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新闻通讯写作教学的创新思考论文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通讯写作教学的创新思考论文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通讯写作教学的创新思考

成雅馨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

摘 要: 新媒体时代的悄然来临,引发了新闻领域翻天覆地的变革,对新闻生产、新闻传播提出了新要求,客观上驱动新闻写作教学改革创新。本文以新闻通讯写作教学为研究视角,针对新媒体语境下新闻通讯写作教学的创新提出建议,期待为进一步提高新闻写作教学水平贡献力量。

关键词: 新媒体;新闻通讯写作;教学方法

通讯、消息、评论是新闻体裁类属中的“三驾马车”,将其延伸到新闻学专业教学实践,一般将新闻通讯写作单独摘出,进行专门的训练和学习,以此来强调通讯写作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性。通讯写作是新闻人才必备的基本技能,写作能力的高低也可用来衡量人才培养的质量,应在理论与实践双重维度予以重视。然而,现阶段无论是教师对课堂节奏的把控情况、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参与情况,还是实践操作方法与作品质量,都没有达到新时代、新媒体对新闻通讯的期望值。由此,加快新闻通讯写作教学的创新步伐势在必行。

1 廓清新闻通讯范畴

新闻通讯是我国新闻体系中一种特有的新闻播报方式,具备真实、生动、立体等优点,极大促进了我国新闻报道方式的多样化发展。通过新闻工作实践总结,新闻通讯被证实是一种适应性强、生命力旺盛的优秀新闻体裁。新闻通讯写作教学中,首先需要明确其内涵与外延。程天敏教授指出,通讯与消息相比,具有翔实生动的特点,其可以将客观事物或者人物报道得更为具体[1]。丁柏铨在《新闻采访与写作》中也曾对新闻通讯做出明确释义,与同题材的消息对比来讲,通讯是一种延展性更强的新闻报道[2]。通讯文本的延展性指的是文本内容、时间、空间以及背景四项维度的延伸,依照历史发展时间轴进行分析显示,通讯这一诞生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原生态新闻体裁,其以黄远生通讯为开端,到现在已经拥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通讯历经社会变革,受到受众心理和媒体行业发展的影响,在通讯文体上已经发生许多微妙的变化。黄远生通讯取代王韬的旅行通讯,到范长江的游记通讯,讲述的是随国家命运在颠沛流离中不断成长起来的新闻通讯,通讯文体中体现着新闻人对于国家、民族概念的深刻理解和对社会形势的哀思。20世纪80年代,穆青等人提倡典型报道,用于英雄主义的弘扬与赞颂。改革开放之后,深度新闻报道随时代需求而来,它打破了之前典型报道的局限性,摒弃英雄主义情怀,提出事物并不只具有两面性的观点。这是时代的产物,是对改革开放社会嘈杂与百花齐放态势的最好回应。商品经济时代大潮风起云涌,新闻报道中特稿成为纷繁交错大众文化中的闪耀明星。再看今朝,非虚构写作强势“入驻”新闻领域,方兴未艾、激流勇进,已然成为新媒体语境下新闻通讯的生动变体。新闻专业写作指导教师惟有廓清新闻通讯范畴,明晰新闻通讯内涵与外延,才能与时俱进地制定教学目标、指导方案,培养出的新闻人才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2 明确教学切入点

新闻通讯文体的变化带动了新闻写作趋势和笔触时代性特点的产生。在教育工作中,这一变化首先需要被教师群体正确理解和把握,结合新闻通讯的时代特点,对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重新设计。也就是说,以动态化的新闻通讯写作教学来应对通讯文体的时代性变迁。学生对于新闻通讯的认知是否深刻,其决定因素在于教学内容的精度而不是广度,若将通讯文体的变动全部纳入教学内容中,只会造成内容冗杂,带来更多干扰项。基于此,教育者只有弱化通讯属性、择取最优教育方案,才能实现高效课堂。

2.1 写作选材:紧抓热点问题

新闻通讯领域的发展与时代变迁同步进行,其发展节点都带有明显的时代气息。观察通讯选材,甚至可大致推测出文本来自哪个时期,选材所抓住的正是当时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态与社会纷扰。媒体融合时代,多种思想、观念相互融合、交叉,给新闻通讯带来了更有利的发展条件。在教学工作中,必须引导学生将选材重点放在社会热点问题上,用文字去触发受众或喜悦、或痛苦、或热烈、或悲愤的情感点,以专业、客观的态度去观察社会、记录事实、评价热点。

实际换相线电压超前同步电压。与b所示的情况类同,阀1处产生触发指令时已经到达过零点,实际换相线电压为正,阀1立刻导通,ca开始换相。同理,阀4处产生触发指令时,为负,阴极电压小于阳极电压,立即导通,与上半桥一致。因此,当σca<0时,实际触发角αca=α-σca;

