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个体群体认知调整的制度演进机制研究_认知发展理论论文

基于个体群认知调整的制度演化机制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认知论文,个体论文,机制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9.5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认知制度主义(cognitive institutionalism)将制度看作是个体群共同认知的自我维系系统,个体认知对制度的发育、均衡和演化均产生重要影响。在现实中,由于经济社会不确定性的广泛存在,个体认知的渐进调整普遍存在,制度均衡常常是不稳定的,这使我们对制度的动态演化更感兴趣。

       在认知视角下,我们可以把制度演化模式化为个体群内主观认知分布状态的变迁或转移。依个体群认知状态,理论上可区分同质和异质认知个体群两种情况。在制度变迁的现实案例中,亦可观察到认知一致性程度上存有差异的两类个体群,其制度演化路径也有所区隔①。在认知同质性较高的社群,其已有制度在内生性构成上较为自洽,容易形成传统性的习俗、惯例。当此类制度面临危机时,个体群往往出现认知状态的分化,一部分个体偏向革新认知,尝试新的互动策略,一部分个体则趋于保守,坚持传统“玩法”(way of play)。这时我们的任务便是,通过适当的简化,分析两类认知的分布将会在哪一个聚点②上达到均衡。而认知异质性程度较高的个体群内发生认知偏差和扰动的概率较大,且易受外部的认知冲击,持续性制度难以建立,制度的间断均衡经常发生。这种情况下,个体群会发生认知竞争,具有优势(带来更高效用或赢得更多个体青睐)的认知将加速复制,最终形成的制度格局将依赖于初始认知分布的态势和博弈本身的结构。

       因此,从认知的视角考察制度的动态演化,实质上就是研究同质和异质认知个体群在面临制度危机时,其内部的主观认知分布状态的变迁或转移的过程。而如何分析认知分布的转移?本文拟采用演化博弈论中的演化稳定策略和复制者动态为分析工具,考察个体群认知状态变迁或调整的条件及过程,以期厘清制度演化的认知内涵和过程。

       全文结构安排如下:首先阐述制度演化的认知机制,其次分两部分探讨不同认知分布个体群的制度演化问题,最后是结论。

       二、演化的认知与制度变迁

       制度是协调众多博弈个体互动策略的共同知识系统,当现行制度无法满足博弈个体的支付预期时,个体将会修改或重设策略选择规则,尤其是开始搜寻和试验策略集合之外的新策略。但在缺乏内生性认知因素变化的情况下,外部冲击本身也许并不足以引发制度变迁。正是外部冲击和内部认知因素的结合导致博弈个体出现普遍的认知失衡,引发个体开始重新定位关于现存制度的主观认知模型。

       一旦许多博弈个体对原有制度的认知遭受冲击,并开始修改原有策略选择和对其他个体行动的预期,现存制度将不再有助于协调个体间的互动过程,不能成为个体决策的有效指导。这种情况称为制度危机。在制度危机下,博弈个体开始搜寻和发现新的决策机会,如迄今为止不被人所知的新行动,进而扩大自身的策略集合,修改自身的决策启用规则。变异的决策如果被证明是成功的(适应度较原有策略为高),其他博弈个体就会去竞相模仿。这样,博弈个体需要重建自身关于博弈如何进行的主观认知模型了。

       当然,制度危机下的系统环境极不确定,可能有众多认知系统逐渐演化出来(根据系统环境的松紧程度和其他一些特征的区别,相互竞争的认知系统的数量可能不同)。究竟哪一种认知系统最终成为预期收敛的聚焦点,进而成为一种新的制度,主要取决于个体之间如何通过学习、模仿、适应和惰性相互作用,最终趋于稳定。随着博弈个体反复修正的主观认知模型逐渐一致,实现认知均衡,制度调整的过程就趋于完成,迎来了另一个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的阶段,亦即制度呈现出间断均衡的特征。参照青木昌彦(2001)的表述,本文用图1概括了制度演化的认知方面,图的最左边是在“旧”的主观认知模型中对内生变量的选择,然后是环境变化对旧的主观认知模型的反馈和重新定义,图的最右边是新制度的演化和新的主观认知模型的出现。

      

