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化东、中、西,优化带、圈、区——兼论亚欧大陆桥经济带新疆区段的产业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陆桥论文,区段论文,亚欧论文,新疆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问题
生产力布局是关系我国经济建设全局的重大课题。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力布局,都反映出当时国内国际大环境、大气候的特点,并对以后的生产力布局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本文试图根据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的有关精神,探讨我国今后15年生产力布局战略的新特点,并就新疆在实现这一战略中的产业优化问题谈几点认识,以求教于诸位同仁。
1 新中国成立时,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区域经济格局是畸型的。当时我国近现代工业的70%在东部沿海地区,而其中大部分又集中在天津、上海、青岛等大城市。内陆广大地区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有些省区甚至是空白。在当时的条件下,国家基于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走中国自己的工业化道路及国防的需要,从“一五”时期开始,把工业布局的重点放在内陆广大地区。这样做既有迅速奠定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基础的一面,又有限制沿海地区作用充分发挥的一面。1956年,毛泽东在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中深刻地分析了这一问题,提出了在推进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在关系问题。此后,我国在区域经济布局的问题上,曾作过七大经济协作区,六大经济区域以及一二三线三类地域等划分。但主要面临的,就是如何处理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关系。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制定的“六五”计划(1981—1985),仍然把处理好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的关系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
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由农村推向城市。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崛起和十四个沿海城市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为标志,中国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突破。沿海地区及时抓住了周边发达国家和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有利机遇,推出了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外向型经济,实行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沿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推出,无疑是从我国实际出发,顺应时代潮流的明智之举。它在促成我国1984—1988年经济高速增长,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道路,促进全国理论界、经济界的思想解放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这一战略的实施使我国区域经济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由此而逐步成为经济界、理论界的共识,并被国家在制定“七五”(1986—1990)计划时所采纳。于是,从“七五”到“八五”的10年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其经济基础较好,地理条件优越,加上国家政策及投资重点的倾斜,获得了高速发展,使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经济发展的差距日益明显。尽管中央在制定“八五”(1991—1995)计划时对区域经济布局战略作了重大调整,但是由于经济运行的惯性及“七五”重点项目建设周期等多种原因的影响,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在“八五”期间更为加剧,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一大热点。可见,我国东、中、西经济地带的形成及其发展差距的扩大,是进入80年代以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显著特征。正确认识这一现象对于我们总结经验,调整政策,制定新形势下科学的生产力布局战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应当看到,地区差距的扩大有其内在的必然性。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国家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先行一步,先富起来,在实践中探索新的道路,并带动全局达到共同富裕。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大政策。实践证明,“七五”和“八五”期间,东部沿海地区率先高速发展,是举世瞩目的中国经济奇迹的一大标志。这对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经济实力,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带动中西部经济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按照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梯度推进的生产力布局越来越不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经过十几年的探索,我国的改革已进入了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综合经济实力也今非昔比。在这种条件下,不失时机地把解决地区差距问题作为生产力布局的战略方针提上议事日程同样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与地区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相伴随,还存在着并引发出一系列值得注意的深层次问题,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地区间差距的扩大导致了地区间经济利益冲突公开化,并影响到政治关系、民族关系等广泛领域,影响到社会稳定的大局。按区域推进的生产力布局战略,阻滞了全局意义上的产业结构优化,导致了各地产业结构的趋同,重复建设过多,生产能力大量闲置和浪费等诸多问题。特别是在政企不分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经济职能的刚性效应,往往引发许多诸如盲目攀比、地方保护、各自为政等不规范行为,造成了人为的市场分割,建立全国统一市场体系举步维艰。实际上,我国“八五”计划已经对“七五”生产力布局战略作了重大调整,把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地区经济合理分工和协调发展提到重要地位。根据这一原则,“八五”期间我国在不放慢沿海地区发展速度的同时,加快中、西部广大内陆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为“九五”期间生产力布局的进一步调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建议》深刻地分析了我国生产力布局的发展和演变趋势,提出了全面推进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产业优化战略。随着这一新战略的实施,80年代以来形成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格局将逐步淡化,取而代之的将是以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内在联系以及地理自然特点为纽带的新的跨省区的经济区域的崛起。
