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我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发展现状论文_刘大卫,

探析我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发展现状论文_刘大卫,

国家电投朝阳燕山湖发电有限公 辽宁省 122000

摘要: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是绿色可持续发展形态之一,它迎合了当前社会资源综合利用的需求。基于此,本文结合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相关理论,着重对国内产业发展现状和优化方法进行探究,以达到明晰探索目标,促进国内能源体系完善的目的。

关键词: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发展现状

引言:热电联产,是指热能和电能联合生产的能源应用形式。与传统的单纯煤炭燃烧方式相比,热联产能源供应热量强度,要比传统的能源传输方式的损耗要低,能源转换率较高,它是高品质的能源供应方法,在社会资源长效性循环开发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一、国内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发展现状

(一)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发展成绩

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解决了国内资源应用市场大、能源供应水平低的问题。随着我国能源开发与应用形态不断创新,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方式的工作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笔者将其归纳为:

(1)自21世纪初以来,政府逐步加强了对能源联动应用的重视程度,并逐步推行了《国家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方案》、《城市供热价格管理办法》等相关性文件。这些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相关指导方案的提出,不仅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与辅助性作用,更成为社会发展中长效性指导。

(2)随着绿色化生产理念的逐步推行,国内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依据相关研究资料可知:2017年-2019年之间,全国热力联动供热的市场需求量平均增长率为27.22%,同比前期增长了7.35个百分点。同时,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需求最多的产业为工业与建筑,分别占到了45.17%,49.22%,其次是居民日应用占33.15%,这一数据信息也证明了当前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市场需求比。

(3)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产业的快速发展,自然是离不开产业技术水平的不断创新与更新。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国内已有80%地区实现了自动化、数控化生产,其中东北、华北是热电联产集中供热转换的主导部分,其次是长江中下游、华东等地区,该种区域性技术创新发展的状态,也是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工作取得新成绩的直接体现。

(4)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在当代城市开发中的应用,一方面是从产业市场需求的层面上,进行供热情况的集中性处理,一方面是从供热实际形式层面进行创新开发方式的讨论。相关资料显示: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在商业开发中的应用比为 70%,民用比占到了30%[1]。这一数据结果的讨论分析,足以说明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形态实践中所从取得的成绩。

(二)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实践缺失

虽然国内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工作的探索,已经实现了多层次、长效性的探索开发,但其实践期间依旧存在着诸多不足,需要在后续工作中继续完善。笔者将其实践中的问题归纳为:

1.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体系缺失

国内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工作的开展,主要是在传统能源供应问题频频发生的情况下,才被动的进行了能源供应形式的改革。由此,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体系构建后,内部多重与之相互承接的体制上依旧存在着诸多缺失。如,能源价格控制管理方案参差不齐、供热方案设计不合理、热网与电网关联方面不到位等,都是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体系实践中存在的缺失。

2.引导策略环节局部滞缓

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产业发展,是创建良性循环体系的主要环节之一。但由于产业结构不断的进行动态化变化,阶段性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结构发展指导策略,在某些层面上逐步暴露出政策引导上的滞后。如,政策中具体实施方案不够明确、监管政策不到位等问题,都是由于引导策略缺失所导致。

3.经济支撑体薄弱

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是传统能源开发形态发展更新的体现,它在某些程度上代表了国内能源产业优化进步。但我们必须明确的是,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实践期间,供热与供电的联合过程需要巨大的经济基础作为保障,而国内现有的能源开发体系,也同样面临着资金匮乏的问题,这一客观性问题的存在,自然也阻碍了我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发展。

二、促进我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发展方法

促进我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发展方法可整合为:

(一)完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体系

为促进我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产业不断的发展,首先要从体系整体建设层面寻求问题处理方法。一方面,形成内部多重因素相互调节的规划结构;一方面,创建协调、系统的规制方案[2]。

举例来说,某地区进行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工作探索期间,实践人员结合当地供热具体情况,先从体系整体把握视角上进行供电情况的综合调整,然后实行以下实践方案:(1)以能源市场价格变化规律为基础,当地政府参与进行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价格调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时,政府在大规模能源转换企业的结构变革期间,可适当的为其提供价格等方面的优惠,合理进行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情况的综合性调节;(2)相应实行政府结构多维性探索期间,设定区域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实践的最低标准,然后按照将阶梯化收费要求,目标化进行热力供应计划的调整与控制;(3)结合区域内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网络结构形态,逐步进行供电与热电供应方式的西调节,从而减少局部区域电力供应中相互冲突的状况出现。