       图1 制度演化机制的认知方面

       因此,制度演化通常被划分成两个阶段:一个是相对短而混乱的制度危机阶段,其中急速的环境变化(或内部危机)引发了超过临界规模的参与人的认知危机,各种变异性策略以一定的规模进行试验和竞争;另一个是各种策略均在“演化选择压力”下接受演化考验的阶段,随着某些决策在演化过程中逐渐上升至主导地位,并成为个体群内的共同认知,新的制度均衡开始形成。但是,从初始的失衡转移到新均衡的路径是否唯一并不确定,这一过程取决于系统环境、个体的认知更新、策略学习等因素。于是,制度演化的特征可以概括为路径依赖和创新,也可以概括为间断和演化选择均衡。

       三、同质认知个体群的制度演化问题

       (一)同质认知个体群制度演化的特征

       经济社会系统中不同个体群之间的整体认知状态不尽相同。本文把整体认知分布较为一致的个体群称为同质认知个体群,把整体认知分布较为分散的个体群称为异质认知个体群。在同质认知个体群中,博弈个体间互动行为与相互预期保持一致,个体的策略选择符合纳什均衡,其行为反应也是最优的,对博弈规则持有共同认知,整体制度呈现持续均衡的状态。

       理论上,同质认知个体群的制度均衡在与外界隔绝的状态下是可持续的③,而且博弈个体所携带的认知和采取的策略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是演化稳定的。对这类个体群的制度均衡构成的挑战往往是制度作用领域之外的偶发因素或外生变量,包括但不局限于:在制度间的竞争对比中个体群的制度绩效落后于其他社群;原先封闭的系统开始与其他系统相互交换资源;技术进步改变了个体原有策略集合,等等。外部因素的冲击为制度内的个体策略调整提供了机会,制度均衡被打破,作为与制度同构的共同认知也随着均衡瓦解而不复存在。一部分个体依据经验归纳认知趋于遵循传统习俗,一部分个体则依据损益分析和效用评价原则启动认知调整,在动态演化的系统环境下进行认知创新与试错。经过一段时期的认知更新和调整,制度可能逐渐收敛于某一个习俗的驻点上。

       (二)模型分析

       在不确定的系统环境下,个体可能坚持遵循固有认知,也有可能放弃这些认知而寻求新的制度知识。随着博弈的展开,个体认知逐渐开始分化,并经历差异性复制过程。在某一个时期之后(阶段博弈结束时),个体群中的认知会呈现出什么样的分布状态?原有的制度结构是否会对间断均衡后的制度产生影响④?本文参照鲍尔斯(2006)的制度演化模型对复制者动态模型进行扩展,借以对同质认知个体群的制度演化过程进行探讨。

       1.模型假设

       假设博弈个体在原有制度均衡被打破、现有系统环境不确定条件下有两类认知策略选择,一类是维持原有认知,处于遵循惯例的认知状态;一类是搜寻新的知识,启动损益分析的理性认知。相应地,假设博弈个体具有二类认知规范m和n中的一种,m和n在个体群中出现的频数分别是x和1-x,其中0≤x≤1。从这两类个体中随机抽取个体进行配对博弈,并假定该博弈为单期对称的两人博弈。用p(m,n)表示博弈个体的支付,即当某个体采取m型认知,对手方采取n型认知,该个体所获得的预期收益。当个体群中采取m型认知的比例是x时,博弈个体各自选择m和n型认知可能获得的期望支付是

。假定博弈个体在每一时期t都面临认知调整的选择,选择的空间为(遵循传统认知,依支付水平调整认知)。设τ为衡量“遵循传统认知”在全部个体认知调整中所占的权重,0≤τ≤1,则1-τ为“依支付水平调整认知”在全部个体认知调整中所占的权重。同时,设f为处于m认知状态下博弈个体的频数。当x>m时,表示m型认知状态在个体群的认知调整过程中更为盛行。

       2.模型求解

       把某种认知状态的差异性复制趋势定义为

,参照鲍尔斯(2006)的函数设定⑤,得到:

      

      

       当个体群认知更新满足(4)式时,遵循传统认知的效应[(4)式的左边]刚好与目标驱动认知的效应[(4)式的右边]相抵。这时,个体群中两种认知状态演化的均衡

就出现了。在认知均衡点

的左边,遵循传统认知所带来的收益大于目标驱动更新认知所带来的收益,而在认知均衡点

的右边,遵循传统认知所带来的收益小于目标驱动更新认知所带来的收益。见图2。

      

       图2 同质认知个体群的制度演化均衡

       (三)均衡讨论

       在上述模型中,由于x∈[0,1],所以遵循传统认知的边际增量可以用差异性复制趋势来替代表示,即dx/dt用

-

进行表达。对(3)式进行求导,可以得到一个稳定均衡,然而需要满足条件:

