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培养学生论文,语文教学论文,思维能力论文,形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语文课本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基本教材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培养人才、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在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教育部最近强调学校考试命题要把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也正是这一理论的落实。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应是教学的主攻方向。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应是全面的,既要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本文仅就语文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谈谈我们的体会和做法。
外界真实事物的具体形象经过多次知觉在大脑中会留下表象,当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头脑中也会出现关于事物的表象,所谓形象思维就是对人们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更新、更美形象的过程。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编选了许多文质兼美、文情并茂、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佳作,课文的作者在文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生动优美的形象。这些形象是我们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基本内容,这些形象包括自然界的优美景色,社会人生的崇高形象,艺术家高超技艺创造的形象。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描写自然界优美景色的课文非常多,讲解这些文章,通过联想和想象,就可以领略祖国锦乡山河的壮美雄姿和春雨秋月的优美景色。如:“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下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看,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朱自清《春》)
这是一幅优美的迷蒙春雨图,作者抓住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从静景写到动景,从物写到人,由近写到远,那一派温馨的景象,那一种和平安静的气氛,那一片细雨绵绵的春光,被作者描绘得出神入化了。
又如:“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白花,好象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儿白,一道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象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落日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放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老舍《济南的冬天》)
作者描绘济南雪后的山景,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依空间顺序,把各个细部雪的光、色、态一一展现出来。有层次,有个性,突出了济南冬天的秀美景色和娇美情态,这是一幅美美丽的雪后山景图。此外,我们还可以在课文中带领学生泰山揽胜(李健吾《雨中登泰山》),黄山观奇(徐宏祖《游黄山记》),三峡探幽(刘白羽《长江三峡》),海滨观涛(峻青《海滨仲夏夜》)。
社会人生的崇高形象表现了社会生活的核心,人的美德和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中学语言教材中这类文章最多,大大超过了描写自然优美景色的文章,有表现革命先烈坚持革命理想,坚贞不屈,英勇机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挺进报》;有语言平实,字里行间渗着文子真挚情感的《背影》;有赞扬正直热情,冶学严谨,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有歌颂强烈爱国主义情感,塑造中国人民志愿军群体英雄形象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有以小见大,表现红军以革命为第一生命,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怕牺牲,闪烁着共产主义的灿烂光辉的《七根火柴》;有刻画深入群众、组织群众、关心群众疾苦,有高度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感的优秀农村干部典型形象的《老杨同志》等等。
中学语文课本还有表现技艺高超的艺术家创造的优美形象,这些优美形象有建筑的、技艺的,工艺的,绘画的等。如《北京的立交桥》赞美了北京立交桥似雨后春笋般的飞速发展及其千姿百态的风采;《苏州园林》是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将大自然的的景物,根据他们自己的艺术趣味和美好理想,创造出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的杰出艺术品;《核舟记》写的是工艺微雕的高超技艺,艺术家在仅有两粒黄米那么大的核上,可以雕刻成画船:“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入,为箸蓬、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技术之高超,雕刻之精微,使人惊叹,反映了我国古代微雕艺术的成就;《口技》则描绘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艺和“宾客”的表现的神态和动作。
总之,中学课本中的许多文章都是语言艺术珍品,是对学生进行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好教材。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充分利用这些优美形象,加强学生的感知,使学生在大脑中贮存丰富的形象,为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创造条件。
二 钻研课文时要紧紧抓住艺术形象
在讲一篇优秀课文时先要弄清课文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还要弄清这个形象是怎样塑造的,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因为任何优美、崇高的人物形象往往是通过与之相适应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所以,教师备课时,要从课文的实际出发,抓住课文的特征,捕捉住课文描绘的艺术形象及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这是进行教学的前提。
如:王愿坚的《七根火柴》是一篇思想与形式、哲理与诗情相统一的久负盛名的短篇小说。小说中塑造了身带火柴却不用火柴,为了大部队的安全,宁愿牺牲自己,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灵魂中闪耀着共产主义精神灿烂光辉的无名战士的高大形象,这便是本文要着力讲清的艺术形象。
那么,表达这一艺术形象的艺术形式又是什么呢?就本文来说方法有许多堪称楷模之处,象紧扣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用自然环境描写来衬托无名战士的高贵品质,结构上由隐而明,逐渐翻出全新的境界。但最重要的则是通过人物的肖像、动作和断断续续的语言来反映人物内心世界,来塑造高大的形象,用陪衬烘托人物内心的深切感动和强烈震动来加强无名战士的感人力量,这才是本书塑造艺术形象的艺术表现形式的重点。
