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桥梁系统&天山北坡准噶尔沙漠新型产业带的建设与生态保护_准噶尔论文

绿桥系统——天山北坡与准噶尔荒漠新产业带建设和生态保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准噶尔论文,天山论文,荒漠论文,生态论文,新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绿桥系统”的提出

天山北麓是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地段,是新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新世纪我国经济的重要增长点。目前天山北坡经济带已被列为新世纪自治区和兵团优先、重点开发的地区。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改善和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新疆经济的总体发展及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

天山北麓的山盆系统是由能流、物流、生命流、价值流和文化流连接起来的,经过长期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已经成为该地区自然生态和人文社会的支持系统,是干旱区最为本质的珍贵的自然资源存在和作用方式。然而,随着近代人口剧增、农牧业结构单一、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短缺和农药污染等一系列的干扰和破坏,导致山盆系统生态环境的严重脆弱与退化,对工农业生产、人民的生活条件与生存质量产生了恶性循环影响,严重阻碍了这一地区生态、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把“山地—绿洲—绿洲/荒漠过渡带—荒漠生态—生产范式”做为新疆天山北部山盆系统生态保育、环境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模式,是指导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应该遵循大自然规律的优化格局。

作为干旱区水源的山地,因过度砍伐林木和超载放牧,涵养水源的能力不断弱化,水土流失加剧,灾害频繁,严重威胁到山地本身与下游各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山地草场的冬春饲草料未能得到根本性解决,多年强调的轮牧措施未能得到有效的贯彻,粗放落后的传统放牧方式依然威胁着山地生态环境。

绿洲是区域农业生产、经济发展的主体,天山北麓绿洲面积仅占该区域国土面积的4.5%,承载着95%以上的人口。在外部环境恶化,造成绿洲生态经济系统脆弱的同时,绿洲内部因生产结构单一、盲目开采地下水及不合理的灌溉,造成严重土壤次生盐渍化、耕地化学污染严重、土地质量变劣、沙漠化、盐碱化和沙尘暴灾害频繁发生。

具有世界温带荒漠中最为丰富的野生生物资源及宝贵基因资源的准噶尔荒漠是世界温带荒漠的瑰宝。由于过度开垦土地、放牧、樵采、滥挖药用植物、盗猎野生动物等恶性人为活动导致物种生存环境严重退化,许多物种濒临灭绝。

山盆生态系统的整体恶化,已严重制约了这一区域生态、经济与社会的正常发展。为了天山北坡、准噶尔盆地的生态恢复,重建和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山地休养生息、荒漠封育保护、优化与提高绿洲生产力。仅靠扩大绿洲面积求发展只会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带来更大的生态破坏。因此,只有以超前发展的新观念和重大的改革举措,将天山北部山盆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进行全面规划,实施山地用材林业和畜牧业的战略转移,进行绿洲生产结构大的调整和改造以及准噶尔沙漠生态系统的完全保育。对此,提出天山北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绿桥系统”。通过考察与研究分析,我们建议把天山山地的高山带、山地森林和草原带—山麓绿洲与扇缘带—盆地荒漠平原和沙漠带连成一个上下贯通和互相支持的生态—经济“桥梁”,形成一个转变天山北部山盆系统面临的危机和可持续发展的优化生态一生产范式——“绿桥系统”。这一系统的核心在于“抓中间、保两头”,即建立与开发绿洲/扇缘带以人工饲草基地为基础的的高精畜牧业新产业带,从而把60%的山地畜牧业和100%的用材林业转移到盆地,使山地森林与草地得以休养生息,主要发挥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功能;另一头则是准噶尔沙漠得以全面禁牧禁垦,整个划为一个野生生物基因宝库和繁育野生有蹄类动物的自然保护区。“绿桥系统”的实施,将可能对保障天山北部的山盆系统的生态安全,实施发展天山北坡经济带的战略决策,促进新疆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维护边疆社会安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2“绿桥系统”结构与建设内容——天山北麓绿洲产业结构的调整