结合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实行政府管理资源的综合调配与科学化应用,是区域资源多维度调整与分析的主要策略形态,它不仅是对产业不完善体系的优化,也是对内部开发动力的完善方式,由此,其探索方法也具有较好的指导与调整作用。

(二)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政策调整

充分发挥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在区域经济开发、社会资源综合利用中的作用,需要相应的给予引导政策层面的分析。其一,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战略全面开始,除了是从宏观层面进行问题处理,同时也应将策略融合到具体的实践环节中,将热电能源开发政策落实到实处,也是其探索中的方式之一;其二,热电联产集中供热过程,是多个环节相互合作的体系。为规避工作实践中局部问题缺失,就需要加强对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监管,进而形成实践与监管相互协调的政策探索结构;其三,加强对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中技术、生产方式的综合剖析与监管,进而打造多维度、长远性的能源供应体系。

举例来说,某地区进行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发展期间,为确保产业开发与社会发展相互适应,就相应的进行了产业经营资本因素的多维度调控。本次地区性政策调整方案的实施要点可归纳为:(1)当地政府在把握国家提出的“长期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产业”宏观理念的引导下,相应的实行了地区性供热战略具体政策实践方案。方案中包括了当地工业生产供应要求,民用管理战略要求等内容;同时,政策方案中还结合市场需求,相应的给予了产业结构调整策略;(2)全面推进产业结构实践方案。同时,创建了与该地区未来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具体工作相互对应的监管小组,实行热电联产集中供热能源总量、损耗量等方面的核算监管。管理人员及时对其工作探索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理,这是创建多样性结构处理体系建设的监管与能源管理体系的外部辅助结构;(3)形成以现有技术为基础,政府扶持的数字化、信息化产业发展结构,它不仅形成了产业规划的新方法,还辅助地区性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技术的优化与转型。

实行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地区性建设与探索规划工作的有序性实施,需要当地政府不断的进行能源供应体系的处理策略优化,以动态分析思路对应给予政策、技术等方面的调控;同时,将宏观监管工作落实到具体的微观实践环节中,也是其具体工作探索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

(三)拓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经济渠道

解决当前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发展中存在的资金匮乏问题,需要从政府和社会力量两个部分,同时寻找问题解决处理的渠道[3]。其一,政府需要重新进行现有能源开发资源的调控结构,尽量多的增加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辅助资金;其二,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发展,是一项服务于人类整体的产业体系,由此,也需要充分激发社会发展中的力量,促进多层次共同发展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结构建设。

举例来说,某地区进行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探索期间,当地政府在国家供热结构调整指导方案的引导下,采取了以下实践方案:(1)政府以当地近五年来能源开发与转换资金调配方案为背景,分析把握各部分能源应用中的规律,然后将其中不重要的部分进行了压缩与处理,将“多余”部分资源都规整到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体系发展过程中来;(2)打造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社会联合性商业经济开发结构,随时保持资源处理环节与具体工作之间的联动性调整。为合作企业提供税收、能源应用、环保等方面的优惠;同时,积极加强对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社会价值的宣传,实现主动参与和被动引导相互承接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经济传输渠道。

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经济渠道的打造过程,是产业经济不断开发与长远性发展的主导方式,它为我国新能源形态的运用、开发带来了更为可靠的物质保障;同时,它也是较好的资源应用方式,避免了政府单方资金供应“枯竭”或者“周转不开”的问题。

此外,国内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发展,也需要有正确的实践理念作为引导。一方面,加强对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发展的社会宣传,提升大众、社会对能源供应新结构价值的认识;另一方面,不断的进行产业发展体系信息的沟通与指导,增进产业发展内部技术、人员等创新动力的自主性变革几率,为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事业的深入探索提供保障。

结论:综上所述,探析我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发展现状,是社会资源综合开发与运用的有效形式,它在新能源开发中发挥着指引性作用。基于此,本文通过国内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发展优势与劣势,提出了完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体系、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政策调整、拓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经济渠道优化方案。因此,文章研究结果,将为国内资源产业科学规划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王文岩.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总平面布置方案的探讨——以肇州经济开发区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工程为例[J].林业科技情报,2019,51(02):112-114.

[2]郭列平.刍议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关键环节能耗及节能要点[J].价值工程,2018,37(36):275-276.

[3]康艳兵,张建国,张扬.我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J].中国能源,20 18(10):8-13.

论文作者:刘大卫,

论文发表刊物:《当代电力文化》2019年第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0

标签:;  ;  ;  ;  ;  ;  ;  ;  

探析我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发展现状论文_刘大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