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收入差距与分配的和谐_收入差距论文

论收入差度与分配和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分配论文,收入论文,和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在人类社会实现共产主义之前,人的能力存在差异,收入必然存在差距,收入差距的积累必然导致贫富差距,将贫富差距控制在适度和谐的状态,应当是收入分配力求达到的较高境界。那么合理的收入分配标准是什么,用怎样的尺度来检验,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应当如何完善,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基尼系数是当今国际社会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般标准和常用方法,但其局限性在于:一是无法衡量个体间、阶层间、区域间的差距;二是对差距大小的反映不直观、不敏感。笔者研究发现“差度”(也称“差异度”)(刘振林,2005)可对任何事物间的差距进行量度,可作为测定个体间、阶层间、区域间收入差距、贫富差距等衡量标尺。通过对收入差距的测定,建立收入差度预警机制,确立收入分配和谐目标,依据收入差度大小,适时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将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之内,使社会始终处于和谐状态。

二、收入差度理论

差度理论是笔者2005年在《论贫富差异度的量化》①中提出的量度差距大小的新方法,不仅与基尼系数有异曲同工之效,而且比基尼系数更精确、简便、直观、实用。为便于这一理论的应用,在此稍作介绍。

(一)差度概念

两个高度不等的物体,直立于同一水平面上,存在高低差距,将两物体的顶端连成直线,便可发现两物体之间存在差距斜坡(见图1),其斜坡与水平面构成的夹角度数就是两者间的“差度”。

同理,假设将两个人或两个不同收入阶层的收入,置于同一水平面上,那么,其收入差度便一目了然。因此,将高值与低值之间的差额与高值之比形成的夹角度数称为“差度”。

图1 高低差度

观察众多高低不等的物体差度,可以最高值为半径画圆,并将最高物体直立于圆心,其他物体直立于圆周之上,分别从其顶端与圆心上的最高物体顶端连直线,便可得到所有高低差度。若所有物体等高,则差度为0,即没有差度(见图2)。

对两个以上的众多数据可求“均差度”:先按高低分别与最高值求差度,进而求其“均差度”。

图2 众多物体差度示意图

(二)差度公式

C=DEGREES(ATAN(1-D/G))。其中:C为差度,DEGREES(·)为弧度转换为角度函数,ATAN(·)为反正切函数,D为低值(或小值,在负数范围内为:绝对值小值),G为高值(或大值,在负数范围内为:绝对值大值,G≠0)。

使用差度公式,只要给出“D”和“G”值,就能简便、快捷、准确地算出其差度。差度不仅可计算,而且可测量,计算出来的差度与用量角器量得的度数完全一致。

使用求平均值函数或用下列公式可以求多个差度的“均差度”:

(三)差度极限

在正数范围内:0°≤差度<45°

在实数范围内:0°≤差度<90°

(四)差度指标体系

极差度:指最低与最高两极间的差度,是反映两极差距的重要指标。

均差度:指各层与最高层差度的平均差度,是反映总体差距的重要指标。

矩差度:指各层间较低与较高层的矩阵差度的平均值,是反映各层间平均差距的指标。

(五)差度与基尼系数的对应性

1.两者都有极限性。

2.均差度与基尼系数具有对应性与近似性(见表1)。

表1 均差度与基尼系数的近似对应关系

三、世界主要经济体收入差度实证

通过对世界银行《2006年世界发展指标》中有系统数据统计的121个经济体近10年来的收入分配状况、近20年来的经济增长与社会状况的相关性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收入均差度:35°为临界点;(2)收入极差度:40°为临界点;(3)超过临界点,表明收入差距过大,会影响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均差度(指收入均差度,下同)的计算:依据《2006年世界发展指标》中主要经济体近10年的收入五分层数据,自最低层开始,依次按其所占收入份额与最高收入层所占份额求差度,进而求均差度。

1.收入高低与收入差度。为研究收入高低与收入差距大小的关系,依据《2006年世界发展指标》中2004年的人均GNI分组,以3255美元为高低收入分界线,进行相关性研究,其结果是:均差度在30°以下的经济体15个(见表2),占12.4%;高收入经济体居多。均差度在30°-35°之间的46个,占38%;高低收入经济体个数基本相当,低收入者稍多。均差度在35°-40°之间的48个,占39.7%;低收入经济体占绝大多数。均差度在40°以上的12个,占9.9%;低收入国家占绝大多数。