      

       若携带m型认知的个体在频数x上有边际增加,即τ/(1-τ),那么即使携带n型认知的个体的收益在x上同比例增长(方程右边),也足以抵补方程左边的变化。在满足如此条件的情况下,(5b)式就能够成立。在图2中,

表示满足方程(5a)式条件下,方程(4)的解,而且这个解是个体群认知状态的一个稳定均衡分布。

       从(4)式和(5a)式可以推知,第一,(4)式表明遵循传统习俗的认知可能成为稳定均衡(即成为可持续的认知状态,维系原有制度)。准确地说,

的认知均衡是一个ESS:在携带m型认知的个体群中侵入部分n型认知个体,若n型认知个体的支付水平高于m型认知的个体,那么,只要该支付水平高出的部分小于,τ(x-f)/(1-τ),那么在此认知复制动态中,m型认知就是ESS。这一结论不如习俗层面上的ESS要求严格。习俗上的ESS要求突变或创新的认知状态所带来的收益要小于传统制度下的认知状态的收益,才能构成演化均衡。因此,从认知收益的角度看,即便遵循传统习俗的收益略小于认知创新的收益,遵循传统习俗的认知仍然可能在个体群中延续下去。第二,如果遵循传统认知的个体频数继续变化,突破

的界限,那么新的频数分布将成为不稳定的均衡,并因此导致个体群在x=0或x=1处发生认知收敛(即x=0和x=1成为认知演化的吸引盆),而新的频数分布x将成为这两处均衡吸引盆之间的边界。若没有遵循传统认知这样一种制度选择的话,那么仅要求(5b)式的右边为正,是一个很弱的约束条件。因此,遵循传统的认知状态刻画了同质认知个体群在开放条件下制度演化的一个特征,即以传统认知为特征的习俗惯例能够持续存在,路径依赖是封闭社会突然开放之后制度演化的重要特征。

       四、异质认知个体群的制度演化问题

       (一)异质认知个体群制度演化的特征

       若个体群内整体认知分布较为分散,我们界定此个体群是异质认知的。现实当中的移民社区、多民族和多种族聚居区、网络式组织都具有类似特征。异质认知个体群的制度演化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异质性认知个体往往并不具有某些重要的共性,其对制度的偏好、对博弈规则的认知、个体学习曲线都不尽相同⑥,难以在个体群形成之初就形成关于博弈如何进行的共同认知和预期。第二,异质认知个体群其内生性制度演化的起点并不存在原有制度传统的影响,可以认为,在制度发育之前该群体处于制度真空状态,带有局部认知的个体在互动中进行策略学习与认知更新。第三,异质认知个体群的组成是流动的,其结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开放或半开放的,制度实际上处在不间断的演化与变迁之中,这意味着,制度均衡不仅要受域内个体认知调整和扰动的影响,还要受到域外认知冲击的干扰(斯密德,2004)。另外,出于对现有博弈格局的不满,异质性认知个体也常常有意识而非偶然地做出非最优反应行为,从而偏离均衡路径导致制度变迁。实际上,系统环境影响认知在个体群中的分布,同时经济社会个体的认知及偏好也影响着制度演化的过程。一个恰当的模型必须将个体群层次的制度和个体层次的认知作为整体动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来加以考虑。

       (二)模型分析

       异质认知个体群制度演化过程的关键是决策场景和个体认知空间的设定。在模型分析上,我们需要将决策场景和认知空间用具体的博弈结构来表示,即设定博弈个体的组成、个体支付的假设,以及个体的策略选择等要素。随着博弈的展开,异质认知个体进行认知学习和策略选择,确定认知策略后进入复制动态过程。在阶段博弈结束时,个体群中的认知会呈现出什么样的分布状态?各种分布的收敛条件是什么?为回答这些问题,本文拟借助一个公共品捐赠博弈(commons contribution game)(Brown,Kingsley,Peterson and Flores,2008),对异质认知个体群的制度演化动态进行探讨。

       1.模型假设

       公共品捐赠博弈的决策场景假设,在具有公共品需求的社区内,由对公共品具有不同偏好及不同支付能力的异质性个体就联合提供共同所需的公共物品进行合作⑦。每一个体由于偏好和支付能力不同,对公共品捐赠具有不同认知,而他们之间的策略选择也将因认知差异而导致公共品捐赠出现多种治理模式(制度)。

