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蒿人·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刘丛强院士采访记
文|李祥霓
介绍:
刘丛强:男,贵州遵义人, 1982年2月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4年12月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后留所工作;1986年5月留学日本于东京大学理学部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日本科学技术厅理化学研究所基础科学特别研究员,日本国立电气通信大学化学系副教授,1996年10月辞去副教授职务回国。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7年当选爱丁堡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 of Edinburgh)外籍院士。
刘丛强先生费了很大功夫才艰难的在我前面坐下来,竟还不忘幽默,我不禁莞尔。大学后,学习、科研由始至终地贯穿了刘先生青壮年时期的40年,他非常珍视、乐道作为“蓬蒿人”在大自然中自由成长的童年、少年时期。
“研究‘地学’,我会一直走下去”
1955年秋,遵义永乐镇泥螺坝,刘丛强出在一个贫苦的赤脚医生家。12岁前,他都不知道“穿鞋”是什么滋味。
小学起,刘丛强清晨背上书包的同时,亦就兼顾放牛背柴打猪草。“我两个兄弟都长得比我高,可能就是那时我天天挑柴被压矮的吧!”刘先生笑谑。虽家事繁重,刘丛强的学习也一直遥遥领先。他对数理化特别感兴趣,从小学到中学一直是全校第一名。
“那您的‘农转非’呢?” 我笑问。“踏进南京大学的那天起,我就为自己转了!”温文尔雅的刘先生自豪地笑了。“是呀,您辈岂是蓬蒿人?”
“对!郭沫若《科学的春天》使我张开了向往科学的翅膀,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给我带来了标杆陈景润。我的专业‘地球化学’属于自然科学。我第一次知道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
老师同情做什么都很努力的刘丛强,知道他回农村没有出路,就想方设法将他留校代课。他教“儒法斗争史”,边看书边教,竟背得了《论语》《大学》《中庸》等多篇文章。后来,刘先生还回老家当泥瓦匠挣工分,直到1977年的高考,他以遥遥领先的高分被“南京大学”录取。
1975年,刘丛强报考了农校,盼着“农转非”。可农校毕业了,他还是吃不上“官粮”,只得“社来社去”。他感叹:遥不可及的“农转非”呀!
在水利工程中存在农田面积大和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使得很多地区的水资源不能更好的满足于农田灌溉的自身需求。
其中,表示入侵者对总变换空间S完成[k]次入侵后的所有结果数,表示入侵者的[k]次入侵均失败的所有结果数,表示入侵者攻击失败的概率,以此类推可得其余符号的含义.
“那时候在农村读书,老师也教导我们长大要当科学家、教师、医生。可我却没什么远大理想。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得到‘农转非’有工作和吃饱饭。”
后来刘丛强到日本读博,直至成为中国科学院地化所三任所长以及中科院院士。“一步一个脚印,做好当前每一件事;要取得成功,一切都需要努力努力再努力;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机会就来找你了。”
我在“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大门口照了一张照片,以之纪念我荣幸地结识了一个努力的“蓬蒿人”。真好!
但2018年的主题当然不是股市,12月18日,这一年的冬至前夕,已经稳定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欢庆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在举世瞩目的庆祝大会上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毫无疑问,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四十年来并将一直持续的治国主旨,某些年份的股市大跌不过就是充满活力的四季更替中不可逾越的几次寒冬。
根据经验和查阅资料可知,硫化铜矿物的常用捕收剂为丁基黄药、Z200、丁铵黑药等,因此在磨矿细度为-0.074 mm含量80%的条件下,采用上述捕收剂及其相应组合(按一定质量比)对矿石进行浮选试验,考查不同捕收剂对试验指标的影响,其中捕收剂总用量均为150 g/t, 2#油用量为30 g/t,试验结果如表3。
(编辑/侯帮虎)
标签:中国科学院院士论文; 科学家论文; 化学研究所论文; 采访论文; 蓬蒿论文; 地球科学论文; 南京大学论文; 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