2.2 写作文体:把握受众需求

如今的新闻通讯写作教学时效性不足。除内容枯燥、较滞后外,学生自身的写作兴趣至关重要。新闻专业的学生通常在写作方面具备比常人优异的文笔和文学创作才能,如果能做到对症下药,明确学生兴趣点,并将其优势应用到通讯写作中,那么学生的通讯写作能力必然得到提升。所以,教师一定要找准学生的写作兴趣,鼓励与引导学生解放思维、自由发挥,使通讯写作题材多样、立意多元、手法灵活,最终提升新闻写作综合能力。

2.3 写作方法:明确学生兴趣点

新媒体背景下,信息传播区域数字化和平台化,受众有更多机会、更丰富的渠道接触媒体,获取信息资讯的主要方式也逐渐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过渡。此时,能够吸引更多受众关注的新闻就能掌握自身发展命脉,获取市场竞争主动权。新闻通讯可以借此机遇大展拳脚,客观认识自身不足,直面新媒体形式开放、便捷、互动等优势带来的挑战。如今的新闻写作虽然存在诸多争议,但人们也可以发现,当下一些“正午”栏目、网易的“人间”栏目和微信的“每日人物”等在受众群体中具有重要影响力[3]。新闻通讯具备共性,这也使我们深刻体会到新媒体语境下新闻通讯表现出的内在张力。基于此,在新闻通讯写作教学中我们可以也应该将“非虚构写作”植入其中,尤其是对此类传播平台的分析与鉴赏,引导学生从受众的需求出发,提高写作能力,同时让学生感受到通讯带来的便捷,化被动为主动,积极投身到新闻写作中。

3 丰富教学方式方法

3.1 案例教学法

新媒体背景下通讯写作面临的另一大教学难点是写作内容的确定。新闻要求真实、准确还原客观事实,只有真实的新闻内容才具有价值,同时,真实度也是判断一条新闻质量高低的核心标准。学生在物质条件极大丰富的条件中成长,受到家长和学校的高度保护,缺少新闻灵感和写作素材成为一种必然。笔者常能听到学生对于生活中缺少“大事件”的抱怨,对平常、平凡的事物和人物能否成为新闻内容的主题存在疑惑。在此背景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微缩”的世界中看新闻,将普通的事件扩大化,挖掘其后的新闻价值。将大千世界作为写作背景,身边的人和事作为素材,勾画与品味平凡生活的千姿百态。

3.2 落地写作法

对于通讯写作,仿写无疑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刚接触通讯写作的学生在理解相关理论时难度较大,导致学生无法在较短时间内有效吸收内容,且学习效率低下。此外,新闻通讯写作与文学类写作之间关系密切,面对熟悉的写作方式,学生更容易将文学写作的思维模式应用到新闻通讯写作中。同时,教师可引入教学案例,直观分析新闻通讯经典案例,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在这一教学方法的应用过程中,可提供多种问题的案例供学生分析和仿写,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通讯写作喜好,形成独特的行文风格。学生从仿写逐渐上升到深入剖析,把握通讯写作的技巧与精髓,提高对新闻通讯的理解和感悟。

D5000系统通过RTU与防误主站通讯,系统通过RTU向防误系统发送设备状态,并从RTU获取防误系统的解锁与闭锁信息,详见图5。

3.3 任务驱动法

对于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来讲,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有利于激发其挑战欲望与创新思维。将学生新闻作品的发表量或者点击率作为考核标准,是全面提升教学效率的创新方法。在通讯写作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与引导学生积极上传作品发布到网上,富有创新性地推广自己的作品,让更多人看到并给予评价,使学生受到鞭策。而教师扮演把关人与评阅人的角色,将项目作为任务驱动,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应对新媒体环境的能力。

3.4 创设共享平台

在新闻写作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共享资料库建设,将教材基本内容、专业期刊文献、经典新闻作品等内容置入其中。该资料库要实现师生共建,也就是保证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将自己收集到的优秀新闻内容进行上传,做到资源共享。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不断培养学生整合信息、评判作品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汲取优秀新闻作品的精华,提升自身写作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此平台上建立学生优秀作品展示版块,使学生在互相学习中获得能力的提升。

2013年,加州圣奥诺弗雷核电厂的2台1000 MWe压水堆机组因蒸汽发生器问题永久关闭(详见本刊2013年第8期相关报道)。

4 结语

总而言之,新闻通讯作为一种极具张力的新闻体裁,在新媒体环境下展示着独有的魅力。通讯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廓清新闻通讯范畴,明确其内涵与外延,从理念创新出发,探索教学模式的变革之路;同时,要认清新媒体时代对新闻通讯的需求,引导学生积极适应新媒体语境,培育创新型新闻人才。

参考文献:

[1]孔丽娟.新媒体环境下新闻通讯写作教学的破与立[J].青年记者,2019(23):103-104.

[2]刘雪红.新闻通讯写作中应注意的四个重要环节[J].新闻窗,2016(2):35.

[3]韦家俊,陈红.浅谈新闻通讯写作中如何增强现场感[J].安徽科技,2010(10):30-31.

作者简介: 成雅馨(1991—),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新闻、传播、语言表达、发声、广播电视、新媒体。

标签:;  ;  ;  ;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通讯写作教学的创新思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