       (1)简便起见,将社区全体成员简化为对社区公共品偏好较强和偏好较弱的两个种群(称为甲种群和乙种群),从这两个种群中分别随机抽取成员配对进行博弈。

       (2)在异质性认知个体群内部,有些个体持有“自发供给”认知,有些个体持有“搭便车”认知。个体持有“自发供给”还是“搭便车”认知不是事先确定的,而是随着博弈个体的认知学习和策略调整改变的。

       (3)2×2非对称博弈的支付矩阵如图3所示。

      

       图3 非对称公共品捐赠博弈的支付矩阵

      

       (4)供给博弈的支付结构满足囚徒困境的要求,即长期处于互动场景的个体有必要维持公共品的供给,一旦出现搭便车情况,个体间的博弈就陷入囚徒困境。

       2.复制者动态方程及其ESS

      

      

       该系统的动态演化相位图如图4所示。

      

       图4 系统动态演化相位图

       (三)均衡讨论

       图4描绘了社区公共品捐赠博弈的动态演化过程。区域D=[0,1]×[0,1]被点连成的折线分成M和N两部分。初始认知状态(x,y)∈M时,系统将收敛到(0,0)点,即两类异质认知个体群均持有“搭便车”认知;初始认知状态(x,y)∈N时,系统将收敛到(1,1)点,亦即两类异质认知个体群均持有“自发供给”认知。所以称N为个体群的“供给”认知区域,M为个体群的“搭便车”认知区域。由于初始认知状态分布的差异,社区公共品捐赠博弈的演化结果会截然不同。通过对系统参数的调整,可以使社区公共品捐赠博弈演化朝着自发合作供给的模式发展,进而形成有效的社区公共品捐赠制度。

       参数调整分析如下:假设社区公共品捐赠博弈的初始认知状态(x,y)随机、均匀地分布在平面D=[0,1]×[0,1]上。通过调整参数使“供给”的认知区域N面积变大,使“搭便车”认知区域M面积变小,从而可以增大系统形成公共品捐赠制度的概率。

       (1)合作供给的收益

。当社区中两类异质认知个体群均持有“供给”认知所得的收益增加时,随着O点的移动,合作供给区域N面积变大,公共品捐赠制度形成的可能性增加。例如,对社区公共品偏好程度较高的群体合作供给的收益增加时,O点将向区域D的左方移动,供给区域N面积变大,该群体在合作供给中将获得更高回报,系统演化到(1,1)点的概率增加,公共品捐赠制度更有可能形成。

       (2)合作供给的成本

。当社区中两类异质认知个体群合作供给的成本降低时,随着O点的移动,合作供给区域N面积变大,公共品捐赠制度形成的可能性增加。例如,对社区公共品偏好程度较高的群体合作供给的成本降低时,O点将向区域D的下方移动,供给区域N面积变大,该群体在合作供给中将获得更高回报,系统演化到(1,1)点的概率增加,公共品捐赠制度更有可能形成。

       借助公共品捐赠博弈的演化分析,我们得到关于异质认知个体群内生性制度发育、演化的一些启示如下:

       (1)异质认知个体群内生制度的发育及演化结果与个体群初始的认知分布状态有关。初始认知分布是系统演化的出发点,个体群内某种认知所占比例较高,则持有其他认知的个体将倾向放弃私人信息,寻求适应分布频数较高的认知,导致制度演化结果呈现出与初始认知分布中占优势的认知状态相符合或相接近的特征。这一结论间接证明了制度变迁中路径依赖现象的合理性和必然性⑧。

       (2)对个体互动的支付结构做出相应调整,能够诱导制度演化的方向,使制度朝着有利于个体群生存、发展的方向演进。制度的支付结构能够诱导个体进行认知学习和策略更新,支付结构改善对个体认知更新的激励作用更加明显。这一结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政策意义⑨,即因势利导是促成良善制度发育的重要手段。

       (3)个体群认知的初始分布状态十分重要,实际上,在不存在其他外部变量介入(政府政策干预、环境剧变、人口大规模迁移等)的情况下,自发扩展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体群的初始认知分布决定的。这一结论给我们很大启发:对社会成员的教育应该在经济社会系统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这一结论也与金迪斯、史密斯和鲍尔斯(Gintis,Smith and Bowles,2002)关于“人类需要社会劝说”的“社会学基本定律”⑩相符。