(1)存在的主要问题。天山北坡垂直高差大,地形变异大,气候对比强烈,生态系统复杂,生物多样性丰富,具有发展种植业、畜牧业等多种经营的优厚条件。长期以来,出于经济建设发展需要与人口压力,大量开荒,以追求产量、扩大耕地面积发展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种植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的75%以上。畜牧业仍主要沿袭着上千年的传统游牧形式,70%的牲畜在山上放牧,30%在农区与荒漠散养,集约化程度低,经营方式落后,基础设施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平原林业以农田防护林为主,始终处于“副业”位置。在种植业中,棉花作为重点发展的经济支柱产业,种植面积大,连作时间普遍超过8~10年,特色林果及饲、草作物种植面积偏低,林、牧(草)的用地仅约占16%和4%。种植结构的单一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病虫害发生猖獗,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差;单一的棉花经济,抵御市场的风险能力弱,严重阻碍着这一区域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均衡与稳定发展。

(2)调整的思路与措施。建立绿洲草、粮、经、瓜果、林多元化复合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人工饲草基地,为发展现代集约化农区畜牧业奠定基础:扩大饲、草料和特色林果业的种植,建立草、粮、经、瓜果、林五元种植结构,将天山北麓绿洲带目前粮经、林(果)、牧(草)用地比例约8∶1.6∶0.4调整到5∶2∶3。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生产基地,其中畜牧业总产值要逐渐发展到占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科学配置区域田园林草,保证和优化绿洲生态系统,促进可持续发展。

大力发展农区饲草基地建设:饲、草料生产是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实现传统放牧向现代畜牧产业化根本转变的保障。在农区大力发展种植优质牧草和饲用玉米,建立高产、优质、高效饲草基地,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建立棉一草轮作制度,推行棉花与紫花苜蓿等豆科牧草轮间作,减少病虫害,恢复土壤地力,降低农药化肥施用量,又可成为牲畜的重要饲料来源。结合作物秸秆,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饲料。畜牧业产生大量的有机肥,经无公害处理返回农田,形成优化的生产链,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和特色经济作物:本区阳光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与糖分积累,是驰名中外的瓜果之乡,发展特色林果业有极大的优越性。目前,在进一步推动番茄、红花、枸杞、胡萝卜等已具一定基础和优势的红色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籽瓜、葡萄、西瓜、甜瓜、甘草、啤酒花等名、特、优产品,形成若干具有地域特色的生产基地,占据更多市场份额,获取规模效益。棉花作为本区优势支柱产业,调整的重点是种植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优质品种,发展特色棉、精品棉。

2.1天山北坡山地植被的休养生息

天山北坡山地圈是整个山盆系统的水源地,高山冰川积雪夏季消融与山地降水是供给本区域河流与地下水的主要水源,新疆多年平均降水总量2.43×10[11]m[3],其中84%降于山区。山地森林—草原带位于山地最大降水带的下部,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水文调节与水土保持作用。同时,山地森林—草原带具有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很高的生物生产力,极具生物资源的保育和开发利用价值。

2.1.1天山北坡山地植被生态环境现状

天山与阿尔泰山的山地森林,是新疆森林的主要分布区。在过去50多年里,山区为人们提供了大约4.0×10[7]m[3]的木材,耗去了全疆森林总蓄积量的1/4,山地森林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据不完全统计,山地森林普遍遭受了高强度的采伐利用,现多为未及更新的疏林地、采伐迹地或幼林地。森林减少意味着山地气候变劣、水土流失严重、涵养水源能力下降、自然灾害频繁。目前山地河流洪水期和枯水期流量比率增大,一些小型河流在枯水期已全然断流,河水含沙量增多,流域的侵蚀模数亦随之剧增。天山北坡的山地草原历来是主要的夏秋放牧场。根据2000年遥感调查结果,新疆草地总面积约为4.8×10[5]km[2],(72000万亩)草地面积正以每年1.38×10[5]hm[2](206.3万亩)的速度减少。目前,新疆的畜产品70%以上来源于天然草地(图1)。