2 生产力布局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以及国内国际社会环境的变化,生产力布局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力布局战略有过两次大的调整。一次是“七五”时期采取的突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启动改革开放步伐,实现局部率先发展的区域倾斜、梯次推进的生产力布局战略。第二次是始于“八五”,并在“九五”正式推出的以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着力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产业倾斜,区域协调的生产力布局战略。《建议》提出的一系列生产力布局的方针、原则和措施,构成了一个新的系统的生产力布局战略。它的主要特征有:
1.从历史环境上看,当今的中国与10年前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10年的改革和建设,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翻两番”的目标已提前实现,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全面创新的阶段,全方位、多元化对外开放新格局已初步形成。这些新形势新情况,必然要求我国的生产力布局有与之相适应的重大调整,以顺应时代的潮流,体现出时代的特征。因此,80年代我国按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布局生产力,实现局部地区率先起步,以其示范效应带动全局的生产力布局战略已基本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在跨世纪的新时期,按照《建议》提出的方针、原则和目标调整我国生产力布局战略,是有效保证我国经济发展实现新飞跃的必然抉择。
2.从实现目标上看,《建议》关于生产力布局的战略从本质上体现了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内在要求。它直接服从于和服务于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求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必然要求理顺价格体系,使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通过平均利润率规律发挥调节经济要素流动的基础作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然要求全国范围内产业结构的优化,迫切要求对资源富集地带的优势资源进行集约化、规模化的开发,使其形成现实的经济优势,以消除瓶颈制约现象,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九五”生产力布局战略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产业倾斜布局取代区域倾斜布局,以追求我国整体经济结构内涵的优化为目标。因而它对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3.《建议》把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提到一个战略高度。明确提出从“九五”开始要加大支持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力度,并提出了“实行规范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优先在中西部地区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积极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到中西部地区投资;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体系;有步骤地引导东部某些资源初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等旨在加快内地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的具体措施。按照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快内陆地区的发展,是在不放慢沿海地区发展的情况下进行的。沿海地区将依托高新技术,在强化制度创新等方面开拓新的领域。因此,缩小地区差距需要一个艰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加快内陆地区的发展,同时也是为沿海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4.《建议》提出了要适应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内在联系以及地理自然特点,突破行政区划,形成一些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区。并具体部署了今后15年重点发展的经济区、圈、带的建设:
——以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地区为主的东南沿海经济区。这基本上是以最早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及广州等大中城市为依托而形成的,被誉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摇篮”。目前,这里正着力实现赶超亚洲“四小龙”的目标。“九五”期间,这里还将面临97、99港澳回归的大好机遇。因此在未来15年中,这里仍将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并在制度创新、“二次创业”上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经济圈。这里地理位置优越,资源富集,交通发达,曾一直是我国重要的钢铁、石油、机械等产业的重要基地,有较好的基础。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这里已成为我国北部的强大增长极,并且呈现出赶超东南沿海的态势。1995年山东GNP已超过广东而雄踞榜首就是证明。
