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德和关键能力。这是学生面对未来世界发展和自身发展的挑战。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公民的数学素养,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进一步落实学科育人的实际需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学校的教学中去?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我的尝试与探索。
一、联系现实生活,发展学生数学意识。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大多具有真实的现实背景。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和常识,又是他们理解数学的认知基础。因此沟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除了教师创设现实情境,介绍实际应用之外,也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去实现“沟通”,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的融合,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形成。
例如,教学《升和毫升》一课前,我让学生收集生活中哪些液体的容量单位是用升做单位,哪些是用毫升做单位,哪些商品质量是用克和千克做单位?并做好记录。课堂上组织交流:通过你的观察记录单,你对升和毫升有什么认识?它和以前学习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调查,感觉到升和毫升是计量油、液体等的容量,而且升是用来计量比较大的容量的单位,毫升是来计量比较小的容量单位,在课堂交流中进一步丰富认识。课后让每个学生调查家里哪些物品的容量是用升做单位,记录并观察说说自己对升的认识。通过课前课后的调查,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感受升在日常生活的应用,建立一定的数量观念,体会这些容量单位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敏,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只有帮助学生创设这种贴近生活而有效的实践活动,使他们经历有关情境、实例,去感受、去体验,从而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构建数感。
二、建立丰富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在他们的经验活动中逐步建立起来的。通过操作活动,实物观察,生活经验的再现,想象等活动让学生感知和体验,初步体验数与形的联系,建立丰富表象,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例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一课时,我利用3个磁铁让学生摆三角形,学生摆出三角形后,让大家在头脑中想象出这个三角形的样子,并用手比划比划。使学生认识到三个点的的位置关系会制约一个三角形的形状与大小。再让学生思考: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摆法呢?得出结论:有无数种不同的摆法。相机提问:“那给你任意3个点都能连成三角形,对吗?”学生受思维定势影响,都认为能。这时,我并不急于否定答案,而是在静静地等待。学生的头脑飞速转动起来,通过观察、想象与思考,很快他们就得出结论:不在同一直线上的3个点才能连成三角形。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使学生在直观想象中,丰富对三角形的认识,特别是学生摆出很多种三角形后,因思维定势影响,他们误以为任意3个点都能连成三角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当我停下脚步等待时,学生们开始质疑、思考,并因此而引发思维的碰撞,这一过程使学生在思辨和想象中发展了空间观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虚与实的结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应用数学知识,解释现实现象
教师要避免学生形成“数学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定势,应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利用数学知识“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感受学习数学的真正价值,帮助学生养成自觉地用数学思想、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解释现象、分析问题的习惯,让其拥有一双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
例如,在学习《认识垂线》这一课,上课伊始我播放了学生立定跳远的视频,提出问题:你知道如何测量这个同学立定跳远的成绩吗?学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法,我出示了这个图问:如果用这个点来表示这个同学的位置,这条直线表示起跳线,你们刚才认为哪条才是他的跳远成绩距离?同学们都认为是那条垂直线段,此时我再次抛出问题:你们都认为是中间这条线段,为什么呢?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一下这条线段和其他相比有什么特点?从生活现象中提炼数学问题,让学生关注数学本质,想办法用学习的知识来解释数学现象。用问题驱动引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学习过程中让数学知识与生活现象碰撞,在探究中发现数学现象,并学会用数学语言解释生活现象,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从而促进数学素养的提升。
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后,我设计了生活情境:“周末,我们一家人去西餐厅,我点了一份10寸(直径大约25厘米)的牛肉披萨,过了一会儿,服务员端来2份6寸(直径大约15厘米)的牛肉披萨,说已经没有10寸的了,给你们换2个6寸的,可以吗?” 如果是你,你同意吗?很多学生第一感觉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渐渐地有学生开始用数学思想进行思考。他们提出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要算出10寸披萨的面积和2个6寸披萨的面积和,将二者进行比较就可以了。接着学生们通过计算得出2个6寸披萨的面积和比1个10寸披萨的面积小,答案显而易见。如果单一地计算圆的面积,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通过创设学生喜欢而又熟悉的情境,使学生被这一情境深深吸引,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了积极思考,这样不但巩固了学生对圆的面积计算的掌握,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要活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取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教育现代化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数学,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把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总之,数学核心素养作为现代人们适应社会、迎接挑战的必备素养,不是教出来的,而是“浸”出来的、“润”出来的,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悟和锻炼出的综合素质。核心素养在老师的教育里自觉生长,学生的心田里才能播下核心素养的种子。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渠道,只有深化了教学,才能承载新课程的企盼,才能将新课程真真切切地落实到教育教学中。落实这项工作,需要我们的倾心、热心、尽心和责任心,我们应该从小学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们的日常教学做起!
论文作者:陈雪丹
论文发表刊物:《学习与科普》2019年3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2/26
标签:数学论文; 学生论文; 角形论文; 素养论文; 单位论文; 数学知识论文; 情境论文; 《学习与科普》2019年3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