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的基本认识_双语教学论文

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的基本认识_双语教学论文

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对我国民族教育体系中“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的基本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双语论文,教育体系论文,民族论文,双语教学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新中国民族教育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大教育工作者根据我国多民族的国情和党的民族政策,结合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实际和我国各民族的语言文字状况,通过不断改革和探索,构建了民族教育理论中最具民族特色,并被称之为“民族教育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的教育学子系统,这就是以我国共同族际语(汉语)和民族语言二位一体为主体形态的双语教育学系统。

在这个系统初创时期,不少人都曾对“双语”、“双语现象”、“双语制”、“双语教学”等概念作过广泛的研究和探讨,这无疑对这个系统的深入研究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这个系统的逐步形成和完善,随着这个系统社会功能的不断伸延和拓展,“双语教育”这个概念开始出现,并得到教育界和学术界在一定范围内的认同和使用。但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还存在认识上和使用上的问题。例如,弄不清“双语教育”和“双语教学”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因而概念含混,使用不当;认为无论“双语教育”还是“双语教学”都仅仅是意指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什么语言文字教学的问题;对党的民族语言文字政策和民族语文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理解不够,或多或少地存在认识上的片面性;特别是对“双语教育”的定义,目前还没有一个基本认同的界定。所以很有必要对这两个概念,特别是“双语教育”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教育与教学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

众所周知,教育与教学是两个既有显著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概念。要弄清上面所提出的问题,首先还得从教育、教学的概念认识入手。

按照《辞海》的解释,教育是“按照一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施以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起源于劳动,是适应传授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经验的需要而产生,并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一定社会的教育是一定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政治的反映,同时又对它们给予影响和作用。原始社会对年轻一代的教育是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进行的。奴隶社会出现了独立的教育机构——学校。在阶级社会里,一切剥削阶级都利用教育来巩固他们的政治经济制度。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强有力的工具之一。教育一词,一般是指学校教育,但也用来泛指社会上一切有教育作用的活动,如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①]《教师手册》的解释是:“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在《孟子》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般认为,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有意识的活动,它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需要。那种认为教育起源于‘生物的冲动’的生物起源论和认为教育就是儿童对成年人的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的心理起源论,都是否认教育的社会性,是反科学的。

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教育担负着传递生产知识、技能和社会生活经验、社会意识两种极为重要的职能,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教育的构成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等)。教育者按一定的目的要求,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去改变受教育者,使他们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这是三者之间在教育活动中的内在联系。”[①b]

《辞海》和《教师手册》对“教学”的定义分别如下:

教学“是指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的共同活动。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同时培养他们的思想品德。”[②b]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有目的地、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掌握系统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并对学生进行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教育。社会主义学校的教学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基础上来组织的。

教学是学校实现德、智、体、美、劳动技能教育和培养人的基本途径,它对青少年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有着巨大的、独特的作用。通过教学,学生可以有效地获得大量的知识和技能,可不失时机地实现智力的发展,可以促进优良思想品德的形成,获得认识发展科学的基础,身体也可以健康成长和发育。

教学还是社会延续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是把社会与个人联系起来的重要纽带。通过教学,人类社会发展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文化、科学、政治、伦理、道德等能够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去并不断发展;通过教学,调节个人与社会的发展,促进个体经验与人类社会历史经验之间矛盾的解决。有的教育家赞颂教师的工作是过去和将来的一个蹭环节;是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美和崇高事业与时代之间的中介人。因此,教学在整个教育工作中,特别是中小学工作中居于中心地位。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才能实现教育目的。”[③b]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认识到教育与教学的主要区别如下:

(一)教育与教学的形成时期有先有后。教育在先,它起源于劳动,是人类进入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学形成在后,它是在教育发育到一定的阶段,即奴隶社会时期独立出来的,是在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出现后产生的。也就是说教学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教育在人类社会中,无论是广义的教育,还是狭义的教育,它都是一种宏观社会现象;而教学相对教育而言,则应属于一种微观社会现象。

