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中国外交政策的战略重点_国家经济论文

亚洲:中国外交政策的战略重点_国家经济论文

亚洲:中国对外政策的战略重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亚洲论文,中国对外论文,重点论文,战略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正因为大国是“孤立”的,所以,它们都很重视构筑自己的地区“势力范围”。

除了亚洲,世界上还有哪个区域能够集中当前几乎所有主要大国的力量与关注?美国、俄罗斯、日本、中国、印度……连欧盟也日益通过亚欧会议这个纽带在亚洲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这里还有阿拉伯世界、朝鲜、韩国、东盟等一系列中等力量。亚洲是一个真正的国际大棋盘,是世界政治争夺的中心。

黄仁宇先生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专章探讨中国在现代世界上的地位问题:中国跟工业先进国与后进国两者皆有矛盾——前者“可找到很多借口抵挡人民共和国廉价而有技能之劳动力”,而后者“则用各种教条,指责北京之侵略性”。

笔者同意黄教授的观点,大国其实都是“孤立”的。美国的超级地位本身就意味着孤独,日本在亚洲的孤立是个事实,印度在南亚没有朋友,俄罗斯在欧亚大陆的处境也不比印度在南亚好多少。今天中国面对的长期问题是颇有市场的“中国威胁论”,美国不可能真正希望中国崛起成为世界一流强国,而周边的亚洲国家则多少都对中国存有疑惧与戒心。

不过,大国孤立是一回事,打破孤立则是另一回事。正因为大国是“孤立”的,所以,它们都很重视构筑自己的地区“势力范围”。世界上所有的大国都在经营自己所在的地区,美国在美洲、俄罗斯在欧亚大陆、日本在东亚东南亚、印度在南亚……中国面对着各大国在亚洲的折冲樽俎,以及亚洲中小国家的疑虑与不安,更需要把处理与亚洲国家的关系当作首要的外交重点。

在东西方汇合碰撞的“亚太机制”中,中国以一种新方式感受到自己的亚洲性,亚洲的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对亚洲地区整体性的认知与责任感。

中国与亚洲之间的互动是亚洲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互动在过去十多年中越来越明显:在经济领域,中国与亚洲国家之间的贸易投资关系日益扩大、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向有关危机国家提供重要援助、中国与东盟之间探讨建立自由贸易区;在安全领域,中国与东盟有关国家磋商“南海地区行为准则”、中国与有关亚洲国家合作打击非传统安全威胁、中国与俄罗斯(作为地缘战略上的亚洲国家)以及中亚国家最近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

中国已经在亚洲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亚洲的影响提高了,与此同时,作为一种地区国际结构,亚洲又正在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国家行为。

亚洲金融危机前,中国已经意识到自己是“亚太”国家,一改以往对待地区性多边事务的立场,积极参与亚太地区一系列多边机制的创立与建设。因此,中国与西方的交往,是作为亚洲的一员在与西方进行对话与合作。在东西方汇合碰撞的“亚太机制”中,中国以一种新方式感受到自己的亚洲性,中国在这里与其他的亚洲成员国分享更多的“亚洲方式”。

亚洲的金融危机,显然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对亚洲地区整体性的认知与责任感。

中国一向有意识地重视与个别亚洲国家的关系,如中日关系、中美关系(美国作为非地缘意义上的亚洲力量)、中俄关系、中印关系,以及中国与东盟的关系。

就整体处理国际关系而言,我们也已经有了一些重要的观念、原则与政策,如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睦邻友好”政策以及“中国需要一个良好的周边国际环境”的思想。

