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中国出口形势分析_国外宏观论文

2001年中国出口形势分析_国外宏观论文

2001年中国出口形势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中论文,形势分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1年是我国“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今年的对外贸易要在去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增长,这对实现我国对外贸易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发挥其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我国外贸进出口的主要特点

据海关统计,今年1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138.1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9%;其中出口 592.74亿美元,进口 545.4亿美元,分别增长 14.7%和17.3%;累计实现贸易顺差47.34亿美元。从1季度外贸出口的总体情况看,外贸出口增速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回落,并延续了去年由高而低的减缓趋势,同时,进口增幅高于出口增幅,贸易顺差处于较低水平。

1.在不同贸易方式、不同企业性质之间,出口增幅很不平衡

加工贸易出口持续较快增长,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继续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而一般贸易和国有企业出口增长不足平均水平。今年1季度,一般贸易进出口总值502.4亿美元,其中出口249.24亿美元,进口 253.16亿美元,分别增长13.3%和22.7%,进口增速比出口高出9.4个百分点,进口呈加速增长态势,国有企业出口增幅只有1.0%。加工贸易和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幅分别为15.9%和25.1%,高于出口平均增幅,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国有企业出口接近零增长所带来的影响。

2.对主要的贸易伙伴出口增长趋缓

除了对南非出口下降(-13.0%)外,香港和美国两个主要贸易伙伴国中,香港出口仅增长 4.9%,对美国出口虽增长 11.0%,如果考虑香港转口下降的因素,对美国的出口已明显减缓。对美国和香港出口增速比全国出口平均增速分别低3.7和9.8个百分点,按目前规模计算,对这两大市场出口每减少1个百分点,年出口额就减少约10亿美元。其他一些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仍然保持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对日本、东盟和俄罗斯的出口增速分别为22.8%、20.8%和30.0%,均高于全国出口平均增速,但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3.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迅速,传统大宗商品出口滑坡

1~3月份,机电产品出口 267.8亿美元,增长30.3%,高于全国出口平均增速 15.6个百分点,在出口中所占比重达45.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38.3亿美元,增长38.1%,高于全国出口平均增速23.4个百分点。服装、鞋类等商品的出口明显减速,仅分别增长3.3%、1.8%,钢材出口下降6.7%、大米下降 61.5%、食糖下降 6.9%、玩具下降9.7%。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快速增长,部分弥补了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增长乏力的影响。

4.广东出口持续低增长,对全国影响很大

1季度,广东省出口200.8亿美元,仅增长 0.9%,不仅与同期全国外贸出口14.7%的增幅较大,与其外贸出口的预期目标也有较大差距。由于广东出口约占全国出口的40%,其出口增速每减少1个百分点,全年影响出口近10亿美元。

二、当前外贸出口面临的基本形势

当前我国外贸出口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总的来说没有大的波动起伏,我国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外经贸的各项政策也将保持稳定和连续性,外贸进出口总体上面临发展的市场环境和条件。应该看到,虽然从前3个月的出口数字看仍有较快的增长,但还存在不少影响外贸出口的不确定因素,很难就此对全年出口走势做出乐观的判断。

1.世界经济增速减缓

2000年世界经济和全球贸易实现了10年来的最快增长,增幅分别为4.7%和10%。IMF去年秋季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2%和7.7%,最近又进一步将经济增长率的预测调低为3.4%。联合国的一份报告说,由美国引发的全球经济放慢将导致世界经济增长下降到2.4%,而世界银行最近的预测更悲观,认为今年世界GDP增长率更会跌到2.2%的谷底。因此今年的国际市场需求状况将不如去年,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国际环境要比去年偏紧。

2.美国经济下滑

美国经济带有全局性质,美国进口量占世界进口总量的比重接近四分之一,对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影响举足轻重。美国也是我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占我国出口总额的21%,如果加上香港转口,比重更大,美国经济状况对我国出口影响最为显著。去年下半年以来,美国经济急速下滑,美联储今年初两度采取非常降息措施,仍未遏制滑势,增长率几乎为零,形势比预期严重,有可能从经济史上最长的扩张期的巅峰大幅滑落。尤其是微观层面上的问题更为突出,企业投资过剩,库存积压,收益下降,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16%和就业15%的制造业已陷入衰退。据专家测算,美国经济增长每下降1个百分点,我国外贸出口就下降5个百分点左右。