又如:杜鹏程的《夜走灵官峡》,是作者“认真地把它当作一篇重要的作品”来写的一篇小说。它没有正面写筑路工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轰轰烈烈的沸腾场面,而是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艺术视角来表现的。作品中的“我”,“夜走”山高路险的灵官峡,偶遇一个筑路工人的孩子,从孩子身上反射出的工人们的“胸怀、品德和无私的情操”深深地打动了作者,所以,作者通过对“含辛茹苦地奋斗者”的孩子的形象的细微描写,从侧面反映了宝成铁路工地的沸腾生活。表现了工人阶级不畏艰险,战胜困难,坚守岗位,一心为公的精神,因此讲授本文时就要抓住天真、活泼而懂事的筑路工人的孩子的形象来进行重点分析。而塑造孩子形象的艺术方式则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记叙方法。正面描是把自己的见闻和感受直接展开给读者,侧面描写则是借作品中的人物来渲染烘托,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鲜明、突出。教学中把以上两点有机结合起来,自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再如:《筑路》是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的一个片断,节选的这个片断可以独立成章,主要描写修筑轻便铁路的斗争,重点塑造了保尔和他的战友为保卫新生政权,在极端艰苦环境和种种困难的考验所中,表现出的坚定革命信念、顽强斗争精神和忘我劳动的英雄形象,这便是本文的教学重点。那么,塑造这一英雄形象的艺术形式又是什么呢?应是抓住景物和气候变化的特征,通过环境描写,烘托气氛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高大形象,因为极端恶劣的劳动环境可以有力地烘托出筑路者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备课中吃透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塑造该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就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了。
三 课堂讲授时要紧紧扣住艺术形象
在钻研课文的基础上,明确了具体课文的人物形象及与之相统一的艺术形式,仅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紧紧扣住艺术形象去讲读课文,使同学在具体课文的剖析讲解中,既受到艺术形象的熏陶,又学到与之相适应的语文知识。因此,在讲授课文时,要紧扣艺术形象的精神面貌,把表达形式,字、词、句、章贯穿起来,启发同学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逐步理解课文的艺术形象和表达形式,现以《七根火柴》为例来谈谈这个问题。
王愿坚在谈《七根火柴》的创作时说:“在许多革命前辈的斗争中,有的片断可以完整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可是在有的片断里人物的精神美只是一闪即过。这一闪虽然短,但却光辉得耀眼,令人心惊目眩,蕴蓄着无限的激情并能产生使人深思的思想力量。所以,他认为短篇小说创作必须捕捉住这表现人物精神美的“光华”,或者“把从生活中感受到的这种美集中到比较短暂但极具表现力的环境里”。而《七根火柴》正是作者捕捉住无名战士性格发出耀眼闪光的一刹那而塑造出的光辉形象,所以,讲解此文要先从重点段切入,着重分析无名战士的高大形象,同时,讲清作者塑造无名战士的艺术手法。
在潮湿、阴雨茫茫的无际草地上,在长征中掉了队的,被饥饿、寒冷煎熬的普通一兵卢进勇突然发现了“粘在裤袋里的一小摄稀糊了的青稞面粉”,正要把它送到嘴边时,突然听到了一声“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叫声,他走过去看到那个打招呼的人”倚着树杈半躺在那里,身底下一汪浑浊的污水,看来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了。他的脸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糊贴在前额上,雨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地流着。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努力地闭着,只有腭下的喉结在一上一下地抖动,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地发出低低的声音”。这个肖像描写表现出了无名战士身体的衰竭和生命垂危的情况,他没有躺进密密的树丛,而是倚在水沟边的小树上,可见他是怀着十分焦急的心情在等待战友,“身子底下一汪浑浊的污水”说明他忍受着极大的痛苦,与死神博斗了很长时间。接着便浓彩重笔地写了无名战士吃力的动作和断断续续的语言。
卢进勇凭自己的直觉,觉得这位无名战士是“饿坏了”,有一杯水、一点食物或许能活下去,当卢进勇把仅有的一点青稞面团送到他嘴边时,无名战士“吃力地举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当卢进勇要扶起他走时,“他闭着眼睛摇了摇头”。可见,他早已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他叫住卢进勇决不是为个人,而是在他的生命的最后时刻有心事未了,有他没做完的事要交待给部队同志。正在卢进勇疑惑的时候,无名战士“看来是积攒着全身的力量,好大一会,他猛然眼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卢进勇在他左腋窝里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纸包里原来是一个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七根‘象一簇火焰在跳’的干燥的火柴。在这一瞬间,卢时勇眼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发出一种喜悦的光”,他“双手捧起来火柴的党证,小心地放到卢进勇手里”,“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把它带给……,”文章至此便把无名战士的那种宁愿为革命事业而保护火种,也不愿苟全生命而耗用火柴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瞬间的生命放射出灿烂耀眼的光彩。
这里把无名战士的动作和断断续续的语言写得细腻、真切又感人,一举一动,一言半语,既体现出无名战士生命垂然的特点,又表现出无名战士顽强的革命精神和强烈的革命责任感。这个光辉灿烂的高大形象树立起来,学生既受到了革命集体主义精神的熏陶,也启发起学生的形象思维。
重点段讲完了,再回讲第一段,第一段关于自然环境的描写主要是为了烘托人物形象,开头叙述草地上忽睛忽雨,雨中夹杂着冰雹,暴雨过后,荒草躺在烂泥里,“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长征战士都浑身湿透,这些描写不仅展示了人物活动的背景——长征路上艰苦性,也暗示出“七根火柴”在此情此景之下的重大意义,烘托出火种对革命事业的作用。
文章的结尾写“在无边的暗夜时,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风雨后,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起了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磁——磁”地响着……”这时写红军战士生起篝火后的欢乐情绪,说明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给部队带来了温暖和力量,从而热情歌颂了无名战士的高贵品质,突出了无名战士的高大形象。在讲授表现自然界的优美景色或艺术家高超技艺创造的形象的课文,也要如此。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除了要准确捕捉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外,还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注意分析优秀课文千度万化的夸张、映衬、反复、重迭、象征等文学表现方法,还要加强绘声绘色的朗读训练和传神之笔的锤字炼句训练。久而久之,学生既领会了艺术形象的感染力,也训练和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