然而,面对世界与亚洲的巨大变化,上述观念、原则与政策已经不足以应付中国与亚洲的复杂关系。

亚洲地区国际体系的特点在于亚州缺少经济与安全的国际制度安排。

不同于欧美大西洋国际体系与中东非洲国际体系,亚洲作为一个独特的地区国际体系,有着自己特有的逻辑与内容。

为解决亚洲复杂的经济、外交与安全问题,最近多年,亚洲比较流行灵活的多边主义,体现着亚洲独特的历史与文化特点,一些非正式的制度形式在亚洲更受重视。譬如,不干涉内政是亚洲大多数国家的普遍行为准则。亚洲的多边合作大多数采取的是非机制化的、灵活的形式,如东亚国家领导人之间的个人关系在多边机制中的作用比大西洋地区要重要得多,这与东方重视高层交往的传统有关。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首先在东亚出现了许多地区主义的构想,最著名的是马来西亚领导人倡议的“东亚经济集团”(EAEG)。金融危机以后,亚洲的地区主义开始走向现实。危机使得亚洲地区主义比欧洲地区主义的起点要高——越过贸易等比较容易的领域,直接寻求货币、金融合作。虽然目前建立“亚洲货币基金”(AMF )或者“亚洲货币联盟”(AMU)仍不现实, 但亚洲国家为防止下次金融危机的发生已经在金融领域开展了一定的合作。把这种地区金融合作称做“货币地区主义”也许是很贴切的。

但是,亚洲的金融地区主义缺少必要的自由贸易基础。虽然亚洲地区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很深,但地区合作与经济一体化程度不高。欧洲的经验表明,货币联盟是长期经济合作与地区一体化的结果,它开始于自由贸易,以及统计和关税等项目的协调一致。而目前亚洲地区显然还没有实现自由贸易,所以,亚洲的货币地区主义需要补经济合作的课。

亚洲还缺少安全方面的国际制度安排,但这种局面也许将获得很大改变。金融危机后,东亚地区国家开始探索有效的地区经济合作形式,亚洲地区认同前所未有地增长,已经发展出“10+3”(APT)机制,东盟加中日韩13国定期举行东亚领导人会议,积极探索东亚地区合作形式。另一方面,亚洲有关国家,主要是前苏联的中亚国家、作为事实上的亚洲国家俄罗斯与中国已经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SOC)。

中国的亚洲地区战略是要引导或者促进亚洲建立并完善本地区的经济与安全机制,推动亚洲成为一个真正有效的利益共同体。

中国在亚洲棋盘上占有多方面的中心地位,但同时面对着越来越复杂的经济、政治、外交与安全挑战。所以,中国需要一种切实可行的、统筹兼顾的、慎重的、面对整体地区现实和未来的亚洲战略。中国是亚洲国家,我们应该把亚洲事务当作整个国家对外战略与对外政策的中心。如果以亚洲为依托,中国未来的世界大国地位才能成立,整个对外关系的选择余地将更大。

中国亚洲战略的目标应该是推动本地区成为一个真正有效的利益共同体,甚至多样性下的地区一体化。我们要尽快明确自己在整个亚洲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经济上带动亚洲的发展。世界经济在未来进入新的衰退时期不可避免,如果中国经济相对少受这次衰退的影响,甚至中国经济基本不受世界衰退的影响,加上中国加入WTO 后的新发展与新开放局面,那么,对于中国来说,这就是一次极其重要的战略机会,亚洲地区在经济上对中国的依赖势头将增加。实际上现在已经出现了这方面的迹象,例如新加坡要搭中国经济发展的顺风车,以及台湾地区投资大陆的势头不减。如果中国在经济上巩固了与亚洲的关系,那么就可以肯定地避免一旦中美、中日关系恶化后多数亚洲国家在中国与美国、日本之间作选择的危险。

在地区安全机制方面,某些亚洲国家对中国存有疑虑,它们除了借助美国的地区存在与利用大国之间的权力平衡,还热衷于使用多边主义来制约中国。对此,我们不必在意。相反,中国可以主动接受这些制约,采取多边主义与地区主义的方式,在亚洲寻求建立正式与非正式的地区制度形式,以消除这些国家的疑虑,并进一步影响这些国家乃至亚洲。这是一种复杂互动。也许正是在这种互动中,中国才可以逐步确立起自己在亚洲的稳定大国地位。

中国在21世纪的未来取决于如何与亚洲建立新型关系。因此,从现在起,以新的思路,建立中国与亚洲的新关系就显得特别重要。

标签:;  ;  

亚洲:中国外交政策的战略重点_国家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