(三)教育作为一种宏观社会现象,它依托于整个人类社会,它将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摆在受教育者地位上;而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或者说是“教师的传授与学生学习的共同活动”。按照哲学的观点,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互为主、客体的共同活动,而教育的主体则是人,客体是社会,人类通过自我教育,去认识社会、改造社会,从而推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四)教育的活动要素中包含着教学,即教学是构成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处于从属于教育的地位。

教育与教学的主要联系表现于以下三点:

1、教育与教学的不可分割性。教育与教学总是相辅相存的,如果把教育比作是皮,则教学即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2、教育与教学的相适应性。这个相适应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的一致性。一是与一定的社会的相适应性。因为二者都是一定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反映,所以一定的教育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相适应的,作为教育的重要手段的教学,自然也是与社会相适应的。换句话说,教学总是与适应于一定社会的教育相适应的。二是目的相一致性。既然教育的目的是“按照一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施以影响”,那么教学则应责无旁贷地为教育的这个宗旨服务。双语教育的目的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为民族地区社会的全面发展培养双语人才,二是以母语为媒介,培养学习和掌握第二语言的建设人才,而这二者都是通过实施双语教学来完成的,也就是说,双语教育更注重目的和结果,双语教学是为实现这一目的和结果而实施的教与学的过程。

3、教育与教学的相互作用性。在当今人类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教学在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显著,越来越重要;教学对教育的服务功能也不断拓展和深化,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学的优劣得失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功与否。反过来,与教育息息相关的社会诸因素和教育的状况对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关联,并产生重要影响。

二、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

我们认为,民族教育体系中以共同族际语与民族语二位一体的这个系统,它既包含着教育的内涵,又更直接地反应和表现于教学环节之中。它的总称谓应是“双语教育教学”,其分称谓则应是“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这两个分称谓应视其所要说明或论证的载体来决定。

(一)双语教育教学是建立在当今人类社会由于多民族的存在而决定的“多语”现象客观实际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同样起源于劳动,而且是源于比教育起源更早的劳动。恩格斯说过:“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①c]语言最初的形成和传播本身就是原始的社会教育行为。随着文字的出现,教育向一个崭新的阶段发展。时值今天,乃至将来,不同民族的不同语言和文字的传播表现出其社会教育的功能依然存在。在人类社会中,凡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的国家,只要在民族间发生政治、经济、文化、语言及日常生活等方面的交往,就会出现操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人,语言学界称之为“双语人”,而把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语言的现象称之为“双语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际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更加广泛,故“双语人”和“双语现象”已经打破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界线,不仅出现了跨国的“双语人”和“双语现象”,而且出现了在一定范围内的“共同语言现象”。原苏联语言学家柯杜霍夫按照双语现象的历史和种类,把双语现象分成接触型和非接触型两大类型。“接触型双语现象是在两个民族共同的日常生活条件下产生的”[②c],而“经专门学习,掌握另一个民族的语言是非接触型双语现象”。[③c]“我国的双语现象主要指民族杂居、交际而产生的接触型双语现象”,“具体地说,主要指汉语和少数民族语的双语现象”[④c]。就语言文字鲜明的民族性和社会性而言,“双语问题”的教育属性更加明显,是体现民族教育属性的最显著的标志之一。正是因为这一点,在我国的民族政策中,才专门制定了使用和发展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并且以法律的形式将其确定下来。

(二)对于我国双语教学,在其形成发展初期,一些专家就曾对其下过定义。现列举如下:1、“双语教学,是指在少数民族地区用两种语言文字进行教育”[①d];2、“我国民族教育领域内涉及的‘双语教学’是专指民族语文和汉语文的教学”[②d];3、“我们所说的‘双语教学’是专指在教一种语文的过程中,利用同学的母语和所要教的那种语言,相互配合进行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③d] 。