图1 天山北坡山地植被生态环境现状

Fig.1.Ecological,environmentoa stiuation of mountain ousvegetation in north Tianshan mountain

近数十年来随牲畜数量剧增,山地夏季草场因严重超载和过牧而普遍发生退化,冬春草场的面积与产草量很少,与夏秋草场形成严重的不平衡,退化更加严重,草地已失去了应有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2.1.2天山北坡山地生态保育的措施

天山北坡山地森林—草原和荒漠是数千年来的游牧草场经过人类经营活动的强烈干扰破坏而极度退化,严重超出其畜牧承载力。土壤恢复较植被恢复具有时间与空间的滞后性。平均来看,土壤形成速度为每年8.3×10[-5]m。天山北坡山地森林—草原带,今后在不破坏森林和很好保育与管理下,估计在21世纪末,现有人工更新40~50龄级的青幼林到120~150龄级时,水源涵养和调节器功能有望基本得到恢复。天山山地森林即使在百年之后接近成熟时,也只能实施以促进更新和森林环境卫生为目的的弱度更新择伐。天山北坡的山地草原和低山荒漠应全面转向减负——降低载畜量和合理、定时、定地、定量、划区轮牧的优化管理。经过10~20年的休养生息,草地的植物种类组成、生产力、土壤的营养状况和水土保持功能可望得到逐步恢复。

因此,山地用材林业和草原畜牧业必须实施空间转移,使已过度消耗的山地生态系统得以休养生息,恢复其生态功能和对盆地的良性补给作用。今后山地的功能主要定位为水源涵养和作为合理负载的夏秋放牧场。

为保护山地森林和草甸草原的生态服务功能,将山地森林、草甸—草原和荒漠带的畜牧业大部分(60%~70%)转移到绿洲、弃耕地和可建立人工草地的扇缘带,建立草—农—畜相结合的生态新产业带,形成集约化经营的生态产业链,使山地和荒漠植被得以休养生息,解决日益紧张的草场资源问题,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2.2天山北坡绿洲与扇缘带新产业的建立

2.2.1存在的问题

天山北麓地带的天然和人工绿洲,特别是传统绿洲农区,多处在荒漠的包围之中。绿洲农业系统内部结构简单,作物单一,土地生产力低,加剧了绿洲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在不合理灌溉和垦殖方式下,绿洲边缘造成大面积土地次生盐渍化,使原非荒漠化土地变成了盐漠。扇缘带位于洪积—冲积扇的下缘,由于潜水接近地表或溢出和土壤粘重而普遍发生原生盐渍化,天然植被为盐化草甸、灌丛和盐生植被形成的盐漠,以及在泉水溢出处的草本沼泽。扇缘带因土壤盐渍化本不宜于农作,虽由于近数十年的开垦有数百万亩的扇缘带土地已转变为农田,但多由于次生盐渍化而成为弃耕地,环境进一步恶化,极不利于农牧业的发展。天山北坡土壤盐渍化和次生盐渍化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16.41%。

2.2.2绿洲及扇缘带舍饲畜牧业的建立及产业化发展

新疆是我国畜牧业最具发展优势的产区之一。目前北疆的畜牧业,主要分为天然草场放牧和农区养畜两大部分,尚没有形成完善的生态产业链,依然停留在初级经营阶段。目前,新疆牲畜存栏数已达到5000万头。畜牧业的生产方式与经营观念必须进行彻底改变,由传统的落后粗放的季节性原始游牧业转变为以人工饲草地为基础的集约高效舍饲畜牧业,成为国家的畜产品生产基地,将畜牧业发展为北疆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饲(草)料产业的发展是实现山地、荒漠畜牧业战略转移的保障。在绿洲大力推行草田轮作,进行棉花与紫花苜蓿等豆科牧草轮作、间作,减少病虫害,恢复土壤肥力,还可促进草食性畜牧业的发展。扇缘带是绿洲与荒漠之间的过渡带,这里普遍存在盐渍化和次生盐渍化,虽不宜农作与造林,但适宜于耐盐的胡杨、骆驼刺、盐节木、盐穗木、芨芨草、草木樨等天然植物的生长。如果人工种植这些耐盐植物,可成为牛羊的人工饲草生产基地,并形成绿洲前沿生态屏障与风沙过滤带。