表2 世界121个经济体的收入分组与收入差度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银行《2006年世界发展指标》计算整理。

上述研究显示:世界121个经济体,按收入差度大小排列,以35°为中轴,形成基本对称的两部分,35°以下的61个,35°以上的60个,各占约50%。我们将此结果进一步与3225美元高低收入分界线结合起来观察,可以得到各个经济体在四象限中的分布(见图3)。

图3 世界各经济体按收入与收入差度在四象限中的分布

资料来源:依据世界银行《2006世界发展指标》相关数据计算收入差度并绘制。

第Ⅰ象限:收入高差度大。该象限中共有14个经济体,占11.6%。差度最大的博茨瓦纳达42°。美国的收入差度恰好处在35°分界线上,属于典型的高收入高差度国家。

第Ⅱ象限:收入高差度小。该象限中共有33个经济体,占27.3%。差度最小的是日本,仅为28.5°。

第Ⅲ象限:收入低差度小。该象限中共有28个经济体,占23.1%。差度最小的是阿塞拜疆,仅23.8°。

第Ⅳ象限:收入低差度大。该象限中共有46个经济体,占38%,世界上收入差距最大的经济体大多在此象限。差度最大的是纳米比亚,达43°。中国在此象限,均差度为36.6°,差度较大。

上述研究表明:在高收入国家中,差度有小也有大;在低收入国家中,差度有大也有小;一个国家收入差距的大小与其收入的高低并不具有必然的、绝对的联系;收入差距的大小,取决于其收入分配政策。

2.收入差度与经济增长。为研究收入差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笔者将121个经济体的收入差度与其近20年来的人均GDP增长情况作了相关性研究。在经济连续数年甚至数十年负增长的55个经济体中,均差度在35°以上的占63.6%;而在19个经济持续高增长的经济体中,均差度在35°以下的占84.2%(见表3)。

表3 世界121个经济体的收入差度与经济增长

从收入差度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考察:

均差度在30°以下的经济体中,经济负增长的为26.6%;均差度在30°-35°之间的,负增长的为34.7%;均差度在35°-40°及40°以上的,负增长的都为58.3%。由此可见,收入差度越大,出现经济负增长的比例就越大。

结论:35°是收入差度分水岭,收入均差度在35°以下时,经济正增长的可能性大,超过35°负增长的可能性大,甚至孕育经济危机。

当前由美国“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有人认为缘于美国利率的提高。笔者认为,利率的提高只不过是压垮次贷的最后一根稻草。美国是高收入高差距的典型,收入均差度已逼近35°警戒线。次贷危机实质上是收入差距过大的必然结果。

3.收入差度与社会稳定

(1)收入差度过大,引发社会动荡。世界上收入均差度超过40°以上的国家,其共同特征是社会危机、政局动荡。纳米比亚收入差度全球最大,其突出特征是社会治安恶化,盗匪猖獗,政府部门、银行、商场、医院常常成为武装抢劫的主要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2001)。南非曾是非洲最繁荣和最安全的国家,由于收入差距持续扩大,贫富差距悬殊,社会治安不断恶化,现已成为世界上犯罪率最高的国家,犯罪已成为其最大和最突出的社会问题(陈铭,2004)。

上述国际经验表明,收入均差度40°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危险界限。越过此界限,势必引发社会动荡。

(2)收入差距适度,促进社会发展。研究发现,大凡收入均差度在35°以下,极差度在40°以内,不仅利于经济发展,而且能够促进社会稳定。

在收入差距适度的46个国家中不仅有瑞士、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高收入国家,而且也有不少低收入或中低收入国家,如:保加利亚、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埃及、印度等。这些国家不仅经济发展较快,而且大都社会安定。

收入高差度小的国家社会大都长期稳定,如:日本、丹麦、挪威、瑞典、芬兰、德国、韩国等。

收入低差度小的国家,尽管经济增长较慢,而社会尚且稳定,如:阿塞拜疆、斯里兰卡、乌兹别克等。

通过对世界各国收入差度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状况的相关性研究,笔者就收入“均差度”得出以下结论:

0°-30°为微度差距,表明差距过小,不利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动力不足;

30°-35°为适度差距,表明差距适中,利于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

35°-40°为过度差距,表明差距过大,制约经济发展,容易诱发社会矛盾;

