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潇滢 广西百色市逸夫小学 533000
【摘要】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是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它能变静为动,变复杂为简单,变难懂为易懂,以直观形象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优化数学教学结构,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创设动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化静态为动态,突破教学难点,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创新意识。
【关键词】信息技术;整合;数学课程;兴趣;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8)04-213-02
我们正在经历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只有我们的教育先于时代的发展社会才能进步。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信息技术已频频走入课堂,并以其直观、生动、形象等特征服务与数学教学,为数学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无可比拟的教学效益。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使用常规教学手段教学的同时,恰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动态图像演示技术,利用媒体信息传播的丰富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将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加以直观地显示,以其较强的刺激作用,刺激学生各种感官,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所学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优化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
一、应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小学生对某件事情感兴趣时,他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在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情景,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例如:如:《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练习课的教学,我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去数学宫。在此故事中有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在去数学宫的路上:坐着飞机出发了,途中三颗星星挡住去路。看到这生动的画面,孩子们不禁激动的叫起来。为顺利到达数学宫,要解决三个问题,孩子们毫不犹豫的充满了迎接挑战的激情。其中一个问题是“森林医生”,为树治病,给算式找错,并修改,小组交流再汇报。孩子们是乐于助人的,他们以“森林医生”的角色义不容辞的“为树治病”,每人争先恐后地出谋划策。第二个环节是进入数学宫的育苗门,电脑播放可爱的兔妈妈、兔哥哥和兔妹妹采蘑菇的对话。根据听到的对话中的问题列式计算。接着电脑又出示小熊的商店里有很多的体育用品,请小朋友们想,要买哪两样,一共花多少钱?跟你的好朋友说说。本环节利用一个生动活泼的童话故事,使学生不禁走入故事中,积极展示他们的智慧,解决故事中的问题。又如例如教学《认识角》,教材只借助钟面指针、扇面等实物让学生观察图中有哪些角?这样让学生对角有了初步印象后,教师再通过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让学生观察角有什么特点?然后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用不同颜色从这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同时闪烁着这个亮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使学生看后马上能悟出角是怎样形成。再分别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移动,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种角,让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跟两条叉开的大小有关。然后再出示两个角一样大,一个角的边很长,另一个角的边很短,让学生猜猜哪个大,哪个小,很多学生都说边长的那个角大,通过课件演示把两个角叠在一起,学生发现两个角一样大,从而引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通过这样动态显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的概念。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对更乐意学数学。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同学们跃跃欲试,言之有物,兴趣盎然,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各种感官功能,动耳听、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和空间,让课堂充满活跃的学习氛围,不仅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化静为动,突破重难点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是一根粉笔、一个黑板、一张挂图和几个枯燥的数字,知识显得生硬而苍白;加之学生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较短,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就容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思想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在课堂上突破难点是教师在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学习特点,信息技术这种现代化教育手段,能使形、声、色、动、静发生变化,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视听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调整学生情绪,促进学生积极、主动、乐于参与学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适当地利用信息技术,化静态为动态,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学生就能长时间地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就能起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就能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
例如:在讲解“圆的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的方法这一重点,我先在电脑上画好一个圆,接着把这个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共16份,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交错拼好,这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反复演示几遍,让学生自己感觉并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再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什么有关?从而导出求圆的面积公式。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又如,在教学《认识时间》时,认识时分的进率1时=60分这一知识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1时=60分是这节课的难点。我不想直接出示给学生,而是将通过学生非常熟悉的“龟兔赛跑”这个老故事,把两个小动物请到钟面上,课件先演示乌龟和兔子在钟面上赛跑,让学生观察它们分别跑了多远?(乌龟跑了一个大格,兔子跑了一圈)然后演示乌龟和兔子变成了时针和分针,再演示时针和分针的比赛,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学生轻而易举地就发现了时针走了1大格,分针走了1圈。它们是同时开始跑的,同时停下来的,从而得1时=60分的结论。通过课件的生动演示,赋予了1时=60分的新内涵,使教学重难点在学生的观察和思考中迎刃而解。
三、信息技术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拓展学生视野
教学中应体现知识的来龙去脉,适当介绍数学内容与其他学科日常生活的联系,通过数学实习、实验、研究性学习等活动引导学生亲自利用数学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而信息技术可以帮助人们在搜集、整理、描述、探索和创造中建立问题的模型,通过研究模型而解决相关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为人们解决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简捷、廉价的手段,息技术网络资源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无论是在时间还是在空间上都为我们留下了广阔的发展余地。善加利用,一定会使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质的飞跃。例如学习了圆周长后,上网搜索祖冲之及圆周率有关知识,同学们兴趣盎然,方知世界之大、之绚丽多彩,受到了美的熏陶的同时,这更加激发了他们奋发学习,立志成才的信心和决心。
四、激活思维,培养创新
在数学课堂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各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把问题建立在学生的生活背景上,可以扩大学生探索数学的欲望,开拓学生视野,激活课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时,根据需要选择其中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片断、设置为问题情境,在课堂上加以应用,从而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参与问题的发现,让学生在有趣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例如: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时,教师可以在复习圆柱体积的基础上,让学生猜想圆锥体积该怎么计算?通过课件演示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然后将圆锥形容器装满沙子,再倒入圆柱形容器,看几次能倒满。通过实验,让学生讨论圆锥的体积与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这样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跃跃欲试,情绪十分高涨。然后再出示“高相等底不等”“底相等高不等”“底和高均不等”等几组实验进行对比,促进学生对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关系的理解。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教学《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时,先让学生猜测,自己动手摆学具,教师再借助教学媒体充分展示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突出公式推导的要点。先出示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摆,看一共可摆几个,面积就是几平方厘米。重点是一共摆几个,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一个、一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依次没长边摆满,共摆5个,与长的厘米数一致;再沿宽边摆了3行。通过动态演示让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在这课的教学中,教学媒体以它得天独厚的动态演示画面使学生生动、形象地理解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并使学生利用己有的知识、能力和方法去探索获取新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提高了教育质量。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便能无声地传授给学生了数学知识,优化数学教学,并将数学教学中枯燥、乏味、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突破数学的教学难点,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从中学到数学知识,尝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参考文献:
[1]王学志.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优化教学过程 [J] .中小学电教, 2004.04 .
[2]潘巧明.张维忠.计算机技术与数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J] .教学教育学报,2002.11.
论文作者:邓潇滢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8年4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6
标签:学生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 数学论文; 演示论文; 长方形论文; 难点论文; 圆锥论文; 《中国教师》2018年4月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