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哲学基础
蒋正峰
摘 要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立场,基于我国新时代的具体现实和实践要求,以唯物辩证的宏大历史视野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新举措,这不仅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和党的执政规律的理论认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指导遵循,而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创造性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创新。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发展;实践创新;治国理政;哲学基础
引言:认识历史,开创未来
2012年11月29日,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特别提到了“昨天”、“今天”和“明天”三个时间词语:回顾了中华民族的昨天,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展望了中华民族的明天,并引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三句诗进行了形象而生动的诠释,体现了清晰的历史视角和历史思维。历史是前人的“百科全书”,一个民族的历史是这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只有不忘历史、正确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地展望和开创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时强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1) 《光明日报》2017年7月14日第1版。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我们不忘历史、尊重历史、总结历史,就是要让历史告诉未来,借鉴历史吸取智慧与力量,认识和把握社会历史客观发展规律,从而找到社会发展正确的前进方向和道路,而这就必须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社会历史观,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和哲学方法论去思考与分析问题。
2015年6月,浙江省人民政府与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签订共同推进浙江省地质调查战略合作协议,系统开展浙江省地质调查工作,统一实施土地质量、地质找矿、海岸带地质、城市地质、新能源(地热)与灾害地质等领域的调查与评价,为决胜“八八战略”提供地质保障。
自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运筹帷幄,以非凡的理论勇气和果敢的历史担当,立足和运用唯物辩证的历史观,在深刻总结吸取人类社会制度文明发展史、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五百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中国近代以来一百八十年奋斗史、我们党近百年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国新时代具体现实和实践要求,以唯物辩证的宏大历史视野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和党的执政规律的理论认识,确立了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追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新举措、新实践,这不仅发展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指导遵循,而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创造性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创新。
一、中国梦,人民梦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精神旗帜和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而历史唯物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石。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我党自成立以来就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为人民大众谋幸福,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11页。 我党执政后,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民群众为本,始终坚持党一切为了群众的正确路线。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媒体见面时庄严地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目标。”(3)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08页。 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以基分类器为决策树的集成学习为例,以集成学习的决策树数量M表征集成学习的复杂度,可以发现集成模型的预测误差与系统复杂度,以集成简单决策树数量M拟合,其相关关系如图2所示[19]。
按照既定的战略部署,到二〇二〇年也就是建党一百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关键一步,在整个战略布局中起着引领作用。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统筹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2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第27-28页。 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提供了遵循。
实际应用中表面温源通常采用导热性能良好的金属来做温源的热板,具有良好的等温特性,鉴于两种方法的不同,对于带有校准孔的表面温源考虑到缝隙及热量损失,以温度巡检仪测量,其不一致性按经验估计分别为:当被测对象分辨力为1℃时误差为0.5℃,分辨力为0.1℃时误差为0.4℃,按照正态分布处理,则:
明末散文家张岱以为:“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正常人”比较随性率直,也有脾气,癖好。三五好友相聚,言语交锋间,“正常人”亦可能得罪朋友,但他绝无坏友之心。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实际,“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3) 《光明日报》2017年7月28日第1版。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从战略高度总揽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总方略,谋划党和国家各项建设长远发展,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提供了重要保障。
众人嘻嘻的笑着,从衣角里,老头子依稀看得出场面上一圈观众的腿脚,他便替王九用真脚绊倒了赵四的假脚,傀儡与藏在衣下玩傀儡的,一齐颓然倒在灰土里,场面上起了哄然的笑声,玩意儿也就作了小小结束了。
可见,唯物史观把最现实的社会存在、表现为物质生活条件的经济因素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作为解释和理解人类社会历史诸多关系和现象的钥匙。正如马克思所揭示的那样:“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念、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002页。 恩格斯也指出过,“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1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597页。 历史唯物主义正是在深刻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事实前提之下,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中,正确揭示了经济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性作用。
值得提出的是,中国梦不仅关乎中国的命运,也与世界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也造福他国人民,与其他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是相连相通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中国人历来主张“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以来,细察历史现实,明辨世界大势,在一系列重大国际会议和外交活动中,深刻阐释当代中国的“世界观”“发展观”“义利观”,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充分展现了一位大国共产党人政治领袖应有的赤诚本色、使命担当和胸怀天下。“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13页。 这种胸怀天下立足于唯物主义历史观,着眼于整体上把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不局限于一国一域的狭隘利益,从人类整体利益和共同价值出发,对人类社会运动的发展前景做出重大研判和谋划,备受世人关注与称赞,愈发成为世界共识和行动指南。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机制以及提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倡议等,既是中国梦“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原则的具体表现,也是现阶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开辟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创新。
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全面小康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缺一不可、全面进步协调发展的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没有全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人民的主体地位,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的真理光辉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的根本要求。“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只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从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出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就能真正造福全体人民。