从以上列举的双语教学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第一是教学用语。我国民族众多,民族语言纷纭复杂,在语言研究过程中,专家学者或按照民族地区的文化背景,或按照民族地区的语言制(指语言状况)将其划分为若干类型。如严学窘教授在《论双语制的合理性》中,将双语现象划分为六种类型,即按数量分,有所谓双语制与多语制;按性质分,有所谓内部双语制与外来语制;按制度分,有所谓国家双语制与个人双语制;按使用分,有所谓天然双语制与教育双语制;按状态分,有所谓稳定双语制与不稳定双语制;按方向分,有所谓相互双语制与非相互双语制。由谢启晃、孙若穷主编的《中国民族教育发展战略抉择》把我国少数民族的教育按文化背景的差异分为少数民族通汉文水平较高,汉语和民族语交叉使用,通用少数民族语言而现代教育基础薄弱三大类型。陈红涛先生在《中国民族教育发展途径探讨》一书中按照我国少数民族使用语言的情况又分为母语型、兼通型、大部换用型、全部换用型四大类型。无论按哪种形态划分的类型,若归结到我国的民族教育体制,特别是学校教育的语文问题时,却是指汉语文和民族语文,这是双语教学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必要语文条件。当然,在不同的民族地区,在学校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民族语文是不同的。在学校教学活动中,民族语文的教学除了民族语言而外,必须是有文字的,否则民族语文的教学是无法实施的。

第二是教学模式。民族地区的学校在推行双语教学的实践中,最初各地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结合本地区民族成分和语文状况,以科学的态度探索出了各自的双语教学的路子。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逐渐走上了“以汉语文教学为主,同时开设民族语文;以民族语文为主,同时开设汉语文”的两类教学模式的轨道。

第三是教学的基本要素。学校教学的基本要素有三:一是教师,二是学生,三是教材,而双语教学的三要素也自然如此,缺一不可。

从教育与教学的区别与联系、双语教学的概念和三个特点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双语教学”是属于教学范畴的,它没有涉及到教学以外的其他因素,所以它不能取代“双语教育”,不能成为双语教育的特定代称。

(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以及我国民族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中的蓬勃发展,双语问题已从最初的单纯教学问题拓展到教育问题。1、首先是已逐步形成民族教育中的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五个子系统:语言文字子系统、双语教学子系统、决策管理子系统、研究子系统、服务协同子系统。双语教学仅仅是这个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当然,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子系统。2、这个系统的功能也在不断扩大。陈红涛先生把它归纳为九大功能:第一是帮助少数民族儿童建立母语思维信息系统的功能;第二是民族地区普及基础教育的功能;第三是扫盲与社会教育功能;第四是职业技术教育功能;第五是振奋民族精神功能;第六是弘扬民族文化功能;第七是建立民族共同语言思维信号系统功能;第八是跨国交际功能;第九是体现党和政府英明的政策的功能[①e]。这九大功能绝不是双语教学所能涵盖的,实质上已经存在着双语教育这个客观事实。所以,在探讨我国民族教育有关双语问题时,已有不少学者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出和运用了双语教育这个概念。

关于双语教育,虽然已经有不少文章使用了这个概念,但是目前还没有像对双语教学那样,对其概念作出较为理想的阐释。如“我国的双语教育是指对民族学生进行汉语、少数民族语双语文教育”,对双语教育的这类概念的表述或界定,是值得作进一步探讨的。在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笔者不妨在此试作如下界定:双语教育是我国民族教育中新兴的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一个系统。它是以我国的民族政策为指导,结合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和教育的实际,以我国目前存在的双语现象为条件,使我国共同族际语文(汉语文)和民族语文有机结合的、以双语教学为主体的民族教育形式,是我国民族教育中不断提高各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培养和造就适应我国四化建设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的最有效的途径。