40°-45°为高度差距,表明差距悬殊,阻碍经济发展,极易引发社会动荡。

通过对世界各国的收入差度研究,笔者认为: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均差度在整个历史进程中既不是静态的、不变的,也不是无规律、无极限的,其规律是:以35°为轴线,呈“M”型动态的、连续的、波浪式的变化过程。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只是在某个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暂时性特征,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任何国家或地区的收入差度都将呈“M”型曲线连续地变化。

四、中国居民收入分层

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收入分布状况的常用方法是,按居民收入以五分层或十分层,通过基尼系数来观察收入分布的均衡状况。长期以来,我国居民收入一直是城乡分别统计,没有全国居民收入,这对全面研究我国居民收入状况造成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将《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城乡居民收入分层数据“合二为一”,进而再作分层,由此计算出来的分层结果与世界银行发布的我国相同年份居民收入数据基本吻合。

1.城乡居民收入的合并与分层方法:

(1)将农村居民各收入组的比例依据当年农村人口比例计算出占全国总人口比例。尔后将其按十分层,由低到高满10%为一层,计算各层的平均收入份额。其余不足10%的剩余部分留作与城镇居民收入分层后的剩余部分加权平均计算“城乡接合层”的平均份额。

(2)将城镇居民各收入层的比例依据当年城镇人口比例计算出占全国总人口比例。尔后将其按十分层,由高到低满10%为一层,计算各层的平均收入份额。其余不足10%的剩余部分与农村居民收入分层后的剩余部分加权平均算出“城乡接合层”的平均份额。

按上述收入分层方法计算出来的收入差度与基尼系数见表4。

表4 10分层全国居民收入差度与基尼系数

(3)按5分位分层,方法同上,以20%为一层,以此类推。

2.我国居民收入分层数据与世界银行相关数据比较。将上述计算结果与世界银行发布的《世界发展指标》中的中国收入分配数据比较可知:笔者用上述方法计算的数据与世行发布的数据基本吻合或十分接近(见表5),由此可见,利用《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城乡居民收入分组数据,通过分层合算,进而用差度或基尼系数衡量与观察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状况,是一个便捷可靠的方法。

表5 我国收入分层数据与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国相关数据比较

资料来源:世行数据来自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2005、2006、2008)。

五、中国居民收入差度的国际比较

(一)横向比较

对我国收入差距的判断,有人认为“差距巨大,到了两极分化的边缘”,也有人认为“中国基尼系数并不严重”、“贫富差距总体上是合理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么我国的收入差距究竟是大还是小呢?

从世界银行国际统计数据考察世界主要国家居民收入分配,中国收入差距位居前列。2004年,中国20%的最低收入层的收入份额仅为4.3%,而20%的最高收入层的收入份额竟达51.19%。也就是说,20%的最高收入层占据了当年社会收入的一半以上,其余80%的人获得的收入不足一半。无论与发达国家比还是与发展中国家比较,其差距都十分巨大。比如:中国与日本、印度比较,最低层收入份额比日本、印度分别低6.3和3.8个百分点;最高层收入份额比日本、印度分别高15.2和6.5个百分点;极差度比日本、印度分别高7.5°和3.1°;均差度比日本、印度分别高8.7°和2.4°。

依据世界银行2007年发布的43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收入数据计算,中国均差度居第7位,基尼系数居第6位,由此可见,无论用收入差度衡量还是用基尼系数测度,我国的收入差距都在世界前列。

(二)纵向比较

1.依据《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数据比较。从《世界银行发展报告》(1995-2007)各国收入分配数据计算出的收入差度考察,中国1995-2004年五分层均差度从35.6°扩大到了37.2°;基尼系数从0.415扩大到了0.47。

1988-2004年,美国、俄罗斯、委内瑞拉、韩国的收入差度都在缩小;印度的收入差度由扩大到缩小再扩大,呈波浪形上升态势,但其差度始终都比中国小;而中国的收入差度则快速扩大,超过了俄罗斯,与委内瑞拉并驾齐驱,居上述各国前列。

2.依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考察我国收入差度变化轨迹。依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城乡居民收入数据,经过分层计算,绘制出了5分层收入比重变化态势(见图4)。该图显示:1981-2006年,我国20%的最低收入层的收入比重从8.5%降到了4.3%,下降4.2个百分点;最高收入层的收入比重从33.8%上升到了50.02%,上升了16.2个百分点;极差度从36.8°上升到了42.4°,上升5.6°。只有20%的最高收入层的收入份额在上升,其余80%的各层收入份额都在不同程度地下降。

