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留置针在肿瘤内科的临床应用和护理分析论文_袁永勤

静脉留置针在肿瘤内科的临床应用和护理分析论文_袁永勤

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 河南省平顶山市 467000

摘要:目的:研究静脉留置针在肿瘤内科的应用与护理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执行静脉留置针头输液的患者1720例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分析其在进行静脉留置针进行静滴治疗过程中的实际应用于护理操作应用意义。结果:经对回顾信息的分析,其中静脉留置患者成功1635例(95.06%),失败85例(4.94%),其主要的失败原因集中在患者血管太细和护士操作水平不当两个因素上。患者家长的满意率达到了1620例(94.19%),高于传统穿刺模式的满意率(86.62%)。结论:在临床静脉留置针的医护处理过程中,应注意患者的相关血管穿刺部位,在不影响患者舒适度的前提下,与家长进行相应沟通,保证留置针的安全性,与此同时,相比较传统患者输液方式的应用来说,采取静脉留置针能够更好的满足临床需求,可进行推广使用。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肿瘤内科;护理

静脉留置针由于其在临场中的操作简单,对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直接影响到患者的临床治疗,同时留置针也不妨碍患者的生活活动,因此在临床中,逐渐代替了传统头皮针的任务,极大的降低了患者穿刺的痛苦。在临床中,得到了极大的推广,但是,由于患者个性特征决定,往往更容易出现留置针的脱落,从而导致出现静脉炎疾病的出现。我院在进行临场静脉留置针在肿瘤内科应用中的实际操作应用效益研究,其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执行静脉留置针头输液的患者1720例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分析其在进行静脉留置针进行静滴治疗过程中的实际应用于护理操作应用意义。其中男型患者870例,女性850例,年龄(53.6±1.3)岁,经分析,所有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具有临床研究价值。

1.2.方法

留置针型号的选择:在不影响静滴速度的前提下,应尽量选择细短的留置针,待小号静脉留置针进入血管后,应漂浮在血管中,减少机械性静脉摩擦情况的出现,并依照相应的机械静脉炎和血栓性静脉炎的出现,并尽量保证滞留时间。

穿刺部位的选择:主要依据患者的不同年龄和实际用途来进行选择,并结合实际的使用情况,进行部位选择。而选择的最主要特点,应选择柔软、有弹性等条件环境下的镜面血管,并避免患者自身的接触。

镜面穿刺方法:在穿此前,需要和患者家长进行交流沟通,保证对相关静脉滞留针的优点和缺点进行阐述,保证在后续的治疗中,能够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为实现对治疗的积极配合。穿刺时,应将静脉滞留针进行消毒处理,并保证外套的松动处理,保证刺入血管的方法和使用的规格,满足基本的需求。

1.3.统计方法

本次临床统计数据,由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卡方检验,当P<0.05时,前后对比结果符合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经对回顾信息的分析,其中静脉留置患者成功1635例(95.06%),失败85例(4.94%),其主要的失败原因集中在患者血管太细和护士操作水平不当两个因素上。患者家长的满意率达到了1620例(94.19%),高于传统穿刺模式的满意率(86.62%)。

3.讨论

肿瘤内科输血中,由于患者的个性特征,往往会出现较大的抵抗情绪,为改善对这一情况的出现,静脉留置针就被医疗护理广泛关注。静脉留置针由于其在临场中的操作简单,对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极大的影响到了患者的临床治疗,同时留置针也不妨碍患者的生活活动,因此在临床中,逐渐代替了传统头皮针的任务,极大的降低了患者穿刺的痛苦。在临床中,得到了极大的推广,但是,由于患者个性特征决定,往往更容易出现留置针的脱落,导致脉炎疾病的出现。为实现对穿刺执行的安全性管理,在本次的临床研究分析,其中静脉留患者成功1635例(95.06%),失败85例(4.94%),其主要的失败原因集中在患者血管太细和护士操作水平不当两个因素上。患者家长的满意率达到了1620例(94.19%),高于传统穿刺模式的满意率(86.62%)。在进行这一临床的改进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点来进行合理调整,从而达到优质护理效果。

首先,对静脉留置针的型号选择上,应尽量在24~26号针头上选择,并保证补液过程中的实际留置针大小能够满足基本的静脉滴注需求,

其次,在进行固定静脉留置针的方法上,应选择专用敷贴,并保证能够及时的更换,且所有的操作在无菌操作环境下执行,防止出现感染情况的出现。在进行固定胶布的使用上,应保持在3~5d内进行及时更换。

然后,护理人员应保持及时的与相应留置针的关注,观察周围皮肤的情况,防止出现红肿、压疮等不良反应。

最后,在输液任务完成后,应观察留置针的实际情况,减少反复穿刺,做好及时的封管处理,并对输液的模式进行重新选择。如果在再次输液中出现了阻碍,则应及时应用肝素注入头皮针,并回抽凝血块,避免栓塞情况出现,我们从现有的基本无菌病情进行分析,可结合实际的临床实践活动,实现对静脉留置针的封装管理,并有效的保证患者的血管穿刺感染率达到可调控风险范围以下。

由于患者的基本情况各不相同,为满足对基本的沟通处理作用选择,为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感染风险,就需要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满意度的综合处理,避免高风险情况的出现,贯彻医护处理方法上的完整性,提高医患满意率。

综上所述,在临床患者静脉留置针的医护处理过程中,应注意患者的相关血管穿刺部位,在不影响患者舒适度的前提下,与家长进行相应沟通,保证留置针的安全性,与此同时,相比较传统患者输液方式的应用来说,采取静脉留置针能够更好的满足临床需求,可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春凤.疼痛护理在新生肿瘤内科静脉留置针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河北医药,2013,35(16):2536-2537.

[2]罗扬,周燕群.集束化护理对肿瘤内科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发生率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0):129-130,135.

[3]朱金雁.静脉留置针在肿瘤内科输液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42-43.

[4]梁雁玲,赖苑蔓,萧丽珍等.静脉留置针在肿瘤内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1):64-65.

[5]王贵梅,谢少清.患者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进展[J].现代护理,2007,13(13):1260-1262.

论文作者:袁永勤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

标签:;  ;  ;  ;  ;  ;  ;  ;  

静脉留置针在肿瘤内科的临床应用和护理分析论文_袁永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