、守宫、生半夏、生南星、浙贝母、全栝萎、北杏仁、桔梗等;针对气虚痰湿型可给予白术、桔梗、薏苡仁、守宫、生半夏、生南星、党参、茯苓、猪苓、浙贝母、全栝萎等;针对阴虚痰热型患者可给予生地黄、猪苓、仙鹤草、薏苡仁、守宫、麦冬、沙参、浙贝母、桔梗、夏枯草等;针对气阴两虚型患者可给予猪苓、浙贝母、桔梗、仙鹤草、守宫、五味子、麦冬、党参、西洋参、沙参、百合等药物。所有中药水煎熬,1剂/日,均持续治疗三个月。

1.3 指标判定

患者治疗近期疗效依据WTO所规定的肺癌疗效判定标准进行判定[2],分显效、有效、无效三个标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患者生活质量用QLQ-C30中文版进行判定,包含角色功能、社会功能、情感功能、认知功能、总评分等方面,分数越高则表明越良好。治疗过程中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状况,随访时间为两年,记录两组患者生存状况。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软件分析处理所得数据,用χ2检验组间计数资料,数据采用(n,%)来表示,用t检验组间计量资料,数据采用(x-±s)来表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 治疗疗效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疗效,研究组95.56%比对照组77.78%明显要高,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1。

3.讨论

国际范围内较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疾病则为肺癌,此疾病发病率逐年呈攀升状态,已发展成导致我国人口因恶性肿瘤疾病死亡的首要因素之一[3]。肺癌中较为常见的一个类型则为非小细胞肺癌,在肺癌疾病中占比大约为80%左右,且大多数患者已发展至中晚期,生存率不高。祖国医学认为肺癌属于咯血、咳嗽、虚损、肺瘘、肺痈等范围,此疾病病机主要为患者阴阳失调、正气虚损、脏腑功能异常,邪气积累在胸内,络脉受阻,痰凝、血淤、气滞胶结在肺,长时间演变为肺部肿瘤和积块[4]。因此,治疗特诊为带瘤生存。本研究中所使用的药方按照疾病类型进行区分,肺郁痰瘀型药方有祛痰除淤,宣肺理气的功效,气虚痰湿型药方可宣肺除痰、益气健脾,阴虚痰热型药方有化痰散结、滋阴清肺等功效;气阴两虚型药方有扶正磨积、益气养阴等功效。同时,从治疗疗效、生活质量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2年内生存率等四个方面来看,采用中西医治疗的研究组均比单一接受西药治疗的对照组更优(P<0.05)。再次证实,中西医结合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疾病治疗上存在优势。综上所述,临床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疾病可考虑将中西医结合的方式作为首选方案之一,此方式疗效明显,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改善,不良反应发生可能性明显降低,临床应用推广价值较大。

【参考文献】

[1]茅晓东,陈国芳,徐书杭等.索拉非尼与二甲双胍对甲状腺未分化癌细胞株的生长抑制作用[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3,29(7):608-612.

[2]刘怀民,蒋立峰,刘晓莉等.小干扰RNA下调T细胞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表达对食管鳞癌EC9706细胞的影响[J].中华肿瘤杂志,2014,36(4):250-256.

[3]李海军,王俊明,田亚汀等.苦参碱对MCF-7细胞Fas、VEGF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9):1247-1251.

[4]蒋琦,徐增辉,王颖等.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DC-CIK治疗前的免疫状态与预后的关系[J].实用肿瘤杂志,2015,30(2):122-126.

论文作者:何小银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1月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2

标签:;  ;  ;  ;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_何小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