图4 中国收入差距变化态势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绘制。

图5 中国居民收入5分层差度与基尼系数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绘制。

图5显示:1981-2006年,我国收入均差度从26.3°上升到了36.6°,上升了10.3°;基尼系数从0.25扩大到了0.41,收入差距呈快速扩大之势。我国收入分配政策若不做调整,依2000-2006年以来的收入差距增速预测,到2020年,我国五分层收入均差度将扩大到40.7°,极差度将达44°,基尼系数将达0.54,届时中国将会超过当今世界收入差距最大的南非、巴西、阿根廷,进入全球收入差度最前列。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我国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社会秩序也受到了严峻挑战。1995-2006年,我国的收入均差度从33.1°上升到了36.6°,而社会治安年受理案件也从329万起上升到了720万起,10年翻了一番,社会治安案件随收入差度的起伏变化而变化,呈同步共振效应。

通过国内外收入差度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收入差度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六、和谐收入分配体系的构建

收入分配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之一。要实现收入分配和谐,首先应建立收入分配和谐标准,确定收入分配和谐目标,建立收入差度预警机制,构建和谐收入分配体系,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建立收入差度预警机制,确立收入差度和谐目标

1.建立收入差度预警机制。收入差度理论为研究、观察和衡量收入差距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尺度。运用收入差度理论和方法,对我国有关收入统计数据进行测度,建立起收入差度预警机制,运用差度以及差度评判标准来衡量收入差距,依据差度大小,适时调整收入分配政策,使收入差距保持在适度和谐的状态。

2.确立收入差度和谐目标。确立收入差度和谐目标,是实现收入分配和谐的重要前提,确立收入分配和谐目标至关重要。根据国际收入差度研究,建议建立以下收入差度指标体系:

(1)收入差度和谐目标。将均差度30°-35°确定为全国居民收入差度和谐目标。

(2)高低收入极差度控制目标。将极差度40°确定为全国最低与最高收入极差度控制目标。

(二)调整初次分配政策,建立劳动收入和谐增长机制

1.建立国有企业领导和管理层收入与普通职工收入联动机制。改变“以职工平均工资倍数”确定国企领导层收入办法,实行“以企业职工最低工资倍数”确定企业领导层收入制度。锁定企业领导层与企业职工最低收入倍数,使之保持合理的差度,达到企业最低层与企业领导层收入的同步增长。

2.改革工会体制。通过改革工会体制,提升工会地位,强化工会职能,使工会成为真正代表和维护职工权益、能够与企业进行平等谈判的制衡力量。

3.科学制定最低工资标准。应当改革现行最低工资标准制定办法,按国际通行办法,以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的40%-60%确定最低工资标准。

(三)调整完善再分配政策,促进收入分配和谐

1.建立个人税号制度。我们应当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适时建立个人税号制度,对个人应税收入按法定税率直接扣缴征税。

2.调整个人所得税税率。将9级累进税率简化为5级,可考虑对超过起征点1倍、2倍、3倍、10倍、20倍的部分分别按5%、10%、20%、30%、40%的累进税率征税,达到调节收入的目的。

3.开征物业税。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在社会财富快速增长的同时,财富快速向少数人集中,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因此,适时开征物业税十分必要,通过物业税的征收,有效调节贫富差距。

七、结论

收入差度过小不利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收入差度持续扩大必然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贫富两极分化,必然引发社会冲突;社会持续动荡,必然影响政局稳定;政局持续动荡,必然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收入差距适度与否,事关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

收入差度理论为研究、观察和衡量收入差距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运用这一方法,经过实证研究认为:30°-35°为和谐收入差度,应作为国家收入分配的最高目标。

鉴于我国目前的收入差度现状,我们应当不失时机地构建和谐的收入分配体系,逐步扭转收入差度持续扩大的趋势,到2020年应将全国居民收入均差度控制在35°以下,将最低与最高收入层极差度控制在40°以下,使我国经济社会始终处于和谐状态。

注释:

①笔者《论贫富差异度的量化》发表于《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第91期。该文初创了差度理论,系统地论述了差度的概念、原理、计算公式、使用方法及其用途。

标签:;  ;  ;  ;  ;  ;  ;  ;  

论收入差距与分配的和谐_收入差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