3.国际石油价格仍然处于波动之中

去年底国际石油价格回落到了每桶22美元的低位,今年2月1日OPEC限产保价实施后国际油价一度突破每桶30美元的高位,最近受供需矛盾缓解等因素的影响,国际油价又回落到了每桶26美元左右,OPEC又在酝酿新的减产措施。国际石油价格的这种波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很难预料,据OECD测算,每桶油价提高10美元,并且持续1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下降0.25%。同时,能源价格的上升,也是导致美国经济下滑的重要因素。

4.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日趋严重

由于世界经济贸易减缓,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有愈演愈烈之势,设限、反倾销、环保标准、劳工标准、各种技术壁垒有增无减,区域保护不断增强。最新统计显示,到2000年底,国外对华反倾销共计417起,涉案金额数百亿美元。其中欧盟90起,美国78起,印度38起,澳大利亚、阿根廷、南非、墨西哥都超过了20起。其中2000年国外对华反倾销36起,总涉案金额超过了5亿美元。今年,美国、欧盟、日本等对华反倾销可能进一步增加;日本产业界正酝酿对我国纺织品设限,涉及金额约20多亿美元。

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发展,其区内优惠条件(如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的美国对墨西哥的优惠)使我国出口商品特别是纺织品服装出口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此外,国际上劳工标准这一技术性贸易壁垒又浮出水面,国外进口商要求进厂检查生产工人的工作环境、工资标准、劳动时数、工会建设等,以此作为下订单的依据之一,无疑增大了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商和出口商的经营成本。

5.我国外贸出口竞争力仍处于较低水平

从全球范围看,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贸易相对稳定,增长空间大,而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产品贸易更容易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增长空间相对较小。1999年和2000年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指数分别为92.5%和96.9%,除机械设备外的工业制成品的商品贸易竞争指数分别为0.252和0.24,这说明我国贸易的增长主要还是依赖量的扩张,出口竞争力仍然以价格竞争为主导。我国大宗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服装、鞋、玩具等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竞争日趋激烈。如果今年原料性商品价格上涨,将推动出口成本的上升,如原油价格居高不下,会推动燃料、动力价格上涨,化纤成本也会上升;棉花价格上涨也会增加纺织品服装的出口成本。其他工业品价格回升也将加大出口成本。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我国商品出口竞争力,直接增加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成本。

6.一些地区和企业在外经贸经营活动中存在问题

骗取出口退税、走私、逃套汇等违法犯罪行为,低价竞销、低价竞标问题时有发生,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外经贸经营秩序,增加了外贸政策落实的难度,降低了外贸管理的效率。

7.退税滞后、欠退税问题较为突出

据国家税务总局测算,全国出口欠退税总额为400亿元左右。退税滞后和欠退税问题影响了一些企业的资金周转,加大了企业的资金成本。一般贸易、国有企业和大宗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下降,与这一因素不无关系。

8.国有企业出口增长乏力

近两年来,在国家提高出口退税率和贴息等鼓励政策的作用下,国有企业出口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企业创新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还不高,特别是许多国有外经贸企业历史包袱沉重、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十分突出,将对国有企业出口实现新的增长形成严重制约。

此外,制约我国外经贸持续发展的一些中长期因素依然存在。例如,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还不高,总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还不强;沿海地区原有的加工成本低廉优势正逐步递减,资源和环境的制约越来越严重;外经贸经营主体结构不合理,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落后,竞争乏力,非国有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外经贸宏观调控与管理还不能适应新形势要求,科学性和有效性亟待提高,解决这些问题仍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总的来看,今年外贸出口增长的趋缓受国际经济环境尤其是美国经济的影响较大。去年我国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了30%以上的增长,前年也是11%以上的增长,在连续两年快速增长的高基数基础上继续实现较大幅度的增长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可以说,我国今年的对外贸易仍可能保持稳定的增长,但增长幅度可能会低于去年的水平。

