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在体检人群静脉采血中的应用效果论文_徐敏

黑龙江省大庆油田乘风医院,163411

摘要 目的:探究心理护理在体检人群静脉采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7年5月我院检验科进行静脉釆血的体检人员11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人员在采血过程中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人员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对比两组人员的焦虑评分和晕针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焦虑评分平均为(2.7±0.9)分,对照组焦虑评分平均(5.3±1.5)分,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人员晕针发生率3.51%,对照组人员晕针发生率17.54%,两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体检人群静脉采血中增加心理护理,能够显著改善人员焦虑情绪,降低人员晕针发生率,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静脉采血;心理护理;焦虑情绪;晕针;

静脉采血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体检项目,部分检验人员很容易出现焦虑紧张的情绪甚至晕针的情况,影响医护人员的顺利进行静脉釆血。为了保障静脉采血的顺利进行,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非常有必要对检验人员给予适当的心理护理,来帮助体检人员保持心态平和,缓解人员的紧张情绪[1]。在本次研究中,主要对心理护理在体检人群静脉采血过程中的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4月~2017年5月我院检验科进行静脉釆血的体检人员114例,所选人员之中排除已经患有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的患者。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人员57名,其中男31名,女26名,年龄19~72岁,平均年龄(56.3±2.4)岁;对照组人员57名,其中男29名,女28名,年龄20~74岁,平均年龄(57.1±2.3)岁。两组体检人员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体检人员采用常规护理进行静脉采血,医护人员引导体检人员采取正确的采血姿势,正确裸露采血部位皮肤,进行局部消毒,使用一次性静脉采血针进行采血,完成后指导体检人员正确按压采血部位穿刺血管的近心端。观察组体检人员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增加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环境护理:采血室要保持干净整洁的工作环境,定期进行消毒,使体检人员能够安心接受采血,不必担心创口感染,干净整洁的工作环境也能帮助医护人员和体检人员保持良好心情,缓解体检人员的紧张情绪。②积极沟通:在体检人员进行静脉采血之前,医护人员要积极同体检人员进行沟通,充分了解人员当前的心理状态及对静脉采血的认知程度。在交流过程中一旦发现体检人员出现了内心焦虑紧张的情绪,应当立即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体检人员正确认识静脉采血的方法和目的,缓解人员紧张情绪,在疏导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保持亲切和蔼的态度,语气自然亲切,尽可能的消除同体检者的距离感[2]。③事项告知:采血前护理人员要向体检人员详细介绍在采血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事项,执导并协助检验者正确裸露皮肤。采血过程中需要紧握拳头,完成之后松开并用消毒棉签轻轻按压血管穿刺处[3]。④疼痛护理:作为一种侵入性操作,在采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给人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痛苦。因为担心疼痛,体检人员很容易出现焦虑紧张的情绪。在强化医护人员业务能力的同时还可以采用相应的方式来转移体检人员的注意力,帮助体检人员放松心情,避免注意力过度集中在采血之上,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⑤采血后护理:采血完成之后,护理人员引导患者用中度力度按压穿刺处,并保持5分钟左右,在穿刺处完全止血之后方可放开,同时注意观察体检人员的精神状态,在确定人员情绪稳定后方可离开。

1.3观察指标

①对两组体检人员采血前的焦虑情况进行对比,采用数字评分法对两组体检人员采血前的焦虑情绪进行评定,以0~10分的评分范围来表示,得分越高就表示体检人员的焦虑情绪就越发严重。②对两组体检人员晕针情况进行对比,重度晕针:体检人员出现口唇发绀、心悸、面色发白、头晕目眩、四肢冰冷抽搐;中度晕针:体检人员出现心悸、面色发白、头晕目眩、四肢冰冷;轻度晕针:体检人员出现头晕目眩、心悸无力的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将数据结果录入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以X2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形式表示,以t检验计量资料,以X±S形式表示,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体检人员静脉采血前焦虑评分对比

采血前观察组人员焦虑评分平均为为(2.7±0.9)分,对照组焦虑评分平均(5.3±1.5)分,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体检人员晕针情况对比

观察组人员的晕针发生率为3.51%,对照组人员晕针发生率为17.54%,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在人员体检的各类项目中,静脉采血是一项非常常见的基础项目。作为一种侵入性的操作,静脉采血必然会给检验者带来一定的痛苦,非常容易引发检验者焦虑紧张的情绪。医院的特殊环境加上检验者对自身健康情况的担忧,在高度紧张的情绪下,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情绪焦虑和晕针症状。在这种情况之下,常规的护理方法就无法满足检验人员的需求。在本次研究中,对静脉采血人群进行了心理护理干预,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采用心理干预的观察组人员焦虑评分平均为(2.7±0.9)分,晕针发生率为3.5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3±1.5)分和17.54%,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在体检人群静脉采血中增加心理护理,能够显著改善人员焦虑情绪,降低人员晕针发生率,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景雪.心理护理在体检人群静脉采血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31):4426-4427.

[2]赵金辉.门诊静脉采血患者晕针的原因及心理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78):283,290.

[3]董超.心理护理对于减轻门诊静脉采血患者疼痛反应的作用[J].医药卫生:文摘版,2016,2(10):00132-00132.

论文作者:徐敏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4月上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3

标签:;  ;  ;  ;  ;  ;  ;  ;  

心理护理在体检人群静脉采血中的应用效果论文_徐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