——以京九铁路为纽带的经济带。这是随着京九铁路的建设而崛起的一个新兴的纵向经济带。它涵盖我国东、中部地区11个省市,北接环渤海经济圈,南连东南沿海经济区,并纵贯两个横向的沿长江经济带和亚欧大陆桥经济带,是《建议》中部署的带、圈、区中唯一一个与其他带、圈、区直接衔接的经济区域,因此它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及沿长江经济带。这里是9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起来充满强大活力的经济区域。在这一个经济带中原本就集中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素质精良的科技队伍,加之上海这一“龙头”有着其他任何中心城市都不可比拟的强大的辐射力,以及三峡工程的建设等,因而这一经济带将是一个最令人瞩目的直接勾通我国东、中、西的强大的经济带,并极有可能成为我国下世纪经济发展的中心。
——亚欧大陆桥经济带。这是五个带、圈、区中跨度最大的一个经济带。由于它的涵盖面主要集中在西北广大欠发达地区,因而它又是建设难度最为艰巨的一个经济带。但是这个经济带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这一部署是充分发挥大西北资源优势,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加速发展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重大战略举措。把建设好这个经济带纳入我国“九五”和2010年发展规划,充分体现出党和国家决心尽快开发大西北的巨大魄力。
把以上五个带、圈、区联成一个大系统来加以分析就不难看出,在跨世纪的历史新时期,我国的生产力布局将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这些经济区域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以市场为纽带,按照经济内在联系和地理自然特点,实现各地优势的充分发挥及互补,以达到全局范围内产业优化、结构合理、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过程。大力推进这一过程,就可以逐步缩小东、西、中的差别,优化带、圈、区的结构,从而彻底改变原有的经济格局。在这些带、圈、亚中,沿长江经济带和亚欧大陆桥经济带这两个横向连接东、中、西的经济带更加令人关注。这两大经济带的建设,对于实现新的生产力布局战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总之,随着这些带、圈、区的形成,我国的产业格局将发生令人瞩目的重大变化,中西部资源富集地区将崛起一批克服目前“瓶颈制约”困扰的优势产业带,其直接结果是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格局逐步被淡化,最终成为我国生产力布局中一个无关紧要的因素。
3 国家“九五”生产力布局战略的推出,给内陆地区带来了一次大跨越的宝贵机遇。就新疆而言,它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新疆位于我国最西部,其发展程度如何,不仅有一个与沿海地区相比较的问题,还有在一个与周边国家相对比的问题。这事关国家的统一,边防的巩固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为此,建设好亚欧大陆桥经济带新疆区段,使其成为这个经济带中强劲的一翼,对于实现“九五”国家生产力布局战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做到这一点,就应当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着力形成一批对全国产业结构优化有积极影响的优势产业。依托新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进行集约化、规模化的开发和经营,使其在国内产业格局中占重要地位。根据新疆的优势资源开发现状及其潜力,以及这些资源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作用,笔者认为在跨世纪的15年或更长一段时期内,新疆至少有以下四大产业能对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建设产生巨大影响。
1.以棉花为龙头的大农业。新疆光热水土资源得天独厚,且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1994年新疆的人均农业总产值已居全国第二位,其中尤以棉花优势最为突出。新疆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到本世纪末产量有望接近全国总产量的1/3。此外,粮食、油料、甜菜、瓜果等农产品及畜牧业都有着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九五”期间,应着力强化以农林牧副渔多业并举,工商运建服多轮驱动为特征的大农业的基础地位,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农牧区二三产业。同时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宜农荒地资源,在扩展外延和优化内涵的结合上努力开拓。
2.以东锭西移为契机的大轻纺产业。与建设全国最大的棉花基地相适应,棉纺织业是大轻纺产业的龙头。到1994年,新疆的棉纺织工业已形成113万锭规模,居全国第14位。随着东锭西移的实施,到本世纪末有可能达到300万锭的规模。这将使新疆的棉纺规模位居全国前例。东锭西移的深层意义在于改变我国棉纺业旧的不合理布局,使其向原料产地集中,实现就近加工增值,其宏观经济效益将十分可观。同时,以优势农牧副业为依托的毛纺、制糖、皮毛加工、造纸、塑料制品、啤酒花加工、瓜果食品加工工业都可能成为国内独具特色的重要生产基地。
3.以石油化工为龙头的大化工产业。80年代,新疆的石油开发取得了重大突破。随着国家石油工业“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战略的实施,新疆,特别是塔里木盆地被越来越多的石油界人士看作中国石油发展最有希望的战略接替地区。石油工业的发展为石油化工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国家已决定把新疆建成综合性大型国家级化工基地。“九五”期间将有若干大型项目上马和投产,这将使新疆成为全国最大的氮肥生产基地和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盐化工基地及无机盐化工基地。由于这一产业辐射力强劲,必然会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开发与发展,从而增大新疆在全国经济中的份量,促进新疆经济结构的优化,推动新疆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4.以全面释放亚欧大陆桥潜能为龙头的大经贸产业。新疆地处亚欧大陆桥西部前沿,在我国全方位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由于北疆铁路建成,亚欧大陆桥全线贯通,新疆向西开放步伐大大加快,对外经济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事业迅速发展。目前,新疆对外开放口岸已有15个。全方位、多渠道开放格局已经形成。由于这座大陆桥在运输费用和时间的节约上有着巨大的经济潜能,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这条大陆桥将成为沟通亚欧大陆的黄金通道。这不仅对新疆,同时也对建设亚欧大陆桥经济带,优化全方位开放格局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上述四大产业都是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大格局中迫切需要大力加强的产业,也是新疆实现优势资源转换战略中的硬增长点。大力优化和强化这四大产业,条件具备,机遇难得,优势明显,前景广阔。在实现《建议》提出的跨世纪15年生产力布局战略中,亚欧大陆桥经济带新疆区段将依托这四大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超常发展而展现出旺盛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