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课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健康发展论文,名著论文,课题研究论文,青少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发展”是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内的学科教育一直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学科教育越来越追求学科自身知识体系的科学化和系统化,而忽视了教育对象——青少年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在心灵、人格等方面健康发育的需要,忽视了青少年价值观、情感和态度的养成,使青少年难以和谐健康地发展。如何在语文课程改革中贯彻和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当前摆在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面前的不可回避的课题。从1999年秋季开始,我们在吉林市松花江中学王帮阁老师所教的实验班以名著阅读为突破口,尝试进行了“名著阅读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课题的实验研究,力图探索一条促进青少年和谐健康发展的改革之路。
一、课题的提出
“名著阅读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课题研究是在传统语文教育忽视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和现代社会强调人的和谐健康发展这一大背景下提出来的,是在全社会对语文教育的忧思中所进行的一次语文教学改革的尝试。
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我们所进行的课题实验就是要从文学宝库中撷取能够使青少年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的那些名著,用这些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滋养青少年,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他们铸造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坚实基础。
“名著阅读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课题的实验注重研究名著阅读对学生心灵、人格发育的影响,注重研究名著阅读对学生研究素质的养成,注重研究名著阅读与语文课程建设之间的关系。
二、课题的实施
(一)以省编初中语文教材为引子,把学生引入名著阅读。
此课题实验发端于吉林省初中语文课程改革,吉林省教育学院在承担国家九五重点课题“语文教育民族化与现代化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了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语文》教材,尝试构建民族化的、开放化的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体系。此课题的实验学校是吉林省首批语文课程改革实验校。实验教材的经典性为课题实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经典性的语文课文不再是例子,而是引子。比如在学习了法布尔的《犀粪蜣》、劳伦兹的《小雁鹅》、卡尔·萨根的《搜寻外星人》这些名篇之后,自然而然地就把学生引入了《昆虫记》《所罗门王的指环》《魔鬼出没的世界》等名著之中,学生从思想之源中汲取了营养,交流了感受,更加关注自然,关注科学,关注人类的命运。
(二)制订名著阅读策略,开发名著阅读资源。
1.重在参与的阅读策略。
名著阅读的关键在于选择、确定名著阅读的书目。传统的课外阅读更像是单向的强迫,为了崇高的读书目的,教师要求学生必须读一堆教学大纲强制要求阅读的书籍。但学生希望的是可选择的建议,并非是必须完成的要求,那样的话难免会使一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反而影响阅读。在课题实验中我们采取的是重在参与的阅读策略,要求学生必须参与名著阅读书目的制订。首先由教师向学生介绍语文教学大纲中课外阅读的推荐书目以及吉林省中学生课外必读书目;其次由教师推荐教师自己认为最值得阅读的名著书目;再次由学生自荐最喜欢阅读的名著书目;最后由每一位学生自主选择、确定自己的名著阅读书目。教师由于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优势,自然就拥有了对名著阅读的介绍权、推荐权和帮助学生的选择权,但是最终选择权和确定权在于学生自己。
2.降低心理压力的阅读策略
名著阅读对学生教育意义虽大,但是在初期阶段对学生所产生的心理压力也是相当大的。相当多的学生一看见大部头的名著,就乱了方寸,产生了畏难情绪。针对这种情况,在课题实验初期尤其是第一学期不向学生推荐巨著,而是推荐一些文字优美的小册子:如《飞鸟集》《新月集》《园丁集》《沙与沫》《老人与海》《少年维特之烦恼》《热爱生命》《培根论人生》等,这些不超过一、二百页的小册子学生很快就能读完,这样一个月下来,每个学生都已经是读过二、三本名著的人了,名著阅读与孩子们的隔膜自然而然地消失了。学生品尝到了读名著的成就感,产生了亲切感,这种降低心理压力的阅读策略有利于课题实验的深入发展。
3.化整为零、循序渐进的阅读策略