双语教育和双语教学,是我国民族教育体系中的两个特定概念。它们同教育与教学一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是不能含糊,不能相互代换的。特别是我们的教育管理部门在制定这方面的政策以及教学、科研机构在探讨这类问题时,更要有严谨科学的态度,否则会继续造成民族教育工作者对它们产生模糊、含混的认识和理解。

三,民族教育、民族语文工作与双语教育

中国民族教育,具体来讲,是指我国的少数民族教育,“是我国整个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作为一个客观存在,除与一般教育具有共同的规律以外,还具有她特有的自身规律性”[②e]。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一种“跨文化”教育,“也就是指对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受教育者的一种教育,狭义地说,是指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对少数民族受教育者的一种教育”[③e]民族教育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是: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建立和发展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教育学所涉及的范围主要有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扫盲教育、双语教育、少数民族地区的师资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与道德品质教育、民族教育立法、民族教育体制、民族教育学研究等。民族教育的特殊性,与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与少数民族语文、艺术、哲学、宗教、民俗、民族心理、传统体育、优良文化传统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双语教育对于民族教育的关系,除了前面已经提及的,它是民族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换句话说,一个是整体,一个是局部,此外,还表现于双语教育必须服从于民族教育这个整体。双语教育贯穿于民族教育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教育之中,而民族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中则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正是由于它的相对独立性,才产生了具有“跨文化性”、“跨学科性”和“实践性”特点的新兴学科.——民族教育学。

民族语文,从广义上讲,泛指所有民族的语言和文字;从狭义上讲,则专指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字。我国的民族语文一般是指狭义民族语文,系指我国除汉族以外的其他55个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民族语言和文字,是各个民族在发展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民族语文对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①e]。同时,民族语言是构成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中较为稳定的、最显著的特征。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民族语言文字,在民族政策中专门制定了“使用和发展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并且纳入法制轨道。1991年6月19日,国务院批转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做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报告》。报告提出了新时期民族语文工作的指导思想的基本方针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语言文字平等原则,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从有利于各民族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出发,实事求是,分类指导,积极、慎重、稳妥地开展民族语文工作,为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促进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②f]报告还提出了新时期民族语文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语文政策;加强民族语文法制建设;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语文理论、政策的宣传;搞好民族语文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处理;促进民族语文的翻译、出版、教育、新闻、广播、影视、古籍整理事业;推进民族语文的学术研究、协作交流和人才培养;鼓励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文字。”[③f]从工作性质和范围来讲,民族语文教育和双语教育所表现出的共性是范畴的基本一致,即既属于民族语文工作的一项工作内容,又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策角度来讲,民族语文教育和双语教育所表现出的共性是政策的基本一致性,它们除了都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外,还必须遵循党的“使用和发展民族语言文字”政策和党在新时期的民族语文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反过来讲,发展民族语文教育和双语教育,是党和国家民族语言文字政策的具体体现。

注释:

①a 《辞海(缩印本)》第1469页,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辞海编委会编。

①b ③b 《教师手册》第122、159页,档案出版社出版,《教师手册》编委会编。

②b 《辞海(缩印本)第1469页,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辞海编委会编。

①c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511页。

②c ③c 《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第504页,中国劳动出版社出版,孙若穷主编。

④c 《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第504页,中国劳动出版社出版,孙若穷主编。

①d 《我国双语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载《民族教育(双语教学研究专集)》1989年第3期,戴庆厦、赵益真。

②d 《中国民族教育发展途径探讨》第217、234—236、240—249页,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出版,陈红涛著。

③d 《如何利用双语进行教学》,载《民族教育(双语教学研究专集)》1989年第3期,车谦。

①e ②e 《中国民族教育发展途径探讨》第217、234—236、240—249页,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出版,陈红涛著。

③e 《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第504、12页,中国劳动出版社出版,孙若穷主编。

①f 《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第504、12页,中国劳动出版社出版,孙若穷主编。

②f ③f 《中国民族教育史纲》第18页,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谢启晃编著。

标签:;  ;  ;  

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的基本认识_双语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