据估计,天山北坡扇缘带面积约为1.08×10[6]hm[2](1620万亩),通过引水工程和节水灌溉可利用面积约为4.86×10[5]hm[2](729万亩)。天山北麓从乌鲁木齐到精河现有农业用地1.14×10%hm[2](1710万亩),根据区域人口与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通过对目前单一农业结构的调整,可留出4.57×10[5]hm[2](685.5万亩)种草基地。估计在天山北坡绿洲和扇缘带可建立1×10[6]~1.5×10[6]hm[2](1500~2250万亩)人工草地。据测算,在扇缘带弃耕地种植芨芨草,每公顷产量可达到15×10[3]~18×10[3]kg,在绿洲种植青贮玉米,每公顷产量可达到12×10[4]~15×10[4]kg。加以农业生态系统输出饲草做补充,按每头羊年需0.6×10[5]~0.7×10[3]kg草计,扇缘带人工草地每公顷可负载22.5~27头羊,绿洲人工草地与饲料地每公顷可负载45~180头羊。在天山北麓绿洲与扇缘带新生态产业带可负载约3000万头羊,接近全疆60%的牲畜和北疆的全部牲畜,从而可把现在山地与荒漠草场的牲畜数量比例从7∶3调整为3∶7的合理比例,形成优化的草—农—牧产业结构,建成新疆高产、优质、高效畜牲业基地,以人工草地和饲料基地支持舍饲畜牧业和育肥畜牧业,使之成为该区域的支柱产业(图2)。

图2 绿洲扇缘带舍饲畜牧业的建立及产业化发展

Fig.2 Establish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its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in Oasis and fan-shaped oasis belt

2.2.3大力发展现代化舍饲畜牧业,促进牧农结合

传统游牧式畜牧业生产力徘徊在低水平上,牧民生活难以得到根本改善,而且对山区草场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在畜压不断增加的超载情况下,造成山区草地的普遍退化,而尤以低山的冬春牧场更为严重。因此,畜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尽快实现从天然草场放牧向农区舍饲养畜的战略性转移,即:将传统的季节性山地游牧放牧业,转变为以人工草地与饲料地为基础的现代化绿洲舍饲畜牧业,走绿洲内农、牧结合,扇缘带人工草地化,山地牧区与绿洲和扇缘带草地结合,以及畜牧业产业化的新路子。绿洲农区土地开发利用,今后应走大力发展饲草、料生产,扩大舍饲畜牧业规模的道路,饲草地以农业方式来经营——草地农业化。在农区大田中安排一部分饲料、饲草作物生产,不仅有利于畜牧业的稳固发展,而且通过草田轮作,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健康也是极为有利的。

因牧区冬春牧场短缺,牧区相当一部分商品畜可于冬季来临前转往农区,经育肥后再出售,也可为农区来年的生产发展提供一定的有机肥源。经3~4个月的舍饲育肥,即可屠宰、深加工或直接销售,从而大大减轻山区和荒漠的放牧压力,使山地草场生产力与生态功能得以恢复;新产业带的建立,也可避免低产、低质、低效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荒漠放牧;而且人工草地还能更好地覆盖地表,具有更高的防风固沙、防止盐渍化、保护绿洲的功能。

2.2.4延长生态产业链,建立配套机构服务体系

在扩大畜牧业生产规模的过程中,向区外销售皮、毛、肉、奶等畜产品可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是很重要的生产链环。但不能仅向区外调运初级畜产品,要重视畜产品的深加工,实现就地增值。畜牧业的再生产过程中,可就地转化的产业链环较多。除皮毛、肉、奶外,内脏、血等亦可做为生化制品与医药工业原料,将会有数十倍乃至上百倍的增值。皮毛加工产品要起点高,创品牌。要注意引进区外企业集团及其人才、技术、新设备和资金。建立配套的良种繁育基地、育肥基地、兽医、防疫、机耕、病虫害防治等设施机构及与畜牧业发展相关的运输业、食品加工业、金融业、信息业、咨询业等相关服务体系。