名著阅读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一部分学生无法从容应对这一漫长的过程,盲目冒进影响阅读效果。在课题实验中我们注重引导学生制订简单易行的读书计划,如在月初与学生商定利用课间、午间、自习课的空闲时间,每日根据能力大小读10至20页名著,把计划页数与实际页数按日期一日一清地填好,一个月下来400至600页的名著在不知不觉中就读完了。化整为零、循序渐进的阅读策略,有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4.关注流行时尚的阅读策略
初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对流行时尚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追逐欲。根据这种特点因势利导就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阅读策略,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奇效。如当陆幼青的《死亡日记》出现时,教师组织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相关节目,一下子这本书在班里就热起来,学生们在读书交流会上群情激昂,各抒己见,不仅使学生们自己受到了教育,更使教师受到了深刻教育。当《哈利·波特》风靡世界时,学生纷纷自己去买,全身心地投入研究讨论。关注流行时尚与名著阅读并不矛盾,引导得当,反而能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激发起他们旺盛的读书欲。
5.充分利用媒体的阅读策略
新的传播媒体产生了大量的可以被语文学科教学所利用的新型资源,如在课题实验中定期向学生播放“读书时间”等电视节目,学生能够从中直接聆听到作家以及一些专业学者的论述,从他们的谈话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这类新型的教学资源能够拓展学生的读书视野,使学生更快、更新地了解名著阅读信息,使学生有更广阔的选择空间。此外还可以把四大古典名著等拍成的电影、电视片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与名著进行对比阅读,在比较中深入理解名著的精彩之处。
6.关怀、赞赏的阅读策略
学生的阅读世界是无限的,实事求是地讲,学生课外读过的书教师不可能都读过,这不仅仅是因为每个人的精力有限,而且是因为每个人的兴趣爱好有所不同。即使是教师没有读过的书,教师也应当多深入学生中间,读一读他们喜欢读的书的扉页,查一查目录,看一看重点章节,问一问读书的感受,说一说赞赏的话。即使是蜻蜓点水,也能够使学生感觉到教师在关怀、赞赏他们,产生心理上的鼓动力,有利于学生养成好读书、多读书的良好习惯和态度。
(三)提倡名著阅读的新理念,探索名著阅读的新的交流形式。
课题实验所提倡的名著阅读的新理念是:“与学生同读”“与父母同读”;所探索的名著阅读新的交流新形式是:读书交流会、家庭读书会。
1.读书交流会
读书交流会每半月进行一次,是在课题实验中探索出来的最佳的、深受学生喜爱的课堂交流方式。它提倡一种新的阅读方式:接触原著,远离赏析,强调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必须随时随地记下来,学生的读书笔记是进行交流的基础。它提倡一种新的交流方式:学生把名著带入课堂,引经据典,各抒己见,交流独到感受。学生在唇枪舌剑的冲突中,在思想的碰撞中,在相互的交流探讨中,完善和发展自己。读书交流会转变了传统的师生角色,倡导一种新理念:教师要“与学生同读”,与学生一样变成名著的读者,而不是权威。它在学生中建立了一种新权威观:什么是权威?认识了真理的人就是权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学生不必不如师,也可以成为权威。读书交流会上学生可以根据需要特邀嘉宾。如在探讨有关“克隆”问题时,学生不满足于语文教师对克隆现象的忧思,特邀了生物教师主讲克隆技术专题,文理科的交叉、渗透,更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读书交流会开拓了学生的读书视野,充分展示了每个学生的读书爱好,使学生在交流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向,眼睛里除了课本之外又多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名著世界。
2.家庭读书会
家庭读书会是课题实验中摸索出的最有意义、深受学生父母喜爱的课外交流方式,在学生中倡导“与父母同读”的新理念。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教师,也是最好的教育资源。但是长期以来过分注重考试的基础教育,逐渐把学生的父母挤到了教育之外,父母只能过问考试分数,而无法再教育自己的孩子,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沟通,这是教育的悲哀。父母在教育自己孩子做人方面有着语文教师无法相比的优势,班级授课制使教师不得不面向全体,相对的则是忽略了学生个体,而家庭教育的优势是父母全心全意地关注自己的孩子。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家庭资源,要做学生父母的思想工作,使他们认同“学生与父母同读”对家庭生活的意义。只有这样,父母们才会真心愿意带孩子到书店买书,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名著推荐给孩子,愿意与孩子共同阅读自己的藏书,愿意与孩子多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这有利于促进孩子心灵和人格的正常培育。家庭应当成为语文教学的第一课堂,父母应当成为孩子的第一个语文教师,“与父母同读”能够有效地拉近孩子和父母之间的距离,使孩子与父母成为朋友。