三、积极采取措施,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增长

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今年是进入新世纪和实施“十五”计划的第一年,也是保持经济增长的良好势头、乘势前进的关键一年。实现出口的较快增长,既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外贸易自我发展的需要。从当前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看,今年国家仍将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扩大社会投资,鼓励居民消费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出口作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不但不能拖后腿,还要做出新的贡献。同时,从对外贸易自身发展来看,发展是硬道理,对外贸易的各种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也只能通过发展来解决。

解决当前外贸出口中的问题,既要有应急的措施,也应考虑中长期对策。我国“九五”外经贸计划的顺利完成,进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标志着我国已经实现了由贸易小国向贸易大国的转变。据世贸组织统计,2000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已上升至第7位。面对“十五”的开局之年,我们必须冷静思考,淡化传统的计划指标观念,不能再过分追求进出口贸易的单纯数量增长,而应着眼于“十五”外经贸发展的大局,切实夯实外经贸发展的基础,为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做好充分的政策研究工作,为此,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抓住机遇,调整改进外经贸发展的中长期战略和政策,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培育和形成新的外贸增长点。

1.抓好重点的大类商品出口

首先要确保全国机电产品出口1200亿美元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千方百计增加出口。其次要抓当前出口下降、面临困难的纺织品、服装、鞋、玩具、箱包等传统大类商品,认真分析这些商品的国际市场情况,在提高这些商品的出口竞争力上下功夫。应鼓励企业以配额带动非配额产品出口,扩大对非配额市场的出口。最后要抓农产品出口,这既是寻求新的出口增长点的需要,也是适应加入WTO的形势,发展创汇农业,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2.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行坚决斗争

针对国外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主义,特别是利用反倾销以及技术、环保、质量等贸易壁垒对我出口商品进行限制,我们必须进行坚决的斗争。对反倾销要积极组织应诉。要加强协调,充分发挥各级政府、中介机构及企业的作用,从多个层面加大对外交涉力度,最大限度地保护我国出口企业的利益,为扩大出口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3.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和措施,提高外贸调控和管理的水平

随着外贸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外贸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对外贸管理的方式、手段和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亟需转变观念,加强沟通协调,提高行政效率,共同为企业扩大出口,优化进口结构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适应新形势,赋予外贸管理新内涵,按照依法、透明、规范的要求,进行制度创新。要充分发挥外经贸管理各种手段和措施的效能,如核查企业资格、反倾销、原产地证、配额等。要逐步建立进口的监测预警机制,重点监控和调节对国民经济影响较大的农产品、资源性商品和机电产品进口。此外,还要抓紧建立我国的环保、质量、技术等进口保障体系。

4.继续整顿和规范外贸经营秩序

加强管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今年的十项重点工作之一。继续大力整顿和规范外贸经营秩序,严厉打击走私、骗退税、逃套汇行为,制止低价竞销等破坏出口秩序的行为,维护我国出口企业和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

在新的形势下,强调外贸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外贸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是保证今后一段时期内进出口持续和健康增长的基础,是实现进出口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发挥的保障。进口和出口增长应当大体平衡,并与国民经济和世界贸易的增长基本保持同步。要由以互通有无为基础的贸易,转向既有建立在水平分工基础上又有建立在垂直分工基础上的贸易。今后,我们在发挥劳动力资源充足优势,发展产业间互补性贸易的同时,要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通过进出口结合和以进带出,更多地利用国际资源,增强综合竞争优势,积极发展产业内贸易。要提高出口商品的加工深度和附加价值,包括技术、环保和服务含量,在高档次和高附加值的制成品市场上以及服务贸易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要由奖出限入的出口鼓励政策,转向为国内外企业创造一种接近中性的竞争环境,通过经营机制转换而不是行政保护,来实现微观主体的优胜劣汰和社会资源向优势企业转移。

2001年 4月

标签:;  ;  ;  ;  ;  

2001年中国出口形势分析_国外宏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