2.3准噶尔荒漠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保育

2.3.1准噶尔荒漠的生态现状

准噶尔盆地是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所在地,盆地内的沙漠面积达4.55×10[4]km[2]。准噶尔盆地由于历史及现代农业发展的原因、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造成准噶尔盆地荒漠生态系统中整体生物学过程的弱化,生物多样性逐渐丧失,生物种群萎缩,生物链和营养级趋向简单,大大增加了系统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由于栖息地的破坏,许多珍贵的野生动物已经灭绝或正处于灭绝的边缘。

2.3.2保护准噶尔荒漠生物多样性资源的意义

准噶尔荒漠不仅包括典型的天然及人工沙漠植被生态系统,还存在大面积的盐漠植被生态系统、荒漠湿地生态系统(玛纳斯湖)、荒漠淡水和咸水湖泊水生生态系统(乌伦古湖、艾比湖),它们的存在是天山北部绿洲及荒漠草原的生态屏障,也是整个北疆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生物资源基础。

准噶尔荒漠植被,是中亚细亚荒漠土兰植物区系和北亚蒙古戈壁植物区系的交汇带和过渡带,兼有古地中海旱生植物区系成分,具有世界温带荒漠中最为丰富的植物物种资源。荒漠植被中既包括典型的沙漠植物群落,也包括典型的盐漠植物群落,以及种类和数量较大的短生和类短生植物。准噶尔荒漠也是丰富而珍贵的药用植物(肉苁蓉、麻黄、老鼠瓜等)的分布区。在准噶尔沙漠南缘沙丘还存在种类丰富的地衣植物。形成厚约1~3cm的生物结皮,对稳定沙丘起到了重要作用。

准噶尔荒漠是野生有蹄类动物的天然牧场。与荒漠植物长期协同进化形成的野生大型草食性有蹄类动物群,如鹅喉羚、赛加羚羊、蒙古野驴、盘羊、普氏野马和野骆驼等,适应于荒漠夏季高温、冬季严寒和长期干旱缺水的严酷生境,具有荒漠植物粗砺和高盐碱的食性,且食性较广,能更有效地利用多种荒漠植物。

准噶尔荒漠是温带干旱地带野生生物的基因宝库。在地质历史的长期自然选择和适应过程中演化形成了许多适应干旱生境的生物物种和特殊的基因型,包括大量耐旱、耐高温、耐强辐射、抗寒、耐盐碱、高光合效率、具特殊次生代谢化合物(芳香油、生物碱等)的基因。在国际上,干旱地带的野生植物基因资源被确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保育的第一重点,21世纪农业、食物、医药、工业原料的最重要来源。准噶尔荒漠具有世界温带荒漠中最为丰富的生物基因资源。生物基因资源,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地区在21世纪的发展地位和发展潜力的战略资源。

2.3.3急待建立准噶尔荒漠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

坚决摒弃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的、粗放落后的荒漠放牧生产方式与无节制的和破坏性的垦荒;在准噶尔荒漠区全面实行封育禁牧、禁垦、禁采;对开采石油必须实行绿色采油,最大限度地避免破坏与扰动荒漠生态系统与环境。建立准噶尔盆地荒漠植物离体保存种子库,是珍贵基因资源保存的重要措施。

前苏联在中亚荒漠中曾经繁育赛加羚羊获得成功;美国在北美中央大草原成功地恢复了已在野外灭绝的北美野牛群。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已开始回引在国外繁育的普氏野马和赛加羚羊,初获成功。建议在准噶尔荒漠有计划、系统地建立野生动物繁育场,繁育野生有蹄类动物,放归野外,形成荒漠食草动物种群。恢复重建准噶尔荒漠地带原始丰美的生物多样性、通畅合理的食物链、自然和谐的生态系统和最有效率的第二性(食草动物)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展野生有蹄类食草动物繁育业,以及适度的生态旅游与草场狩猎业。