(四)自编名著文学读本,尝试进行专题性学术研究。
经过几个学期的名著阅读交流,学生的思想成熟了,都有了一双发现的眼睛,因此有必要让他们从事一些更富于挑战性的、创造性的工作。课题实验要求学生从自己的阅读喜好出发每人编辑一本名著文学读本。自己确定编选原则,自己组稿,自己设计封面,自己编目录,自己作序,也可请父母、教师和同学代序,实验班的学生都能按要求完成任务,成功地编辑出琳琅满目的、真正体现自己个性的名著文学读本。
课题实验还要求学生尝试进行专题性学术研究:在广泛涉猎的基础上读透一二本自己最喜爱的名著,要求学生尝试撰写专题性研究论文或再创作。在学生的研究过程中,要鼓励他们有把自己研究成果写成论文的勇气,培养他们的研究素质。
三、课题实验的效果
三年来,“名著阅读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课题实验取得了很大成绩。实验班学生阅读了大量名著,多的达40多本,少的也有10多本。学生所写的读书笔记平均50篇左右,每人都编了一本名著文学读本。每人撰写专题性研究论文2篇,其中20页以上的就有26篇,字数最多的达13000多字,周瑜的《水浒研究》、周勖的《三国演义解析研究》、赵鹏的《论金庸武侠著作》、陈默的《从历史眼光认识李煜》都是材料翔实、有独到见解的3000字以上的学术论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3名同学创作出了5000字以上的小说和剧本,周瑜结合教材中所学的《淮阴侯列传》,查阅史料,把历史与文学、权欲与人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作出《未央宫的女主人》中篇小说;陈默为诠释现代中学生的生活及思想,创作出了《冷鱼变热》五幕剧;马丽媛为斯比丽的小说《绿蒂》创作出了充满天真童趣的续集。实验班很多学生的作文发表在报刊上,获得国家、省、市作文竞赛的奖励。通过名著阅读,实验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大大提高,初步形成了研究意识,基本养成了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
2000年在东北地区青年语文教师十佳评选中,实验教师王帮阁在实验班所上的林语堂《论读书》一课引起了与会各位教育专家的极大关注。学生们把名著带入课堂,交流了自己真实的读书感受。全国中语会副理事长陈金明先生会后曾专门与实验班的学生进行长谈,充分肯定了名著阅读课题实验的意义。
“名著阅读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课题研究证明了阅读名著,是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对课题研究的思考
(一)语文教育要充分发挥育人的内化功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对语文教育功能的认识是肤浅的,交际功能仅仅是语文教育的外化功能,语文教育最主要的功能应当是教育人,改变人,这是一种对人的内化功能。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尤其是名著阅读,能够改变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使他们心灵更纯洁,人格更独立,更有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
(二)名著阅读对青少年心灵、人格的培育有特殊的功效。
名著的容量大,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丰富而深刻,名著阅读对于本身缺乏生活体验的学生来说是一种特殊的营养,对建构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心灵、人格的培育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实验班的于博同学在推荐《培根论人生》时说:“‘人生’这个词对于中学生来说似乎总是显得有些遥远,有些扑朔迷离。尽管我们已经过了十几个年头,但我们对于人生却是所知甚少。在人生的道路上经常茫然,束手无策。那么就应该听听一个过来人对‘人生’的论述和评价。用他的经验为我们的茫然指点一下。这对于我们思维的发展,对于看待问题的成熟性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冯雪同学在推荐《野性的呼唤》时说:“我每天都过着饱食足衣、养尊处优的生活,被过多的关爱遮拦住了视线,挡住了我对生活残酷一面的认识。因此,我总觉得我天性潜伏的种种本能被这些爱无声息地埋没了。只有当我被生活的长鞭驱赶,不得不真实地面对生活中残酷的一面时,这些本能才会被激活。而这种机会对于我来讲太少了。因此我必须学会全方面地了解生活。《野性的呼唤》通过一条狗巴克的命运向我揭示了生活的另一面,介绍了残酷的生存法则。”
(三)名著阅读有利于青少年研究素质的养成。
名著阅读实质上是语文学习中特有的研究性阅读,这种研究性阅读并不是短时间突击能够完成的,是长期的自觉的阅读行为,对有些自己非常喜爱的名著不是一两个学期就能够读完的,有时甚至要用自己的一生去反复品味。这种特殊的阅读行为和过程,尤其是专题性阅读研究,特别适合于培养学生的研究素质,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社会中健康的生存和发展。
(四)名著阅读有利于语文课程形成开放性的学习领域。
语文课程改革要建立课程大于教材的理念,语文课程要形成开放性的学习领域。传统的语文教育把语文课等同于教材,致使语文学习的范围越来越狭窄。名著阅读本身就是开放的,它能够有效地加强学生与人生、社会、自然、艺术和科学之间的联系,拓展学生理解和运用文学性语言的机会和实践领域。名著是最好的语文自读课本,名著阅读有利于语文课程形成开放性的学习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