       五、结论

       制度是个体间共同认知的自我维系系统,个体认知的更新与调整是引起制度演化的重要诱因,制度演化可视为个体群内认知分布状态的调整。本文基于个体认知调整阐述制度变迁机制,并根据现实制度变迁背景,分别讨论了同质认知个体群与异质认知个体群的制度演化问题。分析及模型推导的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当现行制度不能满足博弈个体的支付预期时,制度危机产生,个体将会修正关于原有制度的信念和认知,开始搜寻和试验策略集之外的新策略。正是外部冲击和内部认知调整的结合引发个体重塑对于现存制度的主观认知模型。

       第二,个体更新后的认知和策略在“演化选择压力”的作用下接受考验,某些策略性认知将在演化过程中逐渐上升至主导地位,并成为个体群内的共同认知,形成新的制度均衡。这一演化过程取决于系统环境、个体的认知更新、策略学习等因素。

       第三,在传统习俗或惯例较为强大的社群,其制度的变迁可以模型化为同质认知个体群的制度演化问题。模型推导的结论认为,从认知收益的角度看,即便遵循传统习俗的收益略小于认知创新的收益,遵循传统习俗的认知仍然可能在个体群中延续下去。但如果遵循传统认知的个体频数继续变化,那么新的频数分布将成为不稳定的均衡,并因此导致个体群在认知创新或遵循传统处发生认知收敛。

       第四,在成员不固定或流动性较强的社群,其制度变迁可以模型化为异质认知个体群的演化问题。异质认知个体群内生制度的发育及演化结果与个体群初始的认知分布状态有关;对个体互动的支付结构做出相应调整,能够诱导制度演化的方向;个体群认知的初始分布状态十分重要,在一定条件下对经济社会系统演化的路径选择起决定性作用。

       注释:

       ①符合常识的判断认为,一般来说,认知同质性较强的个体群,其制度变迁路径较多地体现出路径依赖的特征,而认知异质性较强的个体群,其制度演化路径较多地体现出不确定性、创新和变异。

       ②即达到制度均衡时两类认知状态分布的比例。

       ③在同质认知个体群的制度均衡条件中,除了认知同质这一因素外,还须有其他支撑性的因素存在方能维持制度的均衡状态,并且这些因素之间还可能发生相互影响。比如,认知同质须在不受外界强力侵入的条件下才能够得以保持,个体支付函数的外生变量发生变化也能够对认知同质造成冲击。

       ④即同质认知个体群的制度演化是否会发生路径依赖效应。

       ⑤在构造差异性复制趋势的函数时,参照鲍尔斯的处理,在函数等号右边均乘上1/2。由于制度演化只依赖两种认知状态所占权重的比例,这个1/2是为了处理方便而任意给定的,在接下来的分析中可以加以简化。

       ⑥例如,在对制度的偏好上,有的个体偏好追求效率的制度,而有的个体偏好倾向公平的制度;对博弈规则的认知上,有的个体认为规则是可置信的,而有的则认为规则并不在子博弈精炼均衡路径上;个体学习曲线的差异表现在:有的个体偏向强化学习,有的个体偏向信念学习,而有的个体则兼有这两类学习模式。

       ⑦理论上,公共品捐赠博弈也可以发生在同质认知个体群的决策场景下,比如说社群内所有个体均对公共品持有相同偏好并具备相同的支付能力。由于这种决策场景下博弈的支付结构是对称的,故依个体采取供给策略的比例大小差异,最终博弈也能收敛于不同的认知均衡和制度模式:(供给,供给)、(搭便车,搭便车)。但是在现实场景下,不同个体对公共品的评价必定千差万别,因此,同质认知个体群几乎不会存在。故本节的模型采用异质认知个体群的假设,并在此基础上设定非对称的博弈支付结构,就异质认知个体之间的公共品捐赠行动进行演化博弈分析。

       ⑧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原有制度下占据优势的组织特征将不同程度地在新的制度模式中继续保留,发挥影响。而原有制度中的主导认知是占优势的组织特征之一,必将在新的制度模式中显现出来。这一判断已经在转型国家的制度变迁实践中得到证实(诺斯和张五常,2003)。

       ⑨例如现阶段强调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在政策设计上给予诸如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举措以减免税收、转移支付、部门补贴等优惠待遇,以促进这些“又好又快”模式的成长。

       ⑩金迪斯、史密斯和鲍尔斯在2002年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了所谓“社会学基本定理”,指的是在一个完全不存在社会劝说(教育)的社会中,利他主义的行为方式最终将被自利行为完全淘汰,因此,为了社会能够延续,必须有说教机构。

标签:;  ;  ;  ;  ;  

基于个体群体认知调整的制度演进机制研究_认知发展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