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一切人类社会历史存在的第一前提和基本条件,“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8) 同上,第531页。 这深刻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页。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0) 同上,第591页。 这些论断正确揭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科学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为进而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恩格斯也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97-798页。
“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21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揭示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蕴含浓浓的为民情怀。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念成为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的一条鲜明的主线,把增进人民幸福感获得感、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的政治情怀。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秉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赤子之心,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主动性,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把群众路线全面贯彻落实到治国理政活动之中,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
环境问题不仅仅涉及个人,同时还是整个国家都要重视的事情。国家应该建立覆盖全国的环境监测系统,系统的要求就是足够智能,对于空气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等问题都可以有效监测,在全国各省市分级管理。这些监测系统可以总结收集全国的大数据,给国家的监测治理工作带去便利。
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基本原理,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放在首位,体现了经济建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基础地位、中心地位和决定作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必须始终坚持、不能动摇。四十年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脱贫致富、全面小康,集中力量办成了许多过去没办成的难事、大事,这都是得益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要知道,办成难事、大事的关键和决定性因素正是经济社会的发展。然而,不可否认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有的地方或领域确实出现过片面追求GDP和经济增长速度,导致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严重、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速度,是民生改善、就业比较充分的速度,是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经济活力增强、结构调整有成效的速度,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14)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第59页。 新形势下,要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化结构性改革,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创新力和竞争力。
恩格斯在这里用残酷的事实论证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异族之间的征服与被征服、战胜与被战胜的关系,人类不能把自己置于自然之外去掠夺和支配自然,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古往今来,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进入后工业时代,人类文明走向何处?这是需要回答的时代课题。以生态文明为指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彰显了我党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自然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指导思想和基本遵循。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自然地理、生态环境作为社会存在的基本要素,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共生关系,自然环境关乎到人类福祉和兴衰,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破坏自然环境就是葬送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1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998页。 进而恩格斯告诫“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18) 同上。
经济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并不表明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因素、“唯经济决定论”。实际上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绝不是片面追求经济“一位”建设。“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阶级斗争的各种政治形式及其成果——由胜利了的阶级在获胜以后确立的宪法等等,各种法的形式以及所有这些实际斗争在参加者头脑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宗教的观点以及它们向教义体系的进一步发展。”(1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1页。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分别对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并且这种反作用具有促进和阻碍两种不同性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时,就会促进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发展。所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1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1页。 也就是通过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建设,协调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促进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向前发展。
“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19)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第124页。 , 2012年12月,习近平担任总书记后首赴外地考察时就谆谆告诫生态环境保护的紧迫性。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6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20) 同上,第123页。 ,从生产力的高度阐述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意义。4个月后,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回答学生提问时,进一步作了更为形象的阐述,对“两山理论”进行了概括:“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1) 同上,第120页。 在这些思想和理念的指引下,近些年我们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实践,如“闽东地区生态扶贫”、“浙江经验”、“海绵城市”、“绿色社区”等,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2017年元旦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宣布“河长制”: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不仅每条河要有“河长”,每个湖还要有“湖长”, 在2018年底“湖长”覆盖省市县乡,其目的就是要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正如十九大报告所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2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第23-24页。 这些重要思想论断和生动实践,饱含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追求和发展理念,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在社会存在构成中的基础地位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作用,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学说的思想内涵,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创新。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来看,中国梦终归是人民的梦,中国梦的主体是人民,人民是中国梦的圆梦者和享有者。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依靠人民来实现,为人民谋幸福。