建议建立准噶尔荒漠生物多样性资源自然保护区,将准噶尔荒漠规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温带荒漠公园,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保护与管理。保障准噶尔盆地的生态安全。利于天山北坡乃至整个新疆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世界温带干旱区生物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2.4人工速生丰产林建设

随着新疆社会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新疆地区木材需求量逐年增加,2001年木材需求量为35×10[5]m[3]。国家“天保工程”实施后,新疆山区木材产量已由1997年的28.2×10[4]m[3]调减至2001年的8×10[4]m[3]左右,缺口达27×10[4]m[3],基本靠进口解决。因此,在新疆平原地带营造速生丰产林,可缓解新疆对木材的需求,并有利于改善绿洲边缘的生态环境。

在绿洲,发展人工速生丰产林的规模取决于农林牧各业的相对经济收益及各业对其它行业的贡献。目前,天山北麓绿洲带农林牧(草)用地比例大概为8∶1.6∶0.4,林业所占比例过低。在木材短缺的新疆,其价格与间接经济效益可相当于棉花和种草养畜。因此,在灌溉绿洲带农林牧结构调整及防护林更新过程中,可发展部分人工速生丰产林。另外,壤质荒漠平原上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及太阳辐射,也有发展人工速生林较大的潜力。通过引种速生、优质木材树种,集约化经营管理,经6~7年便可成材,每公颂材积可达到180~225m[3],可用于生产高、中密度板或板材,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此,建议在具有充足外来水源及部分地下水供应的条件下,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措施,每公顷灌溉定额为90m[3],在每年保证1.5×10[5]~1.8×10[8]m[3]林业用水的条件下,经过建设,在北疆准噶尔盆地绿洲及其扇缘带和壤质荒漠平原营造1.7×10[4]~2×10[4]hm[2](25~30万亩)速生丰产林,每年轮伐0.2×10[4]~0.27×10[4]hm[2](3~4万亩),则可形成年产36×10[4]~50×10[4]hm[3]的用材林。伊犁河谷具有丰富的水土资源,有可能营造13.3×10[4]hm[2]左右的速生丰产林,形成新疆最大的人工用材林基地,每年轮伐2×10[4]hm[2](30万亩),年产360×104m[3]木材,可满足新疆地区的纸浆与木材需求,并可形成各种木材生产产业,实现山区用材林业向平原带的集中转移。

3实施“绿桥系统”的建议

(1)改变传统的游牧放牧方式,减少山地过载的载畜量约60%,实施畜牧业向绿洲及扇缘带的空间转移,使山地草场得以休养生息。

(2)在绿洲及扇缘带建设高效人工草料基地,实现在山地天然草场短期放牧的牛羊快速出栏,在农区和人工草料基地进行舍饲育肥,使草地牧场和农区舍饲高效饲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互为依托,减轻草原压力,快速发展天山北麓的畜牧业。

(3)在实施天山北坡与准噶尔荒漠新产业带建设和生态保育过程中,大力增加高科技含量的科学技术应用,如高新技术育种、精细饲养、精密加工、保护环境等。

(4)对干旱区新建绿洲的农草林合理比例为5∶4∶1;老绿洲应大致调整为5∶3∶2,确保绿洲系统的稳定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把准噶尔沙漠整个划为自然保护区,作为野生植物宝贵的基因库与野生有蹄类动物的繁育场。

(6)在退耕还草和退牧育草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制定一套与退耕还林相似的补偿政策,对退耕退牧定居的少数民族牧民提供经济补偿与优惠条件,以保证退耕退牧还草育草工作的顺利开展。

(7)为企业投资草业、舍饲畜牧业与精深牧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等提供优惠与鼓励政策。

标签:;  ;  ;  ;  ;  ;  ;  ;  ;  ;  ;  ;  ;  ;  

绿色桥梁系统&天山北坡准噶尔沙漠新型产业带的建设与生态保护_准噶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