走中国道路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离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正确的道路,梦想再伟大都不可能实现。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5) 《光明日报》2017年7月28日第1版。 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梦需要中国精神作为支撑,团结一心、自强不息,砥砺前行。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新时代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理想追求,为整个中华民族谋福祉,依靠全体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4)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第25页。 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多个场合系统、深刻地阐述了中国梦,中国梦成为指引中华民族走向美好未来的理想追求和精神旗帜。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推进伟大事业。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是推进伟大事业的总体布局,为实现伟大梦想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凝聚起强大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25)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第38页。 全面深化改革,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历史经验证明,只有改革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至于所谓改革,就是通过改革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达到新的适应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如何取决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并且一定要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状况相适应;上层建筑如何取决于经济基础,并且一定要与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相适应。这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其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要求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做出相应的变化,以适应发展了的生产力。人类社会这两对基本矛盾的运动,就必然地表现为由基本适应—基本不适应—新的基本适应的交替进行,每一次新的基本适应的实现,都不同程度地推动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而改革就是实现这种新的基本适应的必由之路,社会革命不过是改革的一种极端形式。所以,改革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是应有之义,它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它具有客观性、必然性和普遍性,任何社会形态都概莫能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如此。正如恩格斯断言:“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2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01页。 而今,中国的改革进行了四十年,不可能停留在某一域、浮于表面的改革,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条件下,改革必然是系统全面、纵深推进的,要将改革进行到底。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是历史的选择更是人民的选择,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持群众路线推动改革,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如果瘙痒严重,外用药效果甚微者,需要口服药物,包括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严重影响睡眠时可以睡前口服扑尔敏或赛庚啶,也可以选择安全的中药;瘙痒剧烈不能缓解者,需到医院进行检查,由医生开具其他强效药物或使用其他治疗方法。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客观实际。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方略,之所以正确、成为治国理政的行动纲领,正是因为它们都是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中国目前最大的客观实际是什么?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也是我们最大的国情,我们的伟大梦想、总体布局、战略布局不能脱离实际、脱离国情。尽管我国发展已经进入新时代和新的历史方位,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但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变,我党制定方针政策、作出决策部署就要立足并把握好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始终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伟大实践,是历史唯物主义展示其科学性和思想光辉的历史舞台,给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完善和发展创新提供了源头活水和实践基础。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是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关系到我党执政兴国、社会公平正义、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全面从严治党是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客观要求,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根本政治保证,体现了执政党自身建设和治国理政的统一。“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只有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从严管党治党,才能确保党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只有坚持全面从严治党,锻造坚强领导核心,才能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坚定理想信念,确保社会主义事业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只有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才能经受住各种考验、战胜各种危险、克服各种不足,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政治保证。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始终贯穿着唯物辩证的历史观、方法论和价值论,闪耀出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意识和执政理念,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一切为了人民;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性地运用和深化了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和规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具有实践根基和现实土壤,又具有深厚的指导思想和坚实的理论基础,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供给侧结构改革、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等顶层设计的制定与措施,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规律及其辩证关系,从上层建筑的高度突出法治和执政党自身建设对于全面小康和深化改革的制度保障和政治引领作用,其中“社会治理”、“八项规定”、“反腐倡廉”、“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新理念新举措的提出和开展,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发展和群众路线的实践创新。
结语
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是机械、教条地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的文本,而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恩格斯早就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2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691页。 早在2013年12月3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28) 《人民日报》2013年12月5日第1版。 历史和现实以无可争辩的事实表明,只有坚持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才能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只有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理论发展和实践创新,才能不断开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作者简介: 蒋正峰,哲学博士,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 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项课题“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哲学基础”(项目编号:2016MZXY13)和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方法论意义研究”(项目编号:15JYA710011)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3492( 2019) 09-0027-09
责任编辑: 贺永泉
标签: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理论发展论文; 实践创新论文; 治国理政论文; 哲学基础论文; 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